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工作在教育部高位推進下已歷經5年,該模式經過實踐積累逐漸在全國各高校遍地開花。從2019年北京、浙江等地遴選10所試點高校,到2021年31所高校試點探索,再到2022年1447所高校集成探索,截至2024年已覆蓋到全國超2720所各級各類高校。2024年5月,教育部思政司審定下發了《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提質增效指南(第一版)》,對該管理模式的內涵和內容進行細化。但在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相關領域研究與實踐剛剛起步。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亟須多方聯動、精準施策,加快趕上全國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工作推進會提出的全覆蓋建設的主流趨勢。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學校內部的努力,更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協作。在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過程中,特殊教育高職院校還需注重統籌謀劃,包括: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完善學生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強宣傳和推廣,提高師生對“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認識和參與度。
一、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價值意義
(一)符合國家職業教育迭代轉型的發展方向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新業態階段,新興技術的迭代和產業結構優化需要更多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的出臺,倒逼特殊高等教育必須刀刃向內,在殘疾大學生人才培育上定位新目標、找準新路徑、把握新機遇。特殊教育高職院校要符合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將未來改革方向錨定于加快人才戰略定位轉型、推動人才培養方向革新升級。其改革發展的目標要從“四梁八柱”入手,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適時調整,辦適合的特殊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殘疾人技能人才、能工巧匠。
(二)符合“大思政”場域下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規律
根據2024年3月教育部數據,2023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345所,特殊教育在校學生數呈逐年上升趨勢,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1.2萬人[2。構建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機制,有利于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覆蓋,順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等法規和政策的號召,方便特殊學生通過“一站式”平臺辦理各類校園事務,全面落實特殊教育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生在哪里,育人力量就出現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開展到哪里的教育目標。
二、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目前建設現狀
高校學生社區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更是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抓手]。當前,高校“一站式”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建設理念尚未達成廣泛共識、組織架構不夠完善、育人合力格局未形成、制度建設滯后、服務精準度不高等。
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在構建“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服務管理體系方面逐漸邁開步伐。以浙江省唯一一所特殊教育高職院校——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為例,該校在校學生超3000人,殘疾大學生超1500人,占在校學生的 50% 。該校在2020年初步探索“一站式”學生社區構建的服務機制,在建設過程中,開展調研學習,廣泛征集意見建議,了解殘疾大學生對“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需求,規劃建設一個以黨群服務和學生管理為中心的“一站式”學生自助服務中心。2024年該校完成黨群服務中心與一站式學生社區服務中心揭牌活動。通過開展“我與書記、校長面對面”、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團隊輔導活動、家庭醫生簽約、助視器現場維修、衣物現場縫補服務等系列活動,以黨群服務、心理健康指導、就業指導、社區建設等主題為特殊學生成長提供便利。
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在尊重殘疾大學生個性、發揮殘疾大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的抓手,更好地實現黨建引領和服務學生的功能目標。其構建具有特殊性代表性,可以作為全國特殊教育院校的示范進行推廣。
三、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從“一站式”學生社區創建以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先后開展了風采展示和經驗分享活動,不斷深化管理模式創新,搭建特色做法交流機制,這些都有利于促進全國高校學生社區育人的多元發展。諸多高校建設了一批榮譽學院、書院等“育人特區”,探索書院制、導師制改革,深化個性化、小班化培養,形成了選拔設通道、培養留空間、保障設特區、協同聚合力等有效模式[4。在對標普通高校提供便利、高效服務的情況下,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在解決殘疾大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困惑時,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硬傷。
(一)建設的理念格局未形成
目前,特殊教育高職院校辦學核心任務鎖定在規范化和對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雙向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對于“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的認知,在深度和廣度上均存在不足。學校層面在頂層設計方面還缺少謀劃,育人主體認知、育人力量整合、育人內容特色等方面都缺少有效措施。全國各地均在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相關論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存量,在研究層面,“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理念、特色做法等方面研究逐步凝練、工作延展不斷加深。特殊職業院校的校情學情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單純學習普通高校的做法會導致水土不服,效果事倍功半,不能滿足適應特殊學校的學情需求。在“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上,其建設的理念和管理的方式還需加強調研,因地制宜。
(二)師資建設和成長型教師培養上遇到困境
以國內專門招收殘疾大學生的4所代表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云南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為例,部分特殊職業院校在20世紀90年代初籌建,從籌建至今未滿40年。這些院校普遍存在師資緊張的實際情況,按照教育部文件規定,輔導員的配置為 1:200 ,思政教師的配備為1:350。面對特殊職業院校的特殊學生群體,這樣的人員配比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同時,專業教師在轉型成為特殊教育專家型教師方面還有較長的成長空間,輔導員、班主任隊伍面臨多重管理、多方考核并存的局面,學生特殊性導致的繁雜事務性工作影響了其專業素養的形成。這些原因都直接導致多方位協作育人體系尚未形成。
(三)建設的物理空間缺少、資金投入有限
