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不斷推進,數字技術正重塑城市空間和社會結構,加速了城市化進程的演化。而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亦經歷著深刻的變革,社區智慧治理已經成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向。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要求推動“互聯網+”與社區服務的深度融合,逐步構建服務便捷、管理精細、設施智能、環境宜居、私密安全的智慧社區。[1]從社會資本視角看,智慧社區通過技術賦能與強化社會資本信任維度、拓展新的居民互動模式,擴大社會參與網絡以及推動技術與制度雙軌融合,以完善社會規范,提升治理效能。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瓶頸,影響了智慧社區的整體效能,進一步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會治理的可持續性。為此,本文以上海市楊浦區為例,探索城市社區智慧治理的價值意蘊和面臨困境,并由此提出解決方案,以期對城市治理提供決策參考和借鑒。
一、社會資本視角下智慧社區治理的價值意蘊
目前我國正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智慧城市建設,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微觀單元,其治理水平對城市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有著直接影響。在科技賦能下,智慧社區作為一種嶄新的治理形態應運而生,它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各類技術,實現了服務流程的優化,促使效率提升,還進一步推動社會治理邁向精細化。由此可見,利用數字化手段賦能社區治理,已然成為提升治理效能不可或缺的途徑。若要闡明城市社區開展智慧治理的必要性,借助社會資本理論具有重要作用。社會資本主要涵蓋社會信任、社會參與和社會規范三個核心要素。其中,社會信任能夠削減人際交往中的防備心理,減少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社會參與是通過建立覆蓋面廣泛的社交網絡,推動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進而增強集體行動的能力。至于社會規范,則為社會互動提供了基本的行為準則,維護社會秩序,引導人們的行為朝合作互惠方向發展。
社會資本理論在當前社區治理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該理論指出,構建大規模的社會網絡以及信任體系,能夠切實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信息流通速度,在此基礎上治理效能也會得到相應提高。正如馬克思所言:“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2]從中可以看出,優質的社會關系在推動資源配置以及提升勞動生產率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后工業時代以來,社會運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都顯著增強,傳統采用網格管理模式的社區治理開始出現應對無力、管理失靈的狀態。[3]從社會資本角度看,社區治理的實質并非單一行政管控,更是涉及信任、合作與互惠的協作過程。[4]智慧社區建設恰好精準地對準了社區治理中存在的這一痛點,為化解傳統治理面臨的困境開拓出了新的路徑。
(一)技術賦能與社會資本信任維度的強化
社會信任是社會資本的根基所在。在社區治理的這一場景中,社會信任具體表現為居民與社區組織間的信賴,以及居民與政府之間的信任關系。信任宛如潤滑劑,能夠降低人際交往中的防備心理,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雖說社會信任不能直接提升治理效能,但它能夠將公共價值融入相對剛性的規范與制度當中。如果缺失了信任,社區治理便難以充分施展其本身該有的作用,公共價值或許也會因此缺失,治理關系更是無從建立起來。在傳統社區治理模式中,信息傳遞、溝通機制等方面存在局限,信任缺失問題愈發顯著。例如,信息不對稱使得居民無法全面知曉社區事務的決策過程和執行情況,容易引發“暗箱操作”的質疑。并且,社區治理主要依靠人工進行事件分類、原因分析和方案制定,如此一來,極易受到管理者主觀因素的干擾,最終導致決策缺乏客觀公正。除此以外,單一的溝通渠道不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參與需求,居民的意見難以有效表達以及及時反饋,服務供給也缺乏針對性,自然很難有效回應居民期望,進一步加劇了信任缺失,影響治理效率。
智慧社區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治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提高了治理的透明度,增強了互動性和靈活性,重塑了社區信任關系。首先,依托智能傳感器、視頻監控和智能終端等硬件設施,智慧社區構建起全域感知網絡,社區內的人、車、物、環境等要素轉化為可量化的數字信號,為社區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例如,上海市楊浦區在轄區182臺電梯都覆蓋了安裝智能監控終端,并且疊加阻車功能,每臺“智慧電梯”系統都被納入街道“一網統管”平臺,便于后臺實時監測管理。如此一來,管理者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也增強了居民對治理工作的信任。不僅如此,智慧社區通過機器學習算法構建治理知識圖譜,借助人工智能對社區治理案例與預設規則進行學習,可以自動完成事件分類、因果推理以及處理方案擬定等工作,有效減少了社區管理者決策中的主觀偏差。此外,運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居民行為數據、政務辦理記錄和媒體輿情等多源信息,形成社區數據庫,全面解析居民的生活需求和行為模式。如此一來,社區管理者能夠更具針對性地為居民服務。以差異化群體服務為例,智慧社區對高齡老人、學齡兒童、社區黨員和居民志愿者等不同群體貼標簽,通過社區云系統構建重點人群“數字畫像”,實現社區服務向精細化轉型。這種精細化服務能夠看到居民需求并及時予以回應,更進一步增進了居民與社區管理者之間的信任。
