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897(2025)11-0073-03
0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綠地系統在提升生態質量、改善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而植物園集植物保育、科學研究、生態教育和休憩游覽于一體,為我國綠色發展戰略服務,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布《國家植物園體系布局方案》,在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引導下,各地植物園建設迎來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城市公園型植物園作為兼顧科普、休閑、科研和保育功能的新型形態,逐漸成為一線城市推動城園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踐模式。這類植物園以城市公園為基礎,植入專類園營建、科普展示、文化活動等復合功能,不僅拓展了城市公共綠地的生態服務半徑,也在提升居民綠色獲得感、推動綠色生活方式轉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廣州市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示范區,在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中積極探索“城園融合\"的地方模式。依托華南國家植物園,拓展植物園的遷地保護、科研科普的社會服務功能,堅持空間拓展、差異發展、優勢互補的原則,構建“ 1+3+N ”空間體系。“ 1+3+N ”空間體系是廣州市植物園空間布局的戰略框架,其中\"1\"指華南國家植物園核心主園區,“3\"代表片遷地保護示范區,“N\"涵蓋專類植物展示園與生態科普宣教點。此體系通過核心引領與多功能分區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植物園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功能互補,助力城市公園型植物園的科學發展與管理創新。云蘿植物園作為“國家植物園本地化轉譯\"的承載平臺,通過強化專類園體系建設,有效落實了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公眾服務功能的協同目標,逐步形成兼具科普性、生態性與觀賞性的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實踐樣本。
1城市公園型植物園的理論基礎與建設問題
城市公園型植物園是在城市公園基礎上融合植物保育、生態教育與休閑功能的復合型綠地,兼顧科研與公眾服務。專類園則是按植物類別或主題劃分的功能園區,承擔保育與科普教育任務,是植物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1.1國家政策推動植物園體系轉型
2023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發布《國家植物園體系布局方案》,明確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體系,推動國家植物園一區域植物園一城市公園型植物園三級網絡建設。該政策將植物園建設納入國家生態戰略,強調植物保育、科研與惠民服務并重,標志著植物園發展進入系統化、戰略化階段。城市公園型植物園不僅承擔科研和保育任務,更承擔公眾生態教育和生活服務功能,成為國家體系末端的重要環節。
1.2城市綠地功能的復合化趨勢
在城市高密度開發背景下,綠色空間功能由單一向復合轉變。公眾對生態體驗、自然教育和健康休閑需求增長,推動傳統公園向知識型、文化型空間轉型。城市公園型植物園依托現有綠地,通過主題設計、植物展示與公共設施整合,實現“綠色空間 + 生態服務\"的協同發展,兼具可達性、教育性和觀賞性,有效解決科研型植物園因遠離市區導致公眾參與度低的問題,是城市綠色空間精細治理的典范。
1.3國內外植物園發展的研究基礎
國際上,倫敦邱園、新加坡植物園等融合保育、科研、教育與游憩功能。研究認為,現代植物園不僅是物種保護節點,也是城市綠色文化場所。郭旭提出專類園應以主題整合提升植物教育功能;翟鵬等強調植物園在本土植物景觀重建中的作用,為實踐提供理論依據。
1.4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建設的現實挑戰
隨著植物園體系推進,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在生態服務、公眾教育與文化傳播中承擔重要職能,但存在以下問題。
(1)空間布局缺乏系統性,功能混雜。部分由城市公園改建,基礎設施與功能需求不匹配,科研、保育、展示與休閑空間交叉,制約協同與效率。(②植物配置缺乏科學性,同質化嚴重且生態適應不足。植物重復、組合單一,忽視適地適植,導致成活率低、景觀效果差,加重養護壓力。(③)生態教育形式單一,公眾參與度不足。主要依賴靜態展板,缺乏互動設計,尤其青少年體驗不足,教育功能未充分發揮。(4)園區文化表達不足,缺乏統一主題,生態與文化融合度低,難形成鮮明園區形象,公眾認同感和傳播度有限。