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從剛開始的探索前行到現在的快速發展階段,盡管校園面積和在校殘疾大學生規模都在不斷增加,但是,軟硬件條件與普通高校無法相提并論。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平臺,不僅要推進線上數字化建設,還要建設線下辦事大廳,動輒幾百萬到上千萬的資金需求,再加上特殊教育高職院校生源有限,校區面積有限,客觀上經費、物理空間的限制,導致了在社區空間規劃、資源整合利用、服務項目品質等方面存在局限。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場地面積緊張住宿資源緊張,導致不同殘疾類別(視障、聽障、肢體殘疾)的大學生交叉同住在一個社區。由于殘疾類別不同學生的需求不同,管理要求亦不同,“一站式”建設存在物理空間障礙。不同院系對不同類別的殘疾大學生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須不斷探索“獨辟蹊徑”的特殊學生社區協同育人機制。
四、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完善路徑
目前,可供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研究參考和學習的典范較少。伴隨著ChatGPT、AIGC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出圈”,新時代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變革逐漸成為可能,更需要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一站式”社區建設的路徑[5。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的模式構建要立足學校基礎和優勢,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圍繞殘疾人事業的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借助全國14家高校殘疾人事業研究基地,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理念、更寬的視野,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要發揮教師的特長優勢,鼓勵殘疾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打造一個富有特殊學校特色、貼近殘疾大學生實際需求的生活社區,使其成為特殊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閃亮名片。
(一)“五育”服務理念下,打造思政教育“新陣地”由于學校各部門分工不同、發展目標不同,對“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理念認同度存在差異。為建設靶向一致的“五育”服務目標,特殊教育高職院校頂層設計上須保持一致,以教育部《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提質增效指南》為標準,在工作目標、機制構建、資源配置、經費保障上,把學校、院系、職能部門等方面的力量和資源聚集下沉到社區,發揮黨員干部和學生黨員力量,持續推動領導力量、思政力量、專業力量、管理力量、服務資源下沉到學生身邊。強化社區建設,以多樣化方式開展黨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引導各院系開展“黨建+”社區育人體系。組織“鐵軍精神進社區”“黨的二十大精神進社區”“黨史進社區”等活動,持續探尋“特教精神”基因密鑰,努力將“一站式”學生社區打造成為學生黨建的前沿陣地。
(二)尊重個體前提下,精準對接特殊大學生需求
殘疾大學生是特殊職業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服務重點。關注殘疾大學生群體的多元化需求,在人員、經費、場地等方面整合全校資源,從學校層面到全校教工,再到后勤服務人員大力支持“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挖掘整體社區建設內涵,營造良好的社區文化生態,探究殘疾大學生公共服務精準化、多元化供給的路徑。加強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打通各部門間的業務流轉、數據交換渠道,破除信息“孤島”,掌握學生社區建設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權,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一站式”學生社區承載著物質和精神文化傳播的功能,其理念目標指引多元化育人力量圍繞學生、關照學生和服務學生,一方面通過窗口服務、特色功能室為殘疾大學生提供物理空間的便捷,方便殘疾大學生開展空間預約、活動組織、日常問題反饋;另一方面面向不同殘疾類別、不同殘疾等級的大學生,積極組織各類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特色社區文化活動,如針對視障學生,提供聲音為主的特色教育,針對聽障學生開展圖文為主的影像教育,用不同的形式傳播革命文化和愛國主義,引導殘疾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
(三)內外循環引導下,整合多方力量合力育人
“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不僅僅是學生工作,也是全校師生、校外育人力量聚集的綜合體現。“一站式”要破除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構建“從上到下縱到底、從左到右橫到邊、從外到內全覆蓋”的組織管理模式,打通思想引領“神經末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度。學校領導、職能部門、院系領導干部帶頭踐行“深入基層一線規則”,通過“四個一”聯系對接,深入殘疾大學生系院、班級、寢室等開展指導。常態化引入心理咨詢師、生涯規劃師、優秀校友等力量,發揮班主任、思政課教師、專任教師作用,定期舉辦覆蓋黨團建設、學業輔導、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專題活動,進一步拓展社區育人資源。健全社區駐樓輔導員管理模式,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人翁作用,從學生、寢室長、樓層長、班長、輔導員、班主任等多維度加強對學生參與社區建設、樓宇管理指導,第一時間服務保障解決學生困難。同時積極捕捉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和服務的發展動向,加快數字化賦能創新,提升業務辦理服務,多措并舉,合力育人,將領導力量、思政力量、技術力量、管理和服務力量真正擰成一股繩,實現學生個性化綜合素養的提升。
五、結語
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走向就業,企業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晴雨表。黨的二十大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重要部署,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包括高技能人才、大國工匠在內的國家戰略人才支撐。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中心,作為學生培養、服務學生就業的一個載體,要主動應變,在總結優秀經驗基礎上,充分吸收精華促成物化成果,真正讓研究成果成為指導殘疾人教育工作的科學指南;開展適合殘疾大學生需求的服務和教育,通過“一站式”學生社區平臺建設,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吸引更多殘疾大學生接受職業技能教育,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22-01-25)[2025-03-05].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0e_1777/m0e_1778/202201/t20220125_596312.html.
[2]澎湃新聞.2023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345所,比上年增加31所[EB/OL].(2024-03-01)[2025-03-05].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mtbd/202403/t20240301_1117726.html.
[3]林冬冬,徐碩.“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01):90-93.
[4]卜謙祥.“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構建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03):85-88.
[5]曹盧,王小莉,劉佳.數字賦能高“一站式”學生社區思政建設的緣起思路、實踐迷思與路徑優化·當代教育論壇,2025(02):98-105.
[6]陸小凡.系統思維視域下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優化路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4(02):131-137.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2024年課題“特殊高職院校‘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合力構建研究”(2024B38)。
(作者單位: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公共基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