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在醫學領域具有深遠影響,同時也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中醫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和道德觀念,其核心思想如“天人合一”“治未病”“辨證論治”“大醫精誠”等,不僅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智慧,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高度契合,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和實踐啟示。
(以下簡稱“制藥學院”)以中醫文化為依托,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通過“ 6+1 ”人才培養導學工程、文化傳承與創新、志愿服務活動等特色育人品牌,學院將中醫文化與德育工作深度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將通過分析學院的具體實踐案例,探討中醫文化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旨在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進一步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一、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構建育人體系
(一)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與系統思維
中醫整體觀從三個維度闡釋了整體性理念:在結構維度上,人體各組成部分構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功能維度上,各系統間保持相互協調的運作關系;在病理維度上,各要素間存在相互影響的動態聯系。同時,該理論還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和關聯性。構建高質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需要以系統性思維和整體性思維為指導原則。這一育人體系強調全員參與、全程貫穿、全方位覆蓋,其關鍵在于統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與關鍵環節,通過增強工作的系統性、協同性和實效性,實現育人效能的最大化。這種整體性思維與中醫整體觀理論具有深層的理論共鳴。正是基于對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共同關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中醫整體觀理論形成了內在的理論契合,為二者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可能。
(二)打造“6+1”人才培養特色工程,政治引領、協同育人
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這一整體觀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制藥學院創新性地將這一思想融入育人實踐,構建了獨具特色的“ 6+1 ”人才培養導學工程,實現了中醫整體觀與現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該工程通過科學配置育人資源,為每個班級配備黨員教師、思政導師、專業導師、心理導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形成了“六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在這一機制中,班主任、輔導員發揮主導作用,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各類導師協同配合,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局限,將思想引領、專業學習、心理健康、社會實踐等要素有機統一,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整體性特征。
在具體實踐中,學院通過系列特色主題班會和實踐教育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全過程。例如,組織“杏林大講壇”“藥語廉心”等主題教育活動,將專業學習與價值觀培養相結合;開展“藥韻潤心,手作怡情”心理健康系列活動,讓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文化傳承相得益彰;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學院”社會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育人工作的系統性和實效性。近三年來,學院培養了大量品學兼優的學生黨員,他們在思想政治、學業競賽、創新創業等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充分展現了‘ 6+1 ”導學工程的育人成效。這種將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創造性轉化為現代育人實踐的做法,不僅創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通過構建整體性育人體系,學院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專業教育與素質培養的融合,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探索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二、準確把握“望聞問切”診斷法,夯實管理體系
(一)“望聞問切”診斷法與精準施策
《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言:“望以目察,聞以耳占,問以言審,切以指參。明斯診道,識病根源,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四診法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基礎,通過全面、細致地收集患者的生理、病理信息,為精準辨證施治提供了科學依據,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望聞問切”診斷法是中醫精準施策的基石。它不僅是一種診斷方法,更是一種整體思維和個性化治療的體現。制藥學院將這一傳統診斷智慧創造性轉化為育人實踐,形成了全過程、多維度的學生發展支持系統。
(二)建立多維度學生發展支持系統,學習引領、精準幫扶
借鑒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法,制藥學院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學生成長監測與幫扶體系。“望”診重在觀察,學院建立了“五維觀察法”,通過課堂表現、實訓操作、宿舍生活、社團活動、網絡行為等五個維度,全面把握學生成長動態。輔導員每周深入課堂、宿舍觀察,重點關注學習狀態異常學生,建立“一人一檔”成長記錄。“聞”診強調傾聽,學院打造了“立體化傾聽網絡”:開通24小時心理熱線,建立班級信息員制度、一站式社區輔導員值班制度,開展“宿舍文化節”等活動。落實學校“接訴即辦”措施,設立“院領導接待日”,有效暢通了師生溝通渠道。“問”診注重交流,學院創新實施“三談三訪”制度:新生入學必談、學業預警必談、畢業離校必談,家庭困難必訪、心理異常必訪、突發事件必訪。通過輔導員定期深入宿舍與學生面對面談心談話等方式,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切”診講究精準,學校引進了“智慧校園系統”,通過“智慧學工”“AI智慧教室”等系統提供的大數據分析建立學生畫像,精準識別學業困難、經濟困難、心理困擾等特殊群體。針對不同“癥狀”開出“藥方”:為學業困難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開展好“獎、助、貸、免、勤、補、減”的資助工作;為心理困擾學生建立“心理支持小組”,開展團體輔導和個案咨詢。
這種將中醫診斷智慧與現代育人理念相結合的做法,使學院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從粗放管理到精準施策的轉變,學院不僅有效提升了育人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自我發展意識。
三、堅定樹立“治未病”理念,優化心育體系
(一)中醫“治未病”理念與預防思想
中醫“治未病”思想源遠流長,其理論淵源可追溯至《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強調預防為主、防微杜漸的重要性。這一思想包含三個層次: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后防復[2。在現代醫學模式下,“治未病”思想已從單純的疾病預防拓展為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在內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理念[3。中醫文化中的“治未病”理念強調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這一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預防性教育的理念高度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提前介人和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避免不良行為的發生。
