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影像表達藝術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7):147-149.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147-03
0引言
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影像表達形式,以其獨特的藝術特征、表現手法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影像語言,可展現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創意構思,為廣大受眾帶來獨特的感官體驗。短視頻影像表達藝術并非簡單的視頻素材整合,而是要求創作者充分領會影像語言的深層內涵,采用多元化表達手法進行創新創作。
1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的形成發展概述
新媒體時代,在數字技術、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數字影像傳播、表達方式發生了極大變革,在此背景下,短視頻逐漸進人公眾視野,發展成一種獨特的影像表達藝術。短視頻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在2013年之前,在3G、智能手機攝像功能升級加持下,以快手為代表的應用軟件展開了對移動端短視頻的實踐研究,涉及內容主要為初級GIF動圖創作及影視作品二次創作。2012年末,快手逐漸由早期的GIF制作軟件轉型為短視頻平臺,標志著我國短視頻行業的興起。隨著4G的發展及智能手機的推廣,短視頻平臺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2013年,騰訊微視、新浪微博秒拍、美圖秀秀美拍等短視頻應用層出不窮。這一時期,不論是短視頻的形式內容,還是其用戶規模,都得到極大拓展,用戶越來越習慣于通過拍攝短視頻的方式記錄自身的日常生活。2016年,今日頭條旗下的抖音應用軟件在智能推薦算法、短時限機制支撐下,在短視頻行業展現出極強的競爭力。至此,短視頻行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該時期,短視頻行業逐步構建起垂直細分的內容新生態,涵蓋美食、音樂、舞蹈、文娛、游戲等領域。同時,該時期短視頻影像表達逐步形成以豎屏構圖、特效濾鏡應用、快節奏剪輯為代表的風格,與傳統視頻影像表達形成顯著差異。2018年以來,短視頻行業不斷向規范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特別是在一系列先進技術、智能終端的支持下,短視頻平臺用戶規模及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到10.4億,短視頻行業市場規模達到數千億。
2短視頻影像表達的藝術特征
2.1豎屏美學
短視頻豎屏美學作為新媒體環境下影像表達的新型范式體現,實現了對傳統橫屏影像創作模式的全面重塑,強調以移動終端豎屏為依托,從敘事方式、視覺表現、審美趣味等方面進行創新創作,為受眾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智能手機獲取知識信息,在此過程中,豎屏構圖逐漸得到了公眾的審美認同。以2024年年初上映的豎屏電影《煙火人間》為例,作為我國首部豎屏電影,其由數條短視頻拼接構成,系創作團隊對各大短視頻平臺中大量短視頻的整合提煉。各種未經過多粉飾的短視頻素材被分成衣、食、住、行、家等篇章,向觀眾娓娓道來,展現了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簡約而不簡單,展現了豎屏影像的敘事潛力及審美表現。相較于傳統橫屏影像,豎屏視頻側重于對垂直空間的應用,依托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線路調動受眾的視覺體驗[1]。同時,豎屏視頻中通過對大量近景鏡頭、人物特寫的應用,能夠讓受眾更好地沉浸其中。并且,視頻畫面信息相比橫屏影像有所減少,因此能夠更好地引起受眾的關注,這使得短視頻在細節呈現、個體情感表達等方面展現出突出優勢??傮w而言,豎屏美學不僅是短視頻影像表達對時代發展的積極適應,還是一種全新的影像創作思路,扭轉了過去以創作團隊為主導的場面調度形式,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收習慣,推進了傳統影像表達的發展變革。
