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未來居住空間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7):59-61.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059-03
0引言
隨著存量時代的到來,城市面臨不同場景之間的博弈,構建未來居住空間,是基于全國普遍存在的居住空間模式改造的新思考。在解決居住空間原有問題的同時,進行功能重構與完善重組,以實現空間激活,能更全面地滿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跳出思維模式限制,以全新思考與創新視角對未來進行設計,創造出智慧、綠色、便利和安全的未來生活空間。
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其在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影響,直到現在,“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被人們普遍認可,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命題。
2007年7月,中國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觀”,將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并通過綱領性文件明確其為未來發展方向[2]。在此背景下,可持續設計理念應運而生,該理念以環境友好、社會公平與經濟協調為核心,強調在設計、生產和使用全生命周期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保障人們的高品質生活需求[3]。這一理念的提出,標志著設計領域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實踐與深化。
1可持續發展相關理論與居住空間
1.1相關理論的提出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以“可持續發展”為綱領,提出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
1.2居住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居住空間是以家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室內空間,廣義上的居住空間是人類建筑技術發展而形成的特定空間,從狹義上講居住空間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這一概念的實體對象[4]。居住空間設計是室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人為基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居住空間設計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以居住空間的長期使用特點為前提,使居住空間變成以多種變化匹配未來發展的空間。同時,結合信息和技術手段,對不同的對象進行創新組合,使居住空間高效、可靠、便捷、舒適,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率的結合。
2家庭結構與居住空間的需求關系
2.1不同家庭結構對居住空間的需求
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單位,家庭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復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單身家庭,而不同的家庭結構對居住空間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充分考慮不同家庭的年齡組成結構,是居住空間設計的關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居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存條件不斷改善,人們不再擔心溫飽的問題,對居住空間的要求提高。同時,人們的壽命大大延長,整個社會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隨著多代同堂居住模式的普及,不同年齡段人群在生理和心理需求上的差異日益凸顯,這使得多代共居的室內空間面臨更大的適應性挑戰。所以,居住空間使用者的變化,要求居住空間的設計越來越個性化,精細化。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居住者的選擇空間持續擴大,對住宅品質的追求也日益提高。設計行業必須立足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實際需求,打造兼具實用性與可持續性的居住方案,以推動設計理念的迭代升級和行業的整體進步。
2.1.1 復合家庭
復合家庭指兩代以上的夫婦及其子女、親屬所組成的家庭。在居住空間的設計上,要著重考慮小家庭居住和大家庭共享的問題,可以在以小家庭為單位的套戶模式的基礎上,增加公共空間,促進部分生活場景的重合,將空間統一為整體,既滿足每戶家庭的生活所需,又實現家庭間的融合。
2.1.2 直系家庭
直系家庭是涵蓋夫妻、父母、子女及第四代成員的家庭,是由傳統大家庭逐步演變形成的。在居住空間的設計上,既要維持共同生活的親密性,又需注重個體獨立空間的打造,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居住者的需求,實現共居與獨立的平衡。
2.1.3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由夫妻、青少年子女組成的家庭。在居住空
間的設計上,可以浪漫、溫馨為切入點,分區域打造不同的空間場景,營造家庭溫暖感
2.1.4 單身家庭
單身家庭多為年輕人的家庭,通常比較個性化,追求現代感。在設計時,可以采用大膽的配色或夸張的室內造型,也可以進行全屋智能化設計,增強生活的科技感。
2.2不同年齡層次對居住空間的需求
