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探討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所帶來的經濟效應,通過對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的內涵以及融合過程中產生的經濟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揭示了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對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研究發現,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對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投資環境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文章通過對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大束鎮大洪溝村的案例分析,展示了鄉村旅游與特色農業、文化傳承、手工藝等產業融合的成功實踐,這種融合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對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經濟效應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鄉村旅游憑借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俗風情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日益成為眾多游客追求休閑放松、體驗鄉村生活的新選擇,進而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這一過程中,鄉村產業亦在不斷探索創新與升級的路徑,逐步形成了涵蓋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民宿、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在內的多樣化新業態。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不僅為農村經濟帶來了多元化的增長點,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有力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提升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深入探討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應,對于指導農村地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的理論基礎
(一)鄉村旅游的定義與特點
鄉村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它以農村地區作為主要載體,由農民作為核心經營主體,以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市場,充分利用了鄉村獨特的資源優勢,包括自然景觀、田園風光、民俗文化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等。這種旅游形式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涵蓋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和學習等方面,滿足了現代都市人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需求。鄉村旅游具有鮮明的特點:地域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每個鄉村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風貌,這為鄉村旅游提供了不可復制的資源基礎;文化性體現在鄉村旅游中蘊含的豐富民俗文化和歷史傳統,游客可以通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深入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生態性是鄉村旅游的重要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田園景觀為游客提供了親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機會;體驗性則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游客可以親身參與農事活動,感受鄉村生活的魅力。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鄉村旅游的獨特魅力,使其成為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尋找精神家園需求的重要方式。
(二)鄉村產業的定義與分類
鄉村產業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以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基礎,包含了多個相互關聯的產業類型。這個概念不僅涵蓋了傳統的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還包括了與這些產業密切相關的加工業和服務業。鄉村產業的范圍之廣,反映了農村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復雜性。根據產業形態的不同,鄉村產業可以劃分為多個類別:(1)傳統農業作為鄉村產業的基礎,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2)現代農業是傳統農業的升級版,它融入了現代科技和管理方法,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品質量;(3)鄉村旅游作為新興產業,將農業資源與旅游元素相結合,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4)農產品加工業則通過對農產品的深加工,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5)農村電商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為農產品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些不同類型的鄉村產業之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三)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的理論依據
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多個經濟學理論基礎之上的,產業融合理論為這種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該理論指出,不同產業之間可以通過技術、市場、產品等多方面的滲透與融合,形成新的產業形態和經濟增長點。在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過程中,這種跨界融合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推動了鄉村經濟的創新發展。產業鏈理論則強調了產業上下游之間的緊密聯系與協同作用,通過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可以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在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中,這一理論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將農業生產與旅游觀光相結合,不僅延長了農業產業鏈,還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了產業的整體升級??沙掷m發展理論為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更高層面的指導,這一理論要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會文化的傳承,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在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過程中,這一理論的應用體現在對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對社區利益的考慮等方面。這些理論的綜合應用為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指導著融合的方向和路徑,推動著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應分析
(一)提升農村經濟總量
