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紙藝術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技藝精湛的手工藝人以剪刀和刻刀為工具,在紙張上刻畫出豐富多彩的圖案,使其兼具裝飾性與審美性。從19世紀中葉開始,隨著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的巨大變革,刻紙藝術也經歷了跌巖起伏的發展歷程。深入研究19世紀中葉后刻紙藝術的發展,對于理解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與演變有著重要意義。
刻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在古代,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刻紙之所以能夠長久廣泛地流傳,其主要原因是人民有著納福迎祥的需求,刻紙正是創作者創造美好生活理想的外在呈現。
一、19世紀中葉后刻紙藝術的發展演變分析
(一)1840—1911年刻紙藝術的發展狀況
清末,人們已經能夠創作出較為復雜的刻紙圖案,刻紙藝術出現了師承關系。刻紙作品涵蓋燈籠、龍燈的扎制裱貼,門箋、喜箋、花箋的剪刻,魂幡和寶蓋的制作等。而清末社會風云的變化,也影響了刻紙藝術家的創作,刻紙技能的傳承面臨代際過渡間斷的困境,也影響了這項技藝的活態化傳承。
(二)1912—1948年刻紙藝術的演變
1912—1948年,傳統手工藝既面臨生存方面的危機,也迎來突破傳統題材、表達方式的機遇。與此同時,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刻紙藝術也在這一時期起到一定的政治宣傳與文化傳播的作用。
20世紀40年代,描繪現實題材的刻紙藝術品開始出現,一大批描繪人民生產、生活以及戰斗的刻紙制品被我國的勞動人民創作出來。1944年,在陜甘寧邊區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剪紙藝術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刻紙藝人在這個時期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的作品,豐富了中國剪紙藝術的形式和內容。與此同時,傳統題材也有所變化,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以城市生活為主題,創作出新潮時髦、構圖多變的作品。而中西部地區的刻紙技藝則保留較多的鄉土文化元素,延續質樸的藝術風格,致力于彰顯厚重的文化底蘊。南方部分地區繡花習俗盛行,刻紙的需要也隨之增加。
(三)1949—1977年刻紙藝術的發展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黨和各級政府對刻紙進行了扶持推廣,通過建立生產合作社、開辦工藝企業等方式,促進了刻紙藝術的產業化發展。
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優秀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描繪社會主義的刻紙作品,也出現了體育、雜技、兒童等題材的刻紙作品。而民間藝術機構也為刻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幫助,多個地方建立工藝美術學院和民間美術團體,為刻紙藝人搭建了思想交流的平臺。在設計方面,創作者除了繼續采用傳統的民間題材,還以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為元素。在藝術表現方面,手工藝人不僅繼承了傳統技法的核心要點,還強調對線條與色彩的處理把控。在專家的提攜下,部分手藝精湛的藝人把傳統工藝和現代藝術理論深度結合,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創作流派。
(四)1978—1999年刻紙藝術的復興與創新
在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環境緩和的背景下,刻紙藝術迎來了生機,市場需求的擴大吸引了更多私營公司進入市場,為刻紙藝術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支持。第一,在刻紙傳承方面,部分手工藝人重新開始了藝術創作,致力于培養年輕一代。刻紙從藝者不僅關注傳統文化的主題,還從現代生活、自然景觀中獲得創作靈感,創作包含當代建筑、當代元素等主題的作品,并通過攝影、設計、繪畫、寫作等方式,將刻紙藝術與多元文化結合。例如,將刻紙藝術與服裝服飾、中國傳統文化、日常生活相結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發展。第二,刻紙創作主題突破了傳統局限。通過與其他藝術門類跨界融合,刻紙的藝術表現形式得以拓展,刻紙借助現代技術實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產方式的結合,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第三,刻紙藝術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多個國際藝術展覽中都能看到刻紙的“身影”,其已成為展示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五)2000年至今刻紙藝術的發展狀況與展望
21世紀以來,刻紙藝術的發展進入瓶頸期,其主要原因是刻紙藝術的功能減退、人們的審美變遷和刻紙效率低下等。年輕人對傳統刻紙藝術的興趣減弱,使得該行業面臨后繼不足的困境。然而,傳承、創新是刻紙藝術活態化的途徑。新時代,網絡技術的出現拓寬了刻紙作品的銷售渠道,網絡平臺成為展示作品的重要媒介。許多刻紙藝術愛好者在線學習交流,促進了這項非遺的傳承與弘揚。21世紀,刻紙展示了非遺手工藝如何通過創新轉型走進現代社會。無論是在公共文化空間中的藝術裝置,還是在商業領域中的文創產品,刻紙都展現出了其獨特的魅力和無限的可能性。通過與現代設計、科技的結合,刻紙藝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煥發出新的生機。
