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42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YIN Linxiao
(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Fenyang, Shanxi O32200)
AbstractCurrentl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incollges anduniversities faces practical dilemmas during the value transmision proces,such asa generational gap between curriculum content and realistic demands,an interaction barrier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ents'cognitivecharacteristics,anda transformationobstacle betweenpractical platforms and social needs.These issues hinder the in-depth penetrationof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education,makingitdificult tointegrate knowledgewithaction.This studyconstructsa\"trinity\"curiculum system toachieve theorganic unityof theoreticalimmersionandvalue guidance,innovates a\"two-wheel-driven\" teaching modeltoactivateboththeteacher'sleadingroleandstudents'subjectivityandcreatesa\"four-dimensionalcoordinated\" education mechanism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resources between the campus and social fields.Throughthese efforts, a value-shapig path withboth theoreticaldepth and practicalapplicabilityis explored,providing an educational paradigm for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who can shoulder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對學生的成長承載著培育價值信念、塑造精神品格的重要使命。面對全球化浪潮與多元文化碰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既需要扎根理論土壤的深度,又呼喚貼近現實語境的溫度。當前部分高校在推進二者融合過程中,仍存在理論灌輸與情感共鳴失衡、課堂敘事與時代脈搏脫節、價值認知與行為實踐斷層等現象,使得價值觀教育難以真正觸動學生心靈。如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構建起既有思想高度又有育人實效的融合范式,已然成為新時代鑄魂育人的必答題。
1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合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浪潮裹挾多元價值觀的當下,高校作為青年價值觀形塑的主陣地,亟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精神坐標,構筑抵御價值虛無的思想長城。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爆炸與觀念碰撞的時代語境,既面臨著網絡空間中碎片化信息的價值解構,又經受著現實社會中功利主義思潮的隱性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聚民族精神的最大公約,其“三個倡導\"的基本內涵與高校思政教育鑄魂育人的本質屬性具有天然契合性,既是回應意識形態領域復雜斗爭的戰略選擇,又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意蘊融入思政教育體系,既能以理論魅力破解學生群體的價值困惑,又能以實踐品格引導其樹立家國情懷。這種融合不僅能夠激活思政課堂的價值引領功能,還能通過構建知行合一的育人閉環,為青年學子打牢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精神底色,使價值觀教育從概念轉化為實踐。
2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2.1課程內容與實踐需求脫節,價值引領作用不足
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課程內容往往陷入純理論的困境,教材中宏大的價值觀理論敘事與青年學生的現實關切之間尚未架起有效橋梁。部分課程仍固守傳統理論框架,以抽象概念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鮮少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核心要義嵌入鮮活的社會場景。例如,課堂上強調“法治精神”,卻未直面學生關注的網絡謠言治理或知識產權保護;倡導“集體主義”,卻未深入探討青年在創新創業中的個人價值實現與社會責任平衡。這種“重說教輕解惑”的傾向,導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停留在口號層面,難以在學術競爭、職業選擇、網絡社交等現實情境中激活價值判斷力。當理論教育無法回應學生成長中的真實困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力便如同無根之木,難以抵御功利主義思潮的侵蝕,更無法轉化為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動能。課程內容與實踐需求的錯位,本質上是教育供給與時代脈搏的疏離,亟須以問題導向重構思政課堂的價值敘事邏輯。
2.2教學方法與青年特點錯位,互動共鳴機制欠缺
在當代青年群體深度浸潤數字文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思政課堂仍沿用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未能以“青春語法\"激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命力。教師若僅依托PPT照本宣科,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簡化為課堂背誦的標準答案,難免讓活躍于短視頻、彈幕文化的學生感到疏離。當學生在嘩哩嘩哩網站用彈幕解構歷史、在微博用熱搜追蹤社會熱點時,思政課堂卻困守于“教師講臺高懸、學生低頭刷屏”的沉默場景。這種教學方法的代際錯位,既忽視了青年偏好互動參與、即時反饋的認知習慣,又弱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有的情感溫度。翻轉課堂、議題辯論等能激發思辨的教學設計尚未普及,而學生渴望的“沉浸式體驗”又囿于資源限制難以落地,導致學生在價值觀塑造中淪為被動接受而非主動迎合創新。這種“油水分層\"式的教學互動,不僅消解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同,還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宏大命題錯失了與青年生存語境對話的契機,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陷入形式化的尷尬境地。
2.3實踐環節與社會現實疏離,知行轉化效能薄弱
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環節常陷入“程序化執行”的窠白,未能真正打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認知到踐行的轉化通道。部分實踐活動設計脫離社會發展的鮮活脈絡,停留于參觀展覽、撰寫心得等表層形式,既缺乏對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基層治理等現實議題的深度介入,又未能回應學生在職業發展、網絡倫理、公共參與中的真實困惑。例如,志愿服務淪為蓋章打卡的任務,社會調研異化為模板填空的作業,這種機械化的實踐設計,使學生難以在親歷社會矛盾、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深化價值體認。更需警惕的是,實踐內容與學生成長需求錯位,導致學生被動完成任務而非主動建構意義。當教育者未能將“敬業\"精神融入創新創業實訓、將“誠信\"理念嵌入學術規范培養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難以扎根于學生的生活實踐。這種實踐育人與社會現實的錯位,折射出教育者對時代命題的回應遲滯,既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感染力,又使得學生群體在復雜社會情境中陷入“知而不行”的價值迷茫,最終導致思政教育的目標懸而未落。
