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陜西省新高考自主組合選科的第一年,新高考采取 …3+1+2? 選科選考,開啟“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錄取模式,徹底改變了一張成績單定終身的“唯分論”高考招錄的傳統。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生涯規劃教育顯得更為重要且迫切。當前,高考綜合改革方案提供了多元選擇,不再僅限于學業或職業的簡單匹配,而是基于個人的綜合決策。本文旨在探討新高考視域下生涯規劃教育的理念及實踐,以供同行參考。
新高考與高中生涯規劃教育
生涯規劃是一個人根據自身特質和環境因素,制定長期的職業發展和生活目標計劃的過程。學校和家長應當幫助學生發現興趣愛好,并指導他們規劃未來的求學和就業方向。目前,新高考下的自主選科選考,最大的亮點就是尊重了考生的個性、興趣、愛好和潛力,避個人之短,揚個人之長,在適合考生發展潛能的方向上選考,在適合考生成長優勢的方面選擇生涯方向。
“兩依據一參考”的高考招錄模式,在高考招錄過程中切實貫徹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測評,該模式既注重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與高考成績,又參考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評價情況。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能夠直接反映學生在高中階段各學考科目的修習程度與水平。高校在招錄新生時,不僅關注學生學考獲得A級科目的數量,更注重這些A級科目與所報專業的相關性。“ ?3+1+2 的高考必考與選考組合成績”是高等院校招錄新生進行排名的重要依據,它決定了學生報考院校尤其是報考專業的錄取排名順序。此外,高考招錄還有“一參考”,即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這是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進行的系統性評估,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與創新五個方面。
新高考正在發揮著\"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和“指導教學”的三大核心功能。基礎教育領域,尤其是高中教育必須遵循高考的功能導向,將高中生涯規劃教育與“立德樹人\"對標,將選科走班教學與高考選拔依據和選拔模式對接,在五育融合教學改革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生涯規劃教育的理念
為了指導學生選對適合自己的選修和選考科目,助力學生提升綜合素質水平,教師必須積極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在生涯規劃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發掘潛力,契合其個性特點,提升綜合素養。同時,將學生的個性特質、發展潛力及綜合素質,與他們的人生信念、高考志愿和職業定位緊密結合起來。
(一)認識自我:我適合做什么
高一學生的第一次選擇就是選科走班,正確的選擇源自正確的自我認知。生涯規劃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指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生命的特質、興趣和職業傾向,還有關注力、適應力和持久力等方面的潛力和優勢。關注力,即持續聚焦于學習對象的能力。具備良好的關注力,能讓人在學習過程中達到全神貫注、思維敏捷的狀態,沉浸其中而忘卻時間的流逝,從而獲得無盡的樂趣、獨特的認知體驗,并享受由此帶來的巨大快樂。適應力,指的是適應不同環境、應對不同情境的能力。擁有良好的適應力,能使人在面對巨大挑戰時始終保持積極心態,在承受巨大壓力時依然維持樂觀態度。持久力,是指體力的持久和耐受能力,也是精神和心理的持久和耐受能力,是矢志不移的心力、堅持不懈的毅力與持之以恒能力的綜合體現。
人的天賦、資質與潛力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然而,決定生命成長高度的關鍵因素,往往并非先天條件,而是在后天教育過程中逐步養成的關注力、適應力和持久力。認知自我,不僅僅是認知自我的天賦特質和發展潛能,更重要的是在準確認知自我的基礎上喚醒生命的自覺,萌發自覺養成適合自我的可自主愿自主、可自塑愿自塑、可發展愿發展的強烈愿望。
(二)不負生命:我應該做什么
在學生明確了“我適合做什么\"之后,教師就要進一步指導他們規劃未來的職業,并依據職業方向來確定高中的選修學科,以及高考的選考科目。一般來說,職業方向的選擇應遵循喜好、擅長、發展和價值這四大原則。
① 喜好原則:即職業選擇要符合個人的興趣愛好與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喜好是推動個人發展的動力源泉。但喜好應與理想相契合,而理想則需順應社會文明和國家發展的潮流,符合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大趨勢與目標,同時也要契合人類發展的方向。 ② 擅長原則:就是契合自己的天賦特長和優勢,選擇自己有潛力、有耐力、有能力、有優勢做好做優的專業或職業。唯有真正的所愛且所長,即形而上的主觀喜好、熱愛與意愿,與形而下的客觀潛能、能力結合,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在未來幾十年的生涯發展中保持優勢。 ③ 發展原則: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學習和適應新技能、新知識是專業持續發展、在職場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此,許多注重個人發展與專業成長的人會選擇那些鼓勵學習、提供培訓和發展機會的職業,如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等。 ④ 價值原則:就是主觀認為有價值,有意義,值得做一輩子,甚至愿意為之奉獻健康和生命的工作或職業。
