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9—218—03
當前小學美術鑒賞課教學策略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優化,其中以大概念導引法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在傳統的藝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作品的技巧與風格上,而忽略作品所蘊含的文化與情感價值。這樣的教學方法雖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卻很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造力。而大概念引導的教學方式,注重從整體到局部,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核心價值與文化意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文化素養。
一、小學美術鑒賞課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小學美術鑒賞課對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欣賞各種藝術作品時,學生可以接觸到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與風格,開闊審美眼界。美術作品中所包含的顏色、線、形、形等要素,能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與感悟。在欣賞作品時,要學會多角度、多角度地觀察、分析作品,培養對美的鑒賞力[。這種能力不僅可以應用在藝術領域,也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學生對自然、生活、藝術等方面的鑒賞能力。經過長時間的藝術欣賞訓練,學生的審美水平逐步提高,對藝術作品有了較為客觀的評價,形成獨立的審美觀。這種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今后追求更高質量的精神生活,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與生活質量。
(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小學美術欣賞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揮想象力的重要途徑。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創造與想象的結晶,學生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能體會到藝術創造的無限可能。在欣賞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的創作技巧與表達方式,而這些新的元素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學生進行新的創作思想與方法的嘗試。美術欣賞課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自由思考的空間,使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構筑自己的藝術天地。這種創造性、想象力的培養,不僅有利于學生在藝術上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學習藝術欣賞課的過程中,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去看問題,培養自己獨特的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和認同感
小學美術欣賞課是提高學生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的重要途徑。美術作品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折射出不同時代、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色與價值觀。通過欣賞各種藝術作品,學生能深刻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增進對多元文化的了解與尊重[2。在欣賞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風貌,以及其背后所蘊涵的深厚的文化背景與歷史故事。通過分析與探討,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聯系,進而培養一種開放與包容的文化心態。同時,美術欣賞課也能提高學生的本土文化認同度。透過欣賞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自豪感。這種文化認同感的加強,將有利于學生今后在生活中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與文化自信。
(四)培養學生的耐心和專注力
小學美術欣賞課對培養學生的耐性、專注力有明顯的效果。美術欣賞要求學生花很多時間、精力去觀察、分析、理解作品,這也是一種耐心與專注力的訓練。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要注意細節,了解作品的創作意圖及藝術價值。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全神貫注,排除外界的干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經過長時間的藝術欣賞訓練,學生的耐性、專注力都有明顯提高。這一能力既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又能將其應用于其它學科,使其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此外,培養學生的耐心與專注力,也能使學生在日后面對各種挑戰時,養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二、基于大概念引領的小學美術鑒賞課教學策略
(一)構建大概念框架,明確鑒 賞目標
在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以大概念為中心,建構明確的教學框架是首要的策略。教師要確定“色彩的情感表達”“線條的韻律和動感”等核心大概念,這些大概念可以引導整個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對美術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然后,以大概念為基礎,設置具體的、可操作的欣賞目標,保證學生在課程結束的時候,能夠把握到作品的核心特點,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教學目標明確,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欣賞,提高鑒賞水平。
例如,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師可以“色彩情感表達”為中心構建教學框架,教師要闡明這一大概念的中心思想:色彩是怎樣表達情感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顏色所表達的情感含義。然后,教師制定具體的欣賞目標:學生可以對作品中主要色彩的使用進行辨認和分析,了解色彩是怎樣與作品的主題及情緒相協調的,初步探索色彩對個人情感的影響。在教學之初,教師可用一系列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作品來引導學生觀察和討論這些作品給學生帶來的直觀感受。如展示一幅以暖色為主的風景畫與一幅以冷色為主的靜物畫,同時,教師要介紹色彩的情感表達,并對色彩的內涵及意義進行闡述。接著,教師可以梵高《星夜》和蒙克《吶喊》為代表,深入剖析這些作品中所使用的顏色是如何傳達作者的情感的。教師可以詢問:“梵高《星夜》里旋轉的星星和明亮的顏色帶給你什么感覺?你覺得梵高想要表達什么情緒?”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能夠自覺地注意到作品中所使用的顏色,并且嘗試著去了解色彩與情感的關系。本課程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做一次小結,讓學生們分享學習的經驗。與此同時,教師會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讓他們從自己喜愛的美術作品中挑選一幅,分析它們是如何用顏色來表達某種情感的,并且嘗試將自己的情感用文字或者圖畫來表達。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既能明確欣賞的目的,又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欣賞,從而提高鑒賞水平。
(二)運用多元素材,豐富鑒賞體驗
為使學生對大概念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教師要廣泛收集和靈活使用各種美術素材,包括繪畫、雕塑、建筑等,但不局限于不同風格、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作品[4。通過對這些作品在“不同文化中色彩運用的差異”這一大概念的比較分析,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藝術語言的豐富與多樣。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作品中的細節或動態過程,加強學生的感官體驗,讓欣賞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索欲望。
