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6.027
The Impact of Impulsivit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ollege Freshman: A Chain Mediation Model
ZHUO Ruirui
(School of Humanitiesand Education,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angfang,Hebei, )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freshmen.Metho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354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s.Result: ① Impulsivenes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② Emotional regulation difficulties play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role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③ The chain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subjectivewell-eingis significant for emotionalregulation diffculties and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dificulties. Conclusion: Impulsiveness not onlyhas a direct efe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but can also playarole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emotional regulation difficulti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roubles.
Keywordsimpulsivity; subjective well-eing; diff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res
1問題提出
主觀幸福感是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一種綜合性心理指標[。對大學生而言,大學階段的幸福感不僅會影響其心理健康,還會影響個體的學業表現與未來發展。沖動性對個體主觀幸福感具有預測作用。研究表明,高沖動性個體通常表現出較低的主觀幸福感。個體沖動性越高,越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體驗,進而造成個體在現實學習生活中體驗到較低的幸福感。同時,沖動性較高的個體往往在情緒調節方面存在困難。情緒調節是指個體感知和控制自己擁有哪些情緒、何時擁有情緒以及如何體驗和表達這些情緒的過程3。情緒調節能力不足會導致個體在面對壓力或負面情緒時,難以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增加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體驗。這種情緒調節的困難會進一步降低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過往研究也證實,情緒調節能力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關聯4,而這種關聯有時會通過個體面臨的具體情境發揮作用。例如,當個體面對人際沖突情境時,情緒調節能力強的個體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而有效解決問題。而對于情緒調節能力差的個體來說,可能會情緒失控,導致人際關系的惡化,并進一步降低個體的幸福感。
對于大一新生而言,在進入大學初期,適應新的環境與種種變化是新生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而個體能否與其他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影響個體適應性的重要因素。過往研究也證實,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密切關系[6]。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為個體提供情感支持、增強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從而促進主觀幸福感的提升[8-9]。相反,人際關系困擾越高,會導致個體積極心理資本過少,進而降低主觀幸福感[1]?;谝陨戏治觯m然已有研究發現沖動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關聯,但關于沖動性在主觀幸福感方面的作用機制還未明晰。因此本研究將嘗試探索沖動性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機制并提出以下假設:大一新生沖動性對個體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可能會通過情緒調節水平與人際關系困擾發揮作用(模型如圖1所示)。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燕京理工學院大學一年級學生進行調查。調查通過互聯網問卷星平臺完成,最終共回收有效問卷354份,其中男性142人,女性212人。
2.2研究工具
沖動性量表:研究采用由李獻云等修訂的Barratt沖動性量表(BarrattImpulsiveness Scale,BIS-11),量表共包含30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分別是運動沖動性、認知沖動性以及無計劃沖動性。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總分越高,代表個體沖動性越強。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94。
情緒調節困難量表:研究采用由Gratz和Roemer[12編制,王力等3翻譯的《情緒調節困難量表》。該量表包含36個項目,涉及6個維度,分別為情緒知覺、情緒反應、情緒接受、策略使用、沖動控制以及目標行為。采用李克特量表5點計分法(1代表“從不”,5代表“總是”,總分越高,表明個體在情緒調節方面的困難程度越大。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08,顯示出較高的信度。
人際關系困擾量表:本研究采用的是鄭日昌等[4修訂改編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該量表總共包含28道題目,每道題目按照“是”或“否”的方式進行回答,“是”記為1分,“否\"記為0分,量表總分為所有項目得分的總和,分數越高,代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擾越多。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86。
主觀幸福感量表:采用邢占軍[15編制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該量表包含20個條目,采用6點計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總分越高,反映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數為0.876。
2.3數據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5.0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在相關分析基礎上,使用Hayes[開發的插件Process中的模型6檢驗鏈式中介作用,即情緒調節困難與人際關系困擾在沖動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鏈式中介效應。
3結果
3.1各變量的相關分析
