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貴州布依族民歌藝術特色與保護傳承路徑探究[J].藝術科技,2025,38(7):16-18.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7-0016-03
0引言
布依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貴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尤以聚居于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居多,在全國布依族總人口中占比達 97% 。貴州布依族民風淳樸,人民勤勞智慧、能歌善舞,熱衷于通過民歌演唱方式來傳遞自身的思想情感。民歌除了寄托著歌唱者的思想感情,還是人們了解布依族文化的有效途徑。隨著現代化進程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推進,我國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不小沖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被邊緣化,并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中。本文通過分析貴州布依族民歌的藝術特色,在幫助人們更好地領略布依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同時,探索當下下布依族民歌的保護傳承路徑。
1貴州布依族民歌概述
1.1布依族民歌的歷史淵源布依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民族。布依族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也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2008年6月,布依族民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布依族民歌源遠流長,其形成發展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其與當地地理環境、語言文化、社會生活等聯系緊密。另外,布依族民歌是布依族人民傳遞文化知識、表達思想情感以及傳承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狀態及情感世界,見證著布依族的發展變遷[1]。隨著時代的發展,布依族民歌不斷與其他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1.2布依族民歌的文化內涵
布依族民歌在布依族傳統文化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方面,布依族民歌是布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世世代代布依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依托布依族民歌,布依族人民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的娛樂需求,還可以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在一些重要時節里,發揮其聯絡感情、表達美好祝愿等作用。例如,為慶祝豐收,布依族人民會演唱民歌,以展現對自然的感激。另一方面,布依族民歌還具有突出的社會功能,即在布依族的集體活動中,推動群體交流互動,增強社會凝聚力。作為一種口頭文化表達方式,布依族民歌可以擺脫時空的束縛,成為連接過去與現代的重要紐帶,讓年輕一代了解并認同本民族的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肩負起保護傳承布依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2貴州布依族民歌的藝術特色
2.1歌曲分類
貴州布依族民歌一般可分為布依族歌曲、漢語歌曲兩大類。因為漢語歌曲是在繼承創新布依族歌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所以兩者在曲調、節奏等方面存在相似之處。不過,不管是布依族歌曲,還是漢語歌曲,都具有獨特的魅力。
布依族歌曲主要分為古情歌、敘事歌、酒歌及祭祀歌等。古情歌作為傳統情歌,多用于傳遞自身思想情感,依據演唱內容可分為初會歌、想念歌、逼嫁歌、分別歌等。敘事歌通過對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內容的演繹,展現出顯著的敘事性。酒歌形式多樣,契合布依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場景,在酒席上演唱酒歌,不僅可以展現演唱者的歌唱技藝和個人魅力,還能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祭祀歌多用于布依族傳統的宗教儀式和祭祀活動,演唱此類歌曲,配合相應的舞蹈,可表達布依族人民對祖先、自然、神明的敬畏之情。
漢語歌曲主要分為山歌、趕表歌、酒歌及祭祀歌等。山歌主要指布依族人民在山野田間勞作或者表達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盡管此類歌曲結構相對簡單,但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能夠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趕表歌作為情歌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古情歌,其更強調實用性,不拘泥于傳統情感固化的結構,講究與時俱進,因而受到布依族青年男女的青睞[2]。另外,酒歌、祭祀歌的形式、內容與前文提及的布依族歌曲大體一致,僅在語言上存在一些差異。
2.2歌唱形式
布依族民歌的歌唱形式,一般依據其演唱地點、歌唱方式進行劃分。首先,依據歌唱地點的不同,可將布依族民歌分為室內歌和室外歌。其中,室內歌主要指在室內開展的歌唱形式,適用場景為在室內舉辦的相關活動,如婚喪嫁娶。室內歌可進一步分為“鬧家”歌和酒席唱歌。“鬧家”是布依族常見的生活習俗,每當家中有親朋好友前來時,主人總是會邀請周邊的青年男女來與親友對歌,以表達對親友的友好;酒席唱歌則是布依族親友歡聚一堂時,在酒席上開展的歌唱活動,且一般為雙人結伴演唱,歌曲內容豐富多樣。室外歌即室外開展的歌唱形式,適用于布依族在室外舉行的各種活動。其次,依據歌唱方式的不同,可將布依族民歌分為獨唱、二重唱及群唱等。布依族民歌獨唱作為一種常見的歌唱形式,可通過明亮的聲音向聽眾傳遞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二重唱作為合唱的一種,一般由兩名歌唱者共同演唱。該歌唱形式適用于布依族人民表達自身的情感及對生活的領悟。群唱則多見于布依族節慶活動,一眾歌唱者齊聲合唱,不僅可營造熱烈的節慶氣氛,還有助于增強群體凝聚力。
2.3旋律特征
