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建設強國,必須優先強化農業,農業強盛是國家強盛的根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實現鄉村振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巨大貢獻。鄉村振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鄉村文化振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2023年10月,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文化思想”被首次公開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描述了鄉村文化的相關內容,重點講述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內容,并指明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政治方向,還給鄉村文化振興奠定了思想基礎。
2024年2月3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中央農辦負責人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推動‘千萬工程’,從整治農村環境入手,由點及面,擴容建設。”經過20多年的不解奮斗,浙江省很多農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浙江省也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樣板省,各地都可以學習和借鑒為了學習先進不掉隊,揚州也開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探索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道路。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揚州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指引研究意義
(一)激發鄉村文化活力
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鄉村文化在中華文化占據重要地位。“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的優點和亮點,堅定鄉村文化自信,利用鄉村文化這片大天地做出大文章,從而激發鄉村文化的源泉和活力。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為要對鄉村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賦予傳統鄉村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活力,進一步驅動了鄉村文化振興。
在新時代的澎湃發展浪潮中,激發鄉村文化活力已然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布局里至關重要的一環。深入探尋鄉村獨有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民俗風情,如傳統手工藝的精湛技藝、古老傳說的神秘魅力,并將這些珍貴元素巧妙轉化為極具吸引力的文化資源;通過舉辦盛大的民俗文化節,精彩呈現舞龍舞獅的熱鬧歡騰、傳統戲曲的韻味悠長等表演,讓村民重新喚起對本土文化那份深沉的熱愛與由衷的自豪。與此同時,加大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精心建設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為村民打造優質的文化活動空間。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強大傳播力,拍攝鄉村如詩如畫的美景、獨具風味的美食以及傳統技藝的短視頻,吸引外界的目光聚焦鄉村。激發鄉村文化活力,不僅能極大地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還能有力地推動鄉村特色旅游的蓬勃發展,吸引人才回歸,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強大動力,讓鄉村在文化的潤澤下綻放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夯實鄉村文化基礎
鄉村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它集中體現了農村的鄉土人情、風俗習慣和精神面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提高農村的生產力水平,還要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這就要振興鄉村文化3。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對振興鄉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其提供了有力支撐。
夯實鄉村文化基礎,需多管齊下。一要加大鄉村文化設施投入,建設文化禮堂、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所,給村民提供文化活動空間,讓其享受文化成果二要重視鄉村文化人才培養與引進,鼓勵本土人才傳承特色文化,吸引外部專業人才,為鄉村文化添活力。三要深人挖掘、保護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對民間傳說、傳統手工藝等進行整理記錄,通過數字化等方式傳承,讓文化遺產延續發展,使人們直觀地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提升與鄉村文化的互動頻率[4]。
(三)創新鄉村文化路徑
我們不僅要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鄉村傳統文化,還要充分挖掘這些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找出他們的閃光點和亮點,更要創造性和創新性發展這些優秀的鄉村文化,讓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在新的土壤上派生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為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手段,也為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和振興開辟了新的路徑,展現了鄉村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獨特價值和重要作用。”[5]一方面通過多種途徑補齊公共產品短板,不斷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有些鄉村長期受到封建陋習的影響,出現“重男輕女”“封建迷信”等思想,所以要引導他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質生產力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創新發展和經濟價值的挖掘。”@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創新鄉村文化路徑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一方面,可借助現代科技之力,比如利用數字化手段,將鄉村的古老傳說、傳統技藝等進行記錄與傳播,拓寬鄉村文化的影響力邊界;另一方面,積極挖掘鄉村特色文化元素,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開發民俗體驗游、鄉村文化研學游等特色項目,讓游客沉浸式感受鄉村文化魅力。同時,鼓勵村民參與文化創作,以身邊故事為藍本,打造原創文藝作品,從村民內部激發鄉村文化的活力與創造力。
二、揚州鄉村文化振興現狀的調查分析
筆者從3月到9月走訪了揚州市幾個鄉村和社區,深入調研了該地區的文化振興狀況,發放了120份調查問卷,收回106份有效問卷。內容涵蓋對鄉村振興的了解程度,當地政府對農業、農村的重視程度,推動文化振興的措施等問題。 64.15% 的受訪者比較了解鄉村振興, 49.06% 的受訪者認為當地政府比較重視農業、農村的發展, 97.17% 的受訪者認為需要鄉村振興。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措施有 73.58% 的受訪者選擇文化活動廣場或文化活動室,有 61.32% 的受訪者選擇村廣播, 54.72% 的受訪者選擇村級文化健身廣場,54.72% 的受訪者選擇紅色文化傳承, 54.72% 的人選擇生態旅游建設。關于鄉村文化振興最需要什么的問題,22.64% 的受訪者認為增加文化建設資金投入; 26.42% 的受訪者認為因地制宜,發展鄉土文化; 18.87% 的受訪者認為打開鄉村,發展旅游文化。關于從哪些方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問題, 79.25% 的受訪者認為保護和發展地方特色文化; 78.3% 的受訪者認為組建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傳播當地文化; 76.42% 的受訪者認為打造鄉村文化展示平臺集聚人才,重塑鄉賢文化;67.92% 的受訪者認為利用社區資源,聯動內外,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關于鄉村振興的阻礙因素, 82.08% 的受訪者認為是資金不足, 71.7% 的受訪者認為是鄉村人口減少和鄉村文化缺乏生命力, 67.92% 的受訪者認為是公共設施匱乏。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82.08% 的受訪者認為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資金與人才的匱乏, 75.47% 的受訪者認為是保護與開發的平衡。關于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哪些支持和幫助問題, 87.74% 的受訪者認為是政府政策支持,80.19% 的受訪者認為是資金投入, 71.7% 的受訪者認為是人才培養。
三、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揚州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
經過調研分析,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揚州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探索路徑是利用傳統節日、非遺和鄉村旅游等方式來振興鄉村文化。
