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por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 National Approved WheatVariety Xinshiji 878
DING Kai1,SHANG Dahu1,YUAN Hao1,HONG Jiangpeng', WANGKunlun2,ZHANGWanyin2,WEIYue2,MATongfu3 ( 1 Anhui New CenturyAgricultureCo.,Ltd.,Fuyang236o69,Anhui;2Anhui NewCentury WheatScabResistance ResearchInstitute,Fuyang3615,Anhui;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236o37,Anhui)
小麥作為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的糧食生產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黃淮南片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其小麥種植面積與產量對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影響。該區域氣候條件復雜多樣,既面臨干旱、洪澇、干熱風、倒春寒、穗發芽等自然災害的威脅,還需應對赤霉病、銹病等多種病蟲害挑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場對小麥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滿足基本的食用需求,還要在加工性能、營養成分等方面有所突破,以適應多樣化的食品加工產業發展。與此同時,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種植戶期望小麥品種能更適應機械化作業,具備良好的抗倒伏性與高效的生產能力,實現增產增收。在此背景下,選育豐產、穩產、抗病的小麥新品種,不僅能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與病蟲害侵襲,穩定并提升小麥產量,還能契合市場需求,為食品加工產業提供優質原料,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新世紀878是安徽新世紀農業有限公司以西農979、煙農19為親本,利用常規遺傳育種方法選育而成的豐產、穩產、廣適、抗倒春寒小麥品種,2022年通過國家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審定(國審麥20220143)。加快新世紀878在審定區域的推廣與應用,充分發揮其增產效能,全面提高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可為保障國家糧食穩產增產、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1品種特征特性
1.1農藝性狀新世紀878屬半冬性中熟小麥品種。幼苗特性幼苗期呈半匍匐狀,葉色呈深綠色,葉片形態偏窄短,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分蘗能力強。株型結構株型緊湊,株高適中( 87.2cm ),莖稈抗倒伏能力較好,穗層整齊,小穗排列密度適中且分布均勻。穗粒特征穗紡錘形,籽粒白色、硬質且飽滿度好。產量構成畝有效穗數約43.4萬穗,單穗粒數32.7粒,千粒重達 46.6g 。
1.2品質分析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分別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和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2年檢測結果顯示:新世紀878籽粒容重分別為 824g/L,828g/L ,蛋白質含量 14.86%.14.60% ,濕面筋含量 35.8%.30.6% ,吸水率 60.0%.65.4% ,穩定時間 6.0min,8.3min ,其品質較穩定,為中筋小麥。
1.3抗病性2018-2019年度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進行抗病性鑒定,新世紀878中感赤霉病、葉銹病、紋枯病,高感條銹病、白粉病;2019-2020年度再次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鑒定,該品種中抗葉銹病,中感紋枯病,高感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
2產量表現