室內空間承載人類的發展,為人提供相對安全的環境,針對不同群體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居住空間設計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可大致分為成長期、發展期、衰老期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居住空間需要做出相應的改變。
2.2.1 成長期
成長期即青少年時期,是人成長最快的階段。生理方面,青少年的身體成長迅速,心理認知更加深刻,對環境的感知更加具體。所以,在設計居住空間時,應該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喜好。
2.2.2 發展期
在發展期,人的認知和喜好在不斷變化中逐漸固定下來。在居住空間設計中,功能性需求應作為首要考量。從環境氛圍營造角度來看,宜采用理性化色彩搭配策略。隨著用戶群體理性認知水平的提高,其對室內空間個性化風格的訴求也日益凸顯。
2.2.3 衰老期
在衰老期,居住空間設計需重點考量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通過深入分析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變化和心理特征,在空間規劃、功能布局等環節進行針對性設計,最終形成系統化的適老化居住方案。
3未來居住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
3.1“多元化 + 互動性 + 可持續”三元結合
未來居住空間設計實現了“多元化 + 互動性 + 可持續性”三元結合。居住面向的住戶為原住戶、商戶、租戶等,所面向的家庭結構為從青少年家庭到老年家庭的全類型家庭結構,滿足全齡化的需求。在住房戶型上,總體劃分為青年區域與老年區域,兩大區域內又根據不同年齡特點和需求進行細分,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其次,各居住空間互相連通,形成小區域共享空間。空間根據不同年齡區間設置不同娛樂交互設施,不同年齡也互有共享區域,實現“同年齡段 + 不同年齡段”的區分統一,在擴大青年生活商業化范圍的同時,緩解老年人悲觀和失落的情緒。最后,住宅居住空間的可持續性主要表現為潛伏可變性、綜合共享性、貫穿終身性等方面。家庭居住空間能及時滿足家庭成員的各類居住需求,戶內空間的多樣可變,不僅可以節約即時空間,而且可以賦予空間多重功能,從而實現在戶內空間中同時滿足兩代及多代人群居住需求的目標,實現住宅可持續的優化目標。
3.2未來居住空間模塊化設計
住宅居住空間分為兩大模塊----青年模塊、老年模塊,在針對各年齡的基礎上,兼顧家庭成員的多樣化需求。不同模塊內的戶型也各有細分,使居住空間面向全年齡,為老年住戶與青年住戶提供密切交往的機會,彌補社區中單一形式居住的缺陷。
3.2.1 青年模塊
青年是社會中活躍的一個群體。在思想上,青年有自己獨特的想法,需要社會認可自己的信仰和個性,所以居住設計應遵循個性化、趣味性、智能性三個原則。但青年群體在居住方面存在各種不定因素:有的尚處于事業上升期,經濟基礎不好,在城市中需要合租;有的事業有成但還沒有家庭,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對生活的品質有要求;有的是年輕夫妻或者已經有了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家庭單元,既滿足年輕夫妻的需求,也適合兒童居住。因此,青年模塊分為三種戶型:青年公寓、單身公寓、青年家庭(見圖1)。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青年公寓面向的人群是事業剛起步、經濟基礎一般的上班族,面積不大,但對空間進行了精確的復合設計,打破傳統居住空間的明確分區,使不同空間的功能相互疊加、融合,最大限度擴大空間并提高使用率。單身公寓針對的人群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青年人群,這類青年人群有小資情調,對生活品質有要求,所以空間采用全屋智能化設計,提高便利度,除了基本的空間設置外,還添加了庭院、吧臺、藝術裝置等。青年家庭的設計為達到“樓上睡覺,樓下吃飯”的美好愿景,在空間內建立局部二層,實現動靜分離,使兒童在房間休息時,年輕夫妻也能獲得愜意時光。其不僅考慮現下的居住需求,也考慮兒童的成長空間,以實現青年夫妻和兒童需求的統一。
3.2.2老年模塊
根據不同年齡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老年模塊可大致分為三種戶型:老年公寓、關愛公寓、老年家庭。在老年模塊中,居住人群是老年人,整個空間設計以老年人為主,遵循無障礙、安全、適老化的原則。老年公寓由兩個套房組成,有共享休閑空間,適合有行動能力的老人。關愛公寓為無行動能力的老人準備,配備專門的陪護設施,全屋進行無障礙設計和智能化設計。老年家庭適合和子女生活的老人,同時增加家庭活動空間。在老年模塊中設計交通流線時,要著重考慮樓梯、電梯、走廊的無障礙設計,并設置完整的居住導識系統,對特殊區域進行色彩區分,便于老年人辨認。在滿足不同使用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需注重空間比例的層次變化,避免采用完全均質的平面布局,以防使老年居住者感到壓抑。設計應通過合理的空間尺度變化,帶來舒適宜人的居住體驗(見圖2)

4結語
本文通過對未來生活空間的概念化設計,以一種美好暢想和烏托邦的方式構建社區生活模式,重構各年齡段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個關愛、共享、包容、友好的居住空間,并且通過不同空間的個性化設計,表達空間的人文關懷與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雖然本文提出的未來居住空間的可持續模式是一種美好暢想,但是這種模式能解決社會人居關系所面臨的問題,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為生活創造更多驚喜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8.
[2」陳琳.可持續設計理念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居舍,2024(1):15-17.
[3」劉野.居室空間室內設計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24.
[4]蘇清.社區養老模式下舊住宅小區適老化改造設計研究:以徐州市為例[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