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674-2117(2025)13-0005-03
跨學科學習作為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已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的落地,各地充分結合自身特色,積極響應新一輪課程改革。南京江北新區(以下簡稱“新區”)作為江蘇省首個國家級新區,為實現育人方式轉變與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于2022年10月出臺了《南京江北新區“強師惠師”三年行動方案》,以助力教師積極應對變革,開展創新教學。在此背景下,新區各學科均開啟了跨學科探索。小學信息科技學科也展開了一系列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探索,并發現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實踐在教育創新和學科特色發展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點。構建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不僅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技能,推動課堂教學從單一化邁向多元化,從碎片化邁向結構化,從虛擬化邁向真實化,還能促進學生知識內化與遷移,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有深度的探究性跨學科學習任務,促進跨學科思維能力的發展。
構建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方向、目標及原則
1.方向
首先,立足新區特色。結合新區的區域優勢,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主題。其次,錨定學科核心。以信息科技學科為紐帶,融合科學、數學、藝術、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形成“技術支撐—學科聯動一素養共生”的跨學科學習生態。最后,對接時代需求。響應數字社會對“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培養要求,通過跨學科任務群提升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2.目標
對學生而言,培養跨學科思維,增強信息科技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能力,使其在合作探究、創新實踐中樹立社會責任意識,達成核心素養目標。對教師而言,形成跨學科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推動教學從“單一學科”向“多元融合”轉型,并構建可復制的任務群模板及資源庫,助力區域教師專業成長。對區域而言,打造“區—校—社”協同的跨學科實踐范式,形成新區教育特色品牌。通過任務群輻射推廣,為國家級新區教育改革提供示范案例。
3.原則
(1)本土化原則
植根于區域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現實語境,充分挖掘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生態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特色資源,使學習任務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與時代性。
(2)學科錨點原則
信息科技作為跨學科任務群的核心學科,需明確其技術工具與思維方法的支撐作用,同時,基于學科邏輯鏈實現與科學、數學、藝術等學科知識的深度整合。
(3)分層適配原則
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采用螺旋式進階設計。低年級任務應以具象化、趣味性為主,注重基礎技能的操作體驗;高年級任務則需引入復雜性、開放性問題,強調系統性思維與技術創新。通過梯度化的任務設計,逐步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整合能力與高階思維水平。
(4)協同共建原則
構建“政—校—企—社”多元協同機制,整合區域內的教育資源、技術平臺與社會實踐場域。例如,聯合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提供真實數據支持,或與社區合作開展實地調研項目,形成“理論學習—技術實踐—社會應用”的完整閉環。
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區域實踐路徑
1.構建體系:頂層設計,形成區域聯動機制首先,在區級統籌上,由區教師發展中心牽頭,在各集團校間選擇1~2名信息科技學科教師及其他相關學科教師,共同成立“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教研聯盟”。聯合科學、數學、藝術等學科教研員,制訂《區域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實施指南》,明確各學段主題(如低年級“數字生活”、中年級“智慧自然”、高年級“社會創新”)。在統籌之后,區域可通過“教-研-訓”一體化,讓教師在跨學科教學設計中探索技術支持下的課程開發、任務設計和學習監測等策略,并形成一定的可復制、可推廣的課程模板,為其他教師開展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提供借鑒和參考。
其次,在校本化落地上分為兩步走。第一,學校可以直接使用區域內提供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設計與模板,形成一定的教學示范、項目實踐、課例研討等,由此對區域成果進行檢驗,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優化調整。第二,鼓勵各校成立跨學科教研組,基于校本特色,申報1\~2個重點任務群,構建“一校一品”。
