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082-03
0引言
園林施工的反季節種植就是指違背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在非適宜的季節進行花草植物及苗木的栽種活動。反季節種植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園林工程打造多樣性的景觀,提升園林綠化、景觀的全年覆蓋率,滿足游客觀賞需求,還能應對緊急工程需求,在短時間內打造出景觀效果。園林綠色景觀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季節性特征,因此在使用反季節種植技術的過程中一定要盡可能地為植物創設適宜的生長環境,提前預見可能發生的問題并做好預防、保護措施。反季節的重點是違背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且多數園林植物是異地移植而來的,受外界環境中的氣候條件、土壤質量、水肥供應等條件影響,植物發育生長往往無法正常進行。要想保持逆季種植物的良好發展就必須采取更為科學嚴密的栽種方法與管理措施,來提升種植成活率和增強長勢,這也是研究反季節種植技術的關鍵所在。
1反季節種植技術在園林綠化施工中的意義
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意義重大,既能塑造城市景觀、美化市區環境、增強城市整體魅力、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提升城市空氣質量,又能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是現代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發展的重要體現。城市工作節奏快,市民在緊張工作之余也需要一個閑暇的空間供其休閑放松、陶冶情操和親近大自然,城市園林景觀便是首選之地。隨著時間的推移,千篇一律的景觀會讓人缺乏新穎的感覺,難免產生視覺疲勞。反季節種植技術在園林景觀工程中的應用,恰好可以打破這種季節限制,彌補自然景觀在季節規律面前的瓶頸,通過技術優勢,實現多種不同植物的搭配,塑造出富有個性且具有深度的園林景觀,滿足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的審美需求。
反季節種植技術也被稱之為逆時種植技術,就是違背植物自然生長規律,在不適宜植物種植的時間,通過科學的技術處理和技術輔助,打破季節氣候的限制,不依賴于季節性植物的生長,讓公園綠地內種植的品種和景觀類型更為廣泛。合適的選種、合理的栽培技術和養護管理可以突破季節變換所帶來的限制,顯著提高植物成活率,使公園景觀四季有景可觀,四季都有亮點,滿足人們賞春、品夏、觀秋、閱冬的不同需求。
2反季節種植應遵循的原則
2.1依據樹種的特性進行種植
每一種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長特性,所以在進行園藝綠化逆季播種過程中,應根據不同植物的繁衍特點選擇相應的培育方式。因為不同的植物對自身存活條件的要求不同,在土壤、氣溫、水量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進行逆季栽播種的時候就必須掌握好選種植物的生活習性。例如,那些根系比較脆弱的植物,直接散播可能會影響成活率和長勢,所以最好采用帶泥團的播種方式,這樣可以減少播種時對植物根部的傷害,顯著提高存活概率。
2.2因地種植
地域氣候、土壤條件、水質特征是反季節種植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地域氣候、土壤、水質特點等各有不同,所以在選擇反季節種植作物的種類時,要將氣候、土壤、水質作為首要參考條件。例如,干旱的地區適合種植抗旱性較強的植物,高濕地區種植高濕條件適應較好的植物。如果不考慮地域性差異,盲目采取反季節栽種,不僅會增加耗水量、施肥量,還可能出現生長不良、生命力減弱的狀況。所以反季節種植一定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特性、水質條件來選擇環境友好型的植物,不僅能節約資源,還有利于綠化效果的提升。
2.3因時種植
選擇恰當的時機是保障反季節種植成活率和植被長勢的關鍵。一年四季,四季的溫濕度皆有差異。園林綠化工程反季節種植的最佳時間一般在每年的3月中旬到5月初、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這兩個時間段。尤其是在秋末冬初,地表土壤溫度略微比上空大氣溫度高,這個時期利于促進植物根系的生長、恢復,構成非季節種植的最佳時期。但如果在這個時期遇上寒冷天氣或者其他的惡劣環境條件,就要根據施工進展做出適度調整,避免植物遭受寒害,凍傷根莖。反季節種植時機的選擇是有彈性的,既要結合植物生長特性,又服從自然規律,密切關注氣象變化,只有選對栽種時機,才能提高植物成活率及長勢。例如,落葉樹木最佳的移植時間是每年3月(北方地區可以后延到4月),這個時間段是樹木從休眠期向萌芽期過渡階段,這個時間移植的存活率最高;常綠樹移植一定要避開盛夏高溫,最佳的時間為4一5月或9—10月;對于氣溫暖和的一些南方地區來講,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期間,也可以進行反季節種植,但要做好低溫防護。
