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語世界中的米蘭·昆德拉

2025-08-09 00:00:00高興
南風 2025年3期
關鍵詞:昆德拉米蘭文學

作者簡介:,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教授,《世界文學》原主編。出版過《米蘭·昆德拉傳》《孤獨與孤獨的擁抱》等專著、隨筆集和詩集;主編過《詩歌中的詩歌》《小說中的小說》等外國文學圖書。還擔任“藍色東歐”系列叢書主編和“雙子座文叢”主編。譯著有《夢幻宮殿》《羅馬尼亞當代抒情詩選》等數十部。曾獲得單向街書店文學獎、人和期刊人獎、捷克楊·馬薩里克銀質獎章、中國翻譯協會“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等獎項、獎章和榮譽。

2023年7月11日,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度過了九十四個春秋之后離開人世。這一消息迅疾在全世界傳播,并在不少國家掀起了一股股紀念的浪潮。中國也不例外?;叵胍幌拢陨鲜兰o八十年代中期,昆德拉的作品被引進到中國,已有四十余年。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遇見昆德拉,閱讀昆德拉,理解昆德拉,欣賞昆德拉。讀書界始終涌動著一股“昆德拉熱”,數十年經久不衰,持續至今。昆德拉本人也早就知道,他在遙遠的中國有著無以數計的知音,對于一位作家,這應該是最大的欣慰。

在相當程度上,轉化成漢語的昆德拉作品已然成為中國文學的一部分,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探尋昆德拉如何進入中國,如何被中國讀者所接受,如何對中國讀者產生影響,便是件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它關乎文學,甚至常常還會超越文學。

一、米蘭·昆德拉:一位特殊的暢銷作家

我始終認為,米蘭·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2023)并不是一位通俗作家,但顯然是一位暢銷作家,尤其在中國。如今,學界已有人將他稱作法籍捷裔作家。他本人出于種種微妙的原因,也更愿意被視為法國作家??晌覀円廊粚⑺麣w入捷克作家的行列,主要基于兩個理由:一,他生于捷克,長于捷克,在捷克度過了人生最關鍵的歲月;二,除了晚期幾部作品外,主要作品均為捷克題材,且均用捷克文完成。

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市一個鋼琴家家庭。出生于愚人節這一事實,猶如一個預兆,又似一種宿命,貫穿他的一生。昆德拉曾感嘆,自己的一生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玩笑。但對于生長于捷克,他倒是沒有絲毫的怨言。生長于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你“要么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別無選擇,有時恰恰是最好的選擇。昆德拉似乎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個“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和藝術教育。少年時代,他常常滯留于父親的書房,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他寫過詩,畫過畫,從事過音樂創作和電影教學??傊盟约旱脑捳f:“我曾在藝術領域里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最后,當他在三十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時,他終于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踏上了小說創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便轟動捷克文壇,也奠定了他在捷克文壇的重要地位。

然而,“布拉格之春”偏偏就在那時發生,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國的坦克偏偏就在那時駛入了捷克的土地,而昆德拉偏偏又是“布拉格之春”的急先鋒。在此背景下,昆德拉的小說《玩笑》很快被譯成許多西方語言文字,他本人也似乎在一夜之間就獲得了巨大的聲名。只不過,這種聲名建立在一種誤解和代價之上:他被當作了“純粹出于義憤或在暴行的刺激下憤而執筆寫作的社會反抗作家”。他的小說也自然而然地被許多人簡單地劃入政治小說類。作為一個真正有文學野心和藝術追求的小說家,昆德拉感到了其中的危險和尷尬?!安祭裰骸北绘倝汉螅サ吕诮菘吮唤钩霭嫒魏巫髌罚幘称D難,有一陣子只好以化名寫些星象學文章換取一點可憐的生活費。他對祖國的前景悲觀至極,覺得在大國的坦克面前,捷克這一弱小國家隨時都可能消亡,完全喪失了政治熱情,決定“永遠地退到一旁”,當一個純粹的小說家。在1969年至1973年這短短的幾年里,他接連寫出了長篇小說《生活在別處》 《告別圓舞曲》和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

1975年,在法國議會主席埃德加·伏奧雷的親自請求下,捷克政府特準昆德拉和他的妻子維拉前往法國。一場捍衛自己藝術性的戰役終于在他移居法國后打響。昆德拉幾乎使出了渾身解數,發表文章,接受采訪,花費大量時間親自校訂自己作品的譯本,并利用各種機會千方百計地表明自己的藝術功底和藝術淵源。他反反復復強調,他的祖國屬于中歐,而非人們所說的東歐。他強調這一點,起碼有兩個基本意圖:首先,盡可能地躲避政治陰影,因為,嚴格來說,“東歐”這一概念確實是世界政治的產物。在他看來,東歐是個高度政治化、籠統化的概念,對文學定位和評判,不太有利。這是一種微妙的姿態。在這種姿態中,民族自尊心也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表明他的文學淵源。如此,他便把自己納入了歐洲小說傳統。他在不厭其煩地談論和推舉穆齊爾、布洛赫、卡夫卡、貢布羅維奇等偉大的中歐文學大師時,也在暗示讀者,他和他們處于同一片文學星空下。他給幽默明確定義:“幽默是一道神圣的閃光,它在它的道德含糊之中發現了世界,它在它無法評判他人的無能之中發現了人;幽默是對人世之事相對性的自覺地迷醉,是來自于確信世上沒有確信之事的奇妙的歡悅。”他甚至認為幽默是他和讀者之間產生誤會的最常見的原因。

