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旅游在中國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村莊經營”是一種創新性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基于此,以云南阿者科村為案例,分析云南阿者科村“村莊經營”的行動邏輯與模式特點。結果表明:阿者科“村莊經營”是以人為本的多元主體協同行動的過程;發展與保護并進是阿者科“村莊經營”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通過內源式人才培養,構建阿者科村發展的內生動力。研究結果為其他地區的鄉村旅游地實行“村莊經營”與共同富裕提供了實踐參考。
關鍵詞:鄉村旅游;村莊經營;阿者科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10-0016-05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著力增強鄉村產業發展的整體效能,推動農村三產融合,加速形成以農業、文化、旅游業深度融合為特征的現代化鄉村產業格局。文件提出要深入開展鄉村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工程,加強鄉村旅游重點區域(村落)的規劃建設[1]。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已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推動其向更高層次演進[2],還能有效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返鄉就業意愿[3]。對于自然資源豐富的欠發達地區而言,鄉村旅游的發展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4]。研究表明,鄉村旅游的推進有助于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這一效應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尤為顯著[5]。然而,由于該產業涉及多主體參與且各環節高度關聯,利益相關者之間往往因訴求差異而引發諸多矛盾[6],如旅游收益分配不均、文化認同弱化、基層農戶權益受損等問題日益凸顯[7-8],這些因素對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制約[9]。因此,發展鄉村旅游的關鍵環節就是注重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互動與利益聯結機制,這不僅是推動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鄉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保障。
一、相關研究綜述
學術界基于我國本土實踐,對鄉村旅游發展路徑進行了多樣化探索。周永廣等學者倡導的內源式發展路徑[10],以及張行發等提出的新型內生性發展模式[11],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從現實案例觀察,“村莊經營”模式正逐漸成為協調旅游地多元主體利益的新型治理范式。當下,農村地區正逐步轉向以市場化運營為核心的發展范式,通過項目化運作持續導入外部資源,系統整合鄉村各類生產要素,激發產業活力,并依托存量資源的市場化開發,實現村域整體價值的提升[12]。這說明“村莊經營”是鄉村旅游地實現資源價值增值的重要發展思路,同時也是培育鄉村自我發展能力的關鍵途徑。
有研究指出,這一模式是在多重激勵機制作用下,由基層政府通過項目嵌入方式整合行政資源,對特定村落進行重點打造。在此過程中,目標村莊被視作可增值的開發標的,通過涉農資金的集約化投入實現價值提升,從而達成各參與方的預期收益[13]。實施“村莊經營”必須破解“去組織化”難題,需要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的主體地位和經濟職能,推動村級組織的“再組織化”
進程,建立健全市場化運營機制[14]。綜合現有研究成果可見“,村莊經營”實質上是村級組織為回應鄉村發展訴求和農民增收需要而采取的系統性治理創新[15]。盡管學者們已就“村莊經營”的概念界定、模式及推進路徑等問題展開了詳盡探討,然而關于“村莊經營”集體行動的具體實施機制,尤其是旅游導向型鄉村在此方面的邏輯框架與特征表現,尚未得到充分關注。因此,本文選取云南阿者科村為案例,分析了云南阿者科“村莊經營”的行動邏輯與模式特點,希望為推進鄉村旅游地的持續高質量發展,并為有效促進農民及農村地區的共同富裕目標實現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啟示。
二、研究地概況
阿者科村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境內,2024年,村內有65戶共約480人,隸屬于新街鎮愛春行政村。阿者科村地處著名的元陽梯田核心區域,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全村占地約1.43平方公里,村落順梯田走勢布局,南高北低,哈尼族特有的“蘑菇屋”圍簇著一條自寨門、寨神林、磨秋場、水碾房和梯田的百年石道,將村落與梯田、外界相連。2013年元陽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阿者科村作為其中的代表性村落在2014年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具有極高的生態與旅游價值。當地哈尼族人民根據長期生產生活方式,探索出了獨特的資源環境利用方式:依托森林涵養水源、物種及村寨居所,村寨周邊梯田水溝橫跨數座大山村寨,盤山繞嶺,形成水利系統,可保農田用水常年不息,也能保證山地植被水源不斷,肥力循環。至此,以阿者科村為代表的“林—村—田—水”四要素,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成了“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世界遺產地核心。