2.2碎片化敘事
新媒體環境下,在一系列新媒體技術推廣應用和公眾內容消費習慣發生轉變的共同影響下,短視頻影像表達呈現出碎片化敘事的特征。有別于強調根據時間順序展開故事的傳統線性敘事,碎片化敘事強調去中心化和非連續性,追求信息的高密度呈現,構建起短平快的獨特敘事方式。具體而言,各大短視頻平臺對于發布短視頻的時長有嚴格限制,使得短視頻影像表達必須引人濃縮化的敘事方式,盡量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背景介紹、人物塑造及情感傳遞等[2]。正因如此,傳統線性敘事與該敘事要求不相適應,碎片化敘事應運而生。
例如,在電影《寄生蟲》30秒短視頻預告中,創作者通過對碎片化敘事的應用,使用一系列充分濃縮的視覺元素,完成對了電影貧富對立主題的精準刻畫。如短視頻開場的地下室襪子近景鏡頭與豪宅全景鏡頭相比,僅通過3秒便完成了兩個分屬不同社會階級所處空間的比對。還有暴雨夜窮人向地下逃竄與富人因露營取消回家畫面的對比,10秒內深刻揭示了階層的難以逾越性。這種碎片化敘事方式不僅繼承了電影的多元隱喻,還很好地結合了短視頻所追求的信息高密度和非連續性,一舉多得。另外,碎片化敘事雖然在時長方面受到極大限制,但依托恰到好處的節奏把控與合理的空間解構,能夠為人們帶來獨特的感官體驗,使得短視頻總是能夠迅速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2.3交互式創作
交互式創作作為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影像表達的一個藝術特征,扭轉了傳統影像創作中創作者與受眾相互對立的局面,在先進科技手段、平臺運行模式的共同影響下,建立起人人參與、即時交互、多元共創的新型內容生產模式。首先,在技術應用方面,在實時交互工具、模塊化創作、智能算法協同等技術手段加持下,短視頻平臺用戶可高效完成對短視頻作品的創作,提升用戶在短視頻影像表達中的參與度,使其獲得良好的信息消費體驗。例如,剪映、快影等視頻剪輯軟件擁有一鍵成片功能,用戶僅需提供相應的素材就可創作出多樣化的短視頻作品。其次,在平臺運行模式影響下,短視頻平臺用戶可通過評論、彈幕、合拍、二次創作等途徑參與短視頻影像表達,構建起與短視頻生產傳播之間的緊密聯系。例如,抖音海外版TikTok提供的視頻創作工具“Stitch”支持用戶將自己創作的視頻與其他用戶的視瀕內容進行拼接整合,創作出全新的場景內容。依托這一功能,用戶可基于創作視頻設置相關信息,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互動。這一交互過程不僅涉及對各種技術手段的應用,更強調對用戶對視頻內容的創意構思,由此可調動用戶參與創作的主觀能動性。短視頻影像表達的交互式創作使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由對立轉變為融合,形成協同效應,提升短視頻影像表達效果。
3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影像表達的實踐路徑
3.1采用多樣化構圖法
首先,采用線條構圖法。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影像表達可實現對碎片化信息的全面整合,但信息呈現方式表現出非連續性、跳躍性特征[3]。通過對豎屏短視頻的應用,能夠更好地滿足受眾的信息接收需求,但其更多是局限于對相關場景的構建。同時,由于短視頻影像表達受到視頻時長的限制,所以其內容豐富性及內涵會大打折扣。對此,創作者可引人線條構圖法,強化視覺引導、情感表達,使受眾能夠更準確地接收視頻中的視覺信息。在應用實踐中,創作者應巧妙應用動態線條、隱喻線條等幾何線條,精準引導受眾目光,強化畫面的層次感、動態感。如在對一些自然景觀畫面進行表現時,可通過對橋梁、河流等動態線條的應用,賦予畫面流動感。在人物塑造、故事懸念設置等環節,可引入手勢延伸、視線方向等隱喻線條,豐富視頻內涵的同時,幫助受眾更好地領會深層內涵。另外,還可在短視頻影像表達實踐中引入對角線構圖法。在短視頻影像表達實踐中,敘事方式應用是影響表達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創作者應當在有限時間內通過巧妙的敘事提升受眾對短視頻的黏性。在此過程中,通過引入對角線構圖法,能夠很好地契合短視頻影像表達需求,將視頻相關主體元素設置于畫面對角線位置,提升短視頻視覺表現力。對角線構圖法將視頻畫面分成兩個視覺平衡區域,在提升畫面結構穩定性的同時,增強畫面的視覺表現力,使受眾獲得良好的視頻觀看體驗。在短視頻影像表達中,無論采用何種創作手法,創作者需將情感融入內容,以引起受眾共鳴。線條構圖法不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更是情感表達的媒介[4]