2018-2019年度參加新世紀黃淮南片小麥試驗聯合體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區域試驗,23點匯總,每 667m2 平均產量 578.35kg ,較對照周麥18顯著增產 4.86% ,比對照增產 ?2% 的試點率 73.9% 較對照百農207增產 7.26% ;居A組14個參試品種第4位。2019-2020年度續試,25點匯總,每667m2 平均產量 561.48kg ,比對照周麥18極顯著增產 7.28% ,比對照增產 ≥2% 的試點率 92.0% ;比對照百農207增產 8.89% ;居A組11個參試品種第2位。2年48點匯總,每 667m2 平均產量 569.92kg ,比對照周麥18增產 6.07% ,比對照增產 ≥2% 的試點率 83.0% 。2020-2021年度參加生產試驗,22點匯總,每 667m2 平均產量 550.20kg ,比對照周麥18增產 5.71% ,增產點率 100% 。
3配套栽培技術
為探索新世紀878的增產潛能,實現產量高、品質優的目標,整合出一套栽培技術模式。該模式要求選擇中高肥力且水源充足的地塊,著重做好種子篩選與包衣工作,以預防莖基腐病和紋枯病。在實際大田生產中,該品種不適合種植于沙質土壤以及缺乏灌溉條件的貧瘠土地。
3.1播前選地選擇地勢開闊平坦、坡度小的地塊,以便于大型農業機械開展耕翻、播種、灌溉等作業,減少因地形限制導致的作業死角和質量差異。要求土層深厚,土質結構疏松、通氣透水性好,土壤養分充足、肥力中上等水平、有機質含量較高,以滿足小麥不同生育期的養分需求。同時要避開重茬地,以降低病蟲害發生的風險。
3.2精細整地精細整地是保證小麥苗全、苗齊、苗壯的基礎。前茬作物收獲后應適時進行深翻作業,耕作深度控制在 25~30cm 之間,通過破除犁底層障礙結構,有效提升土壤孔隙度與水分涵養能力。深耕后及時耙,使土壤細碎、平整、上虛下實。對于旋耕的地塊,連續旋耕2\~3年后應進行1次深耕,防止土壤板結。
3.3科學施肥強化有機肥投入,精準施用化肥。建議每 667m2 施用腐熟農家肥 2000kg ,用于改善土壤結構并補充基礎養分; N,P2O5,K2O 施用量分別為 15.0kg?7.5kg?8.5kg 。磷、鉀肥全量基施;氮肥分施總氮量的 50% ( 7.5kg )作基肥,剩余 50% 于拔節期結合嫡情追施[2]。針對微量元素匱乏的地塊,需著重補充鋅、硼肥等,以滿足作物生長需求。
3.4精準播種
3.4.1種子處理播種前的種子處理是關鍵環節,目的是提升種子活力、預防病蟲害,為壯苗、高產打基礎。一是精選種子,可采用風選、篩選等方式剔除癟粒、病粒和雜質,保證種子純凈度與飽滿度,提高出苗率。二是曬種,選擇晴朗天氣將種子均勻攤曬2\~3d,晾曬期間勤翻動,以打破種子休眠,增強酶活性,促進種子萌發。三是藥劑拌種,針對常見病蟲害選用合適的藥劑進行拌種,用咯菌腈、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拌種防治紋枯病、根腐病,用辛硫磷、吡蟲啉等殺蟲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按比例與種子充分攪拌均勻,可形成保護膜,阻止病菌、害蟲的侵襲。
3.4.2適播種小麥播種以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5% 左右時為最佳[3。情不夠需提前安排灌溉,以為土壤補足水分,確保種子萌發的基礎濕度。若播種期時間緊張,也可先完成播種,隨即開展澆水作業。務必把控好澆水量,以水能滲透至底層面為標準。
3.4.3適期播種半冬性小麥品種的最佳播種時期以日均氣溫 14~16°C 為宜。新世紀878適宜播期為10月10-30日,各地可根據騰茬情況和天氣變化適當調整。在符合適播期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延遲播種時間,每延遲2d,播量需相應增加0.50~0.75kg/667m2
3.4.4適量播種建議采用寬幅播種鎮壓一體機開展播種作業。在適播期內每 667m2 播種量控制在11~13kg 之間。若條件允許,應優先選用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以進一步提升播種精準度。當情良好時,播種深度控制在 3~5cm 之間。播種過程中要做到播種均勻、播量精準,無漏播、重播,確保播種質量。
3.5 冬前管理
3.5.1查苗補苗出苗后即刻開展苗情排查,一旦發現缺苗或斷壟應立即采取補救措施。若缺苗數量較少,可采用移栽麥苗或種子催芽后再補種的方式處理[4]。
3.5.2中耕除草小麥3\~5葉期進行中耕,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中耕深度為 3~5cm 。同時進行田間雜草的去除工作,針對雜草發生較重的田塊,選擇日平均氣溫穩定 ?10°C 的晴暖天氣施藥,以確保藥劑活性與雜草吸收效率。闊葉類雜草優勢田塊優先選用雙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等對播娘蒿、豬殃殃進行防治;禾本科雜草優勢田塊則選用甲基二磺隆、唑啉草酯等防治節節麥、雀麥;針對混合發生田塊,建議使用雙氟·唑嘧胺 + 炔草酯等復配方案,實現闊葉與禾本科雜草協同防除。施藥時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操作,避免發生藥害。
3.5.3澆好越冬水在日平均氣溫 3~5% 時進行冬灌,一般于11月底至12月上旬完成。冬灌可滿足小麥越冬期間對水分的需求,穩定地溫,防止凍害。單次灌水建議每 667m2 用水量在 30~40m3 之間[5],通過小畦灌、滴灌等節水方式實現均勻滲透。嚴格避免大水漫灌而導致田間積水結冰、冰層擠壓根系或引發室息性死苗。冬灌后3\~5d內完成中耕劃鋤,深度 3~5cm ,以粉碎地表板結層并彌合裂縫;優先采用圓盤耙或齒型鎮壓器進行機械松土,以提升土壤孔隙度及透氣性,減少龜裂導致的根系懸空斷裂風險。