身為作家,最重要的是要讓作品說話,昆德拉深知這一點。在《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雅克和他的主人》先后被譯成法文,并在法國出版后,昆德拉又以一種相當穩定的節奏推出了《笑忘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等一部又一部小說。此外,還先后出版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相遇》等談論小說藝術的隨筆集。就這樣,身居法國,并通過法國,昆德拉憑借其獨具風格的小說創作和小說理論開始為世人矚目,并逐步在世界文壇占有顯著地位。有很長一段時間,他甚至被西方某些評論家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在世作家之一”。于是,昆德拉進入中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二、米蘭·昆德拉如何進入中國

特殊歷史的緣故,中國學界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注意到昆德拉。時任《世界文學》編輯、捷克文學研究者楊樂云以“樂云”之名在1977年第2期《外國文學動態》上發表題為《美刊介紹捷作家伐措立克和昆德拉》的文章,率先向中國讀者介紹了兩位捷克小說家伐措立克和昆德拉。文章重點提到了昆德拉的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由于《外國文學動態》當時尚屬內部刊物,影響自然有限。時隔多年,美籍華人學者李歐梵在1985年第4期《外國文學研究》上發表題為《世界文學的兩個見證:南美和東歐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啟發》,鄭重向中國讀者介紹了兩位小說家:拉美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東歐的米蘭·昆德拉。作者認為:“昆德拉的作品,哲理性很重,但他的筆觸卻是很輕的。許多人生的重大問題,他往往一筆帶過,而幾個輕微的細節,他卻不厭其煩地重復敘述,所以輕與重也是他的作風與思想,內容和形式的對比象征?!弊髡叻Q贊昆德拉“寫的是小人物,但運用的卻是大手筆,不愧為世界文學的一位大家”。作者還敏銳地注意到了昆德拉小說中的音樂因素和反諷手法。客觀地說,這是中國國內發表的第一篇有一定學術分量和審美價值的介紹昆德拉的文章。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昆德拉介紹、傳播和接受從1985年正式拉開了帷幕。

李文發表兩年后,作家出版社,以“作家參考叢書”的名義,接連出版了昆德拉的《為了告別的聚會》[(景凱旋、徐乃健譯,198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2](韓少功、韓剛譯,1987)、《生活在別處》(景凱旋、景黎明譯,1989)等長篇小說?!吨袊侣勚芸酚浾邨蠲粼诓稍L了白冰、韓少功等相關人員后,寫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如何進入中國》,介紹了當時翻譯出版昆德拉的一些頗有戲劇色彩的細節。白冰當時還是作家出版社編輯,1985年在國家出版局于西雙版納召開的一次青年編輯培訓班上,第一次聽到了米蘭·昆德拉這個名字,并且了解到昆德拉是東歐文學的代表性作家。職業敏感告訴白冰,中國早晚會引進昆德拉的作品。回到北京后,白冰四處打聽,得知有人正在翻譯昆德拉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而且還是他熟悉的作家韓少功。1986年,在武漢大學英文系進修了一年之后,韓少功以湖南作協專業作家的身份赴美訪問,偶然從一位美國作家那里得到一本英文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過之后,立刻產生了介紹給中國讀者的沖動?!安粌H在于它表現的歷史和思想對中國人有一定的啟發性,而且作者那種輕巧的‘片斷體’,夾敘夾議的手法,拓展了文學技巧的空間。\"韓少功說。于是,韓少功便和姐姐韓剛合作翻譯昆德拉的這部代表作。大概半年之后,譯稿初成,由韓少功統稿完成。他聯系了幾家出版社,都遭遇退稿,不過他并不認為是出于政治原因?!?986年的中國已經逐步打開國門,氣氛相對寬松。出版社拒絕這本書,可能只是覺得這個作者沒什么名氣?!表n少功回憶。白冰看完譯稿后,贊不絕口,決意無論如何要讓這部小說與讀者見面。

白冰所在的作家出版社第三編輯部,負責文化類作品出版,當時除了暢銷言情小說之外,還在出一套“作家參考叢書”,介紹各種流派的代表著作,作為透視世界思潮和文學潮流的一個窗口。昆德拉的作品也被安排在這個叢書之列。但昆德拉身為捷克的異見者,被東歐學術界某些專家貼上“反動作家”的標簽,謹慎起見,編輯部領導和白冰專門去到新聞出版署,詢問出版的可能性。對方建議他們,最好先去中國社科院咨詢一下專家。他們又前往中國社會科學院,找到了外國文學所東歐文學研究室的專家。專家看后聲稱,就文學價值本身來說,沒有問題,但還是建議他們再去問問外交部。因為當時捷克總理要訪華,昆德拉是當時捷克的敏感人物,如果在他訪華前出這本書,恐怕會對外交工作造成影響。他們又去了外交部。外交部的態度十分堅決:此書現在不能出版。

捷克總理訪華結束之后,白冰再次嘗試與外交部溝通,并表示可對小說作一些刪改。最后,刪了三千來字,主要是一些性描寫,還有一些敏感詞匯。韓少功也認為,刪掉的部分分量極小,并不妨礙讀者了解作品全貌。最后,新聞出版署批準,此書以內部發行的方式面世,憑司局級以上的證件,可以在新華書店的內部書柜臺買到。

1987年9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首印24000冊。1989年,此書獲準公開發行,第一年發行了70萬冊。這一發行量,雖然比不上瓊瑤,但在文學作品中也算翹楚了?!啊祭裰骸?,捷克傳統的價值觀被摧毀,新的價值觀還沒建立,人在精神上非??仗摗_@與中國當時的國情非常相似,所以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卑妆绱苏J為。