如果因工期需要,需要在非傳統季節(夏季和冬季)進行種植,夏季施工一定要避開高溫時段,最好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栽種,如上午10點之前、下午4點之后,這些時段溫度較低,太陽紫外線輻射能力較弱,可以減輕植物的外界環境壓力,降低水分散失的速度,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選擇夜間運輸,并做好遮陰和保濕,避免水分蒸發過快。在冬季寒流期間,地溫降低,所以應選擇合適的光照時段進行栽種,有利于保持土表溫度適中,使土壤溫度處于植物生長合適的溫度范圍內。冬季施工的重點是要確保土壤未上凍,并做好根部保暖防凍措施。
3反季節種植技術在園林綠化施工中的具體要點3.1苗木選種
根據實際的園藝綠化施工需求,結合當地的地域氣候、地面土壤以及濕度因素等生態環境要素選取適應的環境友好型樹種,例如,在寒冷地區選擇抗寒能力強的物種;在干旱或者用水量不足的地區選擇耐旱種類。苗木的根莖是其獲取水分與營養物質的重要渠道,所以根系的生長狀況是決定其整個生長體系健康狀況的首要條件,所以通常要選擇抗性強、根系發達、未遭受傷害且茁壯成長的苗木來進行反季節栽種,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具體植物種類不同,選擇標準也不一樣。例如,水生植物要求其根系結實,可存活于水中;草塊、草卷的選擇需要考慮土壤覆蓋深度,草塊選用2\~5cm厚的土壤,草卷覆蓋土壤深度選 1-30m ;大樹品種選擇除了考慮生態適應能力以外,還要考慮樹木的高度和樹冠覆蓋度,以符合綠化視覺構造的美觀性要求。此外,還要重點檢查植物的健康狀態,若是存在病蟲害,不僅影響自身存活和長勢,還會產生病蟲害的傳染,進而影響到整片區域綠化效果。
3.2重視種植土質、種植槽的處理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土層厚度要求。在決定土層厚度時,不但要根據植物特性需求,還要考慮土壤的空氣透過性和排水性,土壤過淺,不利于根系生長;土壤過厚,不利于根系吸收氧氣,容易導致缺氧或發生爛根。在栽種之前,應查看土壤空氣流通性及排水功能,并確保土壤富含植物吸收的營養成分。
苗木栽植對種植槽的面積、深度都有一定的要求。種植槽的面積是根據樹木根部的尺寸來確定的,通常情況下栽種樹木的土穴半徑應比樹的根半徑大20\~25cm,且一般土穴的深度為穴頂半徑的 75% 左右,如果土壤松軟可小一些;還要結合土壤的性質對土穴大小、深淺進行必要調整,為根的生長創設更適宜的環境。干旱的生態環境對植物的生長影響非常大,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容易讓植物發育不良。因此在播種前必須通過灌水的方式讓土坑保持一定的含水量,確定土壤的含水量達到要求,以滿足植株的初期生長。
3.3注重起苗作業
起苗是影響苗木移栽成活率和后期長勢的重要因素。在起苗之前,首先要根據苗木的尺寸,主要指高度、冠幅、直徑等重要指標參數來確定土球的直徑、高度以及大致形狀。按照常規來講,土球的直徑可按照苗木冠幅的兩倍標準來取,也可以按照胸徑的十倍來取。而王球的高度,通常應略小于土球的直徑。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設計土球的尺寸,既能保障根系的營養供給需求,又能在運輸中對根系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對于生長較慢、存活率低下的植物來說,要適當增大土壤包裹體,讓植物在新的環境下有更好的存活率和恢復速度。這類植物挖取時,應使用草編帶將植物的主莖、樹冠固定住,避免在挖取期間損傷植物。挖取土壤包裹物要緩慢操作,慢慢形成規范的圓柱形土坑,并使土壤包裹物的形狀保持一致4。土球的深度應根據根系展開程度而定。夏天氣溫過高、氣候干燥,苗木葉片會出現大量蒸騰失水,可以適當加大土球規格,以起到更好的保濕效果。對已經挖掘好的植物土球應輕提,防止過大力度傷害到樹根。完成土球體構建之后,應立即為土球體覆蓋保護層,常用的保護層為潮濕的草席或麻布類,這種材料能夠更好地保持土壤球體的含水量,避免在移植過程中出現較快的水分散失。
3.4苗木運輸
為有效避免植物移栽期間的物理損傷與失水問題,需要優化運輸方式和路線,盡量縮短運輸時間。首先,應選擇暢通的道路條件,盡量避免擁擠或受阻情況的發生,從而降低運輸過程中所需的時間。其次,裝運過程中,要避免因為擠壓或碰撞而損傷植物,要保持土球的完整性。麻布和草繩是最為常用的包裝材料,這兩種材料不僅可以對苗木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還有利于保持土球的水分。如果運輸距離較遠,苗木根系和土球部分容易出現脫水,變得干燥,所以要適當的對苗木樹冠、根系及土球部分進行補水。如果是易損植物,一定要用塑料薄膜對移植物進行整體覆蓋,既能起到二次保護的作用,又能減少水分的蒸發。植物在白天的高溫環境下更易發生蒸騰作用喪失水分,所以應盡量夜間運輸。
