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Food Testing Technology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WU Ziying (Institute of Analysis,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National Analytical Center, Guangzhou),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health awarenes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faces higher requirements. As a core means of supervision, the application effciency of food detection technology directly afects the qualityofsupervis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from four dimensions: technology selection,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talent development,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proposes targeted solutions.The aimi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eficient,and sustainable food detection technology system,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Keyword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food detection; technology selection; equipment maintenance
食品檢測技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環節,其精準性與時效性直接影響監管效能。近年來,隨著食品供應鏈的全球化以及新型添加劑和污染物的不斷涌現,食品檢測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然而,現有檢測技術體系存在技術選型不夠科學、設備管理不夠精細、人員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難以滿足復雜多變的監管需求。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食品檢測技術在監管實踐中的關鍵問題,并提出優化對策,以期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1食品安全監管中食品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
1.1檢測技術選型不科學
食品安全監管中,檢測技術的選型決策直接影響風險防控效率。然而,當前的技術選型過程普遍存在系統性缺陷。監管部門在篩選檢測方法時,往往機械地套用傳統技術標準,未能充分考慮檢測目標的動態變化特性。例如,在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領域,部分機構仍依賴耗時較長的色譜分析法,而未結合現場快速篩查的實際需求引入免疫層析技術,從而導致檢測周期延長、應急響應能力不足[]。此外,技術選型偏差還體現在成本效益評估缺失上。盡管高精度儀器能提升檢測準確性,但其購置與運維成本遠超基層監管部門的預算承載能力,實際應用中可能因資源擠占而壓縮其他環節的監管投入。更深層的問題源于選型依據的片面化。現有技術評價體系偏重靈敏度與特異性指標,對檢測場景的適配性考量不足。例如,在冷鏈食品的微生物檢測中,若僅采用常溫環境下的標準方法,可能因溫度波動導致假陰性結果,而此類變量在技術選型階段常被忽視。技術選型的局限性會進一步加劇區域間監管水平差異,經濟發達地區傾向于堆砌高端設備,而欠發達地區則因技術適配性差被迫降低檢測頻次,從而形成監管漏洞。
1.2檢測設備配置不足且維護管理不當
檢測設備配置失衡與維護體系缺陷已成為制約監管效能提升的突出瓶頸。基層檢測機構普遍面臨設備代際斷層問題,部分縣級實驗室仍在使用服役多年的光譜儀,其檢出限已難以滿足現行食品安全標準要求。高端設備的區域分布呈現顯著區域不均衡現象,質譜聯用儀等精密儀器多集中于省級檢測中心,而基層機構因設備短缺不得不將樣本跨區域送檢,既延長檢測周期,又增加樣本污染風險。此外,設備管理粗放化趨勢同樣需引起重視,部分機構未建立規范的維護校準制度,若儀器性能衰減未被及時發現,可能導致檢測數據可信度下降[2]。更隱蔽的問題在于設備功能開發不足,許多機構僅限于使用儀器的基本檢測模塊,未能結合檢測需求激活數據自動分析、異常值預警等擴展功能,造成技術資源的隱性浪費。此類管理漏洞在突發食品安全事件中尤為致命,設備故障或校準延誤可能直接延誤風險研判與處置時機。