此時,剛剛在南京大學留校任教的景凱旋偶然看到了昆德拉的另一部作品《為了告別的聚會》。他感覺,此書既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誕小說,亦不同于中國當代的反思、尋根小說。“我們受的審美教育是由西方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定義的一種精英文學觀,追求崇高的事物。昆德拉表現的卻是對價值的反諷,同時又不乏批判的力度,對我來說,就好像是打開了另一道思維之門?!本皠P旋后來回憶。在朋友的鼓勵下,他開始著手翻譯。大概四個月之后,譯稿完成。

景凱旋先與上海譯文出版社聯系,遭到委婉的拒絕。經韓少功介紹,景凱旋與作家出版社取得了聯系。結果,《為了告別的聚會》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樣,收錄于“作家參考叢書”,內部發行。編輯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幾乎沒有作任何刪改。此后,作家出版社繼續和景凱旋合作,又接著出版了《生活在別處》中譯本。本來《玩笑》也將緊接著出版,但就在即將出版之際,捷克使館提出抗議。因為牽扯到外事,作家出版社不得不暫?!锻嫘Α返某霭姘l行工作。一直到1991年1月,也就是“東歐劇變”后,《玩笑》才在國內公開出版。我之所以如此詳盡地介紹昆德拉作品最初進入中國的情形,是想告訴大家,一部文學作品的出版絕不單純涉及文學,時常還牽涉到社會環境、思想程度甚至國家關系等綜合因素。

最初定為內部發行,后來實際上完全公開了,而且打上“作家參考叢書”的標簽,主觀上可能是為了應對一些禁忌,客觀上卻更能吊起讀者的胃口,吸引讀者的眼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雖然譯文充滿了硬傷和理解錯誤[3,但卻以地道的漢語表達和文學語言,以及小說本身的獨特魅力,在中國讀書界引起轟動。與此同時,《中外文學》等雜志也在連續發表昆德拉的短篇小說、談話錄和一些有關小說藝術的隨筆。很快,中國讀者便牢牢記住了米蘭·昆德拉這個名字?!拜p與重”“永劫回歸”“媚俗”等昆德拉小說中的詞匯,作為時髦詞匯,開始出現在中國評論者的各類文章中。讀書界,似乎人人都在閱讀昆德拉,人人都在談論昆德拉。那一段時間,你若不讀昆德拉,就有閉塞和落伍之嫌。昆德拉在中國迅速走紅。一股名副其實的“昆德拉熱”也隨之出現,并且持續了幾十年。

迄今為止,昆德拉的幾乎所有作品(包括他本人已經否定的一些作品)均已被譯成中文。昆德拉研究者李鳳亮介紹說:中國翻譯界先后譯介了昆德拉200多萬字作品,就海峽兩岸以及香港三地總體而言,幾乎所有作品都有重譯,有些甚至有多個譯本。每個譯本,印數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據不完全統計,在1992年中國加入《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前,昆德拉作品在中國大陸的發行量就已超過50萬冊,若再加上港臺印行的版本,則不低于百萬之巨,還不包括當時及后來大量的盜印本[4]。昆德拉,同加西亞·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福克納等外國作家一樣,吸引并影響了一大批中國讀者、作家和學者。這顯然已是一種值得分析和研究的現象。

三、尋找打開昆德拉小說之門的鑰匙

米蘭·昆德拉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已有四十余年的歷史,大致可以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85—2003);第二階段(2003至今)。

第一階段 (1985-2003)

由于昆德拉小說的特殊背景以及昆昆德拉時,中國學術界曾響起過幾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在1988年舉行的首屆“東歐當代文學研討會”上,就出現了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一種比較保守的意見認為,昆德拉的作品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我們在譯介時應該持謹慎態度。另一種相對開明的意見則認為,昆德拉是個很有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從哲學的高度思索和揭示復雜的人生,具有相當的藝術深度,很值得我們廣泛介紹。當時,甚至還有人直接將昆德拉稱為“反動作家”。這實際上涉及對昆德拉作家身份和昆德拉小說性質的定位問題。這一問題一直糾纏著昆德拉。如前所述,“布拉格之春”的緣由,昆德拉很容易被當作“純粹出于義憤或在暴行的刺激下憤而執筆寫作的社會反抗作家”。他的小說也很容易被簡單地劃入政治小說一類。這既是昆德拉的尷尬,也是小說藝術的尷尬。這樣的尷尬,昆德拉在中國同樣遭遇到了。韓少功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譯序中就明確地將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歸入“傷痕文學”。而當時,“傷痕文學”正風靡中國大陸。中國讀者閱讀“傷痕文學”時,既有一種文學興致,更有一種政治熱情?!皞畚膶W”適時地滿足了剛剛經歷“文革”的一代中國讀者的心理需求。就連李歐梵也間接地稱昆德拉小說為“抗議文學”。“抗議文學”無疑是“傷痕文學”的另一說法。另一方面,昆德拉小說中大量的情色描寫,在吸引讀者眼球的同時,也很容易讓人們將他的小說簡單劃入“情色小說”之列。而“情色小說”

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國家恐怕都會有巨大的市場,更不用說在剛剛經歷了“禁欲時代”的中國大陸。這也成了昆德拉小說熱銷,以及大量盜版盜印頻頻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有這一切顯然低估和遮蔽了昆德拉小說的藝術價值,但陰差陽錯,卻激發起了中國讀者極大的興致、共鳴和好奇心。于是,不同的讀者,懷著各自不同的心理和目的,熱衷于閱讀昆德拉。一時間,在中國,昆德拉似乎成了不折不扣的雅俗共賞的小說家。

