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可信數據空間是基于共識規則構建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旨在連接金融機構、政府、企業等多方主體,實現數據資源共享與安全流通,支撐金融要素價值共創,其核心特征包括技術可信、規則可信與生態可信。金融可信數據空間與智慧城市在數據驅動生態中聯動協同,前者作為基于共識規則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依托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促進跨主體數據的安全共享等底層支撐,而后者通過數據層整合政務、交通、環境等多源信息,提升城市決策能力。
在數字經濟與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構建可信數據空間已成為國家戰略與城市能級躍升的關鍵命題。國家數據局2024年12月印發的《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一2028年)》提出,以“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為核心,構建多方互信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以形成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當前,北京、上海已率先開啟金融中心城市戰略。例如,北京依托“一區一核、多點支撐”空間格局在西城、海淀打造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上海支持浦東新區、黃浦區、臨港新片區建設標桿性金融科技集聚區。
隨著可信經濟的縱深發展,大都市布局金融可信數據空間,具有促進數據共享和價值共創、助力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等戰略意義。
一、金融可信數據空間的發展溯源
(一)從“賽博格宣言”到“金融科技”的歷史演變
從信任機制的理念萌芽到金融科技的概念提出,諸多技術的問世厚植了金融領域城市可信數據空間的發展土壤。首先是去中心化思想的萌芽,DavidChaum在1982年發表的論文《由相互懷疑的團體建立、維護和信任的計算機系統》中,率先提出去中心化概念,對傳統中心化系統信任模式進行反思,認為應當通過密碼學來保障個體隱私權,以數學法則取代人為權威,并設計了被視為區塊鏈技術前身的信任網絡模型。[1其次是二元對立的哲學打破,DonnaHaraway于1985年提出《賽博格宣言》,顛覆了傳統的人、機器,物理、數字的二元對立思維,[2]提出“賽博格”作為混合主體的存在形式,認為人類與技術共同構成的“組裝體”由生物屬性、技術接口、數據流等多重元素動態構成,強調身份流動性與技術共生性,為數字身份和信任機制重構奠定基礎。其后引發了包括加密朋克郵件列表在內的加密朋克運動,[3]其匿名協作模式驗證了“無需權威中介的信任機制”,為分布式賬本技術的社區治理提供了原型,推動中本聰于2008年提出比特幣。再者是金融危機與金融科技的辯證關系,本世紀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暴露了傳統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催生了對替代性金融系統的需求,[4]以移動支付、P2P借貸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通過技術應用繞過傳統中介,使得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價值逐步凸顯,與傳統金融機構形成“先對立、后協同”的演化關系。
金融可信數據空間的構建融合了上述歷史脈絡的核心思想。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源自DavidChaum的去中心化模型)、零知識證明(加密朋克的技術遺產)、隱私計算(賽博格式身份組裝)構成了金融可信數據空間的技術支柱,智能合約與數字身份認證依托“技術信任+規則信任”來確保數據流通過程的可審計性。[5]從賽博格的哲學啟蒙到金融科技的實踐揭示出,金融可信數據空間的演變體現出三條核心邏輯:一是身份的去中心化,從生物主體到數據組裝體的轉變,要求信任機制脫離單一權威;二是技術的倫理化,密碼學與其被視為工具應用,更應被理解成重構社會契約、打造可信經濟的基石;三是金融的普惠化,數據空間的互操作性正在打破傳統金融壟斷,催化多重金融生態融合共生。隨著量子計算與邊緣AI的發展與融入,可信數據空間或將成為賽博格宣言的終極實踐場域,重塑現代文明與技術范式的共生邊界。
(二)從“數字經濟”到“可信經濟”的邏輯更迭
