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鋼琴音樂自其產生以來,大多處于中國音樂創作者與演奏者的探索實踐之中,并創作了諸多優秀的民族鋼琴音樂作品、構建了相對完整的民族鋼琴演奏技法體系。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鋼琴在我國的普及率與接受度逐漸提高,民族鋼琴音樂不再是“實驗”性的探索,而成為了鋼琴演奏基礎教學、人才培養、演奏實踐等音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存在,進而在當下產生了基于時代性需求的民族鋼琴演奏藝術理念與素養的提升需求。
的改變之下,民族鋼琴演奏在當下的發展則產生了時代性需求,主要側重于以下三方面:
一、中國民族鋼琴發展的時代性需求
從20世紀諸多音樂家的探索來看,他們基于“西樂東漸”而產生了“西體中用”的音樂改革思想。隨著鋼琴的普及度快速提升,其從所謂的“西方”樂器已然成為了“世界”樂器,文化表達不再以樂器劃分,而是以其所演奏的音樂類型、采用的音樂要素、運用的音樂技法以構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鋼琴音樂文化。中國民族鋼琴的發展亦是如此,在文化認知
首先,傳統文化精神與中國鋼琴的結合需求。對于演奏者而言,民族鋼琴演奏,不僅僅是表現自己個性,抒發自己情感的通道,更應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以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鋼琴在中國的長期本土化發展,從時間維度以及現實維度皆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民族鋼琴的發展實際上便是中國傳統文化在鋼琴演奏中的日益凸顯,進而構建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性。傳統文化精神和中國鋼琴的結合需求,一方面在于發掘、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音樂思維,另一方面更是依托于傳統文化精神使得鋼琴音樂在中國的受眾群體得到提升。許多聽眾在鑒賞民族化的鋼琴音樂時,都能準確地把握到音樂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感因素,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例如與中國傳統節慶相關的鋼琴音樂《平湖秋月》,再者如與地方文化直接相關的鋼琴音樂《瀏陽河》等。[2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愈發重要。當人們聽到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鋼琴音樂時,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自己的民族文化,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熱愛。
其次,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音樂發展需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源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一般而言,文化自信可以分為三個層面進行理解,第一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對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的認同和傳承,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第二是對文化創造力的堅信。相信本民族文化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具有時代價值和世界影響力的文化成果。第三是在文化交流中的開放與包容。以開放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吸收其優秀成果,同時堅定地傳播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展現出自身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強大生命力。因此,基于傳承、創造、傳播三點來看,民族鋼琴音樂勢必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自我創新與對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構建世界音樂多樣化中的“中國性格”。
最后,新文科背景下的本土化改革需求。新文科建設主要側重于教育層面,長期以來,中國高校層面的專業鋼琴教育采用的是西方化的教育體系與模式,而隨著中國民族鋼琴音樂的壯大發展,民族鋼琴音樂的專業化演奏需求愈發重要,鋼琴教育體系中逐漸融入針對民族鋼琴技法的教學內容。所謂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一種學科理念和建設思路,旨在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推動文科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新文科理念下強調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打破了傳統文科單一學科界限,積極推動文科各學科之間以及文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民族鋼琴音樂旨在于表達民族文化,其與新文科之間存在較高的契合度,尤其是“文學藝術”的概念中,不論文學與藝術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藝術學科的發展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學,進而將其中的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進一步提煉出來,為藝術學科可以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發展形態奠定基礎。[3]