在此背景下,捷克文學專家楊樂云的《他開始為世界所矚目一一米蘭·昆德拉小說初析》一文便顯得難能可貴。作者以冷靜、客觀而又清晰的筆調、專業的知識背景介紹了昆德拉和昆德拉小說。文章指出昆德拉的思想特點是失望和懷疑,而他的小說的重要主題就是展示人類生活的悲慘性和荒謬性?!袄サ吕瓘淖约禾囟ōh境出發,把世界看成羅網,小說家的作用就是對陷入羅網的人類生活進行調查。因此,懷疑和背叛一切傳統價值,展示羅網中人類生活的悲慘性和荒謬性,就成為昆德拉小說的重要主題。”[5]這就一下子抓住了昆德拉小說的實質,找到了恰當的路徑,對于深入研究昆德拉至關重要。文章還對“媚俗”“忘卻”“昆德拉小說和政治的關系”“小說詩歌化”等關鍵問題進行了必要的闡述。學者李鳳亮認為此文是中國大陸“第一篇較為全面地介紹昆德拉系列作品的文字”。在“昆德拉熱”剛剛掀起,人們的閱讀還帶有各種盲目性的時刻,這篇文章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

北京大學教授樂黛云在《復雜的交響樂》一文中,進一步強調指出:“昆德拉小說之所以與眾不同,這和他對于小說這種文體,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理解密切相關。昆德拉認為‘小說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去發現唯有小說才能發現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人的‘具體存在’。昆德拉認為‘小說不研究現實,而是研究存在?!边@樣的認識更加明確,十分精當,直抵昆德拉小說的實質。因為,昆德拉就一再說過:“小說家既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政治家,而是‘存在’的勘探者?!盵6]此外,文章還具體而深入地探討了昆德拉小說的手法和風格,介紹了他的小說詩學以及復調小說特征。作者顯然深入研究過昆德拉的小說詩學,也仔細研讀過他的小說文本,對昆德拉小說有著深刻的領悟。

盛寧是西方文論專家,又譯過昆德拉長篇小說《不朽》。一定的文學視野和具體的翻譯實踐,讓他寫出了《關于米蘭·昆德拉的思考》。作者強調這一題目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米蘭·昆德拉本人對世界、人生、文學等問題的思考;二層是米蘭·昆德拉及其作品所引發的思考。作者將昆德拉的思考歸納為三個話題:一是關于文學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對人的存在的拷問;三是小說藝術形式的出路。作者正是從這三個話題介入,提出了不少個人的看法。比如,對“媚俗“一詞,作者通過文本細讀,認識到,在昆德拉的思想中,媚俗有著更復雜的含義,不僅指矯揉造作、趣味庸俗的藝術品,還指騙人的謊言,以及編織謊言、自欺欺人的行為和態度。這就比較深刻地理解了昆德拉。文章對《不朽》中“意象形態”這一概念的思考也耐人尋味。作者強調指出,昆德拉揭露“媚俗”和“意象形態”的欺騙,并不僅僅限于某一種社會和政治制度,而是在進行一種超意識形態的思考。這一點,對中國讀者閱讀和理解昆德拉,尤為重要。作者還通過比較和分析得出結論:在“文化雜交的大氣候中,以米蘭·昆德拉為代表的來自東歐的新型小說,也給了歐美文壇以不小的沖擊。人們看到,相對于那些不堪卒讀的文字游戲式的‘實驗小說’,倒是這后一類文學展示了更廣闊的敘事可能性,提供了更為凝重、更加實在的審美意識,雖然這后一種小說也充滿了奇想,也不乏‘超現實’的表現,但它們與歷史和社會實際有著明顯的聯系,甚至表現出一種社會和道德的責任感?!盵7]在上世紀90年代初,盛寧的這篇論文冷靜、客觀、開闊、深入,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嶄新見解,對于人們閱讀和研究昆德拉,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眾所周知,移居法國后,昆德拉十分注重維護自己作為小說家的形象?!缎≌f的藝術》便是昆德拉竭力捍衛自己藝術性的種種努力的結果。1992年,《小說的藝術》的兩個中文譯本先后由作家出版社和三聯書店出版。人們很快便在此書中發現了無數把打開昆德拉小說之門的鑰匙。此書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某種“昆德拉小說指南”。不少論文顯然深受此書的影響和啟發。應該看到,《小說的藝術》在相當程度上是昆德拉提供給人們的“閱讀指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為讀者套上的“閱讀桎梏”。如何在深入閱讀和理解的同時擺脫某些“桎梏”,或者換句話說,如何真正用自己的自光來閱讀和理解,便顯得尤為重要。件從巨、周國平、崔衛平等學者在此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盡管昆德拉一再試圖撇清自己與政治的關系,件從巨還是在《存在:昆德拉的出發與歸宿》一文中指出:政治與性愛可以看作昆德拉小說世界的兩個入口。作者認為,在寬泛的意義上,政治可被視為公眾生活,性愛則可被視為隱私生活。而這兩者就已基本包含人的“存在”的基本事實和可能。昆德拉正是由此二門而入,對人的“存在”進行了深入而有價值的探索。周國平在細讀《小說的藝術》后得出結論:昆德拉所謂的“存在的不可承受之輕”其涵義與尼采的“上帝死了”命題一脈相承,即指人生根本價值的失落。在談及媚俗時,作者認為“當昆德拉譴責媚俗時,他主要還不是指那種制造大眾文化消費品的暢銷作家,而是指諸如阿波利奈爾、蘭波、馬雅可夫斯基、未來派、前衛派這樣的響當當的現代派”。[8]盡管我們不一定完全同意,但這不失為一種看法。崔衛平在《駁昆德拉》一文中尖銳指出:昆德拉一再倡揚相對主義立場,但他的小說觀念是否也有某種程度上的絕對主義之嫌?[9在幾乎一邊倒的“昆德拉熱”中,這樣的質問對于讀書界有著警醒的意義,顯示出獨立的學術立場。