數字經濟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新型經濟形態,其特征體現為數據躋身關鍵生產要素、網絡化成為基礎載體、信息技術推動跨界融合。[6在數字經濟中,數據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高效流通,催生電子商務、數字支付等金融模式,對傳統產業價值鏈開啟重構。隨著數據規模的指數級增長,隱私泄露、數據壟斷等問題逐漸凸顯,經濟活動對可信性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可信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進階形態應運而生,其本質是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生成可信數據流通環境,實現數據價值的顯性化與安全化。[7因而,數字經濟通過技術革新實現效率提升,可信經濟則通過制度與技術協同解決信任問題,推動數據要素從“可用”向“可信”躍遷。
大都市作為全球數據流通的核心節點,其可信數據空間的建設已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從全球看,歐盟依托《數字運營彈性法案》《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等文件強化數據主權,新加坡依托“數字信任框架”構建跨境金融數據共享網絡,該類實踐在跨境支付、航運金融中取得進展,[8][9]證明可信數據空間通過可信數據源認證、智能合約執行等標準化技術架構和數據權屬界定、收益分配規則等制度設計,能夠在有效破解數據孤島、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從國內看,北京金融數據專區打通“可信管控能力 + 資源交互能力 + 價值共創能力”融合發展路徑,并依托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全流程可追溯,上海通過數據交易鏈實現“一地掛牌、全網互認”,推動金融數據在合規框架內高效流轉,貴陽大數據交易所通過“數據資產通證化”探索數據資本化路徑,深圳依托工業數據空間,實現供應鏈金融實時雙向質量追溯。綜上,可信數據空間對金融產業的變革已超越技術范疇,[10]城市可信數據空間在增強技術融合能力的同時,尚需推動數據要素與碳金融、普惠金融等城市服務場景的深度融合,釋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引領全球經濟的可信化、可持續化演進。
二 “金融 + 可信”融合發展面臨的三點挑戰
(一)數據安全與經濟效率的“平衡”難在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其流通利用面臨信用記錄、交易行為等敏感信息保護的核心挑戰??尚艛祿臻g作為基于共識規則、聯接多方主體的數據流通基礎設施,在國內已有濟南財金集團“泉融通”等初顯成效的平臺案例。然而,當前可信數據空間建設仍面臨三重結構性矛盾,亟需在技術經濟與治理倫理層面實現動態平衡:一是技術成本與安全效能需要統籌,雖然隱私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在理論上可以確保數據安全,但存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螞蟻集團的研究表明,當安全成本超過數據流通價值 5% 時,經濟可行性將顯著降低,這種成本困境源于技術特性——密態計算比明文計算需消耗高數級算力,聯邦學習則需頻繁通信交換加密中間結果。[]此外,即便數據安全和經濟效率得以平衡,金融場景上鏈之前的數據信任也需破題。二是公眾信任與數據利用需要兼顧,“中心一邊緣”式世界體系構型曾使發達國家先發立勢、發展中國家被動跟隨,但隨著全球智慧城市的深度發展,采集與應用的信任危機已具有全球普遍性。例如,芝加哥AoT項目因市民擔憂攝像頭數據采集,被迫將傳感器節點從500個縮減至100個;印度SCM項目因數據濫用引發“數字殖民”爭議,跨國企業通過ICT基礎設施控制數據資源,導致少數低收入群體喪失公民服務資格。[12]該類案例揭示出“技術賦權悖論”,即數據共享在提升服務效率的同時,亦可能加劇數字鴻溝。三是技術發展與生態厚植需要協同,隨著金融大模型逐步豐富,金融可信數據空間也需在密態計算等技術、數據分類分級等制度和公眾教育間建立可持續循環,持續攻堅業務拓展中面臨的跨境數據流動、合規問題等多重挑戰。
(二)數據確權與利益分配的“協調”難題
數據要素權屬不清是可信數據空間建設的核心障礙,其制度性缺陷制約了公共數據授權金融機構使用的實踐路徑,也對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產生系統性影響。當前實踐中,普遍依賴“合法控制”而非“合法擁有”的入表路徑,這一權屬模糊性導致數據金融化利用面臨雙重困境。從法律維度來看,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數據確權制度,現行制度難以清晰界定數據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邊界,司法實踐中常以反不正當競爭規則代替權屬認定。例如,在“淘寶訴美景案”中,雖承認平臺企業對加工數據享有競爭性財產權益,卻回避原始數據權屬的實質認定,其權屬認定的模糊性導致公共數據授權使用的法律基礎薄弱。[13]部分地區實施“沙箱計算環境”式數據不出域技術隔離,雖能規避本地化場景的權屬爭議,卻難以應對跨境數據流動或跨行業數據融合的復雜需求,本質上屬于權宜之計,未能觸及數據主權與數據協同的結構性矛盾一機構既需維護數據控制權,又不得不參與跨域協作的深層悖論。從經濟維度看,數據情景依賴性特征加劇定價與利益分配矛盾。例如,網約車平臺的乘客位置數據在服務完成后即失去時效價值,但聚合分析后卻能形成商業決策支撐,導致傳統資產定價模型失效。此外,權屬模糊放大利益分配矛盾,當數據經多方加工形成衍生品時,原始數據提供方、加工方和應用方的權益劃分缺乏法定依據,極易引發“公地悲劇”與“反公地悲劇”的雙重風險。[14]