3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融合路徑
3.1構建“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強化價值引領
構建\"三位一體\"課程體系,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將理論浸潤、文化滋養與實踐錘煉有機耦合,形成“課程教學一校園文化一社會實踐\"的全方位育人閉環。在理論課程設計中,應突破傳統思政課的學科壁壘,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價值元素融入專業課案例研討、通識課思辨訓練中。例如,在經濟學課堂剖析共同富裕的實踐邏輯,在人工智能倫理課程中探討科技向善的價值邊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如鹽入水、潤物無聲。校園文化層面,需打造浸潤式育人場景,通過紅色經典誦讀、校史館沉浸式敘事、校園媒體矩陣傳播等多元載體,讓學生在參與中感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精神力量,使教學樓走廊的文化展板、學生社團的原創話劇、食堂餐桌的微語錄,皆成為價值觀傳遞的“無聲課堂”。社會實踐維度,則要推動課程從“黑板”走向“生活”,設計鄉村振興調研、基層治理實習、公益創業項目等實踐模塊,引導學生在助
科教導刊
力社區治理、參與生態保護的具體行動中體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現實意涵。這一體系的核心在于以“價值主線”串聯碎片化教育環節,讓青年在知識探索、文化體驗與實踐創造的三重奏中,自然生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同與情感共鳴[3]。
3.2創新“雙輪驅動”教學模式,激發主體自覺
創新“雙輪驅動\"教學模式,關鍵在于打破傳統單向灌輸的模式,以教師深度引導與學生主動建構的雙向互動為核心,激活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主體性意識。一方面,教師需從知識權威轉向價值導航者,通過案例研討、情景模擬、議題辯論等多元方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為可感知、可思辨的鮮活議題4。例如,在課堂中引入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學生從“公正”“法治\"等價值維度剖析矛盾本質,在觀點的碰撞中深化理性認知。另一方面,教師需充分尊重青年學生“網絡原住民”的認知習慣,借助虛擬仿真、在線協作平臺、短視頻創作等數字化工具,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學習場景,讓學生在“指尖課堂”中自主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映射。例如,通過紅色文化虛擬展館的交互體驗,學生得以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在情感共鳴中體悟愛國精神的深沉力量;通過社交媒體發起誠信微行動話題,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傳播者與實踐者。這種“雙輪驅動\"模式,既強調教師的價值啟發性,又釋放學生的創造主體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從外部輸入升華為內生覺醒。學生在主動參與、深度思辨與情感浸潤中,逐步完成對價值觀的自我建構與自覺踐行,真正實現“知”與“信\"的統一、“學”與“行\"的共振。
3.3打造“四維協同”育人機制,深化知行轉化
打造\"四維協同\"育人機制,需立足課堂、實踐、環境與評價的多維聯動,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生態,破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知而不行”的困境。在課堂主陣地外,高校應整合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家校社合作與動態反饋機制,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依托志愿服務、紅色基地研學、鄉村振興調研等實踐項目,學生得以在真實社會場景中體悟“友善”“敬業\"等的實踐意蘊,讓理論從書本走入生活。校園文化則需以隱性浸潤為抓手,通過主題藝術展、校史劇創排、榜樣人物訪談等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學生可感可知的精神養分,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筑牢價值認同。與此同時,家校社協同需突破傳統邊界,搭建“云端家長課堂”“校企共育平臺”,推動家庭正向示范、企業社會責任實踐與學校教育的有機銜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從“孤島”走向“群島”。更為關鍵的是,高校應建立“過程性評價 + 實踐性考核”的動態反饋機制,通過成長檔案記錄、實踐成果展評、師生互動反思等多元方式,追蹤學生價值觀內化與外顯的階段性變化,及時調整育人策略。這種“四維協同\"機制,既注重教育場域的延展性,又強調育人主體的互動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再是單向度的知識傳遞,而是浸潤于生活、扎根于實踐、升華于反思的立體化過程。學生在參與中深化理解、在行動中錘煉信念,最終實現從價值認知到價值認同、從價值認同到價值踐行的螺旋式躍升。
4結語
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深度融合,既是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又是回應青年精神成長需求的關鍵路徑。唯有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育人機制中注入價值引領的鮮活生命力,讓理論之光照進現實土壤、讓實踐行動反哺價值認同,才能真正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愿景。教育者既要守正創新,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激活思想共鳴,又要扎根社會現實,搭建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認知到踐行的橋梁。當思政教育跳出說教的桎梏,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價值追求與行動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能如春風化雨,滋養一代代學子成長為有信仰、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基金項目:2024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發揮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校長致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2024ZSSZSX188);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輔導員工作專項研究課題“發揮高校開學畢業典禮校長致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SZ2024002)。
參考文獻
[1]鄭海霞.高職思政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融合路徑探析[J].中國新通信,2020,22(8):215-216
[2]崔濤.“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新探[J].教育評論,2018,233(11):88-91.
[3]曹必文.高校思政課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路徑探討[J].教育探索,2012(2):41-42.
[4]汪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合[J].文教資料,2020(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