昆德拉之所以吸引讀者,除了他的思想智慧和評判鋒芒,還有他獨特的小說風格和魅力,而他的小說風格和魅力又和他的小說詩學有著直接的關聯。于是,對昆德拉小說風格和小說詩學的研究始終是中國學人樂此不疲的事情。在另一篇論文《“存在”之思鑄就的形式》[10]中,件從巨充分肯定了昆德拉小說形式的獨特性,認為“基本詞的使用”“復調式結構”“小說的音樂性”“幽默或喜劇色彩”等是昆德拉小說形式獨特性的具體體現。李鳳亮依據作家本人的認定,就昆德拉小說中的“復調”和“幽默”進行專題研究,先后發表《別無選擇:詮釋“昆德拉式的幽默”》[1]、《大復調:理論與創作抉擇超越的雙重軌跡一一論米蘭·昆德拉對復調小說的承繼與發展》[12]等系列論文,試圖從系統分析昆德拉小說的形式原型入手把握昆德拉創作的實驗性特征與復雜美學觀念。作者認為:“幽默及笑劇特質顯示出昆德拉小說的風格原型、語言特色,而復調特征則昭顯了昆氏小說的架構原型、敘事模式,二者在昆德拉的諸部作品中各有表現,并以多種方式綜合起來反映出小說形式表征的復雜性?!贝送猓u建的《人的可能性與文的可能性》[13]、俞吾金、戴志祥的《鑄造新的時代精神——米蘭·昆德拉的話語世界》[14]、敬文東的《小說:對存在的勘探和對存在的編碼——昆德拉小說理論管窺》[15]、涂險峰的《對話的可能性與不可能及復調小說》[16]等論文也在整體上把握昆德拉小說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

1999年,李鳳亮、李艷編輯的《對話的靈光》(米蘭·昆德拉研究資料輯要)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編者在長期跟蹤和研究的基礎上,對1986至1996年這十年間的昆德拉研究作了細致的梳理和恰當的總結。昆德拉研究中涌現出的重要文章和資料基本上都被收入書中。此外,書中還附有詳盡的昆德拉研究資料目錄。無疑,此書既是十年昆德拉研究的總結,也為未來昆德拉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幫助和有益的參考。在此意義上,兩位年輕學子為昆德拉作品的接受和研究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第二階段 (2003至今)

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國不停地出版,基本都沒有購得版權,大多數從英文轉譯,個別從法文翻譯,一直十分暢銷,既為出版社帶來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也為出版社帶來了誘人的經濟效益。正因如此,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盜版書。同時也出現了譯本混亂、譯文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抄襲和剽竊等不良現象。在昆德拉作品翻譯和出版上,中國翻譯領域和出版領域的亂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昆德拉本人通過某種途徑對此有所了解,并表達了極大的不滿。在此期間,不少大學、研究機構、出版公司和文學節出于各種意圖,還想方設法,試圖邀請昆德拉訪問中國,均受到了他的拒絕。看得出,同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塔·米勒一樣,昆德拉對中國也有著某種“保留態度”。本世紀初,上海譯文出版社同米蘭·昆德拉達成協議,買下了昆德拉認可的所有作品的版權,并根據昆德拉本人的要求,組織人馬,依據法國伽里瑪出版社的法文版,重新翻譯出版了昆德拉認可的所有作品。郭宏安等眾多法語文學翻譯家的參與,保證了譯文的質量。就連裝幀和版面設計都充分征求和吸納了昆德拉本人的意見。2003年起,當這套“昆德拉作品系列”陸續出現在書店時,照樣受到了熱情的歡迎,印數驚人,開印總數達到85萬之多,而且大多數作品在面世不久后即告售罄,多次加印。這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新一輪閱讀和研究昆德拉的熱潮。可見中國讀者對昆德拉的興趣始終不減。

進入新世紀,昆德拉研究呈現出一些新的氣象:研究隊伍不斷擴大;方法和角度更加豐富多樣;研究課題進一步細化和深入;個人觀點和見解更加鮮明;一些專著開始同讀者見面。由于文本的廣泛傳播,一些作家、老師和學生,以及其他領域的學者都對昆德拉表現出了研究的興趣。不少學士、碩士和博士論文都將昆德拉作為書寫對象。不少課題都以昆德拉為研究對象。這里當然不排除某些追趕潮流、追逐名利的成分。但我們還是讀到了不少有見地、有分量的文章和著作。

當昆德拉研究進行到一定程度時,讀者顯然已不再滿足于一般性介紹和解讀,而更加看重獨特的思想和見解。法國文學專家董強在《昆德拉的歐洲視野》一文中認為:“在人們出于經濟目的,紛紛開始致力于建設統一的歐洲之前,在今日的歐盟不斷擴大,不得不將一些經濟實力遠不如自己,但文化上卻不可置疑地屬于同一血脈的國家納入自身之前,米蘭·昆德拉是前瞻性地為歐洲文化提供整體視野的重要人物之一。而能以小說這一獨特的文學體裁為經脈,將之與歐洲精神,乃至歐洲的‘存在’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惟有昆德拉一人。”作者還特別強調,昆德拉提供的是觀點,是視野,而非理論。[17]