在“阿者科計劃”實施之前,阿者科村雖然坐擁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但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民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生計來源,經濟較為落后,全村65戶約480人,人均年收入僅2785元,人均耕地稀少,基礎設施不完善,村中多為老弱婦孺,青壯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勞動力流失嚴重,是元陽縣典型的貧困村。
2018年,元陽縣邀請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團隊給當地做梯田旅游發展規劃。調查發現當地面臨空心化、低收益兩大問題,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編制了“阿者科計劃”。2018年7月,保繼剛教授團隊派出博士楊兵,協同元陽縣委、縣政府指派的青年干部王然玄開始駐村,組織村民成立阿者科旅游發展公司,指導村民執行“阿者科計劃”,即通過全體村民參與的“內源式村集體主導”發展模式,依托當地自然和人文資源,發展鄉村旅游,65戶村民以民居、梯田等入股內源式村集體企業,盤活了村莊資源,帶動了群眾增收,促進了農耕文化傳承,實現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16]。實現了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的轉變,走出了一條遺產保護、文化傳承、經濟發展、村民受益、和諧共生的蛻變之路,是一個典型的旅游扶貧案例。
三、“村莊經營”模式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阿者科村探索出一條以“村莊經營”為核心的特色路徑,通過多元主體協同、資源整合與利益共享,實現了傳統村落的活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一模式以村民為主體,融合村集體組織、高校團隊等多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機制,為鄉村農文旅融合與內生發展提供了生動范本。
(一)以村民為核心的多主體協力參與
阿者科“村集體企業村民高校團隊”的多主體參與模式,讓各主體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村集體企業具有對村莊資源的管理權和開發權,在村莊經營中充當核心組織者與利益協調者的角色。村集體企業負責對村內的自然資源(如梯田、森林)和人文資源(如哈尼族房屋建筑、哈尼民俗文化)進行合理開發與保護,確保可持續利用;負責旅游項目開發、利益分配機制制定及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村民共享發展成果。村民作為旅游吸引物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村莊經營與發展的直接受益者,擁有對村莊土地、文化資源的使用權和傳承權,可通過土地、房屋等資源入股村集體企業,使分散的資源實現規模化整合,增強村集體企業的資本實力。此外,村民擁有豐富的鄉土知識、民俗文化資源,是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提供者,通過提供勞動力、開設民宿、手工藝品制作、餐飲服務等形式參與村莊經營。這種參與機制既促進哈尼族民俗文化傳承,又增加經濟收入,有效激勵村民保護生態環境,并同時引導青壯年返鄉創業,為阿者科村長遠穩定發展奠定基礎。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提供智力支持,在規劃開發、生態保護、運營管理等方面給予專業指導,并通過培訓提升村民的參與能力,提升其參與旅游開發的能力,助力阿者科村實現科學、可持續的鄉村旅游發展。
在“阿者科計劃”實施過程中,最核心的原則就是“全民參與、人人受益”,所有計劃實施的最終落腳點就是受益村民。古村落的保護主體和受益主體都是阿者科的村民,村民享受旅游分紅的同時自發保護村落景觀,只有當村民做好了保護工作,才能得到相應比例的保護分紅。阿者科村實行三七分成利益分配機制,政府出資300萬占" ,成立村集體旅游公司,分紅用作后續發展,中山大學提供智力援助,村民以旅游吸引物入股占" ,并按照傳統民居分紅" 、梯田分紅" 、居住分紅" 、戶籍分紅" 的“4321”比例進行分紅,進一步激發了村民參與和保護傳統資源的積極性。自“阿者科計劃”實施以來,截至2024年已進行10次分紅。2024年7月,阿者科村第10次分紅的總金額達到了56萬元,戶均分紅8 615.38元。
(二)依托自然與人文資源,實現產業發展與文化保護并進
阿者科計劃秉承“保護為前提、發展為目標”原則,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鄉村旅游、農旅融合以及傳統農耕技藝傳承有機結合,探索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并行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在自然資源方面,阿者科村以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為核心,踐行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通過合理的資源開發和創新的農業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的協同發展。一方面,阿者科村基于傳統哈尼族的農耕智慧,在“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維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推廣“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糧漁共作、強農富民”的“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17]。這一模式不僅延續了千年的傳統農耕體系,還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為村民帶來了增收機會,實現了傳統農業的創新性傳承與發展。同時,村集體開發了梯田觀光旅游線路,推出“稻田體驗”等生態旅游項目,吸引游客近距離感受哈尼族獨特的農耕文化與生態智慧。