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史學習教育常態長效開展以來,株洲市淥口區不斷創新學習教育形式,通過開設黨史主題課、電影情景課、音樂思政課等一批接地氣、有新意的黨史特色課堂,打造“藝術黨史課”學習品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在基層走深走實,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背景與起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是堅定理想信念、推進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是總結歷史經驗、增強斗爭本領的現實召喚,也是強化宗旨意識、堅持為民造福的內在需要,更是推進自我革命、建強黨員隊伍的戰略舉措。
作為撤縣設區的新城區,農村地域廣闊,下轄139個村(社區),全區常住人口數25.85萬人,農村人口數11.91萬,占 46% ;全區黨員1.7萬余名,其中農村黨員1.1萬余名,占 64.7% ,普遍存在老黨員年齡大、居住分散、腿腳不方便,年輕黨員工作繁忙、在家時間少,集中黨課教育難度天等問題。加之目前基層一線缺乏黨史知識專業研究人才、宣講人才,黨史學習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脫離群眾“一頭熱”、單向灌輸“一頓塞”、照本宣科“一個樣”、短期應景“一陣風”的灌輸式、填鴨式學習現象。為有效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引導黨員干部常學常新、常學常悟、常學常得,淥口區探索“黨史 ?+ 藝術”的創新方式,通過通俗化闡釋、形象化解讀、興趣化開展,在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中把黨史學習教育搞得更加生動鮮活,更有時代感、吸引力。
做法與成效
推行可視化、沉浸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將藝術融入黨史宣教過程,構建統籌資源、服務全員、集優共享、直通末端的教育新模式,開設黨史主題課、電影情景課、音樂思政課三個特色課堂,打造“藝術黨史課”學教品牌,用藝術語言宣講黨的光輝奮斗歷程,把黨史“必修課”上成全民“精品課”。
一是喚醒紅色資源,打造黨史主題課。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在淥口博物館開設“紅色小講堂”,精心打磨《楊得志將軍精神風范》《信念的力量》等黨史主題微黨課,邀請楊得志親屬、退役軍人等結合自身經歷講述黨史故事,以實地、實物、實例、實情量身定制現場教學課堂,配合重溫入黨誓詞、齊唱紅歌等方式學習黨史。楊得志故居陳列館人選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頒布的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天思政課”優質資源精品項目名單。2024年,錄口區開展“紅色小講堂”300余次,舉辦“紅色英雄革命傳承”主題講座100余次,承接部隊國防教育活動10余次,為15萬人次送上黨史學習教育精神大餐。
二是重溫紅色故事,開設電影情景課。常態化開展“光影鑄魂”主題活動,設置黨史電影專廳,每周固定排播紅色影片。挖掘楊得志、楊梅生、晏福生等開國將軍事跡,制作《淥口故事》微視頻15期,引進電影黨史課優質資源在專廳巡回播放。尤其是“七一”建黨節組織全區黨員干部分批集中觀看紅旗渠有關影視資料,并開展全區大討論活動,引導廣天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同時結合“送電影下鄉”活動,把電影情景課送到群眾家門口,共計放映1500余場次,讓黨史學習教育“映”入人心,打通黨史學習教育“最后一公里”。開展文藝精品創作工程,把黨史學習教育融人文藝創作、演出之中,將黨的故事影像化、物質載體形象化、歷史事件場景化,編排原創文藝節目《戎馬一生楊得志》到各鎮村巡回展演,組織“送戲下鄉”活動32場,在全區營造知黨、愛黨、擁護黨、跟黨走的熱烈氛圍。
三是傳承紅色基因,開設音樂思政課。引入湖南廣電“音樂黨史課”品牌課程,通過串講人講解、紅色電影經典片段賞析、經典音樂作品講述等形式,深人挖掘黨史中的音樂元素和音樂作品中的黨史故事,組織全區各鎮村分批觀看,在音樂中重溫黨史,在音樂中接受教育;創新構建聽、講、唱、談“四位一體”框架,引導全區各級黨組織聽經典紅色歌曲、講黨史故事、唱紅色歌曲、談觀看體會,聽講人數已超2萬人次;特邀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陳和平牽頭組建專題調研組,重走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路線,形成《偉人毛澤東與紅色朱亭》調研成果,開展紅色故事巡回宣講,進一步擦亮淥口紅色IP,讓黨員干部身臨其境地重溫崢嶸歲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耳入腦人心。
經驗與啟示
株洲市錄口區通過采用“黨史 .+ 藝術”的方式打造鮮活的黨史學習教材,使黨史學習教育由“必修課”變成“常修課”“精品課”,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取得實效。經過實踐,得到以下啟示:
一是要做好紅色資源利用這篇文章。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我們要不斷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好本土的紅色資源優勢,將紅色教育融入黨史學習教育課堂,融入各種實踐活動之中,借助承載紅色資源的各種媒介,抓好人民群眾的紅色文化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做革命文物的忠實守護者、紅色故事的深情講述者、紅色文化的積極傳承者,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人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
二是要把握群眾參與這個關鍵。只有跟公眾建立起共生共長的關系,才能使黨史學習教育煥發活力。人民群眾不僅是黨史的創造者、見證者,更是黨的依靠和力量源泉,黨史學習教育也需要他們的共同參與。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群體,不僅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以點帶面、輻射群體,也要注重分類分層,針對性地開展不同主題的宣教活動,實現黨史學習教育受教面縱橫交錯、全員覆蓋。
三是要抓好形式創新這個手段。學習方式方法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要善于結合實際,創新學習形式和學習方法,以促進提升學習成效。在紅色精神傳承的過程中,文藝一直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堅持黨史學習教育不離原味正味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優秀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豐富學習載體,使書本學、實踐學、現場學相互融合,形成雙向互動,把黨史學習教育課堂真正融入黨員干部生活中,讓黨員干部在感懷偉大成就、傳承偉天經驗、弘揚偉大精神的同時,永葆初心使命、推動事業進步。
【該案例由檔案館(黨史和區志研究室)報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