涂險峰的《從昆德拉的“第二滴眼淚”到現代人的信仰姿態》是新世紀昆德拉研究中一篇難得的優秀論文。作者從昆德拉筆下的“第二滴眼淚”現象說起,通過填密的論證,得出結論:姿態性構成了現代信仰的基本邏輯和支撐策略?,F代神學檳棄對于信仰對象的理性求證,僅以信仰者自身的信仰狀態為依據,這不過是以信仰論證信仰、以姿態論證姿態的同義反復。因此,作者認為:現代信仰“本質上也是姿態性的,與昆德拉不無嘲諷地刻畫出的形象具有內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因為在這種信仰話語中,不是由于信仰對象得到驗證的存在屬性值得我們信仰,而是我愿意信仰、已然無條件、全身心地投入這種信仰,這本身被當作這一對象值得信仰的見證。這種‘為信仰而信仰’的追求與昆德拉筆下那為激情而激情、為了愛而愛、被自己的感動所感動的情感姿態如出一轍?,F代信仰的策略及其姿態性大抵可以從昆德拉的‘第二滴眼淚’現象所暗含的邏輯得到描述,從這一基本意識結構得以說明。”[18]若沒有開闊的視野、深厚的理論功底以及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寫不出這樣的論文的。

詩人和學者任洪淵在《米蘭·昆德拉的不朽:時間外的臉與超時間的姿勢》以詩意的筆調闡釋和解讀了《不朽》中的幾個關鍵形象,其中包括姿勢。作者如此寫道:“姿勢。這是一個在告別中召喚和預約的姿勢,一個轉過身去眺望前面的姿勢。她們揮手。觸摸。抱吻。交媾。分娩。瞑目。一個姿勢就是人體的一組詞語。你不妨累計一下,迄今為止的世界,詞語比人少,姿勢比人更少,換句話說,不是我們在使用姿勢,而是姿勢在使用我們,正像不是我們在使用語言,而是語言在使用我們一樣。從安娜·卡列尼娜臥軌的姿勢與包法利夫人服毒的姿勢,娜塔莎飛月凌空的姿勢與瑪特兒吻別于連斷頭的姿勢,查泰萊夫人豐乳的姿勢與拉拉美臀的姿勢,直到最近阿格尼絲轉身揮手的姿勢與她的妹妹勞拉兩手從胸前一翻推向不可見的遠方的姿勢…姿勢上演的人生。”[19]顯然,這已不僅僅是一種研究,更是一種詩意的對話和激發,充分顯示出文學作品的力量。

任洪淵的文學隨筆自然而然地讓我們想到了加拿大文學評論家弗朗索瓦·里卡爾的著作《阿涅絲的最后一個下午》(袁筱一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這是一本文學評論作品,評論的是米蘭·昆德拉的所有小說作品,作者一開始就宣稱:“這不是研究,甚至也許不是評論,而是一種思考一一大概這才是這種不為人理解的藝術的名字?!弊髡哌€特別強調“內在的閱讀“一種在作品內部展開的閱讀,這種閱讀不會把作品看作它的‘對象’,而是將作品視為它的‘所在’,也就是說閱讀作品的意識與作品已經不分彼此了?!蔽覀冎栽诖颂峒斑@本書,是因為里卡爾的不少思考,對于我們閱讀和研究昆德拉,絕對富有啟發意義。比如,他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昆德拉的小說是對荒蕪的世界,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被遺棄的世界,也就是說對不斷出現于流亡意識的世界的探索。”再比如,他說:“昆德拉的敘事非常歡迎‘偶然’‘巧合’,也就是因果關系的破裂和中斷,同樣,比起精心準備的‘大場面’,昆德拉的敘事更喜歡細節和插曲。”整部書中,這樣的精彩論述比比皆是,而且都用特別文學的語言加以表述。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說,這甚至不僅僅是思考,而是一位作家和另一位作家的對話。這樣的對話當然需要對應的修養、境界和才華。此外,上海譯文出版的不少昆德拉作品中還附有里卡爾的單篇評論,起導讀作用。因此,在中國昆德拉研究中,弗朗索瓦·里卡爾是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幾乎一進入新世紀,中國學者們也開始先后推出自己有關昆德拉的專著或圖書:李平、楊啟寧的《米蘭·昆德拉:錯位人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彭少健的《詩意的冥思—一米蘭·昆德拉小說解讀》(西泠出版社,2003),高興的《米蘭·昆德拉傳》(新世界出版社,2005),件從巨主編的《叩問存在》(華夏出版社,2005),李鳳亮的《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商務印書館,2006),張紅翠的《“流亡”與“回歸”——論米蘭·昆德拉小說敘事的內在結構與精神走向》(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等等。其中,《米蘭·昆德拉傳》《詩·思·史:沖突與融合一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叩問存在》《“流亡”與“回歸”一—米蘭·昆德拉小說敘事的內在結構與精神走向》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米蘭·昆德拉傳》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記,更多地算是一種文學評傳。由于昆德拉嚴密封鎖個人生活,因此,寫昆德拉傳,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作者憑借多年積累,通過種種遷回路徑,盡可能地貼近昆德拉的世界,大致勾勒出了他的人生軌跡,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時還對西方語境中的昆德拉進行了一定的批判,力圖讓讀者看到一個比較真實的昆德拉。書中有大量對昆德拉作品的分析和解讀,興許對讀者理解昆德拉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叩問存在》匯集了十幾位作家和學者的文章,全都圍繞著昆德拉的世界?;旧隙际俏谋窘庾x,采用的都是隨筆筆調,讀來感性而親切。昆德拉的幾乎每部作品都有人論述。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角度。一些作者還能結合中國現實來讀昆德拉。這讓我們看到了對昆德拉理解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主編件從巨特意說明:“這本書并不是編輯‘成品’的集子,除其中一篇外,其他的文字都是圍繞本書的主題專門撰寫的?!币虼耍@本書有鮮明的編輯意圖,可讀性和整體感均很強。

