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專攻海洋聲學和聲納工程技術,為我國的航海工程科技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標志性成果。他作為我國水中兵器學科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培養出我國第一位該學科的工學博士。他就是水聲工程與信息處理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馬遠良。
1938年,馬遠良出生于四川隆昌縣的一個鄉村名醫之家。1956年,馬遠良被選拔為留學預備生,后因中蘇關系惡化,學校通知保送他去西北工學院學習國家急需的“特種專業”——“魚雷設計”專業,搞國防建設。原本一心想報考北大物理系的馬遠良服從祖國需要,把這個“特種專業”作為第一志愿并被錄取,成為我國普通高校中第一屆魚雷專業的學生。
1957年,西北工學院和西安航空學院合并成立西北工業大學(簡稱“西工大”)。命運的指針在1958年再次撥動,學校決定開辦水聲工程專業,馬遠良等8名同學被選中并派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插班學習。
馬遠良有幸成為我國第一個聲吶本科班學生,在那里接受了嚴格、正規的專業教育。他抓緊一切時間認真努力的學習,時刻謹記時任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壽松濤到哈軍工看望慰問同學們時的寄語:“你們到這里,就是要一門心思把學習搞好,對外面的事情可以遲鈍一些,但學習要敏感一些,要鉆進去,就連吃飯和睡覺也放不下,有了這么一股子鉆勁兒,將來就有可能有所作為,甚至做出大成績”。馬遠良說,“為什么我老記住壽校長的這番話,事實上,我這一輩子就是這樣子過來的嘛。”
1978年以后,西工大航空聲吶團隊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第一代吊放聲吶已經成功,改革開放也使科研工作獲得了嶄新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機遇,擺在馬遠良和他團隊面前的問題是:如何走向未來、走向世界?
1978年底,馬遠良應邀參加了海軍赴法國技術考察團,詳細考察了法國的吊放聲吶和空投魚雷,觀察了對方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比斯開灣的海上演示。這些國防領域尖端技術讓他開拓了視野,使他產生了一個提升吊放聲吶能力的大膽構想。他義無反顧、再次出發,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回國后不久,馬遠良提出了大幅度提高聲吶性能的創新技術方案,SKD-41A型聲吶項目隨即上馬,并在1981年初春的海上試驗中獲得令人振奮的結果——探測潛艇的作用距離達到赴法考察所見同時代美、法同類裝備的 2~3 倍。
1981年~1983年,馬遠良再度啟程,到英國拉夫堡大學進修水聲信號處理。廢寢忘食、爭分奪秒,他在兩年時間里完成了4項創新性高的研究課題,為日后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知識和研發積累。
回國以后,馬遠良率先開展了水聲信號自適應濾波與參數估計技術的研究,系統建立了“自適應相干累積”技術,應用于魚雷自導系統研制。此外,同時期他發明了任意結構形狀水聽器陣列的方向圖優化設計技術,研制出三維可擴展的正交體積陣。
馬遠良將他在英國所學運用到科研中去,解決了之前無法突破的一系列問題。
機遇面前不遲疑,挑戰面前不畏懼,成績面前不自滿。1991年,馬遠良任西工大航海工程學院院長,他將眼光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經過全國“競爭擇優”評審,先后獲得了兩型聲吶研制任務。他不辭辛勞、深入現場,常常奔波于校內外實驗室、直升機試驗站和海上試驗場所,發揮了既做領軍者又做實干家的帶頭作用。
兩型聲吶于1998年和1999年相繼完成,集數十項預研成果之大成,是我國新一代全數字化、全景航空吊放聲吶裝備,達到同時代國外同類裝備的先進水平,并批量列裝部隊形成戰斗力。1998年,馬遠良正好60歲,從27歲開始,歷經33年頑強拼搏,終于實現了中國在該領域達到國際先進的理想。
2003年,馬遠良因其在工程科技領域的重大成就和對國防建設的重大貢獻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馬遠良將工作重心轉向更加基礎性、前沿性的創新研究,帶領一批青年教師積極開拓新的研究方向。
馬遠良提出了“跨界面水聲信號遠距離高速傳輸”創新構想,帶領團隊系統地揭示了近海面微波超視距傳輸的物理機理和傳輸特性,研制出多型海上高速數據傳輸系統,實現了水下信號跨海面的高速超視距傳輸,榮獲201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每一次挑戰新的研究領域,馬遠良都以解決國家急需或搶占科技前沿為先,每一項成果的獲得都是十年磨一劍的堅持。
馬遠良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辛勤耕耘在育人一線六十余載,治學嚴謹,師德高尚,為推進我國水聲工程、信息科學和水中兵器教育事業的進步和高層次人才培養作出了杰出貢獻。
1961年,馬遠良留校工作后,受命肩負起西北工業大學水聲工程學科和專業建設的重擔。面對空白,他迎難而上,歷經六十余年堅持不懈,帶領團隊將水聲工程建設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和國家級一流專業。他還主持創建了我國水中兵器學科第一個博士學位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是水中兵器領域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培養了我國水中兵器學科第一位博士。他共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后140余人,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重點型號總師、國家智能機器人專家組組長、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等一批杰出人才,是我國國防科技領域和國民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
“做教師是快樂的,看到學生的成長和成就,尤其快樂?!瘪R遠良經常告訴青年教師,世界上只有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最容易把自己的人品、學識乃至做事的風格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