(二)新的居民互動模式拓展社會參與網絡
社會參與網絡作為社會資本的關鍵構成要素,集中體現了社區居民介入社區事務的深度和交往密度。通常情況下,社會參與網絡覆蓋面越廣,居民間的聯系就越緊密,社會資本的積累就越豐富。在社區治理中構建廣泛的社會參與網絡尤為必要,其不僅能夠促進信息高效流轉、優化資源配置并推動集體行動,還能顯著提升社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5]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在社會治理中,每個人既是治理活動的參與者,也是治理責任的承擔者和治理成果的共享者,凸顯了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重要性。然而,從社會參與網絡的角度來看傳統社區治理模式,便會發現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治理的要求。受科層制架構影響,傳統模式下的社區治理帶有頗為濃厚的行政色彩。社區工作者大多將精力集中在落實上級政府所下達的指令上,卻很少與居民共商共治社區事務。如此一來,作為真正治理主體的社區居民往往被排除在決策之外,在社區日常管理中幾乎淪為“旁觀者”。[6在此情況下,居民因缺少話語權,沒辦法有效的表達自身訴求,這就致使社區治理方案與居民的實際需求脫節。而且,在面對物業服務糾紛、鄰里矛盾調解等需要多元協商的場景時,傳統治理模式因為缺乏協同機制,常常陷入響應遲緩或處置失當的困境,甚至還可能引發“社區失靈”,可持續發展能力減弱。
智慧社區依靠數字平臺沖破了傳統社區治理所存在的局限,給居民打造出便捷的在線互動渠道,讓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得以增強,促使治理模式從政府主導轉變為鼓勵多元參與。智慧社區借助數字化手段,為居民搭建起便捷多元的參與平臺,有力地促進了居民間互動交流,進而拓展了社會參與網絡的廣度與深度。一方面,社區通過整合社區論壇、微信公眾號、專屬APP等渠道,構建全方位的居民交流空間。居民能夠實時獲取社區資訊,參與話題討論,提出自己的建議,從而增強對社區事務的了解程度與關注度。另一方面,智慧社區精準識別居民需求,為居民提供個性化參與機會。“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基層中真正落地生根。居民不再只是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而是成為治理的主體力量。
(三)技術與制度雙軌融合對社會規范的完善
社會規范在社會資本中占據關鍵地位,它對維護群體協作運轉、凝聚成員力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說社會信任在價值層面具有一定功效,但僅靠柔性的主觀意識很難高效的構建參與網絡,故而規范的社會規范是必不可少的。在社區治理中,社會規范有序維持著社區的秩序,協調著鄰里、居民與社區組織等多元主體間的關系,推動社區朝著和諧的方向發展。因此,制度性的社會規范絕非可有可無。但是,傳統社區治理在社會規范建設方面存在諸多局限。如規范內容陳舊單一、執行力度不足,且居民參與規范制定的積極性不高、缺乏認同感,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導致社會規范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傳統社區治理的局限性限制了社會資本的積累,進一步影響了社區治理的整體效能,智慧社區治理為突破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路徑。在智慧社區建設剛開始階段,社區會借助制度創新促進技術應用和推廣。就政府而言,政府會及時制定相應政策法規,目的就在于打破部門間數據壁壘,進而構建起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提供暢通渠道。而且,相關的制度政策也會起到激勵作用,促使社區管理者和居民積極參與到智慧社區建設當中,由此營造良好氛圍。智慧社區建設進展到中期時,技術賦能已然成為提升制度執行效率和效果的關鍵。社區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捕捉居民需求,再依據這些需求去擬定后續政策。例如,通過線上平臺設立積分系統,居民如果遵守規范、參與社區活動,就可以獲得相應積分,而這些積分可用來兌換社區服務或小禮品。這樣的激勵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居民遵守規范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形成良好社區風氣。不僅如此,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有效提升了社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讓智能決策成為可能,為制度創新開拓了新思路。智慧社區建設步入后期階段,技術與制度會達成深度融合,攜手助力智慧社區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社區會著力建立健全數據安全保護制度,以此保障技術應用期間的數據安全,避免居民的隱私遭受侵犯。在宏觀層面上,智慧社區建設實則是依靠制度與技術不斷適應變化的過程(圖1)。新興技術如果突破傳統治理的邊界,制度創新會憑借重構數據歸屬規則和建立算法問責體系,針對技術應用設定相應的倫理約束。而在技術普及引發數字鴻溝或信息安全風險之際,制度會采取諸如增設人工服務通道、強化加密標準這類舉措,去平衡效率與公平,確保社會各群體都可以平等參與進來。
