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及創新思維的關鍵環節,教學方法的革新尤為重要。核心素養不僅關乎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更在于培養其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念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因此,探索一條符合核心素養要求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路徑,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面臨的問題(一)缺乏積極性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積極性缺失的問題尤為突出。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學生生活閱歷與情感體驗相對匱乏,加之詞匯積累、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導致他們在面對寫作任務時經常無從下筆。這種困境不僅加劇了學生的畏難情緒,還促使他們在課外寫作中過度依賴家長,缺乏自主思考與獨立創作的能力。此外,應試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學模式單一化,也是影響學生寫作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傳統的詞匯造句、句子仿寫等教學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基礎寫作技能的培養,但是卻忽視了學生寫作興趣與創造力的激發。在這種機械重復的訓練中,學生難以領悟寫作的真諦,更無法充分調動內在的學習動力和熱情。
(二)缺乏素材
當前家庭結構的轉變,使得學生陷于溺愛與過度保護的境地,學習已成為其主要生活重心,很少有參與家務或社會實踐的機會,從而難以積累豐富的生活閱歷與情感體驗。這種生活狀態的單一性,直接導致學生在寫作時缺乏真實、生動的素材來源,使得作品顯得空洞無物。雖然學生具有濃厚的探索欲望和學習熱情,但他們的觀察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對事物本質深入鉆研的能力。這種淺嘗輒止的觀察習慣,使學生在寫作時只能停留在直觀敘述的層面,難以觸及事物的深層含義,導致作品缺乏深度與內涵。
(三)缺乏技巧應用與生活感知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缺乏寫作技巧的應用與生活感知是核心挑戰,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個性化表達的發展。具體而言,學生在撰寫文章時經常面臨內在思緒與外部觀感融合不足的困境,缺乏系統化且靈活多變的寫作策略,難以將內心感悟轉化為富有洞見的文字表達。這種技巧的匱乏,不僅體現在篇章結構構建和語言運用精準方面,更深入體現在生活細節捕捉和情感色彩提煉等深層次能力之中。生活感知的不足,則是另一大制約因素,學生缺乏對周圍環境的敏銳觀察和深刻體驗,其作品就會顯得空洞乏味,欠缺生命力。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策略
(一)關注細節,激發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主線。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索文字表達的廣闊空間,關注細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而提升作文質量。
以“童年趣事”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童年生活,鼓勵他們從記憶中挖掘那些令人捧腹或感人至深的瞬間。然而,針對這一看似熟悉卻又難以下筆的題材,部分學生陷入迷茫。他們的作文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具體生動的細節。此時,教師要意識到僅憑記憶是不夠的,還需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幫助學生重拾那份純真的快樂,并學會將其轉化為文字。教師可組織一場\"穿衣速度比賽\"活動,引導學生關注比賽過程中的細節。邀請幾位學生上臺進行實際操作,其余學生作為觀眾仔細觀察參賽者的動作、表情,以及比賽過程中的趣事。比賽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反思和總結,如誰穿衣速度最快且最整潔?誰穿衣速度最慢還鬧出了笑話?誰雖然輸了比賽,但臉上依然洋溢著參與的喜悅,甚至還想再比一次?這三個細節串聯起了整個比賽的精彩瞬間。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被比賽的趣味所吸引,在無形中學會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如何通過細節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在隨后的寫作中,學生展開豐富想象,描述了比賽的激烈程度,還通過細膩的筆觸刻畫了參賽者和觀眾的心理活動,以及比賽對每個人成長的影響。
(二)通過單元整合,積累寫作素材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作文教學模式發生了明顯變化。教師必須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以語文核心素養為重點,確保學生思維能力有顯著提升,并確保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合理應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教師要注重通過整合教學策略深化德育內涵,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以“民風民俗,美在特色\"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探索民俗文化中積累寫作素材,深刻理解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教師讓學生對“北京的春節”“藏戲”等課文進行深入解讀,鼓勵學生挖掘課文背后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如北京春節前的臘八粥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家人團聚、祈求豐收的象征,這樣的探討有助于深化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搜集自己感興趣的民俗文化資料,如歷史沿革、儀式流程、象征意義等,豐富學生的知識庫,為寫作提供鮮活的一手材料。學生在廣泛搜集素材的基礎上,教師可組織“素材分享會”,讓學生交流各自發現的有趣故事或獨特見解,通過思維碰撞激發創作靈感。在學生撰寫作文時,教師應引導他們描述民俗活動的外在形式,深入挖掘其背后蘊含的家國情懷,讓作文成為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三)借助例文,學習寫作技巧
葉圣陶先生的\"教材即例子\"理念為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這意味著我們應充分利用例文,通過細致分析和實踐操作,促進學生在寫作技巧和思維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寫作主題,注重事物特征的生動描述、說明方法的恰當應用,以及內容結構的合理安排。
通過分類指導,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選取描寫對象:以動物為例,可從外形特征、生活習性、飲食偏好等維度展開;植物要關注其生長環境、葉片形態等;物品可描述外觀、種類及制造工藝等;美食則需涵蓋產地背景、制作原料、烹飪方法等內容。此過程旨在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與分類思維,為后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教師還可以引入《鯨》與《風向袋的制作》等例文作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參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需主動探究這些文本如何運用具體說明的方法展現事物特征。《鯨》采用數據列舉、比較對比等手法,而《風向袋的制作》則通過步驟說明的方式展現制作流程的邏輯性。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點撥,讓學生領悟并模仿這些寫作策略,有助于學生在理解中創新,發展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表達能力。
(四)以社會為背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
針對學生在寫作中面臨的年齡與經驗限制,教師應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將社會實踐作為寫作教學的廣闊背景,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生活,從日常細節中汲取靈感,以建構豐富的素材庫。
以“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這一主題為例,其寫作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捕捉并描繪身邊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的言行舉止,同時自擬一個能夠概括文章主旨的精煉題目。教師設計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觀察活動,如“家庭小偵探”,讓學生在家中觀察并記錄家人的日常行為、習慣,以及獨特的性格特征;“校園風云人物\"活動是引導學生關注校園內那些因某一方面特長或性格特點而引人注目的同學,記錄下他們的精彩瞬間與感人故事;“社會萬花筒\"活動是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觀察并記錄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捕捉人性的光輝與社會的多樣。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養成及時記錄的好習慣,將觀察到的有趣事物、感人瞬間或獨特感悟轉化為文字,進而形成自己的作品。這些記錄會成為學生寫作時的寶貴素材,在反復閱讀與回味中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培養出他們敏銳的觀察力與深刻的思考力。此外,自擬題目也是作文教學的一大挑戰。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從觀察到的素材中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出文章主旨,從而擬出一個既新穎又富有吸引力的題目。在擬題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多個備選題目,通過小組討論或全班分享的方式共同篩選出最佳題目。這一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讓他們在相互啟發與借鑒中不斷提升創意水平。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一場深刻的教學變革。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寫作技能,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情感和價值取向。通過優化教學路徑和實施策略,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其寫作水平。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必將煥發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單位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文匯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