6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下稱《通知》),拉開了國家層面支持零碳園區建設的大幕。
這一政策備受業內關注。
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即將五周年,這五年來,“雙碳”戰略穩步推進,成果斐然,但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也進入了深水區,新能源消納能力亟須進一步提升,高耗能行業降碳路徑尚不清晰,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推廣應用仍面臨市場和技術的雙重考驗。要突破這些瓶頸,需要在政策、技術與發展模式上做持續創新,也需要以點帶面地打造具體應用場景。
零碳園區是非常理想的切入點,它一頭連著能源、一頭連著產業,既是碳排放的重點區域,也是低碳技術創新應用主要場所。園區的碳減排,就是全國碳排放的“牛鼻子”,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批零碳園區,對于完成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目標至關重要。
《通知》及附件提出了零碳園區建設的重點任務,還提出了零碳園區的指標體系和碳排放核算方法等關鍵標準。《通知》還提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零碳園區建設,并鼓勵地方對零碳園區建設給予資金支持,政策性銀行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
此前,很多地方和企業就已經做了零碳園區的有益探索。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園區上升為“國策”,2025年政府報告也再次作出明確部署。近期印發的《通知》則進一步把零碳園區的建設進行了安排部署。
和地方零碳園區的探索相比,國家零碳園區的政策意圖更加明確,改革的步伐非常堅定。
譬如從能源上看,《通知》附件提出的《零碳園區碳排放核算方法》中明確要求,園區用電應優先通過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滿足,原則是直接供應比例不低于50%,綠電直供將成為零碳園區的最典型特征。這意味著零碳園區需要整合周邊可再生能源,通過電力直供、微電網建設、靈活配置調節資源、強化用戶側管理等方式打造一套更加清潔、更加靈活、更加低碳的供能系統。
這種迥異于傳統的供能方式,不僅對降碳有利,對于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亦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制度改革。
又如從產業上看,零碳園區是推動“以綠制綠”模式落地的重要平臺。“十四五”前幾年,中國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極快,這些產業一方面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其自身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卻也不可忽視。另外,以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為代表的數字產業能耗量也正在快速增加,引導這些企業進駐到零碳園區,實現“以綠制綠”,可以在保證這些行業用能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耗能少排放”甚至“耗能不排放”,能夠有效賦能新興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再如從企業上看,零碳園區建設可以同步實現降本與增綠。在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園區可以通過直接與電源側連接、微電網運營、增強負荷調節、虛擬電廠、能源梯級利用等方式降低園區電價,有機構測算部分地區電價降價幅度甚至可以達到15%以上,對于用電成本占比較高的企業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另一方面,在實現了綠電直連的園區,其產品的碳足跡可實現大幅下降,核算方法爭議較小,綠色競爭力大大增強。憑借電價和綠色的雙重優勢,完成零碳園區系統建設的園區會在招商引資方面具備全新的優勢。
與此前很多零碳園區動輒20余項指標的標準不同,國家此次出臺的零碳園區僅有6個指標,其中單位能耗碳排放(也可稱為碳能比)被確定為零碳園區建設的核心指標。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精妙的制度設計,直指零碳園區建設的核心要義:在保持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產能力穩定的前提下,實現近零乃至凈零碳排放的目標。
一方面,這是一個具有氣候雄心的指標。根據《通知》附件《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指標體系》的要求,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在20萬噸至100萬噸標準煤之間的園區,其單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噸/噸標準煤;而能耗超過100萬噸的園區,這一要求略放寬為小于等于0.3噸/噸標準煤。
根據我們測算,目前全國園區的平均單位能耗碳排放水平大約在2.1噸/噸標準煤左右。也就是說,真正達到“零碳園區”標準,碳能比要較當前平均水平下降近90%。這不僅對能源系統的清潔化、智能化提出了極高要求,也對園區內部的節能管理、碳管理體系、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挑戰。
另一方面,這個指標并未脫離當前產業發展的實際。這個標準是一個相對量,而非一個絕對量,這與當前我國仍處在碳達峰階段的整體取向是一致的。這意味著當前零碳園區建設并未簡單追求“零排放”的絕對目標,而是將園區劃分為不同能耗量級,分別設定合理閾值,以保障指標的適應性與可達性。
同時,這個指標還隱含了一個門檻,即園區的能源消費量要達到20萬噸標準煤每年,這意味著零碳園區不會是“小而美”的盆景,而是有切實減排效果和示范效應的。這種設計能夠在推動園區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兼顧經濟產能、減排效果與示范效應,也便于量化評估與動態跟蹤,有助于實現“減碳”與“發展”之間的良性平衡。
從目前來看,零碳園區并不是一個普適性的要求,每個園區都應當做好綠色低碳的轉型,但是否要打造零碳園區,需要園區做一道綜合資源稟賦、產業形態、經濟效益、商業模式等的選擇題。一般來講,以下幾類園區可以重點考慮:
其一是非化石能源資源富集地區。這類地區風、光、水、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資源條件良好,具備建設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推動綠電直供的現實可行性。通過就地開發綠色能源、構建分布式微電網、配套儲能設施,可有效提升能源清潔比例與調節能力,為園區穩定運行與深度減排提供支撐。
其二是碳敏感型企業的集聚區。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及其配件、鋼鐵、化工、數據中心等行業,無論是出于ESG的需要,還是國際綠色競爭力的需求,抑或對低電價的需求,都會十分支持園區推進零碳園區建設。在一個具備可溯源碳管理體系的園區環境中,這些企業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綠色競爭力,也更容易獲取政策、資本與市場的多重支持。
其三是具備較強負荷調節潛力的地區。這類地區一般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負荷基礎,并在用能側具備靈活調節能力,如產業結構較為多樣、電力需求具備削峰填谷空間,或已經具備虛擬電廠、能耗監測等基礎條件。這類園區做零碳園區的最大底氣,在于其具備更有活力的商業組織方式。通過實施需求側響應、負荷聚合調度、能源梯級利用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園區能源系統的柔性與響應能力,也騰挪出諸多的盈利空間,進一步提高了零碳園區建設的經濟可行性。
(作者為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資環部氣候變化處處長;編輯:韓舒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