城市公園型植物園的治理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升,亟待構建以系統化與模塊化思路為核心的綜合改造體系。通過分析可知,專類園是解決城市公園型植物園目前功能分區不合理、植物配置單調以及服務體系單一等癥結所在的基本的空間單元,也是推進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優化空間布局、豐富植物搭配以及強化宣傳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更是推動城市公園型植物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2專類園在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建設中的關鍵作用
專類園是植物園中最具結構性和識別度的部分,在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功能體系中位于核心地位。專類園對于植物遷地保育起著主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實現科研科普、景觀展示、公共服務等有機結合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在城市公園型植物園逐漸走向精細型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專類園規劃設計與配置方式是帶動城市綠地體系建設向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點。
2.1多樣性保育的核心載體
遷地保育是植物園的基本功能之一,專類園是植物園進行遷地保育的主要空間載體。通過構建符合一定植物種類生長所需的生態條件,集中展示和保存瀕危、特有或功能性物種的植物種群。城市公園型植物園的空間有限,無法做到植物種群全覆蓋。因此專類園采用“分類集中 + 模塊布設\"的方式,在不同功能片區中有針對性地建設專類園。這種做法能提高空間利用效率與植物保存多樣性。同時,專類園的分類依據可以按照不同的生態型、用途功能或者系統譜系來進行劃分。
2.2生態教育的實踐平臺
專類園通過主題化、情景化的展示方式,向大眾普及植物的知識、讓大眾感受自然的魅力。傳統的科普展板或植物名牌屬于生態教育的被動接收,而專類園通過實地游覽形成沉浸式體驗,使生態教育轉向主動探索。在教育功能上,專類園多配置有導覽標識系統、二維碼識別系統、互動終端、科普活動場地等相關配套設施,并設置相應的植物認知類課程、專題講解、手作體驗等引導市民參與其中,兼顧了科學性和趣味性。專類園通過把植物知識嵌入空間動線與景觀體驗之中,使植物園成為城市自然教育的重要陣地。
2.3景觀體驗的主題空間
鑒于城市綠化景觀出現同質化現象,通過打造專類園來突顯園區主題,發揮出各自的色彩、質感、季相以及肌理等特點,在植物造景層次上做到清晰有序、有規律有節律地穿插,彰顯專類園中的特色種類植物,以此形成風格特點鮮明、景色優美的景觀節點。專類園主題化規劃提升了空間的敘事性。基于植物自身的生態邏輯和文化主題進行種植,形成可閱讀的空間,提升了植物園的知識性和文化性,并進一步提升游客體驗。
2.4精細化管理的實踐支點
專類園是城市公園型植物園中最具可控性和模塊化特征的單元。它空間獨立、分類清晰,便于實施專項養護。不同植物對光照、水分、土壤等要求各異,園區可根據需要設置灌溉系統、遮陽裝置,調整土壤結構,提升養護效率和植物質量。專類園也適合建立長期監測機制。按物種、科屬或生態類型記錄數據,便于動態評估植物狀態。這不僅服務于科研,也有利于物種保護和園區調度。相比大面積的開放綠地,專類園邊界明確、功能集成,便于納入統一管理體系,是推動城市植物園精細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依托。
3云蘿植物園專類園建設的實踐探索
作為廣州市“國家植物園本地化轉譯\"的重要實踐載體,云蘿植物園為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在專類園規劃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云蘿植物園在園區功能定位、多樣性保育、生態教育、景觀營造和適地適植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是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復合功能整合與精細化營建實踐代表。
3.1園區基本情況
