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中,學生可以體會人物的情感,拓展學習思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把握提升教學質量的要點,即情感、思維和習慣,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一、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路徑
(一)注重閱讀情感的強化
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課標對學生提出了具體的學業質量要求“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體會作品中呈現的精神,感悟人物品質”,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情感有一定的要求。情感是一種主觀情緒,學生產生閱讀情感后會自主結合生活經驗,把握文本的情感特點,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題,實現內化和遷移的閱讀目標。
(二)注重閱讀思維的發展
把握文本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要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后的價值觀。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有較高的要求。具備閱讀思維的學生能夠在閱讀前做好預測和推論,對文本主題建立初步感知;能夠在閱讀中從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感悟作品的語言特點,賞析文本的閃光點,構建文本脈絡圖,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能夠在閱讀后結合現實生活展開聯想。感知力、分析力、理解力、賞析力、想象力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因素。
(三)注重閱讀習慣的培養
“雙減”背景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新課標提出了“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的教學要求。閱讀習慣是一種持久性的學習行為,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驅動學生持續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提升閱讀質量。
思維是人腦反應的過程。調查研究發現,大腦反應過程越活躍,知識探究的效果越明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梳理文本結構,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
(一)借助朗讀教學,強化學生的閱讀情感
小學階段,朗讀能力是綜合素養的體現。教64《語文世界》2025年上旬刊師可以借助朗讀教學強化學生的閱讀情感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教師鼓勵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欣賞、探索母親和孩子之間濃厚的情感。在第一遍朗讀中,學生需要理解文本中的重點詞句,基本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在第二遍朗讀中,學生需要理解文本字里行間蘊含的濃濃親情;在第三遍朗讀中,學生需要將文章的韻律美、節奏感和人間真情融合起來,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借助思維導圖,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具象化、形象化的特點,很難從復雜的知識體系中提取關鍵信息,把握知識間的聯系。思維導圖是一種思維工具,圖文結合的呈現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思維導圖有不同的節點,每個節點都指向主題的一個分支,節點之間聯系緊密,可以向外拓展,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教師將思維導圖引入語文閱讀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形象化、發散性、結構化的特點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教師指導學生在白紙上填寫中心詞—一落花生,作為思維導圖的一級標題,然后圍繞中心詞開展閱讀活動。首先,學生找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提煉關鍵詞,將其作為思維導圖的二級標題一 一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談花生;其次,學生補充其他的內容,繪制完整的思維導圖。
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學生將文本的結構清晰地展示出來。在思維導圖的支持下,學生在有限空間內拓展落花生的知識,學會用嚴密的思維分析文本的結構、語言特點,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借助創意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一種持續性的閱讀行為。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差,無法像成人一樣自主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學習方面需要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創意活動是以學生的興趣為指引的活動方式,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創意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固定的時間,和學生一起誦讀經典,討論書中的故事情節。閱讀時,教師表露出快樂、激動的情緒,遇到有趣的事情,教師主動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閱讀的重視,進而提高閱讀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為學生課外實踐提供了學習基礎,教師可以利用課本知識,將閱讀過渡到課外,通過課內外結合的方式,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打通課堂內外,更好地探究世界”的閱讀實踐活動。比如,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雷鋒同志的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完課文后,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讀物,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教學《大禹治水》,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后羿射日》等。在活動中,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閱讀質量。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升要點是注重強化學生的閱讀情感,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