2.強化教學:聚焦課堂,推動任務群真實落地
強化教學主要解決“如何教”的問題,避免跨學科教學流于形式。在教學中以“任務驅動、技術賦能、評價革新”為核心,破解“如何教”的實踐難題。首先,通過設計真實情境下的項目,將信息科技與科學、數學、藝術等學科深度融合。其次,依托數字技術實現多維度的過程性評價借助區域教育云平臺的“學習行為追蹤系統”,教師可實時監測學生在任務中的協作表現、技術應用水平及問題解決能力,生成個性化的“跨學科能力圖譜”,并通過智能推薦系統推送針對性資源。此外,引入“雙師協同”教學模式,信息科技教師與學科教師共同設計任務、開展課堂觀察與反思,形成“設計一實施—反饋一優化”的閉環機制,確保跨學科教學從形式走向深度。
3.改革評價:多元導向,注重過程與素養
教育數字化倡導的數據驅動,體現在能夠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追蹤,包括評測、診斷和智能干預。具體可以概括為: ① 技術賦能多維度評測追蹤。在跨學科學習中,學生的學習成果往往涉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文等多個學科領域,目標涵蓋素養和能力的多個維度。依托數字技術,教師能夠追蹤過程,并從知識掌握、技能應用、問題解決、跨學科思維、協作溝通等維度實現對學生的多維測評。② 構建可視化跨學科能力圖譜,促進個性化發展。基于過程追蹤,教師可以將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的表現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生成跨學科能力圖譜,直觀展示學生在批判性思維、技術應用、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發展水平。 ③ 實時數據驅動的過程性反饋。實時數據反饋機制,不僅幫助教師洞察學生的過程性表現,也有助于學生在反思中不斷調整和優化學習成果,促進深度學習。 ④ 智能干預推動深度學習與思維提升。基于測評、診斷和干預的數智閉環,教師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智能干預方案,為每個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項目方案、探究報告、思維發展提供反饋與干預建議。
4.拓展場域:打破邊界,鏈接真實世界
拓展場域強調打破傳統課堂邊界,構建“虛實融合、校社聯動”的實踐生態。一方面通過虛擬仿真技術擴展學習空間,另一方面鏈接真實社會資源,形成“學校一企業—社區”協同育人網絡。
5.加強培訓:提升教師跨學科實施能力
加強培訓主要解決教師“不愿做、不會做”的痛點,其重點在于培養教師的學科交叉思維和數字素養。因此,區域和學校可組織不同學科的教師相互進行課堂觀摩和評價。在活動中,教師觀察并分析其他學科教師的教學過程,在觀課結束后的評課環節,交流各自的觀點,共同探討如何優化教學實踐。
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區域實踐總結
1.任務群切塊專題劃分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提出“1主3類9組”的任務群結構,即以信息科技為主導學科,依托生活類、區域類、社會類三大主題類型,設計九個具體任務群專題。每個任務群通過項目式學習,嵌套學科融合點、技術工具使用、關鍵能力指標和任務成果模型,確保信息科技與語文、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的有機融合,使學生能在“做中學、創中學”。
2.集團校試點修改完善
針對區域內學校發展差異,構建了“三層推進”集團校試點路徑:第一層為單校獨立試點,圍繞區域提供的1~2個任務群進行初步教學實驗;第二層為校際聯合磨課,組織信息科技教師與相關學科教師協同設計、磨課評課,形成課例資源;第三層為固化校本項目課程,將成熟任務群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在機制保障方面,建立了多項關鍵機制,如設立“跨學科項目課程領導小組”,統籌資源與組織保障;推行“科技教師 + 學科教師”雙師協同教學制度;構建“成長檔案+作品展示+能力評價”三維評價機制等。
3.區域內交流分享推進
為提升區域整體課程質量,提出了“標準化—模型化—常態化”的三化建設路徑。一方面,制訂《任務群實施指南》統一教學框架;另一方面,建設“區域典型項目案例庫”,提供可遷移的示范課例資源,最終實現“區域任務群展示月”等常規化教學展示活動。同時,以“項目教學公開課平臺、教師社群交流平臺、數字作品成果平臺”三類載體為支撐,打造覆蓋全區的信息科技項目教學支持生態。
4.區域外拓展實踐路徑
在拓展實踐層面,提出“三區三聯三融合”的區域外發展模式:一是對接其他國家級新區,開展互訪交流與項目共建;二是融入未來學校實驗區,與省內外實驗校聯合申報教改項目;三是向對口幫扶區域輸出任務群課程資源,實現優質教育成果輻射。在聯動機制上,強調與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的三方協同:通過與師范類高校共建研究基地,推進項目教師培訓與課題研究;與信息化企業聯合開發任務包與技術平臺,提升課程智能化水平;與教科研機構協同建設實驗區,形成省級以上的課題成果與研究報告。在融合路徑上,推動課程成果入統編教材或地方課程,構建“課程融合、師資融合、機制融合”三位一體的跨區域共享機制,真正實現“本地探索—區域聯動—全國示范”的多層級實踐躍升。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專項課題“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實踐研究”(批準號:C/2024/03/40)和南京市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課題“小學信息科技跨學科主題活動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行動研究”(批準號:2023NUK15-L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