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對提升農村經濟總量具有顯著作用,這種融合帶來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鄉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農村地區觀光、休閑和度假,直接帶動了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游客在鄉村地區的消費行為涉及餐飲、住宿、交通和購物等多個領域,這些消費活動為農村地區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收入。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相關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為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餐飲業通過提供特色農家菜、地方小吃等,滿足了游客的飲食需求,同時也提高了當地農產品的消費量。住宿業的發展,如農家樂、民宿等,不僅為游客提供了留宿場所,還盤活了農村閑置房屋資源。交通業的改善便利了游客出行,也促進了農村物流的發展。購物消費則直接增加了農村地區的零售額,尤其是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的銷售為農村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收入。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的發展對農產品的銷售和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旅游活動,農產品得到了更廣泛的展示和推廣機會,提高了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接觸到的當地特色農產品,往往會成為他們的購買對象。這種消費行為不僅發生在旅游期間,還可能延續形成長期的消費習慣。這種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銷售模式,不僅減少了中間環節,還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農產品的品質和包裝也得到了提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此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農產品銷售突破了地域限制,進一步擴大了銷售規模。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來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帶來的這些經濟效應,不僅直接增加了農村地區的經濟收入,還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提升,實現了農村經濟的整體增長,這種增長不是簡單的量的擴張,而是質的提升。
(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種融合打破了傳統農業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單一格局,創造了多元化的產業形態,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傳統農業的產業鏈相對較短、附加值較低,難以滿足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而鄉村旅游的引入,使得農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等實現了有機結合,形成了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產業形態。這種融合不僅延長了農業產業鏈,還大大提升了農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例如,傳統的農作物種植不再僅僅是為了收獲農產品,還成為吸引游客的觀光項目;果園采摘、稻田觀光等活動既保留了農業生產的本質,又增加了體驗性和娛樂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經濟價值。
這種融合還推動了農業向現代化、特色化方向發展,為了滿足旅游需求,農業生產更加注重特色化和品質化,地方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得到了更多關注,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也更加緊密。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在鄉村旅游的帶動下蓬勃發展。這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還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還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農村電商等關聯產業的崛起,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條,產生了產業集群效應。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特色食品、手工藝品等加工產業的發展,不僅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還豐富了旅游產品的種類。農村電商的興起則打破了地域限制,將農產品和鄉村旅游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這種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不僅提高了農村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還為農村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通過產業協同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整體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三)增加農民收入
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為農民創造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顯著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這種收入增加主要體現在就業機會的增加、農產品銷售的改善以及創業機會的拓展等方面。鄉村旅游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這些就業機會涵蓋了旅游服務業的多個領域,包括餐飲、住宿、導游、交通等。在餐飲領域,農民可以利用自己的烹飪技能,為游客提供地道的農家菜,既傳承了當地飲食文化,又獲得了穩定的工資收入;在住宿方面,農家樂和民宿的興起為農民提供了將閑置房屋資源轉化為經濟收入的機會;導游服務則讓熟悉當地歷史文化的農民有機會成為文化傳播者,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提升了個人能力;交通服務的需求增加也為農民創造了駕駛、車輛維修等就業機會。這些就業機會不僅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還提高了農民的技能水平,為長期穩定增收奠定了基礎。
鄉村旅游還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和推廣,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和銷售量,進一步增加了農民的經營性收入。通過旅游活動,游客直接接觸到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了解其生產過程和文化背景,增強了購買意愿。這種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銷售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使農民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同時,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農產品的品質和包裝得到了提升,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銷售價格。節慶活動、農事體驗等旅游項目的開展,也為農產品銷售創造了新的機會,擴大了銷售渠道。此外,電商平臺的應用使農產品銷售突破了地域限制,進一步提高了銷售收入。
鄉村旅游還帶動了農村民宿、農家樂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興起,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創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這些新型經營模式讓農民從單純的生產者轉變為經營者,不僅提高了經濟收入,還培養了經營管理能力。農民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長,開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制作、休閑農業等多種經營項目,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這種創業機會的增加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還增強了農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改善農村投資環境
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對改善農村投資環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種改善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完善、投資吸引力的提升以及產業環境的優化等方面。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產品開發,加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對農村地區投資力度。其中,交通設施的改善是最直接的體現,包括道路的修建和升級、公共交通系統的完善等。這不僅方便了游客出行,也為農村物流和居民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通信設施的升級,如網絡覆蓋的擴大、通信信號的增強,為農村地區接入信息時代提供了條件,促進了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水電等公共設施的改善則直接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為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服務于旅游業,還成為吸引其他產業投資的重要因素。鄉村旅游的發展還顯著提升了農村地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
成功的鄉村旅游項目往往成為地方特色的代表,通過媒體報道和游客口碑傳播,提高了地區的知名度,這種知名度的提升不僅吸引了更多游客,還引起了投資者的興趣。投資者在考察旅游項目時,也會關注到當地的其他資源和發展潛力,為其他產業的投資帶來機會。良好的旅游口碑也提升了地區的整體形象,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