此外,阿者科村在農業種植方面大力推廣“魔芋—玉米”套種等特色產業,通過科學的種植結構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同時推出梯田紅米、梯田豆豉等標準化農產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為村民的收入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人文資源方面,阿者科村以“原真性保護”為核心,一方面圍繞哈尼族原始民居“蘑菇房”的特色建筑文化,嚴格堅守“四條底線”,即不租不售不破壞傳統民居、不引進外來資本、不放任村民無序經營、不破壞傳統文化生態,將部分民居改造成文化展覽館、手工藝體驗中心等,為游客提供深入了解哈尼文化的空間。另一方面通過組織村民開展哈尼長街宴、傳統祭祀儀式等文化活動,展示獨特的民族風情,同時在節慶活動中向游客銷售民族服飾、手工藝品等文化藝術產品,進一步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也為村民帶來經濟收益。
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阿者科村通過活態文化展示與生態資源利用,開展了多樣化的文旅體驗項目,包括自然觀光、農耕體驗、傳統技藝學習以及文化節慶參與等。這些項目既保護了傳統文化,又通過現代化手段賦予其新的價值,使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例如“,稻魚鴨”種養模式與梯田觀光項目的結合,不僅帶動了梯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吸引了大量游客。截至2024年,阿者科村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7.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營收449.53萬元,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經濟狀況。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實現了良性循環,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發展經驗。
(三)注重人才培養,提供“村莊經營”內生動力
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在“阿者科計劃”實施過程中,高校團隊的外部援助僅能發揮階段性作用,培養本地人才才是增強內生動力的關鍵。
一方面,阿者科村采取“內源性”人才培養策略,通過系統培訓提升村民的經營管理能力。村民憑借對地方文化、民俗的熟悉優勢,有效參與村莊經營與管理。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村民就業能力,還通過示范效應帶動更多村民參與,實現就業增收與旅游發展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積極吸引本地大學生返鄉創業,將現代管理理念與專業知識引入鄉村發展實踐中,為阿者科鄉村旅游的運營與管理注入新鮮動力。同時,他們在村企與村民間發揮橋梁作用,優化村莊經營模式,助力鄉村旅游走向規范化和品牌化。此外,大學生返鄉還提升了村民對教育價值的認知,進一步促進阿者科村人力資本積累,為阿者科村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通過“內外兼修”的人才培養機制,“阿者科計劃”形成了一套內外協同的人才培養機制,不僅強化了村莊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人才支持。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阿者科村的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本研究從多主體協作機制、資源保護與開發平衡、人才培養體系等維度,系統分析了“村莊經營”模式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以下研究結論不僅驗證了該模式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可行性,也為同類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參照與實踐路徑。
(一)研究結論
阿者科村通過“阿者科計劃”的實施,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以村民為中心、多主體參與、發展與保護并進的“村莊經營”模式,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結論:
1.以村民為中心,構建多主體合作的共建共享機制
阿者科計劃通過“村集體企業" 村民" 高校(中山大學)”的多主體合作模式,形成了權責分明、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機制。
2.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文化保護并重,實現可持續發展
阿者科村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始終堅持“保護為前提、發展為目標”的理念,注重生態環境與文化資源的原真性保護。
3.注重本土人才培養,構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通過對本地村民的教育培訓和能力提升,培養了一批熟悉本地文化、具有經營管理能力的本土人才,同時,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二)政策建議
1.因地制宜探索“村莊經營”模式
鄉村旅游的發展應充分尊重地方資源稟賦、文化傳統和村民意愿,探索適合本地特點的“村莊經營”模式。阿者科村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地方政府可以通過試點方式將“阿者科計劃”的經驗推廣至其他具備資源條件的鄉村,但在具體實施中,應注重發揮村集體的組織協調作用,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合理規劃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避免照搬或過度商業化開發,以推動“村莊經營”模式在更廣范圍內的應用,為鄉村振興和旅游發展提供實踐范本。
