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不僅要求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更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公民素養和實踐能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面臨著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的挑戰。志愿服務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實踐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服務,還能在服務中培養其團隊協作、溝通協調、解決問題等多方面能力。因此,探索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有效路徑,對于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
(一)具有理想信念的塑造功能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是學生走出校園、接觸社會的重要途徑,更是塑造其理想信念的關鍵環節。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能夠親身感受到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以及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責任,而且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學生也會接觸到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這些經歷能促使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1。同時,志愿服務中的團隊合作和共同奮斗,也能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進一步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具有道德品質的錘煉功能
志愿服務活動作為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錘煉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志愿服務中,大學生需要遵守服務規范,尊重服務對象,具備誠信意識、尊重意識和責任感,而且還要在面對服務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時,保持耐心和毅力,進而有效鍛煉大學生的堅韌不拔和勇于擔當的品質[2]。此外,志愿服務中的無私奉獻和互助精神,還能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使學生更加懂得關愛他人、感恩社會,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功能
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而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承擔社會責任、貢獻自己力量的平臺。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一方面能夠深刻體會到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嚴峻性,從而更加明確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能夠通過在志愿服務中的付出和奉獻,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力量,進而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責任感的培育,不僅有助于大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還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繁榮發展。
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面臨的困境
(一)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不足
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中,志愿服務已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其育人價值和社會意義不言而喻。高校在開展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過程中,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較為不足,往往將志愿服務簡單等同于義務勞動,或是視為學校強加的一項課外活動,而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遠意義。由于大學生存在片面的認知,其對志愿服務缺乏熱情,參與度低,更難以從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志愿服務,理解其對于個人成長、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成為當前高校志愿服務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3]。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單一
對于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來說,雖然傳統的支教、環保、助老等活動意義重大,但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和興趣,這種單一的活動形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選擇空間,也削弱了志愿服務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4。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渴望參與更具創新性、挑戰性的志愿服務項目,以展現自己的才華和熱情,因此,高校應積極探索新的志愿服務形式,結合時代特點和學生需求,打造多樣化的志愿服務平臺。
(三)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有待優化
雖然高校普遍認識到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重要性,但部分學校在實際操作層面,仍未構建完善的長效機制,進而制約了該項活動的深入發展。具體表現為:一是招募培訓機制的不完善,使得志愿者的選拔和培訓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志愿者素質參差不齊,難以保證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果。二是考核評價機制的缺失或不合理,使得學生的志愿服務成果難以得到準確評價,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三是激勵保障機制的不足,如缺乏足夠的物質和精神激勵,使得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進一步削弱了學生的參與熱情[5]
(四)無法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培訓機會
隨著志愿服務活動的不斷發展和專業化要求的提高,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培訓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志愿服務培訓方面面臨資源短缺、師資匱乏的困境。由于缺乏專業的培訓教材和經驗豐富的培訓師,使得培訓內容難以系統、深人,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培訓需求,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會面臨技能不足、知識匱乏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果,也會制約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和全面發展。
三、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路徑
(一)提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在驅動力
為了激發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在動力,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志愿服務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教育,如舉辦專題講座、分享會,以及利用校園媒體平臺展示志愿服務典型案例和優秀志愿者事跡,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志愿服務的核心價值——“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同時,要強調志愿服務不僅是幫助他人、貢獻社會的行為,更是個人成長、提升自我、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通過這種理念的灌輸,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自覺的行動選擇。除此之外,提升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能力,是提升志愿服務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因此,高校應開設專門的志愿服務課程,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還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環保行動、支教助學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通過實踐鍛煉,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志愿服務的意義,從而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志愿服務事業中。
