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3年度信陽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四堂聯動’下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教學創新路徑\"(2023YJG03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103(2025)07-0139-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探索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其“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27的內涵昭示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奮斗主線、精神動力與價值追求。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有助于賡續紅色血脈、厚植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要以馬克思主義為“魂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以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為依據,更好發揮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作用。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魂脈”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分析工人階級生活現狀與受剝削程度,鑒別各種社會思潮,最終堅定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他們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撰寫解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組織工人運動,并推動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成立,從而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42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深刻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出發,科學分析中國革命的路徑與方向,確立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并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的結合中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并孕育了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為指引,鑄就“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政治信仰;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為立場,詮釋“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政治責任;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為特質,鍛造“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品格;以馬克思主義的忠誠觀為準則,筑牢“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價值追求。
(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4J3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精華,滋養著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救國救民的精神追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既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標識,也是偉大建黨精神孕育的重要遵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情懷、“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犧牲精神以及“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愛國情操,深刻塑造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信仰、品格特質與價值取向,偉大建黨精神正是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與弘揚中不斷升華。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既夯實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文化根基,又豐富了其時代內涵,為新時代推進強國建設、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三)以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為依據
偉大建黨精神發軔于近代仁人志士的救亡圖存實踐,孕育于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覺醒,形成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程,淬煉于黨的革命斗爭與自身建設,最終在建黨百年之際得到系統闡釋。“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27因此,要深刻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方位,必須追溯其精神譜系源頭;要全面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必須立足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既是理解其理論特質、政治本色和精神品格的關鍵依據,也是推動偉大建黨精神有機融人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歷史基礎,要引導青年學子既能從百余年黨史中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精髓實質、發展脈絡和動力機制,又能在知行合一中體悟精神偉力、厚植家國情懷。
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的歷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2J33要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推動偉大建黨精神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一)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推動偉大建黨精神進教材
在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材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原則。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確保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目標與思政課教材的教育宗旨高度一致,系統梳理其形成脈絡、理論內核和價值體系,將其有機融入思政課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學理支撐,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深人闡釋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內涵,構建邏輯嚴密的內容體系,同時創新呈現方式,將理論分析與典型案例相結合,實現政治引導與學術深度的有機統一,使教材既保持思想性又增強感染力,既傳承紅色基因又培養實踐能力,最終達到堅定理想信念、培育時代新人的教育目標。
(二)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推動偉大建黨精神進課堂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顯著的思想性、實踐性與指引性。在推進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堂過程中,要堅持價值引導與知識講授相統一。例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理想信念、斗爭精神、人民立場等核心價值元素融入教學內容,幫助青年學子準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精髓要義,筑牢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根基;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要注重歷史邏輯與現實觀照的統一,以時序演進為主線,系統闡釋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要重點解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關鍵性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以情感人、以史明理、以理服人,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不斷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推動偉大建黨精神進頭腦
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必須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在理論闡釋層面,要通過梳理建黨先驅的理論探索、建黨實踐和地方紅色文化的互動關系,闡明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歷史邏輯;深入挖掘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內涵,并系統分析其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展現的真理性、人民性、斗爭性和實踐性特征;深入挖掘偉大建黨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揭示其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塑造作用;準確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進步”的不懈追求和時代價值。在實踐轉化層面,要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傳播偉大建黨精神的相關內容,拓寬教育渠道,提高教育效果;創新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形式,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深化理論認知,實現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引領的升華,最終達成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的有機統一。
三、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進路
為有效推動偉大建黨精神融人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應當重點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引領、形成主線、思想指引、理論創新與發展指向等關鍵維度,并立足各門思政課程的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實現精準化融人,本文將選取代表性課程進行具體闡釋。
(一)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注重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引導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3年版)》教材在第三章第一節“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部分,系統闡釋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提出時間、具體內涵及其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邏輯關聯,全面展現了這一精神所蘊含的百余年奮斗主題、政治品格與價值立場。除此之外,要把偉大建黨精神融人第二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部分,在解讀理想信念的內涵及特征時,可通過陳望道“真理的味道”鄧中夏“只要主義真\"等典型事例,生動詮釋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深刻內涵,幫助學生破解中國共產黨“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密碼。在第二章第二節“堅定信仰信念信心\"的教學環節,重點圍繞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特征,通過建黨先驅事跡、建黨活動軌跡和紅色遺址等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深入把握偉大建黨精神“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政治追求和中國共產黨“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根本立場。
(二)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主線
在教學實施層面,依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23年版)》教材內容,可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機銜接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的探索\"兩大教學模塊,通過聚焦建黨先驅事跡、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及建黨籌備工作等關鍵內容,系統梳理黨的創建歷程,重點闡釋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背景、演進脈絡和當代價值,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體系。其中,尤其要注重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為核心教學主題,運用“三粒紐扣”“四顆門牙救十萬紅軍”等生動案例,深刻闡釋黨自成立之初就確立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革命理想,著重分析理想信念在凝聚革命力量、克服艱難險阻中的關鍵作用。從教學方法看,要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視頻、圖片、音頻等多媒體教學資源,提升課堂互動性和學生參與度,及時收集學生意見,持續優化教學效果。
(三)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講清楚偉大建黨精神的“魂脈”
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23年版)》教材內容,可從導論“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切人,系統闡釋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與發展過程,為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奠定基礎。在課堂教學中,以“真理的味道\"\"紅船精神\"等典型案例,生動詮釋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的終極目標,展現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真理、不負人民的價值立場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在第二章“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及其規律\"教學中,以早期共產主義小組的宣傳活動為案例,論證中國共產黨從理論探索到革命實踐的辯證發展過程;在第三章“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部分,通過建黨歷程闡釋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在第七章“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及其最終實現”部分,結合黨的初心使命詮釋遠大理想。這種融人方式深化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理解,使哲學原理教學更具說服力,能幫助青年學子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
(四)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系統解讀“兩個結合”要義
基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3年版)》教材內容,在導論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與理論成果”的教學中,可以從“兩個結合”的理論視角切入,深入闡釋偉大建黨精神如何通過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科學回答了“中國社會向何處去、中國的出路在哪里\"這一重大時代命題,要著重闡明“第一個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路徑,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而“第二個結合\"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根基,為偉大建黨精神的豐富發展提供了文化滋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在教學中,通過解析偉大建黨精神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辯證統一,闡釋“兩個結合”的當代價值,激發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復興重任的歷史自覺。
(五)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以精神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教材內容,可以依托第十章第三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這一內容,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活水,系統闡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與社會文明發展的辯證關系。要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和英雄事跡,揭示偉大建黨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內核上的高度統一性,引導學生把握其“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等核心要義,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要深入分析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N]人民日報,2024-05-12(1).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1).
[6] 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責任編輯:朱婧婧兼職編輯:譚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