2.鼓勵多主體深度合作,構建共建共享機制
鄉村旅游地及當地政府應積極引導和支持村集體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鄉村旅游開發,明確各主體的角色分工與權責范圍,發揮各自優勢。同時,通過政策激勵和資金支持,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激發各主體內生動力,推動多主體協調發展。
3.構建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協同機制
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應高度重視資源的可持續性,建立并實施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在傳統村落和自然資源的開發中,需防止因過度商業化而導致資源破壞。實現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協同,需要多主體共同參與,政府應通過出臺專項政策,如文化遺產保護補貼、生態補償機制等,推動資源保護工作并為村集體和村民提供激勵;村集體則需在資源保護與利用中承擔統籌職能,科學制訂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協調多方利益,并引導村民在保護基礎上對資源進行創新性開發。同時,應結合地方特色,發展具有地域文化和生態價值的旅游產品與服務,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共贏。
4.建立鄉村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政府和高校應加強合作,共同建立面向鄉村的人才培養與培訓機制。例如,可通過設置專項培訓計劃,提升村民在旅游接待、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出臺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政策,如創業補貼、稅收優惠等,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鄉村,為鄉村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阿者科村的“村莊經營”模式表明,鄉村振興需要立足本土資源稟賦、激發內生動力,并通過制度創新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動態平衡。未來研究可進一步追蹤該模式的長期效益,探索數字化、品牌化等新趨勢下的適應性升級,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中國鄉村的智慧方案,為鄉村全面振興凝聚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J].現代農村科技,2024(2):封2,封3.
[2] 鐘漪萍,唐林仁,胡平波.農旅融合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機理與實證分析: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20(7):80-98.
[3] 王心蕊,孫九霞.旅游發展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回流遷移研究:影響因素與代際差異[J].旅游學刊,2021,36(4):58-69.
[4] 麻學鋒,劉玉林,譚佳欣.旅游驅動的鄉村振興實踐及發展路徑:以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為例[J].地理科學,2020,40(12):2019-2026.
[5] 康健.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推動共同富裕的效應與機制:來自甘阿涼民族地區的實證證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5(4):45-57.
[6] 孟凱,李佳賓,陳險峰,等.鄉村旅游地發展過程中“公地悲劇”的演化與治理[J].旅游學刊,2018,33(8):19-28
[7] 黃震方,陸林,蘇勤,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 地理研究, ,():
[8] 王慶生,張行發,郭靜.基于共生理論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模式和路徑優化研究:以山東省沂南縣竹泉村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9,38(3):108-112.
[9] 張圓剛,郝亞夢,郭英之,等.共同富裕視域下鄉村旅游空間正義:內涵屬性與研究框架[J].經濟地理,2022,42(11):195-203.[10] 周永廣,姜佳將,王曉平.基于社區主導的鄉村旅游內生式開發模式研究[J].旅游科學,2009,23(4):36-41.
[11] 張行發,徐虹 新內源發展:鄉村旅游驅動貧困村邁向共同富裕的“郝峪模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94-103.
[12] 胡雯,芮國強.村社經營統合體: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經營的利益協同與再生產[J].現代經濟探討,2024(11):122-132.
[13] 李祖佩,鐘漲寶“經營村莊”:項目進村背景下的鄉鎮政府行為研究 政治學研究, (): ,
[14] 盧福營.論經濟能人主導的村莊經營性管理[J].天津社會科學,2013(3):78-84.
[15] 劉景琦.論“有為集體”與“經營村莊”:鄉村振興下的村治主體角色及其實踐機制[J].農業經濟問題,2019(2):24-32.
[16] 蘇楓.在元陽,看得見綠,記得住鄉愁:專訪元陽縣委書記張喆[J].小康,2024(1):56-58.
[17] 張瑩瑩,呂金平.云上人家新生活[N].云南政協報,2021-06-2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