為了實現刻紙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包括加強教育和提高公眾意識、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鼓勵藝術家創作時代性作品、加強對工藝美術的傳承教育等。
二、代表性的刻紙藝術
(一)金壇刻紙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的金壇刻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當地民眾祈福所需的物品。早在隋唐時期,雙喜、門花、堂花、燈花、鞋花、花鳥蟲魚、人物戲文等刻紙作品便散見于金壇。明清時期,當地百姓為祈福迎祥,于逢年過節之際,貼掛門箋、喜箋、花箋及喜娃、壽星、鐘馗、花鳥蟲魚等圖案的窗花。而清乾隆年間的《金壇縣志》記載,“金壇十二月城鄉人民多用彩紙剪成各種花紋以為贈遺”。到了清末,金壇刻紙歷經數代的傳承演變,日趨成熟,一批手工藝人將燈籠、龍燈等手工制作技藝與鏤刻圖案技法結合起來,刻紙技法成為該地區民間文化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
第一,藝術形式融合了手工繪畫與鏤空雕刻雙重技藝,當地手工藝人使用多元的繪畫風格、多樣的雕刻手法,通過精心設計復雜的畫面,生動再現江南民間的生活場景。手工藝人在雕刻過程中不僅保留傳統刻紙藝術的特征,還吸納現代審美理念,使線條規整度與設計精巧度均達到較高水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與研究意義的金壇刻紙,不僅為民間工藝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素材,還增強了人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第二,金壇刻紙獨特的題材與表現方式,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題材方面,當地藝人采用如花鳥蟲魚、吉祥符號等具有濃厚民俗色彩的圖案進行設計。
新時代,金壇刻紙作品作為江南民間工藝的典型代表,在國內外各類展覽賽事中大放異彩。金壇刻紙作品展現出多樣的風姿面貌,如江南地區的民風民俗。金壇刻紙成為民間手工藝制作研究中極具價值的標本資料庫,其是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具體體現,為增強文化認同、加強海內外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樂清細紋刻紙
樂清市位于浙江省東南部沿海地區,樂清細紋刻紙是當地流傳的一種剪紙藝術,主要集中在寺前村、后橫村、東才村等。樂清細紋刻紙作為樂清地方特色民間技藝,是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中非常獨特的一個門類,被稱為“中國剪紙的南宗代表”。樂清細紋刻紙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以精細、秀雅的風格聞名于世。在早期,樂清細紋刻紙的形式多為簡單的刺繡圖案。至明清,伴隨著審美風尚的變遷,細紋刻紙的圖案更為多樣。其中幾何紋樣的技藝傳承延續至今未曾中斷。
樂清細紋刻紙有線條纖細流暢且布局精巧的特點,其創作材料普遍采用本地所產白紙,在創作題材方面也與當地海洋文化及民間信仰密切相關。這一獨特藝術形式反映了當地民眾對自然的敬畏、生活的熱忱。在藝術特點上,刻紙線條纖細流暢且圖案布局精巧,工藝水準高超。精湛技藝與深厚地域文化的結合使得作品有獨特的藝術美感,不僅承載了鮮明的地方文化印記,還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精華。
(三)泉州(李堯寶)刻紙
泉州(李堯寶)刻紙是剪紙的一種,是福建省泉州市傳統美術的典型代表,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歷史悠久,始于唐而盛于宋。
李堯寶作為泉州刻紙的代表人物,其對傳統刻紙加以總結,并運用新式刻紙手法,是泉州刻紙的集大成者。李堯寶在作品題材上通常選用花草蟲魚、龍鳳吉祥等;汲取剪紙、堆塑、貼瓷、木制、雕版、建筑、彩繪等藝術工藝;畫面講究構圖、意象組合、線條勾畫和裝飾效果。除此之外,李堯寶還吸取了中國畫白描的手法,注重立意、傳神。由于其受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的影響,其前期的刻紙作品十分講究對稱性,講究刻紙紋樣居中對齊,作品以簡潔細膩的風格著稱。李堯寶的刻紙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裝飾價值,還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李堯寶對創作手法、畫面構圖、形象特色、刻紙工具的運用和線條的處理都有獨到的見解,在創作手法上發展出了折疊、陰刻、陽刻、陰陽結合、刺剪并用、單分色與拼色、襯色點色與勾繪等。他的刻紙技藝改變了泉州以往的刻紙風格,使刻紙藝術變得簡單精致。其刻紙作品是泉州民間風俗的真實寫照,反映了藝術家刻紙技術的傳承與創新,是傳統民間藝術創新發展的成功范例。
三、結語
刻紙藝術承載了人們的情感和追求,分析研究近現代刻紙藝術的發展演變,發掘其藝術內涵,探究刻紙藝術獨特的文化價值,能夠提高人們對非遺的保護意識、推動非遺的傳承保護。刻紙藝術與傳統節慶習俗息息相關,其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民俗文化中的藝術形式之一。刻紙藝術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展現出獨特的社會功能。金壇刻紙、樂清細紋刻紙、泉州(李堯寶)刻紙以獨特的工藝特色和藝術魅力,豐富了中國剪刻藝術的美學內涵和表現形式,是我國民俗文化的象征,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其多樣化的風格映射了當時社會的美學、文化及社會風尚。時至今日,刻紙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疆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初禹彤(2000—),女,吉林松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美術類)。
責任編輯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