技術治理與制度創新的協同困境在跨境場景中尤為突出。廣州互聯網法院2024年審理的跨境數據糾紛案件顯示,涉及多區域的數據流動常引發權屬認定沖突,如個人信息跨境處理合法性審查需同時滿足來源國與接收國的合規要求。深圳試點的資源持有權、加工使用權、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模式顯現出加速推進數據產權結構性分置的創新價值,只有實現法律確權、經濟定價與技術保障的系統性銜接,方能突破可信數據空間建設的制度瓶頸,釋放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梢姡F有技術方案如安全沙箱、聯邦學習等,雖能實現物理隔離,卻無法解決法律確權問題,技術手段可確保數據流通過程的可控性,但無法自動生成權屬認定規則,亟需建立“技術一制度一治理”三位一體的解決機制來推進數據確權與利益分配的持續平衡。
(三)跨域流通與生態協同的“鏈接”難題
當前,我國金融數據流通正處于制度重塑與技術迭代的疊加期,《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的“100個可信數據空間”目標,需依賴數據接口協議等跨行業標準和普惠性數據服務等激勵機制來有效鏈接。一方面,從跨區應用來看,北京、上海、福建、天津等自貿區雖已建立數據跨境流動清單制度,但各地在清單結構、備案程序、風險評估等核心環節存在顯著差異,容易導致跨區域金融數據流通面臨制度性摩擦??紤]到可信數據空間需整合多方技術和多元主體,不同金融機構采用的數據底座也標準各異,往往面臨連接、納管和跨基礎設施協同的挑戰。例如,地區間區塊鏈票據管理規范難以直接復制,易使區域性金融數字化轉型資源分散。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動態發展已經超越現行法規發展速度,從法律適配來看,法規難以適應金融產品創新發展是全球常態。例如,國內數據跨境流通政策尚在試點階段,缺乏可操作性細則,由于金融數據的敏感性遠超氣象數據,深圳氣象數據交易試點雖積累了“數據身份證”和全流程閉環監管的發展經驗,但難以直接應用于金融領域??紤]到數據流通往往涉及“數據源一加工方一消費方”等長條鏈路,傳統監管手段難以覆蓋,大部分企業既要避免陷入“建設即孤島”的發展困境,也要在數據流通中應對技術安全與產業鏈監管的復合風險。
三、大都市發展金融可信數據空間的先行探索
(一)北京模式:授權運營的金融可信空間實踐
一是戰略引領,推進金融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北京金融領域城市可信數據空間的構建,順應了國家數字經濟戰略深化與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發展趨勢。國家層面,《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將可信數據空間定位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核心基礎設施。金融業作為數據密集型和科技驅動型行業,其普惠金融、風險控制等場景對高質量數據需求迫切,成為可信數據空間建設的直接驅動力,推動北京金融數據治理先行先試。地方層面,北京于2020年4月率先出臺《關于推進北京市金融公共數據專區建設的意見》文件,成為國內首個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模式的制度突破案例。隨著《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于2022年發布,以金融、醫療、交通等領域為公共數據專區建設的重點方向,旨在打破部門間數據壁壘,推進高價值公共數據流通。
二是主體明確,推進“政府監管 + 企業運營”高效協同。政府層面,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負責政策制定與監管,授權北京金控集團作為金融公共數據專區建設主體。運營層面,北京金控集團全資子公司北京金融大數據公司具體承擔專區建設,依托數字身份管理、合規管理等系統構建可信管控體系,并負責數據匯聚、治理及產品開發。生態方面,專區引入科技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多元主體參與生態共建,如聯合螞蟻集團、華為等企業開發隱私計算技術,與地方征信公司共建“數字金融聯合創新實驗室”,加速“政府一國企一市場”聯動生態網絡建設。
三是專業服務,推進“技術筑基、流程規范、場景驅動”一體發展??尚沤ㄔO方面,專區構建數字身份、用戶、合規管理三大系統,明確數據引入、開發、利用全流程規范,制定質量、安全等管理標準,并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存證溯源,確保參與方權責清晰。資源共享方面,專區構建融公共數據、行業數據、社會數據于一體的統一數據底座,形成標準化接口與目錄體系,支撐跨域數據高效共享。價值共創方面,專區通過“需求牽引一產品開發一場景落地”閉環,上線200余個數據產品,服務金融機構信貸審查、政府監管數字化等場景,累計調用數億次,支撐中小微企業融資超2000億元。同時探索“數據經紀人”模式,聯合多家服務機構構建市場化服務體系,未來計劃深化可信數據空間與AI大模型融合,拓展跨境數據流通試點,為全國輸出可復制的金融數據治理范式。