例如,在講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差異”這一大概念時,教師應廣泛搜集并靈活運用各種美術材料,如中國傳統水墨,印象主義油畫等。這些作品可涵蓋各個時代和地域的不同風格,給學生帶來豐富的欣賞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演示這些作品,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使用顏色的不同之處。如以中國傳統水墨與印象主義油畫為例,請學生描述這兩種繪畫在用色方面的異同。研究發現,水墨以墨色為主要表現手法,注重筆墨之韻與意境之表達;而印象主義油畫則注重色彩的光影效果以及對瞬間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異。學生將他們的知識與經驗結合起來,提出了各種各樣有趣的見解。一些人認為中國水墨畫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更多地關注自然的和諧和心靈的抒發;然而印象主義油畫卻折射出西方工業文明中人們對于自然光與影的敏感與追求。為加強學生的感官體驗,教師也可安排學生到當地的藝術畫廊或美術館參觀。通過美術館,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不同風格、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領略藝術的魅力與多樣性。在此活動中,既能豐富學生自身的欣賞經驗,又能激發他們的藝術興趣與探索欲望。
(三)引導主動探究,深化概念理解
以小組合作、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具體作品中積極探究大概念在作品中的表現。教師可設計一系列的引導性問題,如“這幅畫中的線條如何傳達出運動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和臨摹創造等方法,可加深學生對這一大概念的認識[]。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參觀美術館、畫家工作室等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藝術創作的環境與過程,把理論知識聯系到實際工作中去,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大概念的學習。
例如,在講授“線條的韻律和動感”這一較大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作品中主動探索。教師可展示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等具有明顯線條節奏感和動感的藝術作品。接著,教師可設計一系列的引導性問題:“這些線是怎樣排列組合在一起的?他們帶給你什么樣的視覺感受?你覺得這些線條是如何傳遞運動感的?”通過小組討論,運用自己的語言對作品中使用的線條進行描述與分析。
在討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通過觀察、對比、分析等方法,加深對線的韻律、動感的認識。有些學生認為畢加索用曲線、交叉、重疊等手法來表現人物的動感和節奏感;另一些學生注意到線條的粗細、長度的變化,從而影響了畫面的效果。為使學生對線的節奏感、動感有更深層次的感受,教師還可組織一次臨摹創作活動。學生自選一件喜愛之作品,試著臨摹其線之運用,并以此為基礎,加以創作與發揮。在此活動中,學生不但可掌握線的節奏與動態,也可以鍛煉自身的觀察能力與創意能力。
(四)融合跨學科知識,拓寬鑒賞視野
藝術欣賞不僅僅局限在藝術領域,還應該與歷史、文學和科學等其他學科相結合,形成一種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如在說明“繪畫中的光影效果”時,可與物理光學相結合;在探索“美術作品和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過程中,將歷史知識融入其中。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法,既能讓學生對藝術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跨領域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例如,在教授較廣的概念“光影效果”時,教教師可以把物理光學的知識整合進去。教師可簡單介紹光線的基本特性及傳輸原理,如光線的直線傳輸、反射、折射等。然后教師拿出倫勃朗的《夜巡》等具有鮮明的光影效果的藝術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光影的分布與變化,運用物理光學的相關知識對此進行解釋。學生發現畫面上的光影效果主要是光線的直線傳播與反射;畫面的明暗對比是由光線強度、角度等因素決定的。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光影在繪畫創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生將他們的知識與經驗結合起來,提出了各種各樣有趣的見解。一些學生認為光影效果能加強畫面的立體感,增強空間感,有些同學認為光影效果能突出主題,突出重點。此外,為開闊學生欣賞光影效果之視野,亦可提供科普讀物、影像教學及線上課程等跨學科資源。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及需要,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透過本課程的跨領域教學,學生不但能加深對光影效果的理解,也能提升整體素養與跨領域思考能力。
(五)反思評價,促進持續學習
在欣賞活動之后,指導學生進行個別或群體的自我反思評價,是鞏固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教師可設計教學反思日志和小組討論等方式,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體會到的經驗、收獲和困惑。學生間的互評與自我評鑒,讓學生既可以了解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又可以從互相學習中得到新的啟發。同時,教師要給予積極的反饋與建設性的意見,鼓勵學生不斷探究,把大概念的學習拓展到課外,養成良好的藝術學習習慣和終身學習的態度。
例如,在一次“藝術作品中的構圖和角度”的賞析活動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個人或小組的自我反思評價。教師可設計教學反思日志,讓學生記錄自己的感受、收獲與困惑。同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交流學習心得,互相評價。課堂上,學生踴躍發言,相互交換意見。部分學生認為在鑒賞過程中對構圖和角度的把握不夠;一些學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自己對藝術有更深的了解。同時,教師還要總結并點評學生的反思性評估,給予積極的反饋與建設性的建議。教師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與進步表示肯定,同時也鼓勵學生不斷探索,不斷學習。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問題與建議,指導學生把大概念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培養良好的藝術學習習慣,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在這反思性評價中,學生既能認識到自己的進步,也能從相互學習中獲得新的啟示。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以大概念為導向的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策略,既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創新精神。未來,在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應進一步深化大概念的運用,將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與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相結合,使學生獲得更豐富、更生動的學習經驗。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中,促進小學美術教育向高質量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必
參考文獻:
[1]馬祥.小學美術教學中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2(24).
[2]章琦.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2022(16).
[3]曾彥策.發現美,欣賞美—一小學美術鑒賞教學的途徑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2(13).
[4]高慶霞.小學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巧妙結合[J].中國新通信,2022(12).
[5]王迎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小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2(6).
[6]余長潤.小學美術中國傳統節日單元課程設計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22(1).
作者簡介:王梅(1982一),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