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提琴制作界有好幾位很有名的老師傅,等我從意大利學習回國,有幾位老師傅都退休了,但是我與其中的梁國輝、徐弗和陳錦農這三位制作界的元老一直保持密切的往來。我尊他們為老前輩稱他們為廣州三老,他們都稱我小,很親切。后來我年紀大了一點,他們就改稱老師了。
“廣州三老”都是我老師戴洪祥的朋友和師兄弟,其中我最早認識的是梁國輝先生。
1978年我在北京樂器研究所跟戴大師學習,就住在樂器研究所的招待所里。記得當時樂研所的客房是在四樓,是放了十多張床的一個大房間。有一天客房里來了一位老者,自我介紹是廣州樂器研究所的梁國輝。當他知道我是個拉小提琴的,跟戴老師學做琴的時候,對我伸出了大拇指,說太好了,戴師傅的制琴水平很高,讓我好好跟戴老師學習。


梁國輝是廣州三老里年齡最大的一位,他沒有正式拜過老師,但他懂一點英文,能閱讀英文資料,就憑著自己對提琴制作的熱愛,不斷鉆研,不斷實踐,終于修煉成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提琴制作水平,和上海譚院長,青島王玫一樣,梁國輝屬于中國提琴制作事業拓荒的一代。
后來,我和申飛去廣州學習,就去廣州樂器研究所看望梁國輝先生。那時候,跟著他的有朱明江、林海德兩個徒弟。這兩位后來都成為了非常著名的提琴制作家,也帶了不少徒弟,成為廣東地區嶺南學派提琴制作業的骨干。
梁先生那段時間在研究提琴油漆的顏色,主要是用茜草色素的金屬絡合物制作提琴油漆的紅色和黃色。這兩種絡合物相當穩定,不容易褪色,梁先生因此還得到了廣東省的技術進步獎。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梁先生送給我一本由他親筆簽名的油印材料,在材料交到我手里后他又要了回去,掏出筆來修改了材料中的幾個數據,然后很神秘地對我笑笑。我知道這些修改過的數據是成敗的關鍵,知道他對我的信任和期許。這本珍貴資料我保存至今,看到它就像見到梁先生一樣。
后來我就到意大利去學習了,和梁先生有很多年沒有見面。知道他曾經到美國參加比賽,后來又跟徐弗大師一起去意大利考察。等我再次到廣州見他時,我帶了一把我做的琴向他討教。在看了、試了我的琴的聲音以后,他又一次向我伸出了大拇指,他說這個帶“S”的聲音啊,意大利琴特色,能夠傳遠,太難得了。他和徐弗大師來北京看我時,我送了他們每人一副最好的意大利面板材料,以表示我的敬意。
2004年梁先生80歲,他的學生們想為他出一本作品影集,讓我給寫序,這篇序言我記得非常清楚,一是說梁先生在我們對提琴的知識知之甚少的年代的開拓和創新特別來之不易,為我們后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說他是位杰出的提琴制作教育家,在梁先生的許多弟子身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繼承了老師的那種熱愛提琴制作藝術的精神,繼承了老師以琴為尚、追求完美的信念。他90歲生日的時候,我還特地去了趟廣州給他賀壽。
每次到廣州出差,我必要去看望梁先生。如果他身體好,我們就一定要找個地方小聚一下,有幾次他生病住院,我就到醫院去探視,他的普通話說得不太好,有時候連猜帶比劃,有時還需要朱明江在一邊當翻譯,最后總是相視一笑,心領神會。