(二)杭州模式:團隊主導的可信生態市場模板
一是頂層設計,驅動生態聚合,三輪協同打造可信數據基礎設施。杭州云棲小鎮的可信數據空間建設高度依賴“戰略引領 + 龍頭奠基”的頂層設計模式,其核心是“院士 + 龍頭企業 + 管委會”的三輪驅動機制。王堅院士作為名譽鎮長,深度參與小鎮戰略規劃,推動阿里云、數夢工場等企業構建云計算與大數據核心技術底座,形成覆蓋數據存儲、處理、安全的全鏈路能力。[15]例如,阿里云為小鎮提供算力支持,數夢工場聚焦政務與產業數據治理,而管委會則通過政策創新吸引雪浪數制、中科曙光等企業入駐,形成“技術供給一場景對接一政策護航”的閉環。在金融領域,這一模式進一步升級為“政企銀智”專班機制,通過院士的技術權威性、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力與管委會的資源配置能力,云棲小鎮成功打造了金融可信數據空間所需的“硬核”基礎設施,實現從數據采集到價值釋放的全周期管理。
二是機制創新,激活數據價值,構建團隊主導的可信數據應用生態。云棲小鎮在可信數據空間運營中突破傳統機制,通過“股權綁定 + 生態分層”激發主體活力。在股權架構上,王堅院士及核心運營團隊通過持股云棲創投等平臺,將個人利益與小鎮發展深度綁定,同時吸引阿里系高管參與雪浪數制等企業運營,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式激勵網絡。在生態分層方面,小鎮構建了“創新牧場一產業黑土一科技藍天”三級體系:針對初創企業,“創新牧場”提供數據沙盒與算力支持。例如,“淘富成真”項目通過阿里云與富士康的資源整合,助力金融科技企業快速驗證數據模型;針對成熟機構,“產業黑土”依托西湖大學、云棲工程院推動產學研合作。例如,城市大腦公司的“ 1+4′′ 技術體系已在金融風控領域實現跨域數據融合;“科技藍天”通過引進北斗時空研究院等高端機構,夯實數據安全與區塊鏈技術底座。
三是品牌先行,促進長期深耕,借助“現象活動 + 生態標簽”構建可信數據空間的全球辨識度。云棲小鎮在金融可信數據空間建設方面積累的重要經驗,在于其“先樹品牌、后深扎根”的品牌戰略以及長期的生態培育舉措。
自2011年掛牌成為浙江省首個云計算產業園以來,云棲小鎮便依托“云棲大會”“2050大會”等全球性科技盛會,升級為涵蓋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國際級平臺,這不僅吸引了阿里云、富士康等龍頭企業參與,更成為金融科技企業展示可信數據技術應用的重要窗口。這種“活動造勢 + 技術落地”的雙向互動模式,使云棲小鎮在金融領域樹立了“可信數據技術策源地”的鮮明標簽,構建了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的完整產業鏈條,為可信數據空間的長效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三)倫敦模式:城市服務的數據信托場景案例
一是制度為先,明確項目探索發展目標。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者,在數據治理領域曾面臨城市數據共享的隱私安全風險與公共資源利用效率不足兩大挑戰。2017年,英國政府發布《發展英國人工智能報告》,提出通過數據信托框架平衡數據流通與安全,并投入近10億英鎊支持相關技術研發。在此背景下,2018年英國開放數據研究所(ODI)聯合大倫敦市政府和格林尼治皇家行政區啟動市政服務數據信托試點,瞄準提升公共資源效率、促進可持續發展和驗證數據信托機制目標,推進城市數據共享可行模式探索。[16]
二是分類協同,推行“一主體 + 多機構”數據合作模式。參與機構方面,ODI作為獨立第三方,負責數據信托的法律框架設計和技術驗證,其角色包括數據受托人、治理規則制定者及跨部門協調者;大倫敦市政府負責提供政策支持及交通數據等城市管理場景,格林尼治皇家行政區負責提供社會住房能源數據及試點場地;一批傳感器部署與數據平臺開發的物聯網設備供應商、數據分析公司作為技術底座參與項目合作。合作機制方面,ODI與政府簽訂“數據共享協議”,明確數據使用范圍、隱私保護義務及利益分配規則,并通過定期召開利益相關方會議確保信息互通與權責統一。
三是落地導向,聚焦“場景驅動 + 模塊架構”漸進式路徑。場景選擇方面,項目聚焦移動應用與能源管理,前者以停車管理為試點,部署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停車場和電動汽車專用車位數據,并通過數據共享平臺開放脫敏數據;后者以社會住房供暖為試點,在社會住房安裝傳感器,監測、采集水源熱泵系統的運行數據。技術架構方面,項目信息系統包括數據存儲、隱私保護、數據共享、審計合規等多層模塊。運營機制方面,數據信托架構基于英國《信托法》設立公益信托,明確ODI作為受托人的信義義務、市民為最終受益人,企業需證明應用符合公共利益以獲取數據使用權。此外,項目依托政府初期資助和企業數據使用費分成來啟動運營,并依托數據使用量、節能成效及隱私投訴處理情況動態評估。
四、大都市布局金融可信數據空間的路徑建議
(一)推進“鏈內 + 鏈外”可信經濟戰略聯動