云蘿植物園位于廣州市白云山風景名勝區南麓,是國家植物園體系廣州遷地保護示范區之一,占地約gohm2 。園區現建有杜鵑專類園、蘭科植物園、藥食同源植物專類園等8個特色專類園,構成以植物主題為核心的展示與保育體系。通過“專類園 + 配套設施 + 公眾服務\"的綜合建設模式,園區實現集科研科普、生態景觀及保護游憩于一體,打造成為復合型、多方位綠色空間載體。作為國家植物園體系在城市層面的重要“末端落地\"平臺,云蘿植物園的主要定位是本地植物保育與公眾科普,突出功能上的復合性、空間上的開放性以及廣大市民的廣泛參與。云蘿植物園通過模塊化的專類園布局,統籌推進植物主題營造、科學展示與生態教育的深度融合,展現了城市公園型植物園在精細化綠地治理中的實踐價值。
3.2實施多樣性保育策略
云蘿植物園通過專類園的分類建設,提升了植物多樣性保護的針對性和效率。園區采用“分類集中+模塊布設\"策略,根據生態類型(雨林、苔蘚等)、用途功能(藥用、芳香植物等)和系統譜系(蘭科、木棉亞科等)進行園區劃分,分區的同時滿足科研、科普及各用途植物多樣性的需要。植物引種方面,云蘿植物園以嶺南鄉土植物為基礎,結合珍稀瀕危物種的引入,構建起層次豐富、結構合理的植物多樣性體系。園區共收集栽培鄉土及珍稀植物1500余種,包括水松、美花蘭、蘇鐵蕨、廣東含笑、土沉香等典型物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近40種,二級重點保護植物近60種。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遷地保護、科研展示與公眾認知提供了堅實基礎。
3.3構建生態教育體系
云蘿植物園利用專類園主題鮮明、情景化的展示手段,為市民群眾提供直觀生動的植物科普體驗。園區配備完善的導覽標識、二維碼識別、互動終端及科普活動場地,并開設植物認知課程、專題講解、手作體驗等多樣化活動,服務各年齡段不同的群眾。豐富的科普渠道做到了被動接收和主動探索的平衡。多樣化的科普內容充分融入園區空間動線和景觀之中,有效提升了植物園城市自然教育陣地的影響力和服務品質。
3.4營造多維景觀體驗
在城市綠地景觀出現同質化的背景下,云蘿植物園憑借多樣化園林造景手法,營造出豐富的景觀層次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通過色彩搭配、植物質感、季節性變化及多層次結構造景手法,打造了木棉道空中觀景、蘭谷曲徑通幽、霽湖開闊水景等多個富有辨識度和審美價值的景觀點,提升了游客游園感受度,增加了記憶點。專類園的主題規劃注重生態邏輯與文化內涵的融合,通過結合廊架、小園圃、花境及立體綠化等的景觀手法,強化植物生態屬性與文化故事的空間敘事,構建可閱讀的植物景觀群落,提升植物園作為城市綠色文化空間的象征性和魅力。
3.5強化植物質量保障
云蘿植物園以適地適植作為原則,為實現植物種群的長期穩定以及生態功能的持續發揮,在結合廣州市本地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環境特征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植物配置方案。圍繞8個主題專類園,實施差異化植物種植策略,力求在植物成活率、景觀效果與后期養護之間實現動態平衡。根據不同主題園區,云蘿植物園采取不同的環境適配措施,其中,苔蘚植物專類園營造高濕遮陰微環境,雨林植物專類園模擬高溫高濕生態條件,藥食同源植物專類園則通過植物的功能性與展示價值相結合等。在植物類型上充分考慮植物品種自身特點、與生境相匹配等問題,盡量避免“水土不服”、后期養護成本高等問題。在植物質量管理方面,嚴格控制苗木規格,確保胸徑、苗高、冠幅符合設計要求;落實嚴密的檢疫程序,保障引進植物健康;定期開展病蟲害監測和植物群落動態維護,保證園區植物群落的穩定性與健康性。
4結語
云蘿植物園在城市公園型植物園的專類園建設中探索出一條集植物保育、科普教育與景觀營造于一體的發展道路。研究表明,專類園的建設憑借模塊化布局、科學化營建和多樣化服務,有效提升了城市綠色空間的生態價值和科普教育功能,為城市公園型植物園的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孔令娜.植物園發展體系及案例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3):92-94.
[2]郭旭.城市生物多樣性導向下的雄安植物園規劃設計[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2.
[3]翟鵬,劉曉路,端木歧,等.國家植物園規劃研究:以位于首都的國家植物園為例[J].風景園林,2023,30(2):46-51.
[4]鄭祥慈,廖景平.華南國家植物園發展歷史與未來展望[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22,30(6):915-922.
[5] 董斌,賴巧暉,李榮喜,等.科普型植物園規劃、設計及建造[J].熱帶農業科學,2020,40(12):103-110.
[6]吳灝然.專類花園類型及其植物景觀營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1.
[7] 李劍華.弘揚文化以人為本建設生態型城市公園[J].廈門科技,2003(4):55-57.
作者簡介:何同浚(1990一),男,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工程管理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