《“流亡”與“回歸”:論米蘭·昆德拉小說敘事的內在結構與精神走向》是作者的博士論文,探討昆德拉敘事的內在結構與精神走向。作者選擇“流亡”“回歸”“斷裂”“肉身化”作為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的三條路線進入昆德拉的小說世界,試圖梳理昆德拉小說世界的內在解構與整體形象,呈現“流亡”與“回歸”、二元性與復雜性矛盾對昆德拉精神走向的內在限制,以及昆德拉敘事的最終走向。盡管書中的一些觀點尚可商榷,但作者的探索精神十分可貴。

學術專著中,相對而言,《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最為引人注目,也最具有學術含量。作者季鳳亮早在學生期間就將昆德拉確定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十多年堅持不懈,注重文本細讀和資料積累,注重擴大自己的學術視野,注重系統性和規劃性,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已成為難得的昆德拉專家。蔣述卓稱他為“關注昆德拉較早、追蹤研究時間最長、研究成果最豐的青年學者之一”,是十分恰當的評語?!对姟に肌な罚簺_突與融合一一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正是他十多年閱讀和研究積累的產物。其中不少篇章在成書之前,已散見于各類報刊。不少觀點和看法也經過作者不斷地打磨、擴充和深化。作者明確表示:“由‘詩’(形式分析)到‘思”(意蘊分析)再入‘史’(語境分析),這一‘剝筍式’的解讀潛藏著一種必然性的漸進式研究思路:先把握了昆德拉小說詩學的形式創造與審美結構,才能為其意蘊分析與思想透視提供一個穩固的藝術框架,由此更進一步去揭示現象背后的歷史線索,并為昆德拉在小說史上定位,才顯得更為必要而可能。”而要實現這樣的研究思路和意圖,就需要開闊的學術視野,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資料積累,和填密的論述能力。客觀地說,作者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研究意圖,但總體而言,依然顯得有點宏大與空泛。

篇幅所限,還有一些論文和專著,我們就不在此一一評點了。四十年來,中國昆德拉研究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為昆德拉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也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和缺憾。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幾點:一,研究隊伍極不穩定,長期關注和研究者寥若晨星;二,論文和著作中,一般性和空泛性評述和低層次重復過多,有不少盲目跟隨歐美語境,創見極少,深入不夠,有些甚至存在有意或無意抄襲現象;三,由于昆德拉是熱門作家,加上有段時間不斷傳言他極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些評論文章和研究課題有盲目跟風和功利主義現象,有些圖書甚至有明顯的逐利傾向,并非出于真正的學術熱情;四,隨著昆德拉《小說的藝術》《被叛賣的遺囑》《邂逅》等幾部文學隨筆集的被譯介,出現了不少用昆德拉來解讀昆德拉,也就是被昆德拉牽著走的所謂學術文章;五,總體上來看,絕大多數研究者還缺乏必要的學術視野、文學敏感和理論功底。而這恐怕正是中國昆德拉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最嚴峻的問題。還有一些所謂的論文和著作存在著嚴重的拼湊和剽竊現象。這是中國昆德拉研究領域的不正之風,應該予以嚴厲遣責。

昆德拉研究依然在繼續,而且研究隊伍越來越大,但愿學術含量也會越來越高。如今,我們終于可以不受意識形態的牽制和干擾,能冷靜地、客觀地、完全從文學從藝術從學術的角度來研究和看待一個作家了。文學研究回到了它的根本。這是時代的進步。

四、歐美語境下的米蘭·昆德拉

回顧米蘭·昆德拉作品在中國傳播和接受的歷史,我們會發現,昆德拉能吸引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讀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仔細考察和分析,我們覺得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相同的經歷。昆德拉作品的時代背景中國讀者太熟悉了,人物的經歷我們也同樣經歷過。這極能引發我們的共鳴。二是作品的主題。昆德拉談論的都是些人類生存的重大主題,比如永恒,比如輕與重,比如記憶和遺忘。這些主題實際上是人類共同的話題。中國讀者也不例外。三是文學、政治和性的巧妙融合。性永遠都是暢銷法寶。昆德拉是位有智慧的作家,他將文學、政治和性融為一體,而重心又落在了文學。這樣就有可能讓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讀他的作品。而中國作家對昆德拉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致,是因為昆德拉將現實提升到文學和哲學高度的智慧,實在值得學習和借鑒。

但我們不得不強調的是,我們所讀到的米蘭·昆德拉常常是歐美語境下的米蘭·昆德拉,我們所讀到的東歐文學也常常是歐美語境下的東歐文學。而歐美語境下的東歐文學,常常帶有濃郁的意識形態色彩。這似乎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因為,東歐文學,根本上,就更多的是個政治概念。當然,它也是個歷史概念。不得不承認,恰恰是意識形態色彩成全了不少作家的聲名。赫爾塔·米勒如此。卡達萊如此。昆德拉亦如此。

2009年10月,德國女作家赫爾塔·米勒(HertaMuller,1953—)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赫爾塔·米勒生于羅馬尼亞,長于羅馬尼亞,前前后后在羅馬尼亞生活了三十四個年頭,同羅馬尼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翻開赫爾塔·米勒的作品,我們幾乎處處可以感到羅馬尼亞的存在。盡管后來生活在德國,并享有不小的聲名,但赫爾塔·米勒堅持書寫羅馬尼亞題材,更確切地說,書寫齊奧塞斯庫專制下的羅馬尼亞生活。這是她的策略,也是她的聰明之處。用德語寫作,寫的卻是專制下“那些被剝奪者”的境遇,赫爾塔·米勒頓時有了得天獨厚的主題和題材上的優勢,還為自己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道德光環,同時也明確了自己的身份:“被剝奪者”中的一員。小說家赫爾塔·米勒于是又成為了控訴者赫爾塔·米勒。