一是圍繞鏈內技術生態,推進區域可信經濟聯動發展?;诳尚沤洕夹g在供應鏈金融、跨境貿易等眾多金融場景應用,以及阿聯酋打造“元宇宙經濟體”、英國開放數據研究所數據信托、北京推進金融城市領域可信數據空間等探索案例,建議大都市在“政府授權、企業運營”等方面加速市場化布局,持續跟進ZKP、Layer2擴容等底層技術生態進展,加強美國GENIUS、FIT21標準和歐盟加密資產監管框架(MiCA)等戰略研究,借鑒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合作經驗,推動京津冀、長三角與香港優質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合作對接,將香港wCBDC、rCBDC等研發經驗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可信應用優勢產業結合,例如,上??梢劳小?6+1 ”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浦東引領區立法優勢,加強可信數據空間的技術聯動探索,對分布式金融協議組件、高并發交易處理、鏈下計算加速等難點重點進行聯合攻關,提前開展金融可信數據空間的國際規則、溝通機制、緊急聯絡等制度研究。
二是圍繞鏈外數據確認,引入金融信息高效驗證模式。構建大都市金融城市可信數據空間,需在技術架構基礎上建立鏈外信任機制,形成“數據真實性前置保障 + 區塊鏈存證溯源”的雙層治理體系。首先,構建多方協同的鏈外認證網絡,借鑒上海市依托大模型語料數據聯盟等打造大模型金融語料數據庫經驗,由金融監管機構、行業協會、第三方審計機構及核心金融機構組建數據真實性聯合認證中心,制定統一的數據采集標準與驗證流程,通過交叉核驗、歷史數據比對、AI輔助異常檢測等手段強化源頭數據質量,通過數字簽名實現責任主體可追溯。其次,建立監管沙盒驅動的動態治理框架,設立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對跨境支付、信貸風控等高敏感場景實施沙盒測試,要求參與方在封閉環境中完成數據真實性壓力測試,通過后方可接入主鏈。再次,創新分布式信任激勵機制,將數據質量評估納入價值分配體系,基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貢獻度量化,并通過鏈下仲裁委員會解決爭議,形成“合規者獲益、違規者追責”式合作模式。最后,搭建全周期監控系統,融合區塊鏈存證圖譜與隱私計算技術,實現數據從采集、核驗、上鏈到應用的全程可視化追蹤,對接監管機構的實時數據接口,確保鏈外驗證機制與鏈上技術形成閉環。
(二)打造“國資 + 市場”金融科技技術支點
一是以國資為引領,加速構建“數據一場景一生態”可信協同創新體系。建議大都市借鑒英國巴克萊銀行金融科技加速器Rise項目的運營經驗,整合內外金融資源,打造金融可信數據集團,聯合推進金融語料、供應鏈金融、垂類領域應用等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國資主體,[17]開發具有地方科創產業特點的“數據畫像”系統。借鑒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上海金融科技產業聯盟等合作模式,圍繞金融智能等融合賽道,以國資為引領牽頭建立具有“金融 + 可信”發展特征的金融語料共享聯盟鏈,搭建以“人工智能 + 金融場景”為核心的“金融可信數據實驗室”,通過分階段開放金融數據流通權限,引導頭部機構合作開放業務語料庫,并根據語料質量貢獻動態調整使用權益,允許可信生態上下游企業在數據不出域情況下使用可信評估模型并給予調節反饋通道。
二是以研究為切口,前瞻打造“元宇宙 + 金融”融合發展底層支撐??紤]到全球加密貨幣立法與基礎設施布局戰略轉向,大都市金融體系應通過整合區塊鏈技術創新、監管沙箱機制與跨域生態協同,[18]重點從三個維度開展研究攻堅:首先,構建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標準體系,重點創新跨鏈互操作、分布式身份等國家標準,依托城市級算力中心搭建聯盟鏈與公鏈混合架構,支持智能合約、加密支付等核心功能模塊化開發,逐步攻克元宇宙金融場景中數據孤島與互動操作難題。其次,開展“監管沙箱 + 場景試點”雙向驗證,在跨境貿易融資、數字資產證券化等領域建立風險可控的元宇宙金融試驗場景,將區塊鏈存證、智能合約審計規則嵌入沙箱測試流程。最后,打造元宇宙金融可信數據空間的核心組件,建立虛擬一現實雙向映射的信用體系,圍繞數字資產登記系統支持元宇宙內土地權、虛擬IP等數字資產的鏈上確權與跨平臺流轉,形成支撐元宇宙金融創新的可信數據基礎設施,并依托跨鏈協議、身份認證等標準創新和生態合作推動國內區塊鏈技術與Hyperledger、Corda等國際框架的兼容互認。
參考文獻:
[1]Chaum D,Rivest R L,Sherman A T.B1indsignatures for untraceablepayments[J].Springer US,1983,10.1007/978-1-4757-0602-4(Chapter 18):199-203.
[2]別應龍.《賽博格宣言》的生命政治意蘊[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3,40(1):94-101.
[3]楊昊.區塊鏈:從密碼朋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J].國際論壇,2021,23(2):53-71+157-158.