中華民族的古圣先賢和當代楷模,都將國家需要和時代使命放在了職業價值甚至生命價值的首位,往往優先選擇奉獻社會、貢獻國家、擔當使命的職業方向,在奉獻和擔當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
(三)活出精彩—保持什么姿態
任何人若想立足社會、避免失敗,讓生命之舟駛向充滿希望的彼岸,就應當秉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積極心態,保持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生命姿態。同時,要穩穩掌控人生的羅盤,持續發力,抗風浪、避險灘。在風險面前不猶豫,在挫折面前不灰心,在誘惑面前不分心,在成績面前不止步,在一點一滴“小成”,乃至略有影響的\"中成”面前不滿足、不驕傲,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一往無前的姿態,如此才能成就生命之\"大成”,實現大我與小我的價值。
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
生涯規劃教育,首先要精準研判學生的內在需求,進而以學定教、目標導引,通過系統教學和有序活動,逐級達成生涯規劃目標。
(一)教材研發 + 系統教學
生涯規劃教育要落實課時教學安排,而課時教學的開展需要依托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我們邊探索、邊實踐、邊研發,形成了《學習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社會的主人》一套三冊教材,分別供高一全年和高二第一學期使用。
1.《學習的主人》:認識自我,做正確的事
有人將一個人從嬰兒、幼兒、小學、初中、高中直至本科、碩士、博士這八個成長階段,比擬為陶瓷制造的八道工序,即從“采土\"“練泥”\"拉壞”\"修坯”“曬坯”到\"裝飾”\"施釉”\"燒窯”。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人才成長的階段性和教育行動的連續性。自我認知,恰似對當下自我“毛壞”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回顧與審視。學生需在教師的指導下,探尋\"我\"這方\"陶土\"的源頭,弄清其包含哪些成分;回顧過往經歷中,哪些人、哪些事如同\"摻和”一般融入了自身成長;思索曾借助何種\"水質”,歷經怎樣的\"練泥\"過程;更要銘記曾經何人之手、以何種力度進行“拉壞”,又經歷過何種層級的“修壞”。這一系列自我探尋,是對成長歷程的細致梳理,更是對自我本質的深度挖掘。
自我規劃就是面對目前已經初具質地、形狀、輕重和大小的“陶壞”,即根據自我的屬性、資質、興趣、潛能,規劃學生未來三個階段(“裝飾”\"施釉”\"燒窯\")的過程,也就是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不僅為高一結束時的選科走班提供關鍵依據,更是高考確定志愿、大學選擇專業方向的重要前提。為實現理想生活,學生要在正確的道路上持續學習,如此才能成為自主駕馭生命之舟的主人。
2.《生活的主人》:完善自我,做滿意的事
對于初具形制的“陶壞”,完善就是在“曬坯”基礎上精心打磨的過程,也就是對自省能力、自控能力,以及心理健康、人格品質和自我效能的完善。
自省力決定自我完善的程度。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反求諸己”,荀子認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朱熹提出的\"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都是\"自省”表現,也是對\"自省”價值的闡釋。自控力既是自我控制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也是抑制沖動、抵制誘惑、調節認知偏差和調控目標定位的能力。培養和訓練自控力的方法有靜心冥想、健身運動,以及目標分解。目標分解,指的是將長遠、宏大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個具體、可在一天甚至一周內達成的小目標,再把日目標或周目標轉化為一天或一周的持續行動。在持續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既能養成良好習慣,又能有效訓練自控力。當每天、每周乃至每月所做的事情都能讓自己滿意時,自己便會成為自律者、自勝者和自強者,也就真正成為了主宰自我生命與生活的主人。
3.《社會的主人》:成就自我,做感動自己的事
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最高層級與最高目標,在于指導學生養成“成就自我”所需的心力、能力、自覺與自律,使其能夠擔當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心力,并非僅指精神與體力,更涵蓋了心志、心勁與心態。具體而言,首先,樹立堅定的信念與崇高的理想,這是心力的基石。其次,培養自信與自強的品質,讓內心充滿力量。最后,擁有陽光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以及積極應對一切挑戰的良好心態,如此才能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從容。能力,不僅是做事的本領與才干,還包括諸多重要品質。要有恃才卻不傲物的謙卑,不因自身才華而驕傲自滿;具備處于順境卻不貪圖安逸的進取精神,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擁有遭遇挫折卻不畏懼怯陣的抗壓能力,在困境中依然能夠勇往直前。自覺,不僅是認知層面的覺悟,更包含對人生意義、角色擔當、社會責任,以及實踐創新的深刻覺醒。一方面,是對自身生命狀態及社會角色的清晰認知,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另一方面,是主動實踐與主動創新的行動自覺。自覺者能夠將這種能力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做出感動自己的事業。自律,不僅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更是一種以信仰信念為導向、以內視自省為前提的人格素質。具備自律品質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能夠波瀾不驚,保持冷靜,面對巨大的誘惑也能夠心靜如禪,不為所動,他們積極快樂、淡定從容、內心強大,永遠充滿向上的力量。