(二)創新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方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為了能夠不斷保持活力,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活動方式,以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和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能夠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推進實施:第一,結合時代特點和學生需求,創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緊跟時代步伐,緊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求,不斷創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通過調研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和社會關注點,設計出既符合時代特征又貼近學生實際的志愿服務項目。例如,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熱點,開展環保宣傳、科技助老、文化傳承等新型志愿服務活動,使志愿服務更加貼近社會現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二,開展線上志愿服務活動,拓寬志愿服務領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如網絡支教、在線心理咨詢、遠程醫療援助等線上志愿服務活動,以便讓志愿服務能覆蓋更廣泛的群體,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靈活的參與方式[。同時,線上志愿服務還能鍛煉學生的網絡溝通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三,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校應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自主策劃、組織志愿服務項目。高校通過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資源支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設計并實施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志愿服務計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策劃和組織過程中鍛煉領導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為今后的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不僅是社會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為了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積極作用,高校需要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具體而言,其一,為了確保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有效性和專業性,高校需建立健全招募培訓機制。首先,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招募計劃,明確招募標準、流程和時間表,通過多渠道宣傳,吸引更多有志于志愿服務的學生加入。其次,應建立系統的培訓體系,涵蓋志愿服務理念、專業技能、安全知識等多方面內容,提供多樣化的培訓課程,如線上講座、工作坊、實地演練等,以提升志愿者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確保學生能夠勝任各類志愿服務任務。其二,為了客觀反映志愿者的服務表現,高校需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制定合理的考核標準和方法,結合志愿服務的實際內容,從服務態度、專業技能、團隊合作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與此同時,高校還要將志愿服務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作為評優評先、獎學金評定的重要依據,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其三,建立健全激勵保障機制。高校應設立志愿服務獎學金、優秀志愿者表彰等榮譽獎項,對表現突出的志愿者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獎勵;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如志愿服務裝備、活動經費等,確保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志愿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讓志愿服務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助力。
(四)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培訓機制
在當今社會,大學生志愿服務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弘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高效開展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培訓,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效果不明顯。因此,為了保證志愿服務的質量和效果,高校應該不斷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培訓機制,以提升志愿者的服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一是加強與校內外專業機構的合作,引進優質培訓資源。為了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培訓質量,高校應通過與知名的志愿服務組織、社會公益機構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建立緊密聯系,引進更多的優質培訓資源和先進經驗,以豐富培訓內容,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大學生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志愿服務理念和方法,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服務能力。二是高校應建立志愿服務培訓師資庫,匯聚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深厚理論素養的志愿者、社會工作者以及各領域專家,鼓勵這些培訓師結合自身經歷和專業知識,為大學生提供生動、實用的培訓課程。另外,還要邀請這些培訓師定期來校授課或舉辦專題講座,讓大學生可以學習到志愿服務中的溝通技巧、項目管理、應急處理等多方面的實用技能,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三是為了確保志愿服務的培訓內容系統、科學,高校應組織專家團隊開發專門的志愿服務培訓教材和案例庫,使教材能涵蓋志愿服務的基本理論、法律法規、實踐操作等多個方面,同時還能收集并整理國內外成功的志愿服務案例,形成案例庫,供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考和借鑒。四是為了促進大學生志愿者之間的交流與學習,高校應定期舉辦志愿服務培訓交流會,緊密圍繞特定的主題或問題展開,如志愿服務中的團隊建設、文化傳播、環境保護等,并通過邀請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志愿者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讓大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升志愿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塑造理想信念、錘煉道德品質,還能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已經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進行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推動我國志愿者服務工作常態化、多元化的重要措施,但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不足、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單一、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有待優化、無法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培訓機會等,影響了其實踐育人效果。為此,高校需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踐育人路徑,以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的最大化育人功能,為引領大學生爭做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玲慧.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成效研究[N].河北經濟日報,2024-09-19(009).
[2]高艷.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及優化路徑[J].科教導刊,2024(05):131-133.
[3]宋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3(12):152-154.
[4]楊天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融合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聯合會為例[J].領導科學論壇,2023(06):147-150.
[5]李倩.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質量提升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3.
[6]趙晶晶.大學生志愿服務育人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3.
[7]穆曉燕.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構建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3.
(作者單位:無錫太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