二、中國民族鋼琴演奏的藝術理念
從以往的中國民族鋼琴演奏的發展來看,演奏家與音樂創作者主要聚焦于傳統音樂的改編與中國民族樂器的模仿,音樂作品方面如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來的《瀏陽河》,還有根據琵琶曲《夕陽簫鼓》改編而來的《春江花月夜》等,而技法方面則是模仿了二胡、古箏、古琴等民族樂器的音色,以鋼琴較高的音樂動態,從力度、旋律等方面予以展現。[4總結來看,當下中國民族鋼琴演奏的藝術理念主要分為兩大特征。
第一,以傳統文化為母體,將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內涵融入鋼琴演奏之中。以《彩云追月》為例,這首由王建中改編的鋼琴曲,原本是任光和聶耳創作的民族管弦樂樂曲,具有濃郁的廣東音樂風格。改編后的鋼琴曲在保留原曲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了西方音樂元素,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從曲調上看,其旋律采用了具有廣東音樂特色的五聲音階,以級進和小跳進為主,線條流暢婉轉,猶如潺潺流水,給人以清新、淡雅之感。這種旋律風格與廣東地區的地域文化緊密相連,生動地描繪了南國夜空那寧靜而美妙的景色,仿佛讓人置身于月光如水、彩云飄逸的浪漫情境之中。在節奏方面,《彩云追月》加入了西方特有的探戈節奏,與原曲的民族節奏相互融合,產生了獨特的韻律感。探戈節奏的切分和重音變化,為樂曲增添了一份活潑與動感,使整首曲子在抒情的同時又不失靈動。這種節奏上的創新,不僅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也體現了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除了《彩云追月》,還有許多民族鋼琴作品也充分融入了民族文化內涵。如《百鳥朝鳳》,這首作品以民間傳說為背景,通過鋼琴的演奏,生動地描繪了百鳥在鳳凰面前翩翩起舞的熱鬧場景。樂曲中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和滑音,模仿了民間樂器嗩吶的演奏技巧,展現出濃郁的民間音樂特色。同時,作品中還融入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五聲音階和民族調式,使整首曲子充滿了民族文化的韻味。又如《夕陽簫鼓》,以優美的旋律和細膩的情感,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美的崇尚和追求。
第二,從音樂要素入手,增強樂曲與傳統音樂的關聯性。民族鋼琴演奏與傳統音樂在旋律、節奏、調式等方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體現了民族鋼琴演奏對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許多民族鋼琴作品直接借鑒或改編自傳統音樂的旋律,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其旋律采用了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素材,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優美流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樂曲中運用了大量的級進和小跳進,使旋律線條婉轉起伏,充滿了生活氣息,生動地描繪了牧童在田野間悠然自得地吹笛嬉戲的場景。這種對傳統音樂旋律的運用,不僅保留了傳統音樂的韻味,也為民族鋼琴作品注入了獨特的民族情感。與旋律的選用模式相近,民族鋼琴演奏繼承了傳統音樂的五聲調式體系。五聲調式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以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為基礎,具有獨特的音樂色彩和表現力。許多民族鋼琴作品采用五聲調式進行創作,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在調式上運用了傳統音樂中的羽調式,旋律深沉、婉轉,充滿了哀怨和悲憤之情,深刻地表達了盲人阿炳對生活的感悟和對命運的抗爭。民族鋼琴演奏在傳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也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在創作手法上,運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和音樂理論,對中國傳統音樂元素進行重新組合和創新,使中國民族鋼琴作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和時代感。在演奏技巧上,吸收西方鋼琴演奏的先進技術,結合民族音樂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演奏風格。在演奏中國民族鋼琴作品時,演奏者可以運用西方鋼琴的和弦技巧和復調手法,增強音樂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同時,也可以借鑒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如滑音、顫音、泛音等,模仿民族樂器的音色,使演奏更加富有民族特色。
以上兩點總結了早期與當下中國民族鋼琴演奏已然形成的理念,這些理念是長期發展以來構建的民族鋼琴演奏認知體系的核心內容,從現今的創作來看,民族鋼琴在較為成熟的創作與演奏體系中進一步展現了審美層面的藝術理念,從追求傳統的還原,邁向了審美層面的特殊需求與表達。