布依族民歌大多為五聲音階或齊聲音階,尤以五聲音階為主,其依托徵調式、羽調式,形成了簡潔明快、頗具節奏感的旋律,展現了布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這一音階結構除去與布依族語用習慣相契合,還與布依族民族演唱提倡的自然呼吸方式相適應,實現了口音與音律的融合。同時,布依族民歌還適當采用七聲音階,以讓歌曲旋律變得更為飽滿且富于變化,從而打動人心。在節奏特征方面,布依族民歌富于變化,常見節奏包括三拍、四拍、二拍等,尤以三拍居多。在一些節慶活動中,布依族民歌往往借助三拍節奏營造出一種歡快、熱烈的氛圍。同時,布依族民歌還時常給人以一種不受束縛的波動性的感覺,在實際演唱中,歌唱者可結合自身情感表達需求靈活調節歌曲節奏,以展現出布依族民歌的自由度[3]。布依族民歌曲調走向往往給人一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尤為強調真情流露和不同音符的通暢連貫。而布依族民歌的旋律走向,則給人一種起伏不定、富于變化的感覺,由此讓音符排列不至于陷入太過刻板的局面,并展現出一種無拘無束的情感表達方式。
3貴州布依族民歌的保護傳承路徑
3.1推進貴州布依族民歌品牌化建設
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大眾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轉而形成了越來越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形成了各種常態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消費行為,這一消費趨勢讓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局面。基于這一發展局面,我國眾多地區積極展開對如何依托文化產業形式推進傳統民歌品牌化建設的探索,這一探索過程依托市場化實踐,逐步培育了穩定的消費群體。以由陜西廣播電視臺打造的文藝節目《陜北民歌·遇見》為例,該節目將地方民歌與現代音樂相融合,將陜北民歌由地域文化符號打造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音樂IP。通過對“音樂 + 文旅 + 科技”的立體化內容矩陣構建,借助數字專輯發行、短視頻平臺傳播、人工智能創設黃河“元宇宙”場景等一系列手段,讓陜北民歌由主動傳播變為被動傳承。
對貴州布依族民歌來說,為實現自身的保護傳承,可以文化產業為依托,推動布依族民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旅產業、傳統節慶活動等有機融合。一方面,這能為地方事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構建更完善的文化產業鏈;另一方面,這能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實現地方文化產業與布依族民歌的協同發展。另外,在推進布依族民歌與地方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貴州應立足行業實際,全面考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生態環境等因素,切實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布依族民歌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轉化,提升布依族民歌的社會影響力。
3.2推進貴州布依族民歌數字化創作
當下,貴州布依族民歌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不局限于傳統保護傳承模式,積極引入各種數字化技術,讓其能夠被更多人看見。首先,引入數字化技術推進對布依族民歌的創新創造。例如,引入人工智能輔助創作系統,借助機器學習算法打造布依族民歌風格模型,支持用戶通過輸人關鍵詞,自動生成各種風格類型的布依族民歌。又如,引入音頻分析技術,對布依族民歌蘊含的獨特元素進行深人提煉,融合現代音樂創作手法,讓創作出的音樂作品兼具民族特色和時代韻味,有效契合年輕群體的審美偏好。布依族民歌涉及農耕勞作、婚喪嫁娶、神話傳說等多樣化內容,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其中一些元素已與當今時代顯得格格不入[4]。鑒于此,可在布依族民歌創作中融入數字科技、城市發展等意象,以及融人電子音樂、流行音樂等現代音樂風格,進而讓布依族民歌符合年輕一代受眾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其次,可引入數字化技術,融合布依族民族特色,將經典布依族民歌作品以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可借助網絡平臺,加大對布依族民歌的宣傳推廣力度,提高布依族民歌的社會認知及文化影響力。
3.3建立貴州布依族民歌地方保護機制
近年來,我國各地不斷提高對保護傳承地方民歌的重視度,并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例如,云南大理于2024年4月公布、2024年5月實施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彌渡民歌保護傳承的決定》,通過將《小河淌水》《彌渡山歌》等經典曲目確立為重點保護對象,提出出版發行相關民歌作品時須標注“彌渡民歌”字樣,以及通過鼓勵學校開設特色課程、支持非遺傳承人設立傳習基地等一系列手段,為彌渡民歌保護傳承提供了有力支持。又如,廣西2023年出臺《壯族民歌保護條例》,重點保護“劉三姐歌謠”等非遺項目,推動民歌進校園;內蒙古2024年修訂《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條例》,強化傳承人補貼和文旅融合推廣。各地區民歌保護實踐舉措,為貴州布依族民歌保護傳承提供了借鑒。鑒于此,貴州應明確建立貴州布依族民歌地方保護機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建立配套完善的地方保護機制,為布依族民歌保護傳承護航。可組建專業的保護傳承隊伍,對布依族民歌歌唱形式、歌曲分類、旋律特征等進行全面記錄分析,建立完善的貴州布依族民歌研究體系,為保護傳承實踐提供理論支撐[5]。
4結語
貴州布依族民歌以其多樣豐富的分類、歌唱形式和獨特的旋律特征,展現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及情感世界。對布依族民歌藝術特色進行有效研究,可幫助人們更好地領略其獨特魅力,并加深對布依族歷史文化的認識。在貴州布依族民歌保護傳承實踐中,相關人員應致力于探索多元化保護傳承路徑,不斷增強其社會影響力,讓更多人領略到它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韋家燕.布依族民歌的傳統形態及分類、音樂特點、風格分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5):45-47.
[2」羅劍.布依族民歌傳承發展的前景及走向: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態調查[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48-51.
[3]黃麟舒.貴州黔南布依族民歌《咕嚕山歌》語言特點研究[J」.美與時代,2020(7):111-113.
[4]姚仕秀.南盤江流域布依族民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貴州黔西南州為例[J].藝術評鑒,2018(13):175-176.
[5」穆晟璐.貴州布依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探析:以《好花紅》為例[J」.藝術家,2023(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