二、智慧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
我國積極探索智慧社區建設,力求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和居民生活質量。但是在實際建設與推廣的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現實困境,包括數據孤島阻礙信息流動、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失衡忽視人文關懷、社區管理者思維滯后限制智慧治理落地等方面。深入分析智慧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對于進一步優化智慧社區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數據孤島與價值理性失衡對信任維度的沖擊
倘若僅僅追求運用工具,卻忽視人與人之間基于本真的信任關系模式,那么這種憑借人本主義經驗搭建起來的社會系統必然會遭到破壞,這顯然不利于切實構建起良性關系的社會共同體。數據共享和整合在建立信任網絡、促進社會協作方面無疑占據著關鍵地位。從智慧治理的實際踐行狀況來看,信息數據互聯不暢已然成為一個極為凸顯的問題。回溯過往,政務信息化長期遵循以部門為中心的發展路徑,這一模式衍生出了條塊分割的數據孤島現象。具體而言,以街道為單位,街道辦事處、派出所、民政部門、企業以及社會機構等,出于對信息安全、隱私保護、部門自身利益和資源管控等原因考量,都不太愿意將自身掌握的數據公開。由此,大量寶貴的數據散布在不同部門和層級機構中,哪怕是在政府部門之間,數據共享工作的推進亦是困難重重。而這些數據孤島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其不僅對信息的流動整合形成了阻礙,更使得社區內部不同主體間的信任難以建立和維系,難以塑造出緊密相連且相互信任的社區網絡。我國在社區智慧治理進程中,雖然已獲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數據共享方面仍面臨諸多亟待攻克的難題。不同部門和機構之間存在數據壁壘,猶如一道道關卡,致使信息無法有效流通,阻礙了社會資本的積累。
不僅如此,智慧社區建設中潛藏著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失衡的隱患。數字技術以及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治理效率和精準度。不過,一旦對技術手段過度依賴,很有可能導致技術理性對治理的過度主導。當技術成為唯一的參照依據時,社會治理便會陷入一種過度看重技術,卻將人的主體性回歸拋之腦后的境地,進而使得治理過程變得冷漠且機械,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也就容易被忽視了。于智慧社區建設而言,技術往往被當作實現效率的工具,但如果秉持技術至上的觀念,就很容易忽略以人為本的核心要義。例如,某些社區治理項目雖然引進了非常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但是卻不關注居民的實際需求,居民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也并沒有引起重視。這不僅會導致缺失社會關懷、沒有回應居民們的需求,更會削弱社會資本的積極效應,使得智慧社區很難真正達成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社區管理者思維觀念滯后阻礙社會參與的更新
社區管理者身處社會網絡中,扮演著關鍵節點的角色,他們同時也是社區治理的關鍵主體。社區管理者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對社區成員間的信任關系的建立,乃至整個社區網絡的結構和功能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當前一些基層治理部門和工作人員的思維觀念尚未根本轉變。如此一來,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很難充分適應數字化的治理需求。哪怕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有不少社區管理者,他們的視野和觀念仍未跟上大數據時代發展的步伐。這些管理者對智慧社區所具備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足夠深入的認識,覺得其復雜且難以實施,導致智慧治理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真正落地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目前不少社區管理者依舊傾向于沿用傳統行政管理手段,憑借經驗判斷去解決日常問題。但是在面對社區服務呈現出復雜需求時,傳統的治理方式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缺乏數據支撐以及科學決策,導致不僅拉低了社區治理的效率,社區成員之間的信任和合作也遭到了削弱,進而對社會資本的積極效應發揮產生了不良影響。并且,受傳統管理觀念的束縛,一些社區管理者未能充分認識到居民參與的重要性,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主體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彰顯。這樣一來,不僅影響了居民對社區治理的認同感以及參與熱情,也阻礙了社會資本的積累,導致智慧社區建設難以實現深度推進。
(三)多元主體協同性不足影響社會參與的活躍度