(一)抓住傳統節日的契機振興鄉村文化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提高農村的生產力水平,還要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這就要振興鄉村文化。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振興鄉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其提供了有力支撐。結合“揚州是個好地方”的美譽度和地方特色,利用傳統節日來振興鄉村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對中國人民來講有著特殊的意義。人們在不同的節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在第46個全民義務植樹節來臨之際,邗江區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暨區級林長巡林活動。區委書記張新鋼、區長王慶偉、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佳宏、區委副書記孫愛東等區領導和區級機關干部一道,來到瓜洲省級濕地公園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美麗邗江建設,努力讓綠色成為邗江高質量發展鮮明底色。在端午節,揚州竹西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勁松殘疾人之家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仲夏賦雅趣粽香端午情”主題活動,旨在引領轄區居民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的深厚底蘊,感悟端午佳節的習俗與情懷。此次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豐富了轄區居民尤其是殘疾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營造鄰里互助、殘健共融的和諧氛圍。清明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為了讓青少年了解清明節的由來、意義及風俗習慣,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清明節來臨之際,由邗江區文明辦聯合楊廟鎮黨委、政府及楊廟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共同舉辦的
“我們的節日·清明”活動,讓青少年在春意盎然的時節里與傳統文化邂逅。在傳統節日利用一系列活動,培養人們的家國情懷,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二)傳承非遺項目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鄉村文化在中華文化占據重要地位。習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揚州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利用眾多非遺項目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如今,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發出生機盎然的活力。到現在,邗江區已公布“非遺”保護項目名錄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有項目名錄118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3名,擁有省級項目8項、市級項目33項。這些非遺項目穿越千年依然閃耀著奪目的光彩,承載著關于邗江的歷史記憶,傳遞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執著與匠心。邗江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夏邦杰表示,下一步,邗江區將在全區各鎮街(園區)圍繞當地特色和非遺項目開展活動。同時,通過傳承人培訓及非遺項目的展示,讓老百姓感受、體驗非遺項目的魅力。真正做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得更好。
(三)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對傳統鄉村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賦予傳統鄉村文化新的生命力,進一步驅動了鄉村文化振興。這就需要不斷擦亮鄉村文化靚麗的“底色”,更要通過創造性、創新性手段實現其發展,讓他們通過這些方式在新的土壤上派生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通過鄉村文化振興帶動經濟發展,創新鄉村旅游業,既要使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也要讓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
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和特色,助力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漁家婚禮,是當地頗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過去以打魚為生的沿湖人,以船為家,以往接親是以船為‘花轎’,婚禮儀式由喜娘串起,整個婚禮過程歌聲悠揚,氣氛喜慶熱鬧。”方巷鎮沿湖村相關負責人介紹,水上婚禮習俗是一種富有深厚漁家文化內涵的婚慶形式,水上婚禮包含迎親、拜堂、宴客、擺茶會等環節,“水上迎親”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環節。從迎親,再到歸程,都是在水上進行的。開展這樣的活動,有助于讓更多市民、游客了解沿湖傳統婚俗,有助于弘揚地方優秀的婚俗文化,也進一步推廣沿湖等本土傳統特色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擦亮方巷特色文旅品牌。‘
“現在的生活真是幸福。”60多歲的村民馬長標笑盈盈地說,“每天和朋友打打牌聊聊天,很開心很滿足。\"沿湖村作為揚州獨一無二的純漁民聚居漁業村,占地面積僅0.8平方公里。從前,村民都以捕魚為業,卻沒能走上致富路,“漁花子村”之名不脛而走。近十年來,漁民紛紛上岸,村里抓住漁文化這一核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村民們敢闖敢干,將習近平文化思想同本村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家家有房住,戶戶都創業,人人有社保。”這是沿湖村黨委書記劉德寶曾定下的目標,如今都已實現。漫步在景色宜人的沿湖村,家家戶戶燈籠掛滿樹枝,晾曬的眾多咸貨展示著一年的豐收。“村里每天都有新變化,村民個人素質提高了、口袋鼓起來了,這就是幸福。”劉德寶說,“我們全村人民也將不斷奮斗、敢闖敢干,讓幸福越來越有底氣。”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之下,揚州探索出了具有揚州特色的鄉村文化振興之路,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揚州具體實際相結合,打造出了多元的鄉村文化振興道路。
四、結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鄉村文化在中華文化占據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我們要充分發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篤定鄉村文化自信,提升鄉村文化主體意識,從而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經久不衰的動力。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鄉村文化振興有力支撐:利用傳統節日弘揚鄉村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持續輸出鄉村文化持久動力:利用非遺項目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習近平文化思想激發鄉村文化振興活力: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習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今后我們的工作還將繼續,希望能把研究成果向更大范圍推廣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繼續改進和提高,力爭取得更大成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22.
[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李重,林中偉.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內涵、基本矛盾與破解之道[M].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 39.
[4]李軍,張晏齊.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構筑鄉村振興文化基礎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價值Ⅲ].中國農村觀察,2024(3):2-17.
[5]朱華.非遺保護視角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路徑].農業經濟,2023(12):71-72.
[6]范建華,秦會朵.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若干思考[].思想戰線,2019,45(4):86-96.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思政專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課教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22S]SZ1152);江蘇省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新時代高職生艱苦奮斗精神培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23JSSZYB28)。
(作者單位:江蘇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