阿爾巴比亞小說家伊斯梅爾·卡達萊(IsmailKadare,1936—2024)一直是個分裂的形象。仿佛有好幾個卡達萊:生活在地拉那的卡達萊;歌頌恩維爾·霍查的卡達萊;寫出《亡軍的將領》的卡達萊;發布政治避難聲明的卡達萊;定居巴黎的卡達萊;獲得曼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卡達萊…他們有時相似,有時又反差極大,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抵觸。因此,在阿爾巴尼亞,在歐美,圍繞著他的,始終有種種截然相左的看法。指責和贊譽幾乎同時響起。指責,是從人格方面。贊譽,則從文字視角。他的聲名怡怡就在這一片爭議中不斷上升。以至于,提到阿爾巴尼亞,許多人往往會隨口說出兩個名字:恩維爾·霍查和伊斯梅爾·卡達萊。想想,這已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了。但歐美卻有評論者認為,憑借《夢幻宮殿》這部小說,卡達萊完全可以在世界文壇占一席之地。

《夢幻宮殿》中的人物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馬克-阿萊姆,所有故事基本上都圍繞著他進行,線索單純,時間和空間也很緊湊??伤婕暗闹黝}卻廣闊、深厚、敏感,有著豐富的外延和內涵??ㄟ_萊于1981年在他的祖國發表這部小說。作為文本策略和政治策略,他將背景隱隱約約地設置在奧斯曼帝國,似乎在講述過去,挖掘歷史,但任何細心的讀者都不難覺察到字里行間彌散出的諷喻的氣息。因此,人們也就很容易把它同卡夫卡的《城堡》、奧威爾的《動物農場》等寓言體小說連接在一起,將它當作對專制的揭露和討伐。難怪出版后不久,《夢幻宮殿》便被當局列為禁書,打入冷宮??ㄟ_萊本人在談到此書時,也意味深長地強調:“我試圖描寫地獄的情形?!彼谝凭臃▏笤偃f過:“我每次寫一本書,都感覺是在將匕首刺向專制。”盡管他說此話有討好和迎合西方讀者之嫌,真誠中夾雜著一些虛偽和狡黠,但起碼《夢幻宮殿》可以成為他的這番言論的有力證明。倘若說走向西方,需要亮出某種通行證的話,卡達萊肯定最愿意亮出《夢幻宮殿》了。事實上,他也這么做了,而且效果極好。歐美已有評論家呼吁:“單憑《夢幻宮殿》一書,伊斯梅爾·卡達萊就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p>

米蘭·昆德拉就更為典型了。這一點,我們從來蘭·昆德拉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中已充分地意識到。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文學和政治的某種微妙平衡成就了不少作家,尤其是從東歐陣營中走出來的作家,包括米蘭·昆德拉。我們在閱讀和研究這些作家時,需要格外地警惕。過分地強調政治性,有可能會忽略他們的藝術性和豐富性。而過分地強調藝術性,又有可能會看不到他們的政治性和復雜性。如何客觀地、準確地閱讀、認識和評價他們,同樣需要我們的敏感和平衡。

注釋:

[1]即《告別圓舞曲》,昆德拉小說原標題如此。而“為了告別的聚會”只是英譯者起的標題。

[2]即《難以承受的存在之輕》。筆者認為這一譯法更為準確,因為昆德拉始終強調的是存在,而非僅僅生命。

[3]中國臺灣學者蕭寶森、林茂松曾撰文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ofBeing兩個中譯本的比較分析》,集中談論韓少功譯本和呂嘉行譯本中的得與失。

[4]李鳳亮的這一數字可能很不確切。事實上,發行量要遠遠大于這一數字。由于大量的盜版盜印,這一數字很難準確統計。

[5]見1989年1月7日《文藝報》。

[6]見1992年第1期《讀書》。

[7]見1993年第6期《世界文學》。

[8]見1993年第2期《讀書》。

[9]見1997年4月15日《文論報》。

[10]見1996年第3期《文藝研究》。

[11]見1994年第1期《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

[12]見1995年第3期《國外文學》。

[13]見1994年第6期《文藝研究》。

[14]見1996年第3期《復旦學報》(哲社版)。

[15]見1997年第2期《小說評論》。

[16]見1999年第2期《外國文學評論》。

[17]見2003年第8期《讀書》。

[18]見2004年第4期《外國文學評論》。

[19]見2007年第5期《世界文學》。

猜你喜歡
昆德拉米蘭文學
憤而內省,怒而自洽
花一樣的老師
特朗普提前布局美聯儲
周文學/中國畫
文藝研究(2025年7期)2025-08-21 00:00:00
做一個為“美”落淚的人
視野(2025年14期)2025-08-14 00:00:00
新聞與文學的不同(節選)
未來的文學生活
“文學本質”內涵探析
今古文創(2025年22期)2025-07-29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91亚洲免费视频| 午夜丁香婷婷| 欧美色图久久|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亚洲三级a|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先锋资源久久|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操国产美女|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亚洲欧洲综合|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国产精品第|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日韩黄色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久热精品免费| 欧美午夜网| 国产va在线|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2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中文字幕 91|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 91九色国产在线|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久久黄色影院|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九九| 综合色88| 欧美成在线视频|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久操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免费啪啪网址|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在线日本|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亚洲人网站| 91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18|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