在社會網絡的范疇內,不同主體間的連接與互動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其能夠推動資源實現共享與整合,進而使社會凝聚力得以提升,集體行動能力也可隨之增強。就社區治理而言,行政主管部門、社區居民以及社會組織等作為社區治理的主體,原本應該搭建起一個多元主體參與網絡。然而在實際運用中,社區治理面臨著多元主體參與動力不足、共治要素缺失的現實困境。各治理主體間尚未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導致治理效能長期處于低位運行狀態。這種治理格局不僅阻礙了社區成員間信任關系的建立與鞏固,也制約了充滿活力的社區共同體構建。政府主管部門依舊扮演著社區治理主導者的角色,這種主導性在某些情況下容易導致其他主體的參與空間被壓縮,抑制了社會資本的內生性增長。以上海市楊浦區為例,其在推行智慧社區平臺過程中,存在行政力量對技術平臺壟斷性掌控的問題,使智慧社區平臺淪為自上而下的任務分發系統,而非促進社會互動的公共空間。此外,居委會在智慧社區轉型中面臨角色認同危機。例如,楊浦區江浦路街道的某居委會需要在智慧社區平臺上完成大量政府下達的任務,為此,居委會干部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在信息錄入和更新上,導致與居民的線下互動減少,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也隨之下降。「這種行政化負擔削弱了居委會作為社會資本“催化劑”的功能,使其難以通過日常互動維系社區強關系網絡,淪為了單純執行政府指令的“附屬機構”。而社會組織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明確的法律框架,致其在參與社區治理時面臨諸多阻礙,無法與政府部門以及社區居民建立起緊密且有效的合作關系。不僅如此,技術平臺的復雜操作流程(如需12步驗證才能完成社區提案提交)進一步疏離了部分居民群體。這種多元主體協同的斷裂狀態,直接導致社會資本積累的“馬太效應”,未能形成高效社會參與網絡,影響社會治理效果。
(四)數字鴻溝肖弱了社會信任與社會參與的廣泛展開
社會網絡的連接強度與社會成員的包容性對社會資本的積累具有重要影響。數字技術作為現代社會連接的重要工具,其不平等使用會削弱社會網絡的連接強度,導致部分群體在社會網絡中處于邊緣地位,進而影響社會信任的構建和社會參與的廣泛展開。在智慧社區助力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數字歧視與數字鴻溝現象日益凸顯,嚴重制約了智慧社區的普惠性發展。具體來看,智慧社區的運行高度依賴居民的互聯網接入和使用能力,這一前提無形中抬高了部分群體的參與門檻。在推動智慧社區過程中,部分老舊小區的低收入群體和老年人,因缺乏必要的數字技能培訓和設備支持,難以有效使用智慧社區平臺。這種技能和設備的差距,使得老年人等群體在智慧社區中處于邊緣地位,無法充分享受數字化服務帶來的便利。這種數字鴻溝直接削弱了社區內部的信任網絡和社會參與度。智慧社區本應成為促進社會互動和資本積累的重要平臺,但數字技術的不平等使用卻導致部分居民被排除在社區公共事務之外,數字歧視現象也隨之凸顯,并且還對社會信任網絡造成負面影響,削弱社會網絡的連接強度。
我國智慧社區建設整體展現出不均衡的發展態勢,大多集中在沿海發達城市,這些地區憑借優越條件在建設方面收獲了顯著成效。反觀在貧困社區、偏遠社區和空心化社區等地區,這些地區的居民群體在信息獲取上存在大量盲區,導致他們在數字化、信息化的浪潮中處于越發弱勢的地位,長此以往便逐漸形成了數字鴻溝。要是在大數據收集過程階段忽視了這些身處“信息沙漠”中的群體,那么所獲取的數據必然帶有局限性,無法全面并準確地反映所有居民的需求。而依據這些不完整的數據去制定政策,也勢必會出現明顯偏差。這不僅會使已有的數字鴻溝進一步拓寬,更可能造成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公平現象,甚至激化社會矛盾,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三、智慧社區治理從困境到突破的優化路徑
智慧社區建設是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對困難有充分的估計和準備。無論是黨政部門還是社區管理者,無論是社區研究者還是社區治理的參與者,都要未雨綢繆,遵守科學規律,通過優化智慧社區的建設,使智慧社區建設持續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因時而進,因事而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充分發揮智慧社區的治理效能。
(一)整合數據資源,建設智慧社區平臺
數據資源的整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構建社區信任網絡與合作基礎的關鍵一步。為打破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消除人為設置的障礙,暢通不同部門間的數據流通,強化跨部門和跨層級的協作,必須從制度設計層面為各部門間的數據流動提供明確的渠道。[8]首先,需科學制定社區智慧平臺建設標準,確保智慧社區大數據與政府政務大數據能夠實現高效對接,且智慧社區平臺建設標準應與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的相關標準保持協同一致。只有這樣,數據之間才能做到無縫對接、有效對接,數據流動也才能暢通無阻,從而克服“信息孤島”的負面影響,增強居民對社區治理的信任感。其次,智慧社區平臺建設要做好社區內部的信息流通架構規劃,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拓展社會參與網絡。社區大數據平臺建設要有效貫通基層治理縱向的政務管理網絡、社區自治網絡和居民信息網絡,橫向連接社區自治組織、公益企業和樓宇信息網絡,以政府社區網絡信息服務中心為核心,以網格管理分中心為軸線,以社區各網格終端點為載體,建構網絡數據大系統。[9此外,政府部門要根據大數據發展要求制定數據共享的制度規范,明確的制度規范能夠確保數據共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增強居民對數據使用的信任。相關部門要重點制定大數據交換共享的接入規范、管理規范和使用規則,實現各部門、各社區、各社會組織的信息系統數據統一接入與安全使用。
