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作為交通運輸專業研究生的選修科目,對于有志于從事相關領域工作與研究的學子而言,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在新工科、綜合交通及大物流背景下,順應新時代的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對“現代貨物運輸技術”研究生課程進行建設與改革,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本文基于實際的教學實踐,從課程資源、教學內容與實施、教學方法、考核機制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了該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與方向,旨在為交通運輸相關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建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貨物運輸技術;交通運輸;研究生課程;新工科;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U294" 文獻標識碼:A
一、概述
課程教學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是研究生深化專業知識、激發創新思維的根基,肩負著塑造價值觀、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多重使命。近年來,社會環境的持續變遷、科技與管理領域的迅猛發展,導致社會對人才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需求日益增長。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下,解決研究生課程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脫節問題,使課程內容與時代同步,實現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融合新舊知識、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已成為研究生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13]。
交通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先行者,在我國當前發展中具有關鍵地位,新技術、新趨勢將為我國的交通運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45]。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作為交通運輸關鍵分支的貨物運輸技術亦將面臨新的變革。交通強國的根基在于人才,培育掌握“現代貨物運輸技術”的專業人才,對于推動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6]。
“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主要介紹鐵路特種貨物運輸的技術部分,該課程是鐵路運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物流及其他交通運輸相關專業研究生的重要選修課程。相較于鐵路運輸專業本科生的核心課程——“鐵路貨物運輸組織與技術”,“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不介紹運輸組織方面的內容,但更注重鐵路特種貨物運輸技術的深入探討,是對本科課程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隨著技術的提升和管理理念的進步,貨物運輸技術與管理方法不斷更新,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教學方向、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亦需相應調整,持續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是當前“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以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專業“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教學實踐為案例,從教學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多個維度,探討研究生課程建設與改革的路徑。
二、“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的快遞、行李托運等常規貨物運輸不同,“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專注于探討體積龐大、具有危險性、需要保持鮮活狀態等特種貨物的鐵路運輸問題,同時穿插講解部分其他運輸方式的特種貨物運輸問題。特種貨物盡管不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但它們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防軍事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相比于旅客運輸及普通貨物運輸,特種貨物的種類和運輸條件更加復雜,對運輸環境、設施設備等常具有特殊要求,各運輸環節常涉及眾多技術細節和需要研究的問題。隨著近年來大物流的迅猛發展,特種貨物的運輸技術在謀求快速提升,這對相關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關方向的研究生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責任,扎實地學習、研究本課程,并將所學積極投入特種貨物的現代物流建設中。
“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旨在使學生全面掌握鐵路特種貨物運輸技術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形成對鐵路特種貨物運輸技術原理及其發展趨勢的深刻理解,掌握解決實際特種貨物運輸問題的能力。該課程特點為專業性強、實踐性強、注重管理和技術的平衡、內容豐富。
“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主要面向交通運輸專業研究生一年級學生。在本科階段,鐵路運輸方向的學生已經學習了鐵路運輸專業的核心課程,并對鐵路貨物運輸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其他方向的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則相對較少。從學習習慣和知識結構來看,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學習習慣多依賴于傳統的邊聽邊學模式,即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來學習相關知識點,學習方法傾向于聽課、做題、背誦、考試的循環。