(二)建立全方位干預機制,思想引領、奮發向上
制藥學院將“治未病”的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從思想源頭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院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大賽等活動,幫助學生提前預防思想和行為上的偏差。在“未病先防”層面,學院構建了“五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具體通過心理普查、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衛生科普周活動、團體輔導、心理咨詢等方式覆蓋全院師生,有效預防了心理問題的發生。開展“職”引未來,同行閃“藥”職業生涯規劃學長學姐分享會、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活動,引導學生提前思考未來發展方向預防職業選擇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既病防變”層面,學院建立了“三級預警、四級干預”機制,通過輔導員一班主任一學生干部聯動,及時發現并干預思想行為異常學生。疫情防控期間,學院組織師生黨員成立“抗疫先鋒隊”參與抗疫志愿服務,平時也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既服務了社會,又通過實踐育人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擔當。在“瘥后防復”層面,學院實施“青馬工程”提升計劃,通過理論培訓、實踐鍛煉等方式,培養學生骨干的理論素養和辨析能力,不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通過早期干預預防了思想上的偏差。近三年,學院“青馬工程”學員中 95% 以上獲得校級以上榮譽,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將“治未病”思想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四、注重發揚“大醫精誠”傳統,建立職育體系
(一)“大醫精誠”與德術并重
“大醫精誠”思想源自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其核心要義在于強調醫者應當兼具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4。這一思想包含兩個維度:在“精”的層面,要求醫者追求醫術精湛,精益求精;在“誠”的層面,強調醫者應當具備仁愛之心,以濟世救人為己任[5]。
現代研究表明,這種德術并重的理念不僅適用于醫學領域,也為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素養培養提供了重要啟示。在制藥與生物工程職業教育領域,這種精神體現為對藥品質量的精益求精和對生命健康的敬畏之心,即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弘揚中醫藥文化,文化引領、德才兼備
中醫“大醫精誠”思想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德術并重”的育人理念,制藥學院以此為核心,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職業素養培養體系。這一體系通過理論教育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實現了學生道德品質與專業能力的同步提升。在理論教育層面,學院創新性地開展“制藥大講堂”“中藥文化節”系列活動。“制藥大講堂”邀請知名校友分享從業經歷,深入解讀“精誠合一”的治學理念。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和經驗分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將“大醫精誠”精神內化為職業追求,有效強化了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中藥文化節”作為制藥學院“一院三品”特色項目,近年來,一直堅持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時代精神,將德育與美育相結合,在發展和創新中賡續文化血脈、堅定文化自信。在實踐鍛煉層面,學院構建了“雙線并行”的社會服務機制。一方面,組織教師專家隊伍深入社區,開展食品安全、健康知識講座等科普活動;另一方面,動員師生黨員志愿者走進基層,提供用藥指導、疾病防護、急救培訓等專業服務。2024年,學院累計開展社區服務活動8余次,服務群眾超過1000人次,相關事跡被市級以上媒體報道。這些實踐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使“大醫精誠”精神在實踐中得到生動詮釋。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學院成功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探索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跟蹤調查顯示,參與項目的學生職業道德素養較高,用人單位滿意度顯著高于平均水平。
五、結語
在當今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中尋找新的教育路徑,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制藥學院特色育人品牌活動的深入分析,探討了中醫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價值與實踐路徑。研究發現,中醫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治未病”“辨證論治”“大醫精誠”等核心思想,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也為新時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制藥學院的育人實踐充分證明了中醫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價值。通過將中醫文化與德育工作深度融合,學院不僅提升了教學育人質量,還為中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進一步挖掘中醫文化的智慧,結合現代教育理念,不斷創新育人模式,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這不僅是對中醫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對新時代教育使命的積極回應。
參考文獻
[1]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2]趙巧巧,蘇衍進,等.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論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措施[].現代中醫藥,2023,43(4):26-30.
[3]吳夢華.基于健商理念的中醫健康教育在老年患者管理中的應用[].中醫藥管理雜志,2025,33(06):189-191.
[4]邱敏,張國鐸,龔亞斌.新時代中醫藥行業的德藝規范—學習孫光榮國醫大師《醫師規》感想Ⅲ·實用中醫藥雜志,2025,41(03):449-450.
[5]王琦,李英帥.中華優秀傳統醫德融入新時代醫學生道德教育的路徑探析Ⅲ.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6(03):17-21.
[6]劉燕,蘭崴,嚴奇才,等.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大醫精誠”的價值觀 “中國傳統康復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探析[.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4,42(03):100-104.
[7]李雪晶,葛金文,周小江.中醫整體觀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探析Ⅲ].高教學刊,2021(14): 149-157.
[8]王小丁,張宗明.中醫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大學教育,2012(12):104-108.
[9]陳亮亮,張文愷.中醫“整體觀”視域下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的思考]中醫藥管理雜志,2021(14):230-232.
[10]徐紅梅,劉懿,曹錫康.跟著總書記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治國理政中感悟中醫智慧Ⅲ.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23,37(06):1-6.
(作者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