與此同時需明確,智慧社區建設只是社區治理技術手段的升級,不是對城鄉基層自治制度的否定。在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要始終牢記,人是第一位的,技術是第二位的,技術的最終歸屬是人本身,是為了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為了防止重技術、輕人文的價值迷失,我們要堅持“一切為了居民,為了一切居民,為了居民的一切”這一根本的工作原則,社區建設與治理的各項工作都要始終圍繞社區居民的根本利益和服務意愿展開,使他們樂心樂意、樂居樂治。[10]智慧社區治理的起點是數據,終點是社區的每位居民,最終目的是充分發揮數據處理、數字化服務功能,增強社會信任,實現社區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二)改變管理者觀念,提升智慧社區治理能力
在當前“人人有終端、物物可傳感、處處可上網、時時在連接”的信息時代,智慧社區平臺的高效運用至關重要,否則就會形同虛設,難以發揮實際作用。所以必須解決傳統管理理念所存在的思維定式,如習慣延用行政管理方式、依賴經驗判斷等。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培養,提高社區工作者運用智慧社區平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善于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1]這也為智慧社區建設中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提供了重要指引,只有具備良好的數據素養和信息化能力,才能在信息時代更好地推動智慧社區建設,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政府可以定期開展數字技術應用培訓課程和智慧社區治理研討會。通過系統化知識傳導與實踐賦能,助力基層管理者深入領會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在社區治理中的賦能價值,進一步深化其對智慧治理理念的認知層次。一旦基層管理者真正掌握了這些技術的應用方法,在實際工作里,他們便有可能更積極主動運用數據來做決策,借此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例如,在社區資源分配和活動組織等方面,能夠依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做出更為合理的安排。此外,政策激勵也是推動智慧社區建設的關鍵所在。政府需出臺政策,鼓勵基層治理部門引入智慧技術,支持社區管理者實施數字化轉型,并且提供專項資金或獎勵措施。如此一來,不僅能激發基層部門的積極性、提升社區治理智能化水平,還能促進社區工作者成為擅長運用社區大數據平臺分析和利用數據的專業人才,推動社區治理朝著現代化方向邁進。
(三)推動多元協同治理,強化社會參與網絡
推動多元協同治理已然成為未來社區治理的必然發展趨勢。多元協同治理有著重要作用,能夠有力的拓展社會參與網絡,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合作,助力社區的社會資本得以提升。若想達成這一目標,關鍵在于政府角色轉變。盡管社區治理強調多元協同,但是從合法性還是權威性角度來看,政府都應占主導地位。政府要在適度放權的基礎上,從單純的管理者角色轉變為協調者、引導者以及監督者,要積極主動地在構建信任關系方面發力,進而實現對公共精神的培養,推動社會信任關系的培育工作。
政府需強化對社會組織的政策引導,同時提供充足的資源支持。具體而言,可制定契合實際的鼓勵政策,引導社會組織踴躍投身于社區服務、政策執行以及社會監督等諸多事務之中。而且在資源分配環節,要給予社會組織適當的傾斜,促使其能在社區治理里發揮出更大的效能。此外,要重視提升數字平臺的易用性與互動性,打造出方便居民使用、利于居民互動交流的數字平臺至關重要。借助這樣的平臺,居民能夠輕松地提出自身需求、反饋意見,還能參與到決策過程里。如此一來,便能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當中,進一步拓寬社會參與網絡的范圍,使其在廣度與深度上都有所拓展,進而推動智慧社區朝著更高效和更智能的方向持續發展。
(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弱勢群體數字權益
在推動智慧社區建設時,政府應當堅守公平正義原則,將目光重點聚焦于落后社區以及社區內的弱勢群體,進一步加大對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要在人力、物力和精力等諸多方面向這些群體和區域傾斜。在必要的情況下,從兼顧公平這一角度考量,提供更多的政策優惠,以保障每個社區、每個家庭以及每一位居民都可以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與現代化建設帶來的成果。這種公平的資源分配既能提升弱勢群體接入數字的能力,又可增強他們對社區的信任感,助力社區內部信任網絡的構建。而在數據信息搜集階段,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數據的真實性與全面性。由于可能會出現信息搜集的盲區,所以尤其要著重關注貧困社區、偏遠社區、老年社區以及邊疆民族社區等,要確保弱勢群體的聲音能夠被有效捕捉,并且及時反饋到智慧社區的建設與治理工作之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預防“信息沙漠”現象的發生,增進居民對政府以及社區治理的信任。
智慧社區平臺在設計環節,務必要充分考量普惠性這一要點,要保證所有居民都能夠便捷地對其進行訪問與使用。平臺的用戶界面得簡潔明了,操作也要簡便易行,尤其要著重優化針對老年人、低學歷群體的使用友好程度。鑒于此,政府需要加大在平臺優化方面的投入力度,確保上述群體可以順暢地開展操作以及互動活動。同時,平臺設計還應當適配多種語言和文化,重點要契合邊疆和民族地區居民的使用需求,讓他們能夠毫無障礙地享受到智慧社區所帶來的便利服務。城市社區工作者以及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理應積極主動地去關懷城市社區里那些在信息數據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群。要定期上門走訪,細致地記錄他們的實際需求,切實保障其表達意見和訴求的權利不被忽視,真正讓這部分人群的權益得以維護。通過一系列舉措,促進社會資本積累,構建“善感知、會喘氣、有溫度”的新型智慧社區所具有的中國特色、中國形象和中國精神。[12]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EB/0L].(2022-01-21)[2025-05-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1/content-5669663.htm.
