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父老鄉親親切的笑臉,是十里八鄉自在的安全感,更是凝聚基層治理力量的情感紐帶。峒山村以“鄉情”為魂,融情入理,在休戚與共中培育共同情感、增強群眾認同,將對家園的眷戀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織就基層治理的溫暖底色。
“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句句囑托,潤澤百姓心田;鄉間的他們,是總書記的牽掛。
12年光陰流轉,今日峒山,處處生機勃發,回響著充滿希望的足音:在灣組,織密組織體系“一張網”,服務直達群眾家門口;在網格,治理對象變為治理力量,村民自治活力被充分激發,“事事有人管、人人齊參與”蔚然成風。
鄉村根脈深植鄉土,其靈魂與溫度,盡在醇厚鄉情。峒山村化深切關懷為持久動力,以黨建為引領,以鄉情為紐帶,探索出一條充滿溫度的基層治理之路,讓峒山成為承載鄉愁記憶的溫情故土。
聯戶更連心
峒心路畔,青白灰三色調的素雅村舍錯落有致,與蔥蘢田疇相映成趣;路網通達,溝渠明凈,秩序與詩意在此交融共生。
晨曦初染,峒山村黨總支委員陳琳的腳步停在陳爹爹家院門口。“陳爹爹,咱可以給蜂蜜貼上‘峒山特產’的標簽!”了解到陳爹爹正為自產蜂蜜滯銷而發愁,陳琳靈機一動。
“到時候您把蜂蜜帶去村里市集展銷,再講講峒山養蜂的故事,保準受歡迎!”聽到走訪小隊的“金點子”,陳爹爹緊鎖的眉頭瞬間舒展。
這暖心一幕,正是峒山村開展“黨員聯戶·組團服務”行動的瞬間。“我們在每個灣組都成立有黨小組,把黨員沉下去,把問題化解開,才能把民心聚起來。”陳琳說。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峒山考察時對村“兩委”干部提到,峒山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要有大作為;2024年11月,總書記再次考察湖北,強調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打造堅強戰斗堡壘。
如何筑牢基層戰斗堡壘,激活治理最末梢?峒山村持續構建“村黨總支—灣黨支部—小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健全市駐村工作隊、區鎮駐點干部“包村到組到戶”,村干部“包組到戶”、黨員中心戶“包戶到人”三級聯動治理體系,推動黨組織工作重心下移、黨員力量下沉、服務觸角下延,實現黨員聯戶“全覆蓋”,充分釋放“小網格”的“大能量”。
織密組織體系“一張網”,兜起村民“萬千事”,服務更要送到“心坎上”。峒山村“黨群聯心卡”清晰明了地列出黨員包保“八聯到戶”清單,聯戶黨員每月雷打不動深入包保戶家中,嘮的是家長里短、柴米油鹽,謀的卻是村灣的發展和未來。
“小事村民商量辦、大事村組干部帶頭辦、難事區鎮干部包保辦。”陳琳介紹,聯戶黨員以“講、看、聽、問、幫”五步工作法為指引,讓“有事找黨員”真正成為群眾首選。
村和萬事興
盛夏傍晚,暑熱未消,峒山村的村民們三三兩兩,走進由舊谷倉改造的清涼活動室。這里是納涼地,是書吧,更是村民們拉家常、聊鄉情的“鄉愁驛站”。
入夜,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愁夜話”在驛站熱鬧開場。村“兩委”干部、駐村工作隊員、村民代表以及企業負責人圍坐一圈,將環境整治、鄉風文明等議題“擺上桌”。
“峒山二期項目怎么規劃?”“我們組的路太窄,經常錯不開車。”板凳剛坐熱,村民們便直截了當提出問題。此次夜話既談論家長里短的瑣碎事,也有祖輩傳下來的老故事,大家暢所欲言,濃濃的鄉愁縈繞其間。
但鄉愁不只是懷舊,一個個“新點子”也在月光下閃現:村干部講透政策法規,黨員認領聯戶幫扶,村民也商量著用“文明積分”換獎勵,為村灣發展出謀劃策,老傳統與新風尚在充滿泥土味的夜談中交融。
從“議論紛紛”到“議事紛紛”,“鄉愁夜話”不僅是一次民情懇談,更是一場“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動實踐。最樸實的語言,將濃濃鄉愁轉化為村灣治理的強大“和力”。
“村里的事,我們個個唱主角,日子越過越舒心!”新溝二隊婦女小組組長徐淑琪深有感觸。農忙之余,她帶領婦女小組參與環境整治、矛盾調解等志愿活動,鼓勵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聚焦農村基層治理難題,峒山村探索黨建引領“自治”、宣教推動“法治”、崇善促進“德治”新路徑;創新理事會建議、支委會提議、村“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村民民主評議的“六步議事”機制,發動黨員群眾參與治理;各村灣組建村民小組理事會,移風易俗、環境衛生、幫辦代辦、矛盾糾紛、巾幗共建等五支志愿服務隊……事事有人管、人人可參與。
“當下,我們正發揮各小組黨員示范作用,推廣村民自治的成功經驗。”村委會主任占志啟介紹,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為村里的重點項目出謀劃策、投工投勞,“要我參與”已化為“我要出力”的行動自覺。
城鄉共煥新
清晨的峒山薄霧輕籠,鄂城區江城社區的采購車早早便靜候田埂,帶著湖澤清氣的蓮藕、鮮活的龍蝦被小心裝筐,即將駛向城市居民餐桌。與此同時,江城社區的公益集市上,“峒山”大米、醬菜正吸引市民駐足。城與鄉的“雙向奔赴”,至此寫下生動一章。
這幅生動的城鄉互動圖景,源于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城鄉融合,既需大局謀劃,更重實處落筆。2024年,鄂城區委啟動城鄉互聯互幫互促推動融合發展三年行動,分類推行城市社區與行政村結對,推進黨建聯建、人才聯育、活動聯辦、產業聯促、治理聯抓,力促城鄉同頻共振。
4月8日,江城社區聯合市烹飪協會深入峒山調研,迅速形成《城鄉融合發展實施方案》:“訂單農業”保障銷路,“百姓宣講團”進村宣講,“親子探學營”吸引市民下鄉體驗,社會組織結對幫扶,村社共解治理難題。
“如今的日子美得很!”村民的笑臉,是峒山變遷最溫暖的見證。“四好農村路”通村達戶,雨污分流管網接入村灣,高清攝像頭守護著每個路口,曾經的城鄉界限正被實實在在的變化彌合。
“領養老金、辦社保卡,家門口的服務中心就能辦;小病去村鎮,大病到市區,醫保一卡通特別方便。”徐淑琪口中的便利,正是峒山點滴蛻變的縮影。
倚峒山蒼翠,伴湖澤生息,12年牢記囑托,峒山村以黨建引領為引擎,以“山水鄉愁”為底色,守護生態之源、打造綠色發展之地、筑就群眾幸福之家。往昔鄉愁,已化作今日觸手可及的便利與安寧、紅火與豐盈。
當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當城市與鄉村攜手同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幸福家園便從愿景走進現實。正如村歌《峒山老家》所唱:“紅紅火火是我的峒山老家”——這紅火,是青山綠水的生態之美,是物阜民豐的產業之興,是萬家燈火的生活之足,更是城鄉共繪美好未來的希望之光,照亮峒山,也映照著中國鄉村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