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太原玉泉山景區內人聲鼎沸。苗族姑娘們身著銀飾盛裝翩躚起舞,非遺打鐵花在夜空中綻放出璀璨星河,千人長桌宴上苗家米酒飄香,萬人潑水節的歡笑聲響徹山谷……這座曾因采礦滿目瘡痍的荒山,歷經16年生態修復與文旅創新,如今以全國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示范景區的身份,化身展示多元文化的生態舞臺,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玉泉山的蛻變始于2008年。彼時,這里因長期無序開采留下7個大型礦坑,山體裸露率超80%,堆積如山的建筑垃圾與礦渣形成10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景區負責人張俊平回憶道:“當年站在山頂,滿眼都是黃土和碎石,刮風時塵土蔽日,下雨時泥石橫流。”
2008年起,政府與企業聯合啟動生態修復工程,累計投入15億元,通過客土噴播、植樹造林、礦坑回填等手段,栽種喬木、灌木150余萬株,治理邊坡45萬平方米。2019年,景區獲評“全國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單位”,昔日的“城市傷疤”蛻變為太原西部的“生態綠肺”。
在完成生態修復的基礎上,景區近年著力探索“生態+文旅”轉型路徑。今年暑期,管理團隊赴貴州深度調研10天后,在全國首創“民族文化共享”文旅模式,以“苗族文化進山西·錦繡太原看玉泉”為主題,打造沉浸式民族文化體驗場景。
活動現場,50余名貴州苗族藝術家帶來原生態表演:蘆笙舞《踩山》還原苗族遷徙歷史,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仰阿莎》展現苗族創世神話,而將傳統苗舞與現代電音融合的“千年苗迪”則點燃全場熱情。景區還創新推出22臺非遺打鐵花表演,鐵水經特制爐具噴薄而出,在夜空中幻化成火樹銀花,與苗族銀飾的璀璨光芒交相輝映。
“我們設計了不同的體驗區。”景區運營總監李強介紹,“游客既能在長桌宴品嘗酸湯魚、糍粑等30余種苗家美食,也可在服飾工坊試穿手工刺繡的苗族盛裝,更可參與蠟染、銀飾制作等非遺工坊。本次活動將持續至8月中旬。”
這場文化盛宴不僅吸引著本地游客,更成為跨地域交流的橋梁。深圳游客何大軍專程攜家人前來:“在抖音看到老戰友發的打鐵花視頻,30年前我在山西當兵的記憶涌上心頭。”而來自阿拉伯的英語教師FLoki在長桌宴上連飲3碗苗家米酒后豎起大拇指:“我要把這里的照片發到網上,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多元文化。”
文化認同帶來經濟聯動。貴州服飾商人龍先生攜帶100套手工服飾參展,他輕撫著制作精良的服飾介紹道:“這些頭飾每頂重達2~3公斤,運輸時專門定制了泡沫包裝,頗費了一番周折。但看到游客們穿著它們拍照打卡,所有辛苦都值得。”
玉泉山的轉型之路,為資源型地區生態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張俊平表示:“將生態修復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既解決了環境治理的持續投入問題,又通過文化賦能提升了生態產品的附加值。未來,我們將打造四季不斷的文化主題活動,讓玉泉山成為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窗口。”
從滿目瘡痍到文旅勝地,玉泉山的蝶變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當苗族姑娘的銀飾在晉陽大地上叮咚作響,當非遺打鐵花在夏夜星空下絢爛綻放,這座曾經的廢棄礦山正以文化為媒,書寫著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