[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陳榮卓,肖丹丹.從網格化管理到網絡化治理—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實踐、發展與走向[J].社會主義研究,2015(4):83-89.
[4]李懷,張華.以“公共性”為基礎條件的城市社區體制:一個實地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97-106.
[5]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0L].(2020-11-03)[2025-04-07].https: //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1/2021/03/id/5865991.shtm1.
[6]Solstad J T,Brekke K A.Does theexistence of a public good enhancecooperation among users of common-pool resources?[J].Land Economics,2011(2): 335-345.
[7]劉力源.從“綁在屏幕上”到“忙在點子上”,上海楊浦探索基層治理數字化平臺應用與創新[EB/0L].(2024-12-31)[2025-04-07].https: //www. thepaper.cn/newsDetai1_forward_29805207.
[8]葉敏.社區自治能力培育中的國家介入以上海嘉定區外岡鎮“老大人”社區自治創新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5(3):10-18.
[9]許峰,李志強.大數據驅動下社區治理模式變革與路徑建構[J].理論探討,2019(4):165-170.
[10]張艷國,劉小鈞.十八大以來我國社區治理的新常態[J].社會主義研究,2015(5):103-109.
[11]新華社.習近平在第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7-12-10(01).
[12]張艷國,朱士濤.大數據融入智慧社區建設:時代價值與現實路徑[J].江漢論壇,2021(11) : 117-124.
Abstract: The digital technology brought about by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driven the accelerated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and the community,a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unitof urban governance, has also experienced the most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in histo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smart communities have improved governance effective through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trust dimension of social capital,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networks through new resident interaction modes,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norms through the dual-track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s.However, in practice,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faces problems such as data silos,value rationality imbalance,lagging concept of community managers,insuffcient synergy among multiple actors,and digital divide.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data resources and build a smart community platform, change the mindset of managers,and promote multipl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o optimize the pat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esidents, and promote harmonious and good governance in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social capital;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責任編輯:王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