3.6春季管理
3.6.1返青期管理返青期及時進行劃鋤,以提高地溫,促進麥苗早返青、早生長。對于群體不足、麥苗瘦弱的地塊,結合劃鋤每 667m2 追施尿素 5~7kg 促進分蘗和根系生長;對于群體過大、麥苗旺長的地塊,進行鎮壓或化控,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鎮壓遵循“壓旺不壓弱、壓干不壓濕、壓黃不壓綠”[的準則。化控優先選用三唑類植物生長延緩劑(如多效唑、烯效唑),通過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來縮短節間、提高抗倒伏能力。
3.6.2起身拔節期管理起身拔節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需肥、需水量大。可結合澆水每 667m2 追施尿素 10~15kg 、氯化鉀 3~5kg 滿足小麥生長對養分的需求。紋枯病防控建議選用井岡霉素、噻呋酰胺等殺菌劑進行莖基部定向噴施,以控制病株擴展;麥蜘蛛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全株均勻噴霧,以降低蟲口密度。
3.6.3 孕穗期管理 小麥孕穗期處于水分敏感期,需確保墑情適宜,以支撐花粉分化與穗粒形成。若出現旱情,應依據田間泛白程度適時補灌透水,灌水量以滲透根系層但田間不積水為宜。每 667m2 可用磷酸二氫鉀 100g 、尿素 500g 兌水 30kg 配制葉面肥混合液,并結合病蟲害防治,通過無人機或高稈噴霧機械進行全株均勻噴施,重點覆蓋葉片正反面及莖基部,噴施時段宜選擇無風晴朗天氣的上午或傍晚。磷酸二氫鉀提供磷、鉀營養元素促進穗粒發育,尿素補充氮素加速光合產物積累,二者協同可提升植株抗倒伏、抗干熱風能力,優化籽粒灌漿效率。銹病與白粉病于發病初期(病葉率 5%~10% )全株噴施進行協同防治,重點覆蓋中下部葉片及莖稈,選用三唑酮(兼具內吸傳導與保護作用)與戊唑醇(強內吸性)復配可同步防控2種病害,配合噴施多菌靈 750g/667m2 可提升對白粉病的預防效果。赤霉病預防關鍵期在小麥抽穗期至揚花期(齊穗后5d內),遭遇連續陰雨天氣或空氣濕度 gt;80% 時,需搶晴每 667m2 優先施用 40% 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 30~50mL,30% 多菌靈·三唑酮復配懸浮劑40~50mL ,并采用無人機低容量噴霧,確保藥液均勻覆蓋穗部,施藥后4h內遇雨需補噴。每 667m2 施用 2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20g 或 5% 啶蟲胱微乳劑 40mL 可快速降低穗蚜蟲口密度,與菊酯類藥劑(如聯苯菊酯)混用,可延長持效期并延緩抗藥性。
3.7灌漿期管理灌漿期保持土壤濕潤,以確保小麥灌漿所需水分。同時,繼續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重點防治蚜蟲、吸槳蟲等害蟲和葉部病害,防止早衰和干熱風危害。結合葉面噴肥每 667m2 用磷酸二氫鉀 100g 、硼砂 100g 兌水 30kg 進行噴霧,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可提高小麥灌漿速率、增加千粒重。
3.8適時收獲 在小麥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進行收獲,此時小麥籽粒變硬、色澤正常,含水量在13%~14% 之間,千粒重最高,產量和品質最佳。建議采用聯合收割機收獲,做到顆粒歸倉,減少損失。收獲后及時晾曬,待小麥含水量降至安全標準以下時即可入庫儲存。
新世紀878作為豐產、高產、廣適小麥品種,在推廣種植地區具有良好的種植表現。通過配套科學的栽培技術,能夠充分發揮其品種優勢,實現小麥高產穩產,提高種植效益。同時,種植戶應不斷學習和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項栽培管理措施,為保障地區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小康,吳崇寧,王維,李文淑,KishiiM,田紀春,鄧志英.人工合成六倍體小麥耐鹽種質資源的篩選及評價.麥類作物學報,2021,41(12):1487-1495
[2]丁凱,馬同富.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中原國科15號的選育.中國種業,2025(4):159-162
[3]王國雨,管慶飛.國審小麥品種懷川267配套栽培技術.中國種業,2025(3):160-162,165
[4]李瑞祥,郭琴,張健,段芳芳,楊清雯.小麥品種邯農1412及栽培技術.中國種業,2020(3):68-69
[5]李文旭,徐福新,時夏,劉聰聰,吳政卿,楊會民,張笑晴,倪雪峰,朱高紀,雷振生.國審小麥新品種鄭麥369的選育.中國種業,2024(1):142-144
[6]冉午玲,張文玲,常萍,田宇兵.優質強筋高產小麥中麥578在河南省的高效栽培技術.中國種業,2024(3):149-151
(收稿日期: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