梁先生住在一棟老式房子的六樓,沒有電梯,出入很不方便,平時能不出門就盡量不下樓。但是我到廣州他是一定要下樓來參加聚會的。我一直就很擔心他年齡大了出入不方便,想請他搬到樓下或者找個有電梯的房子,但是他很留戀他的老窩,不愿意搬家。
梁國輝先生退休后一直堅持做琴,年紀大了,體力下降了就讓學生們做粗胚,再由他自己完成,親自油漆裝配。他說意大利制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做琴做到97歲,他做琴能做到98歲,并以此為榮。
2019年新冠來襲,我知道這種病對老人特別兇險,正好有朋友為我購買了一臺當時非常緊缺的呼吸機,我就趕快把它快遞給梁先生,還特意叮囑他的學生給他搬到樓上去。盡管梁先生深居簡出,最后還是感染了新冠,發高燒。我聽說了以后打視頻電話過去問候,聽在現場的徐長成說,梁先生聽說是我去的電話馬上來了精神,不但從病榻上坐起,還示意要下床,坐輪椅到書桌邊上,取出一張他收藏的提琴圖片要送給我,還在圖片上親筆簽上了他的名字“送給鄭荃老師—一梁國輝”。聽說后來他的燒也退了,人也精神了。大家都很高興,以為這次他能挺過這一關,誰知這種現象是回光返照,幾天之后他就離我們而去了。
我參加了梁先生去世一年以后的追思會和百年誕辰音樂會,從來參加活動的親屬和后輩們那里能感受到大家對他深深的愛戴和想念,我也是。
我和陳錦農
1980年我在中央音樂學院留校工作以后,跟我的同事申飛擬定了一個遍拜全國名師的學習計劃,通過當時的管弦系主任司徒華城,向上海地譚抒真、廣東地徐弗進行了聯系,結果兩邊都同意我們去學習。
到廣州紅棉廠時是徐弗大師接待我們,他當時是紅棉廠的廠長。他把我們安排到廠里的高級提琴車間學習,這個車間的主任就是陳錦農。當時高級提琴車間還有一個師傅叫黃仲光,是紅棉廠的副廠長,徐弗大師安排申飛跟陳錦農學,我跟黃仲光學。
陳錦農給我的印象是不茍言笑,開始接觸時甚至有點嚴肅的感覺。但是后來熟了,就感覺到他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內向,但心地非常善良的一個人。有一次申飛在做提琴尾枕的時候還沒有修出形狀就把它粘到琴箱上去了,陳錦農看了十分生氣,說旁邊的師傅們沒有及時照顧好申飛,最后是自己親自動刀,三下五除二就把尾枕修好了,嫻熟的刀工看得我們是五體投地,十分佩服。從中我領悟出一個道理,所有的這些大師都是身經百煉,爐火純青,不是那種夸夸其談的人可比的。

在中國提琴制作史上陳錦農是第一個在國際比賽中拿到金牌的人,當時拿到的是聲音的金牌,這是開天辟地第一回!激勵了許多做琴的年輕人,從此中國制作的提琴走上了提高和發展的快速道!他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得到輕工業部授予“中國提琴制作大師”榮譽稱號的人,后來廣東省也給了他許多獎勵和榮譽。
1988年我回國辦學以后,陳大師是第一個把兒子陳釗明送到北京來跟我學習的。后來徐弗大師也把兒子徐長成送到北京來學習。陳釗明后來成了廣州提琴廠的技術廠長,充分發揮了他的技術特長。
每次我到廣州,和“廣州三老”是一定要聚的。有一次我去廣州出差,臨行前約了三老一起吃晚飯,結果我的飛機到了廣州上空,因為有雷雨降不下來,在空中盤旋幾個小時后,備降到深圳機場加油。在深圳落地時已經是晚上8點,這三位老人還在飯店等我,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到廣州。我覺得非常抱兼,打電話讓他們先吃一點回家休息,誰知他們決定,第二天早上請我喝早茶,不見不散!