[4]道格拉斯·阿納,亞諾斯·巴韋里斯,羅斯·伯克利,等.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危機后的新模式[J].新金融,2018(5):9-15.
[5]包曉麗.可信數據空間:技術與制度二元共治[J].浙江學刊, 2024(1):89-100+239-240.
[6]楊亞平,楊鑫,陳凱.數據要素市場化對企業數字化創新的影響[J].經濟管理,2025,47(3):5-25.
[7]陳韜,陳亦凡.筑基可信經濟底座打造元宇宙創新高地—以上海浦東新區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22,31(6):89-96.
[8]楊彩霞,邱圣童.淺析歐盟GDPR對民航數據跨境之影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7(6):135-150.
[9]牛東芳,張宇寧,黃梅波.新加坡數字經濟競爭力與全球治理貢獻[J].亞太經濟,2023(3):95-108.
[10]林永民,張振山,段政凱.可信數據流轉:區塊鏈賦能金融產品創新的路徑研究[J].征信,2022,40(12):25-33.
[11]韋韜.攻堅AI根技術服務數字經濟安全高質量發展[N].解放日報,2022-09-02(005).
[12]朱政德,胡泳.連通與驅逐:印度智慧城市建設引發的雙重困境——對SCM項目的批判性考察[J].南亞研究季刊, 2022(2):51-73+158
[13]徐海燕,袁泉.論數據產品的財產權保護評淘寶訴美景公司案[J].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8(20):83-89.
[14]申衛星.數據產權的力度和限度[J].東方法學,2025(1):32-45.
[15]項國鵬,吳泳琪,周洪仕.核心企業網絡能力、創新網絡與科創型特色小鎮發展——以杭州云棲小鎮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3): 50-59.
[16]楚天驕.上海與倫敦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比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6):1163-1174.
[17]陳韜.推進人工智能國資布局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J].國有資產管理,2024(11):23-28.
[18]沈偉.元宇宙金融:全新場景與風險監管[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54 (1) : 71-84.
Abstract: The financial trust data space,as the infrastructure for financial data circulation,collaborates with smart cities within the digital economy ecosystem.From the 'Cyborg Manifesto' to the rise of 'fintech,'the core principles offin-tech have evolved to include identity decentralization,ethical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inclusion. As the digital economy continues to evolve,the shift from ‘usable' to'trustworthy' data has become a trend.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trust data space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data securityand economic efficiency,data ownership and benefit distribution,and cross-domain circulation and ecological collboration.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Beijing model, Hangzhou model, and London model, major cities should promote a 'chain internal + chain external' trustworthy economic strategy linkage, establish a 'state-owned capital + market' fin-tech technology support point, and provide innovative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rustworthy economy.
Key words: metropolis; finance; data space; credible economy
責任編輯:王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