農村投資環境的改善還體現在產業環境的優化上,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形成了旅游、農業、加工業、服務業等多產業并存的格局,這種多元化的產業環境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也降低了單一產業投資的風險。同時,產業間的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形成了良性的產業生態,為新投資項目的落地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政府在推動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制定的各項支持政策,如稅收優惠、土地使用、金融支持等,也為其他產業的投資創造了有利環境,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降低了投資成本,還簡化了投資程序,提高了投資效率。農村投資環境的改善是一個循環促進的過程,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而投資的增加又進一步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證研究
為深入分析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應,本研究選取了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大束鎮大洪溝村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實證研究。該村莊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積極推動鄉村旅游與當地特色產業的融合,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大洪溝村位于鄒城市大束鎮,背山面水,自然環境優美。該村依托優越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創新打造了集修學研學、藝術寫生、文創研發、民俗體驗、戶外拓展訓練等為一體的綜合型鄉村旅游目的地。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大洪溝村注重與當地特色農業、手工藝等產業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實現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年收入189萬元,帶動村民從旅游業中人均年收入提升8000元,占人均年收入的40%。榮獲2022年山東省景區化村莊、2023年山東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山東省旅游民宿聚居區、山東省“好客山東·鄉村好時節體驗基地”“山東省鄉村旅游創新企業”“濟寧市鄉村振興合伙人”稱號?!扒锷玎u魯”活動、鄉村研學活動分別入選2021年度、2022年度“好客山東·鄉村好時節”年度優秀案例。
大洪溝村的鄉村旅游與產業融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文旅融合助力產業發展。擁有約350畝的農業流轉地,以沙地冬桃、小米等特色農產品規?;N植,開發農事體驗、蔬果采摘、農耕體驗、休閑垂釣、會員定制農業等產品類型,打造完整的“旅游+農業”體系。自2019年試運營到如今的超級鄉村市集街區開市,初步成為鄒城市乃至周邊區域的“鄉村觀光打卡勝地”、“文化民俗體驗打卡勝地”、“鄉村振興發展觀摩圣地”、“鄉土記憶懷念藍本”。僅2024年“五一”假期便吸引參觀、體驗游客2.7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67.46萬元。
第二,融合康養,發展旅游民宿。依托優越的自然環境,圍繞葛洪煉丹的養生文化,種植金銀花、芍藥等各類中草藥,康養旅游迅速崛起。為抓住康養旅游發展契機,投資1.5億元建設精品民宿院落9處,客房90余間,其中大洪云起旅游民宿被評定為五星級旅游民宿。舉辦各類健康、健身運動賽事以及沙龍活動,承接“研學游”、“康養度假游”、“企業拓展游”等多類型的游客團體,受到杭州、北京等地游客青睞。
第三,“鄉村好時節”系列活動聚攏人氣。先后舉辦了“月圓大洪溝·農趣豐收節”“春社市集”“大洪漫谷帳篷節”“電音啤酒節”等一系列高水平鄉村旅游節會活動10余個,多次被山東省文旅廳表揚,光明日報、人民網、山東電視臺、大眾網、齊魯晚報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以“大洪漫谷帳篷節”為例,該村充分利用鄉村旅游資源,打造了漫山野美學露營基地,策劃草坪音樂節、星空帳篷、花火晚會等豐富的鄉村旅游活動,僅2023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數量約4萬人次,旅游民宿客房實現營收約5萬元,整體營收近100萬元。
第四,開發非遺文創旅游商品助力產業發展。村內設立了儒陶制作、柳編制作、魯班技藝等非遺項目展示和體驗交流平臺等6幢文創小院,作為非遺手工傳承人創作工坊,把非遺制作傳承、研學體驗深度結合,成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開發了陶藝體驗、傳統木工體驗、柳編草編等研學游課程,既傳承了優秀傳統技藝,又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立了古木生花文創項目,利用竹、木、藤、絹、紙等傳統材料,開發文創產品,結合農業資源優勢,開發“大洪有禮”美食禮盒涵蓋山楂條、花生酥、芝麻酥等十余個品種,并在游客服務中心進行展示銷售,實現了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和價值提升。同時,建設電商基地,打破地域限制,將豬牙皂、嶧山松墨、郭里土陶等文創產品推向全國各地,帶動周邊130余戶農戶參與產品生產加工、增加經濟收入。
第五,創新合作運營模式帶動經濟收入增長。在當地政府和浙江中圖文旅集團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村集體資產入股、群眾資產租賃、社會資本引入及專業團隊運營的多方合作模式,將原本只有63戶、233人并且面臨著人口外流和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的小村落華麗轉型。大洪溝項目以企業、村民共同盈利為核心目標,企業借助村莊的優勢資源,打造復合型的文旅度假村項目。企業支付給村集體農村宅基地以及土地流轉的租金,保障村民每年的固定收益。打造大洪溝鄉創產業園,以產業孵化、研學體驗、民俗旅游、文化創意為支撐,實行“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模式,通過創業入股、純粹租賃等方式,累計引進鄉村振興合伙人162名,打造了靈泉春茶、漢服館、浮生小酒館、咖啡屋、妮妮紅等15個合作項目,成為不靠游客支撐也能自我發展的產業孵化器。同時,大洪溝鄉創產業園還能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返聘村民參與項目的運營,成為保安、保潔、服務員、農耕種植人員等,提高村民收入。目前,大洪溝鄉創產業園帶動就業1100余人,實現了村民土地流轉有“租金”、房屋入股有“股金”、入園就業有“薪金”、干得好的有“獎金”、年輕人還有“五險一金”,真正實現了企業村民共贏。
總的來說,大洪溝村的案例充分展示了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和積極效應。在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下,該村通過這種融合不僅提升了農村經濟總量,增加了農民收入,讓鄉村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還促進了鄉村文化傳承,優化了產業結構,為當地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文化享受,同時為城市游客提供一片觸手可及的“詩和遠方”,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
四、結語
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為農村經濟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應,不僅提升了經濟總量,還優化了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投資環境。大洪溝村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案例充分表明,二者融合在現實中已取得顯著的經濟效應。這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一次成功探索,為更多農村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提升經濟社會效益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也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了力量。為了更好地發揮鄉村旅游與鄉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應,政府應加強政策支持,加強對鄉村產業的整合和引導,促進旅游與農業、文化、非遺、手工業等鄉村產業之間深度融合。同時,鄉村旅游企業也應加強與鄉村產業企業等社會資本的合作,探索合作共贏新模式,提高村民參與度和受益程度,共同開發受市場歡迎的鄉村旅游產品,打造鄉村旅游新場景。
參考文獻:
[1]劉建芳.產業融合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驅動機制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21,60(4):44-49.
[2]顏倬航.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489(31):118-120.
[3]袁紅.鄉村旅游經濟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483(25):25-27.
[4]杜波.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的互動發展關系研究[J].山西農經,2021,289(01):49-50.
[5]辛本祿,劉莉莉.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2,318(01):137-143+2.
(作者單位:杜源源,濟寧市旅游公共服務中心;孔祥玉,鄒城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