在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將心力、能力、自覺、自律的培養,以及素養發展擺在重要位置。關注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引導他們在學習時深度沉浸,全身心投入;在做事時心無旁騖,專注于目標;在追夢的道路上,做出既能感動自己,又能感動他人的事跡。如此,學生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時代的主人。
(二)德育引領+系列活動
生涯規劃教育雖然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開展,但是它本質上并非傳統的知識傳授類課程,也不屬于學科屬性突出的專業課程。其核心特質與教育價值在于為學生的心靈奠定基礎、為精神世界增添色彩、為其人生志向指引方向。因此,生涯規劃教育不僅需要系統化的課程教學,更需要通過學習和生活情境中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來深化落實。
1.思政鑄魂:以“黨建 + 團建 ?+ 隊建” 為載體
西安交通大學作為“西遷精神”的發祥地,擁有得天獨厚的精神文化資源。學校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依托“黨建 + 團建 + 隊建”活動體系,組織學生玲聽西遷報告,深入講述西遷故事,實地參觀西遷紀念館,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領會\"西遷精神\"的深刻內涵,激勵他們爭做\"西遷精神\"的傳承人,讓學科思政理念和黨的精神譜系為生涯規劃教育賦能鑄魂。
2.行知講堂:行是知之始,知為行之成
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強調認知與實踐緊密結合,道德自覺與修德實踐內在統一,有效彌補了朱熹“先知后行”修德觀的不足。生涯規劃教育是人生導航的重要環節,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倡導“知行合一”的修德實踐,還應充分發揮系列化主題講座在開拓學生視野、啟迪學生心智方面的獨特作用。
以2025屆學生為例,過去三年里,他們先后聆聽了26場由專家院士主講的\"知行\"主題講座。這些講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趙銥民帶來的\"贏在堅持\"講座,以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見解,激勵學生堅持不懈追求夢想;思維導學專家房超平主講的\"優秀是這樣練成的\"講座,為學生傳授了高效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分享的\"漫談人生:事業與科學\"講座,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事業與科學的關系,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3.六字真訣:看、講、學、唱、訪、談
“看”:鼓勵學生觀看經典影視作品,廣泛閱讀文學、科學、文化領域的經典著作,通過影像與文字的魅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講”:組織開展多層級的故事會與分享會,涵蓋小組、班級、年級、校區和總校等不同范圍。通過名人故事會、讀書分享會、文化專題會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學”:采用統一組織與分散學習相結合、班級活動與小組學習相促進、個人鉆研與團體交流相補充的方式,深入開展學楷模、學英雄、學典型、學“五史\"活動,引導學生從先進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唱”:利用\"元旦”“五四\"\"七一\"\"中秋\"等重要節日,組織紅色經典歌曲演唱、自編課本劇展演等活動,讓學生在歌聲與表演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訪”:精心策劃主題訪學、名家訪談、名勝訪游和基地訪問等活動。通過實地走訪和交流,讓學生親身體驗社會發展的脈搏,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談”:搭建從書面撰文到小組、班級交流的心得分享平臺,鼓勵學生在總結中反思成長,在交流中分享體會。通過集體效應,促進學生共同進步,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生涯規劃教育的活動多種多樣,如校長午餐會、院士晚餐會、“五一\"主題征文、愛心傳遞志愿者活動、學工學農勞動、\"N年以后的我”主題演講比賽、“夢想與青春”校園話劇表演比賽、“職等你來\"模擬招聘等校園活動,這些活動依托學校德育共同體、學習共同體、藝術共同體、體育共同體等開展,是興趣發展的樂園,也是生涯規劃教育的試驗田,在個性發展中固化興趣和愛好,在嘗試和試驗中矯正偏差和偏向,讓生涯規劃更適切自我,讓職業定位更契合社會,讓發展目標更面向未來,讓人生追求更符合民族復興的宏圖。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