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賢作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為中國的大一統發展和中華文明綿延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深度結合,任人唯賢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貢獻了智慧,造就了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人才隊伍。讀懂任人唯賢,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不斷地傳承發展中理解任人唯賢的時代內涵,在梳理和總結歷史實踐中形成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在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指導下持續發展選人用人機制,是新時代理解和推進“第二個結合”、賡續中華文脈、更好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精華。成語“任人唯賢”的用人智慧最早出自《尚書》中的“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脫胎于中國古代政治智慧中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為政以德的政治抱負。追溯中華文明史,從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禪讓制,到科舉制的誕生、成熟、發展,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始終堅持賢能治國傳統,對于“賢”的認識在歷史歲月中大浪淘沙,發展出人才培育、選拔、管理、使用領域豐富多元的政治智慧。
在古代政治思想的論述中普遍認同人才是治國理政的關鍵。唐朝吳兢《貞觀政要·崇儒學》中指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從良法到善治之間,需要廣泛發揮人才作用,以才干貫徹落實治國理政的戰略主張。《尚書》云“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則以調味必備的材料為喻,表明國家治理離不開賢良之人,需要德才兼備的人審慎協調各方權益、妥善處理各種情況。老子在《道德經》中將治國比作烹飪,有“治大國若烹小鮮”之說。魏晉時期政論家傅玄所作的《傅子》一書對此做了進一步的闡發:“明君必順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大意是,圣明的君主必須通過良好的政治制度才能實現天下太平,然而并非憑借良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實現大治,還必須要有賢良的輔弼之人貫徹落實。儒家“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墨家“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法家“明主之道,取于任,賢于官”等人才觀,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關于賢能治國的政治觀點和政治主張的源遠流長。

古代中國政治發展已經對選拔人才的關鍵性有了十分充足的把握,選拔合適的人才對于治國理政來說至關重要,不僅體現在君王的成敗功績,更關乎天下的安危、百姓的生計、政治的清明。基于對任人唯賢重要性的認識,在歷史發展中“賢”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發展。上古時期,掌握技能的人就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推崇,如黃帝發明了機杼、車輪,嫘祖會養蠶繅絲,炎帝教人們學會用火,神農氏發明了農業技術。他們用才能為眾人造福,并不是追求“沒有載體的虛德”。所以,民主推薦部落首領時,就形成了“選賢與能”的選人標準。
《尚書》中所倡導的任人唯賢,強調重視人才在治國理政中的基礎作用,在這里“賢”的意思是“有德謂之賢”。何為“以德為先”?《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小孝是孝養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養天下的父母,而“天下父母”也正是無限接近人民的概念。由孝及忠、移孝作忠,產生了“舉孝廉”的選人機制。除孝敬父母、清潔廉隅之外,品德高尚正直,能犯顏直諫等,都是古代選賢的標準。靠“舉薦”選拔人才和官員的制度實行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直到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才被逐漸取代。
任人唯賢思想及其歷史實踐,是寶貴的思想傳承和歷史經驗,呈現出許多富有中國智慧、可資借鑒的啟示。在“第二個結合”的指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古代用人智慧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貢獻力量。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任人唯賢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干部學說與任人唯賢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馬克思主義強調無產階級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者和實踐者,是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和服務者,其核心在于“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中國古代仁人志士多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情懷,心系國家興亡、百姓福祉。無產階級干部“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丈夫“胸懷天下”的為民情懷相一致。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任人唯賢思想在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價值、強調人才選拔的公正性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與任人唯賢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重視本領方面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即都強調人才選拔應基于實際能力和德行修養。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才處于社會活動之中,為社會大眾服務,必須要有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有對無產階級身處境遇的同情和悲憫,有以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的頭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的現實關懷特性也使由此形成的社會道德標準始終關切現實,關注百姓的真實感受。與治國理政緊密相關的人才領域,將道德修養視作首要標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強調人才選拔應基于實際能力和德行修養,這種契合反映了二者在人才觀上的高度一致,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人才選拔和培養理念的進步。
馬克思主義的民主集中制與任人唯賢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馬克思主義強調基于民主集中制探索黨和國家機關干部管理制度機制體系,實現民主與集中的和諧統一。任人唯賢理念下的中國古代選人用人制度化發展,內含倡導社會和諧與人人平等的公平主義觀。兩者雖源自不同時空背景,但在追求社會公正、促進人類共同進步的目標上殊途同歸,體現了跨越時空的智慧共鳴與價值觀共鳴,在核心理念上展現出深刻的契合性。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分別誕生于不同的時空條件下,但是二者對于人才、道德與實踐的認識存在著高度的契合性,為黨的干部人才隊伍學說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了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到人才問題,不僅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進行專門謀劃,而且在“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一節中指出要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賢,把新時代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選拔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正是因為對“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的歷史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選人用人問題,不同時期都賦予了任人唯賢非常具體的時代價值與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和“才德兼備”的干部標準,提出首先從思想上建黨,同時從組織上建黨。創造了整風運動這種普遍深入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的形式,卓有成效地解決了干部隊伍建設問題,保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對于改革開放事業,鄧小平同志提出要選出“成熟”的領導人和領導集體,干部隊伍建設“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及干部選任制度化發展成為黨的干部工作的基本方針并被寫入黨章,為確保任人唯賢提供了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努力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要求,并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到了新的階段。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走科學發展道路,鮮明提出“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干部選拔原則,確保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有充足的人才力量。
馬克思主義的民主集中制與任人唯賢中的公平正義觀相契合,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的結果。相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是“兩個結合”最好的傳承踐行者,也是兩大思想理論最好的創新發展者。在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史為鑒,充分吸收任人唯賢的古代用人智慧,按照革命、建設和改革要求,適時選人,適才擬職,做到人崗相宜,造就了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人才隊伍。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干部人才頭腦,和在選拔任用中對社會主義事業和以人民為中心的信念的考察,成為任人唯賢進化發展的時代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極其重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任人唯賢的理念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與意義。堅持打鐵必須自身硬,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把從嚴管黨治吏貫徹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抓住管權治吏的要害、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著力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一系列成功做法和寶貴經驗,確保黨員干部更加堅定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為我國人才隊伍建設擘畫藍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提出選人用人是風向標,把選人用人與干部作風乃至黨風聯系起來,要求各級黨委及組織部門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用當其時,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提出新時代干部選任體系,即建立以德為先、任人唯賢、人事相宜的選拔任用體系”,其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政治標準;提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提出要“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廣開進賢之路”“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在這些重要論述的指導下,新時代黨的各級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煥發勃勃生機,各行各業大量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定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深入推進從嚴管黨治吏,全面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要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做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強化干部政治素質考察,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嚴格按照制度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開展工作。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在于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聚焦“卡脖子”領域,加大“高精尖缺”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弘揚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形成良好學風和科研氛圍,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要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引導廣大人才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轉化為報國之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攀高峰。
在理論與實踐的進路中深刻把握任人唯賢的歷史傳承、內涵演進與實踐發展,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將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的“任人唯賢”干部路線、“德才兼備”干部原則,并發展出完備的選人用人機制,賦予了任人唯賢新的時代內涵,使這一具有悠久傳承的政治智慧在當代中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第二個結合”的指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任人唯賢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結合空間,為探索面向未來的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理論和制度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造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注入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充分發掘和運用任人唯賢的文化傳統、政治智慧和歷史經驗,推動其中的從中國故事到中國經驗再到中國理論的提升,是對任人唯賢最好的時代注解、傳承和弘揚。
(作者為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