旋律、節奏、和聲,是構成民族音樂表象的組成元素,而審美則進一步深入了民族音樂的表達。民族音樂審美具有含蓄、意境美等獨特特點,這些特點在民族鋼琴演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含蓄之美是民族音樂審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像西方音樂那樣直白地表達情感,而是通過委婉、細膩的方式將情感蘊含于音樂之中。在民族鋼琴作品中,演奏者常常運用微妙的強弱變化、細膩的節奏處理以及含蓄的音色控制來傳達情感,使聽眾在品味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內斂而深沉的情感力量。以作曲家張朝所創作的《努瑪阿美》為例,該樂曲融合了云南彝族音樂的特征與現代作曲技法,既強調了音樂調性和色彩表現,也通過運用鮮明對比的創作手法,結合精湛的作曲技巧進行加工處理。這部作品在審美層面融入了創作者個人的情感和思想,突出了作曲家個人對家鄉山水風土的向往,在快與慢、歌與舞的強烈沖擊對比中營造了世間獨一無二、獨屬于中國的浪漫和民族的震撼。[4這便是基于中國民族音樂必要性元素之上的審美個性展現,尤其是現代作曲技法的運用,使得中國民族鋼琴在音樂審美層面既保留了民族個性,亦擁抱了世界音樂文化。
三、中國民族鋼琴演奏的音樂素養提升
實際上,已然有諸多相關研究闡釋了中國民族鋼琴演奏所需具備的技能素養,尤其在當下中國民族鋼琴演奏技法體系的成熟發展與高校專業化教學中的采用,逐漸形成了中國民族鋼琴演奏技法的普及化教學發展。因此,針對于民族鋼琴演奏的音樂素養提升,如前文所分析的審美個性化一般,演奏者更應側重文化的素養與理解,以及現代鋼琴曲常規技法的文化表現力掌控。
其一,關于民族鋼琴演奏的音樂文化理解力提升。演奏者的文化素養對民族鋼琴作品的詮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厚的文化素養能夠為演奏者提供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表達。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深度和詮釋能力。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演奏者,能夠從作品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創作意圖等多個角度去理解作品,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音樂風格和藝術特色。以演奏《百鳥朝鳳》為例,需要研究民間傳說中百鳥朝鳳的寓意,了解這一傳說所反映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吉祥如意的追求。并探究作品所借鑒的民間樂器嗩吶的演奏特點和文化背景,以及這些特點如何在鋼琴演奏中得以體現。在演奏過程中,需要運用精湛的演奏技巧,通過模仿嗩吶的音色和演奏風格,生動地描繪出百鳥朝鳳的熱鬧場景,將作品中所蘊含的民間文化內涵和喜慶氛圍充分展現出來。因此,從現實路徑來看,為了提升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演奏者需要廣泛涉獵各種文化知識。他們可以深入學習中國歷史,了解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文化發展和人民生活,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其二,現代鋼琴演奏常規技法的中國民族化表現。從現實需求來看,常規演奏技法并不應被排除于民族鋼琴演奏體系之外,所謂民族技法與常規技法體系應是二者互見的同一體。民族鋼琴演奏技法體系的創新與發展大多聚焦于觸鍵相關的研究,而張朝《努瑪阿美》的演奏則關注到了鋼琴踏板的運用,踏板作為常規演奏的腳部技法被用以表達民族樂曲的風情,如在《努瑪阿美》樂曲開頭處需要營造靜謐分為,而選擇采用“半踩”延音踏板的方式來增強泛音效果使聲音由遠至近傳入。[5這便是常規技法的民族化應用,也應是民族鋼琴演奏素養提升的新視點。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鋼琴演奏發展至今,已然形成了與其歷史探索過程中具有一定差異性的新需求。這些需求的產生既是民族音樂在鋼琴演奏之中長期探索的必然,也是中國民族鋼琴進入世界視野的文化接軌。在歷經長期的改編、模仿以后,民族鋼琴演奏在基于前人的探索之上應構建其個性化審美,這種個性不同于曾經所認為的民族與世界的審美差異,更是聚焦于中國民族鋼琴音樂的創作者審美、中國民族鋼琴演奏者的表現力審美,從而在常規的民族文化中構建形式與表現的多元。從以上分析來看,中國民族鋼琴演奏技法的關注同樣需脫離長期以來形成的固化思維,民族音樂特征表現技法的必要性,而其他基本技法的新運用、新表達則是未來所需要關注的方向。M
參考文獻:
[1]楊樹.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對鋼琴藝術創作與發展的影響[J].藝術教育,2022,(06):94-98.
[2]王昕.新時期傳統文化精神與中國鋼琴音樂結合創作的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25,23(01):112-116.
[3]李丹霞,石霽.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師鋼琴室內樂的民族化發展路徑研究[J].藝術評鑒,2022,(16):93-96.
[4]蔣啟辰.基于文化自信背景的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以黃安倫《兩首前奏曲》Op.5為例[J].當代音樂,2024,(10):4-6.
[5]張玉.張朝鋼琴作品《努瑪阿美》演奏分析與民族風格詮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4:5.
作者簡介:吳逸誠,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鋼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