其次,采用“井”字構圖法。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應用,各種短視頻制作工具不斷涌現。在技術手段加持下,創作者在完成對短視頻的拍攝錄制后,應當立足于實際,采用合適的視瀕后期制作模式。在短視頻影像表達實踐中,“井”字構圖法作為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視覺表現手法,能夠充分展現視頻內容視覺效果及其情感內涵,使視頻主題得到準確呈現[5]。在應用這一表現手法時,創作者首先可將視頻畫面劃分成三等分網格結構,將視頻主體元素設置于畫面中心部位,實現對自身期望表現內容的焦點化呈現。在此基礎上,根據對角線構圖原理,協調好視頻畫面視覺失衡問題,確保視頻畫面能夠給受眾帶來和諧感。
3.2依托新媒體技術實現影像表達創新
為推進短視頻影像表達創新,創作者可積極引入新媒體技術。首先,引入人工智能優化影像表達流程。在短視頻影像表達實踐中,引入人工智能可提升影像表達質量水平。一方面,可依托人工智能對視頻素材進行智能化處理,如借助人工智能對視頻素材進行自動化分類整理,為創作者獲取需要的素材提供便利,提升視頻創作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依托人工智能進行自動化剪輯,結合創作主體實現對鏡頭順序、轉場效果等的自動化處理,保證視頻流暢度,為受眾帶來良好的觀看體現[6]。
其次,引人虛擬現實提升影像表達表現力。虛擬現實作為可推進短視頻影像表達創新的一項新技術,可使受眾在觀看短視頻時獲得沉浸式體驗,提升影像表達的表現力。一方面,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創建虛擬視頻場景,使觀眾仿佛親臨視頻場景,充分感受視頻內容。如在傳統民族歌舞相關短視頻影像表達中,創作者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受眾呈現民族歌舞表演過程,使受眾沉浸其中,領略傳統民族歌舞的獨特魅力,獲得獨特的感官體驗。另一方面,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對各種生活真實場景進行模擬還原,使受眾沉浸式領略視頻主人公的真情實感,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4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的短視頻影像表達創作必須擺脫過度娛樂化、同質化、劣質內容頻生的境地,溯源創作本真,致力于創作更多的優質短視頻。新時期,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各大短視頻平臺,或者是龐大的短視頻用戶群體,都對優質的短視頻內容提出了強烈需求。鑒于此,創作者應充分把握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影像表達的內涵特征,立足于生活實際,探索多元化的短視頻創作創新路徑,不斷提升短視頻影像表達的質量水平,為受眾帶來良好的信息消費體驗,助力短視頻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成莉,陳佑松.短視頻時代影像媒介的范式轉換[J].當代電視,2024(11):70-75.
[2]謝瑞龍,黃繼謙.時間語法:短視頻的碎片化敘事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5,11(5):88-91,95.
[3]張競恒,黃潔如.運用穿越機,為新媒體短視頻帶來“影像變革”[J].新聞前哨,2024(23):36-37.
[4」鄧杰.新媒體背景下短視頻影像表達藝術研究[J」.中國報業,2023(17):84-85.
[5]張登峰.“豎屏”影像的垂直動力學:基于短視頻的考察[J].天府新論,2025(2):145-153,160.
[6」楊慶生.個性化的私語言:新媒介形態下影像與聲音的創作轉向:以短視頻作品為例[J].藝術評論,2023(6):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