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作為課程改革的引擎和支點,依據數學學科的特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凸顯了數學的內在邏輯和思想方法。通過精選課程內容,教師要強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長期以來,筆者以\"問清本質,學融生活\"為主線,始終沿著“學習促提升、研修促成長、實踐促反思,交流促發展、關愛共進步\"的工作路徑,結合數學學科嚴謹的邏輯性、高度的抽象性,以及廣泛的應用性等特點不斷思考與實踐,旨在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知識的滋養與能力的提升中快樂成長。
內涵闡釋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問題的產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按照核心素養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問題作為探究的起點,課堂以問題形式展開,教師借助問題組織教學,讓學生直接面對需要理論解釋的現象或事實,這既為學生提供了學習框架,又能利用問題間的跨度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通過教師構建貼近生活的情境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分析生活中的事實或現象,體驗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矛盾,幫助學生領悟到學科知識源于生活,生活處處體現學科知識的真諦。這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圖:一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引導其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二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使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發揮作用。三是營造合作交流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互利共贏中實現育人目標。
教學實踐路徑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遵循“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圍繞問題展開深入探討,教師則要當好引導者的角色,圍繞問題精心施教。學生的學習過程應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預設的問題為主導,兼顧學生在預習、課堂學習、作業練習等各環節自然生成的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分析問題(尋求方法)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四個階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融入教學,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及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一)以問題探究知識本質
1.倡導問題導向的學習。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敏銳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思考背后隱藏的數學原理。例如,在觀察建筑結構時,學生要思考其中蘊含的幾何形狀和位置關系;在處理盈虧問題時,學生要琢磨其中的數學運算邏輯。
在深入分析問題時,學生需要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剖析問題的關鍵所在,梳理問題中的條件和關系,通過嘗試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學生能夠解決相關數學問題。在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逐步深人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這一轉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強調理解與應用。數學教學不應局限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模仿,而應著重培養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其能夠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以函數概念為例,為幫助學生理解函數的定義形式,教師可引入大量生活實例,如氣溫隨時間的變化、股票價格的波動等,讓學生直觀感受函數所描述的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在學生深刻理解函數概念的本質后,進一步引導他們運用函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建立函數模型來預測商品的銷售趨勢。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二)讓數學回歸生活實踐
1.聯系生活實際。教師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比如,在講解概率知識時,教師引入購物抽獎、彩票中獎等實際問題,讓學生明白概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理解概率大小對于決策的影響。再如,在講解數列知識時,以銀行存款利息的計算、房屋貸款的分期償還等實際場景為例,讓學生看到數列知識在經濟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實例,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符號和公式,而是具有強大應用價值的實用工具,以此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
2.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引導他們將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運用數學的邏輯推理和計算手段進行求解。通過持續訓練,學生可逐步養成嚴密的邏輯思維、敏捷的抽象思維和創新思維。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科素質,還能使他們在未來工作和生活中,憑借理性思考和科學決策而形成強大的競爭優勢。
實施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法,激活課堂活力 (三)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知識邊界
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契合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案例教學法為例,教師可引入生產資源合理配置等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案例中的數學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多樣化形式,讓學生在具體案例情境中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再如,探究學習法,教師可設定一些探究任務,像探究正余弦定理、圓臺側面積和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查閱資料、開展實驗、嘗試推導,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
(二)強化實踐環節,深化知識應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同樣適用于高中數學學習。教師要重視實踐環節的設置,如組織數學建模競賽,讓學生針對實際生活中的某個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并求解。在此過程中,學生需將所學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緊密結合,通過收集數據、分析問題、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等步驟,切實體驗數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強大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參與數學實驗,如利用幾何畫板等軟件處理函數圖象的變化、探究隨機事件的概率規律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增強對數學的感性認識和理性理解。
為了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豐富、更優質的數學學習資源,教師應積極開展相關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工作。一方面,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潛在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我們要補充一些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的拓展案例和探究性問題,讓原本相對枯燥的教材內容變得更加鮮活生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網絡上的優質教學資源,如在線課程等。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網絡學習資源,以此開展個性化學習。
(四)推動學科融合,培育綜合素養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其他學科存在著緊密關聯。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借助實際應用案例,推動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物理學領域中,數學常被用于描述和闡釋物理現象;在經濟學范疇中,數學則被用于分析市場趨勢,以及制定經濟政策等。通過這些實際應用案例,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和價值,進而培養跨學科思維,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喚起獨創性的表現與求知之樂,是為人師者至高無上的秘方。”“問清本質,學融生活”的高中數學教學思考與實踐,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人的成長”的深度探索,目的是讓數學不再是課本上冰冷的公式、符號,而是連接現實世界的思維橋梁。我們相信,數學教育的終極價值,在于為學生點亮一盞理性之光,讓他們在面對未知時,既能以本質思維拆解復雜問題,又能以人文情懷觀照現實世界。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