3.5植物的栽種
在進行種植之前,首先要做好土地的平整和前期處理工作,如雜草、石塊等清除工作,確保土壤能夠保持疏松以及良好的通透性,降低苗木種植后根部受損的可能性。樹穴深度應大于播種種植孔深度,為樹苗根系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樹穴底部可埋入底肥以補充苗木基本的養分需求。
在種植地混雜發酵的有機肥料或者混合化肥不僅能夠使土地更加肥沃,還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要想使植物健康生長,栽種前必須對根部進行殺菌消毒處理,先噴灑殺菌藥對根部進行消毒,預防細菌入侵,然后再撒上生根藥,以促進根部生長。移植過程中應將根部放好并攤展開,注意不要扭曲,蓋土時要慢,不能將根部埋壓太深,同時還要夯實土壤,降低空隙度,對根部生長有利。覆蓋土層不宜過厚,一般而言,比原始植被區域的土層深 2~3cm 即可。針對部分花木而言,覆蓋物可能需要厚至10cm左右,以便為其提供較為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供應。要保持土壤的透水性,避免積水導致根部缺氧,不利于正常生長。
3.6栽后養護
養護管理是影響移植成活率與長勢的重要因素。養護工作主要包括溫度與濕度控制、營養管理、適當修剪、防風防凍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養護人員應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環境溫度、土壤濕度,并結合植株的不同類型和生長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養護方式。在溫濕度管理方面,夏季的氣溫高、太陽光強,植物容易被陽光及高溫灼傷,水分大量蒸發。這時就應采取一些避免過度暴曬的措施,如在植物周邊鋪設遮陰網,利用防蒸劑減少水分的蒸發等。冬天氣候寒冷,為避免植物遭受霜凍氣候的危害,可以設置風簾、擋風板來避免植物被冷風吹,或采用塑料膜進行覆蓋,既能防止寒氣侵入植物,還能接受光照,有利于保溫。冬天太陽照度小,土壤溫度偏低,所以要格外注意土壤濕度的控制,防止土壤水分過大發生凍結。給植株灌水要遵循“干透澆透\"的原則,每次給植株澆水時都要讓水到達最底部的土層,要控制好單次澆水量,避免過干或過濕,保持一定濕潤度即可,避免積水使根系出現通氣障礙。夏季灌溉的時間點不能選在中午高溫時段,應盡量選擇早上或晚上進行灌溉,以避免土壤溫度驟降對根部產生強烈刺激,進而導致植株萎蔫或死亡。在營養管理方面,應適當施加有機肥、微量元素肥給反季節種植的植被做營養補充,以增強植物抗逆性,促進生長。反季節種植的植被容易出現干枯枝葉或病蟲害,發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修剪病枝,并通過施加壯根劑、增強劑、營養液等有效措施來增強植被的抗病害能力,同時結合生物、化學、物理治療的方法治理病蟲害。
4結語
反季節栽植技術不僅解決了特殊情況下的工期問題,還解決了應季景觀的觀賞需求。但反季節種植違背了植被的自然生長規律,所以栽植成活率和植被后期的長勢容易受到自然生態環境和季候氣候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發揮出反季節種植技術的優勢,需要對植被特性、苗木選擇、土質要求、起苗技術、栽植和后期養護管理等多個環節的技術要點進行深入地研究,提前預見困難和技術難題,并提前解決困難、破解技術難題,為植被在逆環境中創造一個更好的生存條件,給城市筑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助推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書俊.園林施工中反季節種植技術的研究[J].建筑與預算,2023(6) :68-70.
[2]高永艷.園林綠化施工中苗木反季節種植技術要點[J].種子科技,2022,40(24):81-83.
[3]陳輝.園林綠化施工中反季節種植技術研究[J].四川水泥,2022(11):92-93,99.
[4]姜昊穎.園林綠化施工中的反季節種植及養護技術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2,2(20):68-70.
[5]張小彬.園林綠化施工中反季節種植技術及應用[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22(10):61-63.
作者簡介:柳利偉(1979一),男,漢族,山東泰安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園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