(2)知識體系較為寬泛,希望接觸更加深入的專業課程,普遍想多了解鐵路實際現場作業情況。
(3)對與個人研究方向及未來工作關聯性較高的知識學習興趣濃厚。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新知識和新技術不斷涌現并得到應用,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日益提高。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使得快餐式知識和娛樂內容極易獲取,這對傳統以教師授課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構成了重大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于課程內容,并促使他們從本科階段的基礎理論學習思維轉變為研究生階段的主動學習和深入研究,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以往實際教學中,“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1)課程內容主要側重于基礎方法和傳統技術,故事性內容以及最新技術、最新發展的內容偏少,概念及規范性的內容偏多。
(2)課程傳統上主要以大班制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環節較少,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和獨自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考核方式以平時作業+期末考試為主,重視基礎,但需要加強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終身學習,使得學生不僅關注與考試相關的內容,更要深入開展個人思考。
如何引入最新技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完成知識傳遞,提升課程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同時以科研和工程的角度理解并思考“現代貨物運輸技術”;如何引導學生從接受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轉變,從聽課式學習到討論式學習轉變,從課上接受知識向課下查找知識轉變;如何改變考核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這些問題成為“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改革面臨的重要挑戰。
三、“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
為貫徹交通強國戰略,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針對當前課程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升“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的教學品質,課程團隊對“現代貨物運輸技術”課程進行了深入的改革與探索。
在課程目標的設定上,課程組融入了前沿技術、實踐操作以及主動學習等元素。新的課程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專業學習方面,學生需要掌握大型、危險品、鮮活貨物的特性及其運輸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對這些貨物運輸的歷史背景、社會需求、現場作業狀況、發展趨勢以及最新技術有所了解。
(2)知識學習方面,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系統化和實踐性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構建起對大型、危險品、鮮活貨物運輸宏觀基礎知識的結構體系。
(3)學習方法方面,課程需要努力提高趣味性,著重于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提升學生在提問、探索、創新以及工程實踐方面的能力,同時教授學生課后自學的策略與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拓展學習內容。
(4)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熟練掌握大型、危險、鮮活貨物運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發展方向,具備進入相關行業工作或繼續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能力。
在課程資源建設領域,本課程對既有資料進行了補充、整理和更新,涵蓋了教學指導文件、教學實施文件、現場及前沿科研資料、教學效果統計資料、教學手段等五個方面。教學指導文件包括課程教材、參考資料、教學日歷、實踐教學設計等;教學實施文件則包含電子教案、電子課件PPT、課程考核方法等;現場及前沿科研資料囊括了教師在科研活動中搜集的現場照片、視頻影像資料、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實物設備等;教學效果統計資料則包括例題、測驗、考試及答案資料,學生提問及回答資料,學生成績資料,評教統計資料等;教學手段則涉及多媒體教室、黑板、課程平臺、線上授課等。本課程資源貫穿于教學的各個階段,課程資源在課程組公共資料庫中存儲,每年輪流由一位教師負責總體更新,其他教師負責提供更新材料。教學指導文件用于構建課程框架、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同時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實施文件、現場及前沿科研資料、教學手段則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課程內容、了解鐵路特種貨物運輸現場的實際情況,同時通過研究并引入學生感興趣且與課程相關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其視野;教學效果統計資料則供教師總結反思教學活動、進行課程開發及知識更新的參考。
在課程教學內容及組織實施方面,強化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結合真實運輸案例,加深學生對特種貨物運輸技術的理解,提升學生分析并解決實際運輸問題的能力。在深度上,課程側重于加強技術性和現場實用性強的內容,積極引入教師在相關方向上的科研成果、科研見聞以及相關方向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科研的最新發展;在廣度上,向國際形勢、社會發展、新工科、大物流、鐵路現代物流、新管理等方向拓展,通過引入相關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宏觀背景及相關政策、相關領域發展情況,開闊視野。在教學方式的設計上,依據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特質,靈活安排與之適配的教學模式。對于知識性內容,鑒于其系統性與邏輯性較強的特點,主要采用班級授課這一傳統而高效的教學形式。在授課過程中巧妙地融入了一系列新穎且富有活力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積極參與熱情,打破傳統授課的沉悶氛圍,讓知識的傳遞更加生動有趣且富有成效。針對新技術、模塊化內容,考慮到其對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較高要求,課程設計了小組協作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創新性研究和展示。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內容,為了彌補課堂教學與現場之間的差距,邀請行業資深專家舉辦講座,鼓勵學生積極與專家展開深入交流互動,為今后順利適應現場工作奠定基礎。