和“廣州三老”在一起的時候,我敬他們為長輩,但他們更多的是把我當朋友,說起琴來更是沒完沒了,現在想起來還是感到非常親切。
我和徐弗
徐弗大師是我老師戴洪祥的師弟,那按輩分就該是我的師叔了。但他的兒子徐長成拜我為師,師長為父,這輩分就說不清楚了。
我跟徐弗大師認識是在1980年前后,那時我是去廣東樂器廠學習的學生,他是廣東樂器廠的廠長,不但是我的領導,而且是高好幾層的領導。徐弗大師那時候已經是很出名的提琴制作家了,不過他涉獵的范圍很廣,搞過民族樂器改革,搞過吉他制作,不但做小提琴,還做琴弓。他不僅是廣東樂器廠廠長、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還是全國人大代表,這也是樂器行業很少有人能達到的高度。

最早認識徐弗大師也是因為他來北京樂器研究所出差,戴洪祥大師請他吃飯,我作陪,不過那時候我對他一直是恭恭敬敬(直到現在也是),他們對我來說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徐弗在管理提琴廠的時候實行因材施工,分級處理,就是在原材料的時候就把木料分出等級來,再在施工的時候根據材料進行調整,這是一套很科學的管理方法,另外他對音板弧度也有很深的研究,累積了很多數據和經驗。
1988年我回國后,有機會去拜訪他,拿了我做的一把琴去向他請教。那時我已經拿到了金獎,也得到了“中國提琴制作大師”的稱號。徐弗大師看了我的琴,稱贊說整體風格非常完整,聲音也不錯,說完就打住了。我看出他還有一些沒說的話,就追著問他琴邊的弧度處理是不是太直接了,他笑著說是,他說你已經是大師了,做琴有自己的想法和風格,我就不好說什么了。不過按照他的觀點,琴邊周圍的弧度如果處理得更凹陷一點,琴的音色會更豐富一點。這個場景,已經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
徐弗大師當全國人大代表的時候每年都會來北京開會,開會再忙,他也要安排時間請我和戴宏祥老師在一起吃飯,聊聊家常。我覺得他們這一代人之間的感情很深,交情都是一輩子的事。
徐弗大師今年也94歲了,我每次到廣州,只要能安排,是一定要去看望他的。徐弗大師有一段時間身體也很不好,10多年前醫院就已經拒絕為他繼續治療,但是,靠著他頑強的意志和家人的細心照料,居然奇跡般的戰勝了病魔。2017年徐大師還為我做了一把琴,在廣州國際樂器展期間送給了我,我覺得受驚若寵,非常感動,于是用他最喜歡的耶穌瓜內里“大炮”琴型特意為他制作了一把小提琴在2018年回贈給他。
我和朱明江
我1980年去廣州學習時就認識了朱明江、林海德,當時他們好像已經從廣州“高級提琴中專班”畢業,留在樂研所跟梁國輝先生學習。后來林海德去美國學習,1991年朱明江也從樂研所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朱明江在“美國國際提琴制作比賽”上,共獲得了19個國際大賽獎項,其中包括兩項金獎和兩項銀獎。他取得的這個成績,背后離不開兩個人的支持,一個當然是梁國輝,另一個就是他的師兄林海德。當時林海德已經在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每次參加比賽,朱明江都要提前一個多月去美國,就住在林海德家里,準備和調整參賽的樂器。林海德也是全心全意地幫他,有一次他們拿到了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從各個角度拍攝了300多張照片,記錄了這把琴的所有細節。這套照片,他們送給梁國輝先生一套,送給了我一套。
朱明江是個極其細心的人,做人做事非常認真。他是一個有很高水平的制作家,也是一個在提琴制作領域得到大家公認的領跑者。
我和朱明江、林海德一直保持很密切的關系,2002年成立中國提琴制作師協會,我邀請朱明江擔任副會長,負責廣東片的協會工作,2008年我推薦他和上海華天初加入了國際提琴制作大師協會。2010年首屆國際提琴制作比賽,我邀請他為中國評委。2019年我邀請林海德擔任第四屆中國國際提琴制作比賽評委。

朱明江雖然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一直沒有得到“中國提琴制作大師”的榮譽稱號,為此,廣東省樂器協會會長李愛群,多次打報告到中國樂器協會要求授予他大師稱號,我也多次向樂器協會的領導反映這個問題,最后終于得到了中國樂器協會的批準。可惜的是2014年批文下達時,朱明江已經因心臟病去世。我趕赴廣州參加他的葬禮,在他的遺像前宣讀了決定授予他“中國提琴制作大師”榮譽稱號的文件。哀哉!
我和廣東提琴制作界朋友的友誼還在繼續,之所以選擇我的個人作品展和作品音樂會在廣州舉行,因為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友情,還有太多太多的期盼和希望。 □ed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