通過對各變量進行皮爾遜相關性檢驗可知,沖動性、情緒調節困難以及人際關系困擾三個變量之間彼此呈現顯著正相關 (P<0.01) ,同時沖動性、情緒調節困難和人際關系困擾分別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 (P<0.01) =具體分析結果見表1。

3.2中介效應分析
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6對情緒調節困難與人際關系困擾的鏈式中介效應進行檢驗,設定 95% 的置信區間水平,分析結果如圖2與表2所示。
圖2所示,鏈式中介模型的各個回歸路徑中,僅沖動性對人際關系困擾的預測作用不顯著 (P>0.05) ,其余路徑均顯著 (P<0.01) 。


|科教導刊
根據表2的鏈式中介效應分析所示,沖動性對主觀幸福感產生的總效應值為-0.565,置信區間為 [-0.669,-0.461] 不包含0,表明總效應顯著。其中,沖動性對主觀幸福感的直接效應為-0.286,且 95% 置信區間不含0,因此直接效應顯著。沖動性對主觀幸福感的總間接效應值為-0.279,置信區間為 [-0.372,-0.195] ,不包含0,表明沖動性對主觀幸福感的總間接效應顯著。三條中介路徑中,沖動性→人際關系困擾 $$ 主觀幸福感的 95% 置信區間為[-0.083,0.014],區間中包含0,說明人際關系困擾的中介效應不顯著。而沖動性 $$ 情緒調節困難 $$ 主觀幸福感 95% 置信區間為[-0.258,-0.112] ,沖動性 $$ 情緒調節困難 $$ 人際關系困擾→主觀幸福感 95% 置信區間為[ 0.103,-0.034] ,置信區間均不包含0,說明情緒調節困難單獨的中介作用顯著,以及情緒調節困難與人際關系困擾的鏈式中介作用也顯著。
4討論
本研究探討了大一新生沖動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檢驗了情緒調節困難與人際關系困擾在兩者間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沖動性對主觀幸福感不僅具有直接作用,還可通過情緒調節困難與人際關系困擾對主觀幸福感發揮作用。
首先,研究表明,沖動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與前人結果相一致。沖動性作為一種人格特質,通常表現為會對內部或外部刺激進行莽撞的、無計劃的反應,而不考慮這些反應對自已和他人產生的負面后果。這些特征可能導致個體在長期目標追求中遇到困難,從而降低其主觀幸福感。同時,高沖動性個體往往在情緒調節方面存在困難,難以有效管理負面情緒,從而導致更多的負面情緒體驗。因此,這種情緒調節困難會導致個體長期處于情緒困擾狀態,而難以體驗積極情緒,進而降低主觀幸福感。
其次,研究發現情緒調節困難與人際關系困擾在沖動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鏈式中介效應顯著,這一發現擴展了現有研究的視角。高沖動性個體由于情緒調節困難,可能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如情緒爆發或缺乏耐心等,導致其難以有效處理人際交往中的沖突和矛盾,進而出現人際關系困擾。當這種人際關系困擾導致社交需要無法獲得滿足時,相應地,個體的心理資本和主觀幸福感也會受到影響。而長期處于人際交往困擾中,個體可能會感到疲憊和無助,從而進一步削弱其情緒調節能力,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主觀幸福感的下降。
綜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沖動性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潛在的影響機制,即情緒調節困難與人際關系困擾在沖動性與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機制,該結果為理解沖動性個體主觀幸福感低下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為提升大一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提供了新的理論參考。為提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學??蓢L試從提升大一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和人際交往技能著手,提供更多情緒調節與人際交往的課程或講座,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現狀并學會進行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2]牛露穎,黃海,郭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沖動性對手機依賴的影響及其交互作用[J].中國學校衛生,2018,39(8):1259-1261.
[3]GROSS JJ.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Re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271-299.
[4]杜變.大學生情緒調節自我效能感、人際關系與幸福感關系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8):7880.
[5]饒嬌嬌.情緒調節:理論、策略及影響綜述[J].社會科學前沿,2025,14(1):525-532.
[6]張靈,鄭雪,嚴標賓,等.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23(2):116-121.
[7]李愧敏,高雪桐,王宇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心理韌性與人際關系困擾的關系[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23,43(6):57-65.
[8]孔風,王庭照,李彩娜,等.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孤獨及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機制研究[J].心理科學,2012,35(2):408-411.
[9]劉夢媛,姜媛.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和情緒智力的作用[J].心理學進展,2022,12(10):3544-3549.
[10]高學鋒,代彭彥,王沖,等.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心理資本的雙重作用[J].心理學進展,2024,14(4):248-258.
[11]李獻云,費立鵬,徐東,等.Barrat沖動性量表中文修訂版在社區和大學人群中應用的信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8):610-615.
[12]GRATZ KL,ROEMER L.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Development, Factor Structure,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Scale[J].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2004,26(1):41-54.
[13]王力,柳恒超,杜衛,等.情緒調節困難量表在中國人群中的初步測試[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4):336-340.
[14]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15]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的編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6):703-705.
[16]HAYESAF.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M].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2013.
[17]龍曉帥,羅宏宇,胡昌生,等.大學生的沖動性與攻擊行為的關系:認知靈活性的調節作用[J].心理學進展,2022,12(12):4074-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