在課堂教學方式方面,本課程對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進行了改革,綜合OBE成果導向教學理念、PBL問題導向教學法、項目教學法、GTM游戲化教學法、PAD對分課堂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以BOPPPS教學法為核心重新梳理了課程教學方案。積極參考網上優秀的視頻講解模式,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引入與課程內容相關、吸人眼球的話題進行展開,結合課程內容層層誘導進行導入,再分別進行學習、鞏固練習、評價修正、促進遷移、總結等教學環節。在課程教學的設計中,摒棄了以往那種對知識點不分主次、平均用力的做法,轉而精準地抓住主要知識點進行深入透徹的講解,果斷放棄部分對整體知識體系構建影響不大的細枝末節內容,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在課堂中巧妙地穿插引導式提問和講解環節。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在課堂上分享與課程相關的最新論文、報道或觀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配合多媒體教學、現場圖片、實際運輸視頻和仿真模擬動畫教學,使教學內容和形式更加形象、生動,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聽課熱情和教學效果。此外,在課外延伸方面,鼓勵學生在網絡平臺就課程相關內容進行科普性的提問及回答,并視關注度和點贊數等給予附加分,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課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做好課程內容相關的科普工作。從結果上看,部分學生能夠合理提出或科學解釋一些課程相關問題,截至課程結束,有學生已獲得上百點贊或回復。
在課程考核方面,為培養研究生的探索性學習能力,本課程改變了以往平時成績加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采用了更具開放性、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小組選題協作匯報+結課論文+附加分形式,鼓勵學生開展深入研究,發揮創新性甚至顛覆性思考。小組協作及結課論文的選題范圍由課程組根據現代貨物運輸技術的前沿問題來選擇,例如,影響鐵路現代物流轉型的因素分析;智慧場站、知識圖譜、大語言模型、聯邦學習、智能裝備等新興技術在鐵路現代物流中的潛在應用分析;鐵路現代物流新產品的設計及潛在困難等。課程考核方式的轉變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從結果上看,大部分學生能夠結合課題要求開展相關研究、提出合理見解,一些學生甚至能夠提出具有現實借鑒意義的深入思考,且大部分學生在答辯過程中展現了對課程相關內容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整體上較好地達到了課程引導性學習的目標。
四、結論
為評估課程建設改革的成效,課程組對參與課程的研究生進行了課后訪談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改革后的課程普遍表示滿意,認為課程趣味性好,能夠激發學習熱情,拓展科研視野,提升合作能力,增強表達技巧。其中,學生對課程建設改革最為滿意的部分為行業專家講座及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在建議方面,學生普遍建議增加專家講座,并希望課程能進一步加強與新興技術的融合。
在未來的課程改革進程中,課程團隊將依據課程的獨特性深化改革措施,重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建設。課程組將根據最新的特種貨物運輸技術發展動態,結合行業專家的建議和實地調研結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同時,持續探索和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比較和篩選,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此外,將依托科研成果和日常積累,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資源,努力將課程打造成為研究生精品課。
參考文獻:
[1]楊志飛,閆光輝,羅浩,等.基于復雜網絡的研究生課程群建模和分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22,41(06):3843+75.
[2]李成.面向軌道交通工科研究生的彈性力學教改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3(38):7980+110.
[3]溫喜梅,陳黎明,丁志成.新工科背景下“城市軌道交通概論”思政教改探索[J].時代汽車,2024(12):100102.
[4]谷健,郝威,張生,等.基于OBE理念的交通運輸商務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4,10(28):155159.
[5]張育彬,史福寧,張馳.交通運輸專業鐵路平面調車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24,15(17):137139.
[6]陳佳,唐俊麗.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實踐教學的集裝箱多式聯運課程改革與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2,44(11):167168+150.
*通信作者:米希偉(1990— ),男,漢族,山西山陰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軌道交通安全與智能化、鐵路貨運與物流。
作者簡介:韓梅(1973— ),女,漢族,吉林扶余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鐵路貨運;陳超(1982— ),男,漢族,河北香河縣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鐵路貨運;黃艷春(1967— ),男,滿族,遼寧本溪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鐵路貨運;韓延慧(1974— ),女,漢族,黑龍江肇源縣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鐵路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