1.3檢測人員技術應用能力參差不齊
檢測隊伍的技術素養差異已成為阻礙檢測標準化進程的關鍵因素。部分檢測人員對新技術原理的理解僅停留在操作手冊層面,缺乏對檢測方法適用范圍及其誤差來源的系統性認識。在分子生物學檢測中,操作者若未能掌握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擴增的引物設計原則與污染控制要點,則可能因非特異性擴增產生假陽性結果。技術培訓的碎片化加劇了能力分化,基層人員多通過短期速成班掌握設備操作,但對檢測數據異常值的診斷能力薄弱,面對復雜樣本時易出現誤判[3]。此外,標準化意識缺失同樣值得關注,同一檢測項目在不同實驗室間可能因操作細節的差異導致結果偏離,直接影響檢測結果可比性。人員流動頻繁進一步削弱了技術穩定性,新人職人員未經充分實操訓練即參與關鍵檢測環節,導致操作失誤風險顯著上升。這種能力斷層在應對新興檢測任務時更為凸顯,如納米材料檢測、活體細胞分析等前沿技術對操作者的跨學科知識儲備提出更高要求,而現有人員知識結構更新速度明顯滯后。
1.4檢測技術發展滯后新興監管需求
現有檢測技術體系與快速演變的食品安全風險間存在明顯技術代差。新型食品加工工藝催生的未知風險物質持續涌現,如植物肉生產中的重組蛋白修飾產物,而傳統檢測方法缺乏對應的特征識別標記庫,難以實現對這些新興物質的精準定性定量分析。此外,微塑料污染等全球性食品安全問題對檢測靈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常規顯微鏡觀察法受分辨率限制,無法有效識別小粒徑塑料顆粒[4。當前技術研發的被動性特征明顯,檢測方法多針對已納入國家標準的風險因子,對潛在新興污染物的前瞻性技術儲備不足。智能化技術融合進程緩慢,進一步制約了監管效能提升,盡管區塊鏈可優化檢測數據溯源,但實際應用中仍存在傳感器數據與區塊鏈平臺接口不兼容、動態數據上鏈延遲等技術瓶頸[5]。這種技術迭代滯后性導致監管體系始終處于被動應對狀態,難以構建主動式風險防控網絡。
2應對食品安全監管中食品檢測技術問題的策略
2.1綜合考慮監管實際,科學選型食品檢測技術
食品檢測技術的科學選型需基于監管場景的復雜性和風險防控的動態需求,構建多維度的技術適配評估體系。 ① 建立動態技術評估模型,整合檢測目標、樣本特性、環境變量等核心要素。例如,針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快速篩查需求,優先選用免疫層析技術而非實驗室色譜分析法,縮短檢測周期以滿足現場決策時效性要求[。 ② 細化成本效益分析維度,綜合評估設備購置、耗材消耗、人員培訓等全周期成本,避免因單純追求高精度設備而導致財政資源分配失衡。例如,基層監管機構可采用便攜式光譜儀替代大型質譜儀,在保證基礎檢測能力的同時降低運維負擔。 ③ 強化區域技術協作網絡,通過省級檢測中心與市縣實驗室的聯動機制,統籌規劃技術配置方案。例如,將高通量檢測設備集中配置于區域中心實驗室,基層站點則側重快速初篩設備,從而形成技術資源的梯級配置格局。 ④ 定期更新技術選型指南,組織跨學科專家團隊結合食品安全風險演變趨勢,修訂檢測技術適用性清單,明確不同場景下的優先技術路徑,確保選型決策始終與監管需求同步迭代。
2.2優化檢測設備配置,完善設備維護管理體系
檢測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突破傳統粗放式配置模式,構建精細化、智能化的設備運維體系。 ① 實施設備配置分級標準,根據行政層級和監管職能劃分設備配置類別,如省級重點實驗室配置分子生物學檢測設備,縣級站點聚焦常規理化分析儀器,以消除設備重復購置與功能閑置現象[7]。 ② 推行設備共享云平臺建設,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跨區域設備使用預約、狀態監控和數據傳輸,如將農殘檢測質譜儀接入共享系統,供周邊區縣按需調用,提高高端設備利用率[8]。 ③ 建立標準化維護操作流程,制訂包含每日校準、月度性能驗證、年度大修的三級維護制度,并通過配置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設備運行參數,自動觸發維護預警,避免因設備性能衰減導致檢測誤差。 ④ 開發設備功能拓展模塊,聯合設備廠商定制數據分析軟件包,如為光譜儀加載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輔助判讀系統,自動識別異常光譜峰并關聯污染物數據庫,將單一檢測設備升級為智能診斷終端。
2.3組織分級分類培訓,促進專業檢測隊伍建設
檢測人員能力提升工程需打破傳統籠統化培訓模式,構建靶向精準的分層培養體系。 ① 劃分技術人員能力矩陣,依據從業年限、專業背景、崗位職責設定初、中、高三級培訓目標,新入職人員側重設備操作規范培訓,資深技術骨干主攻檢測方法開發能力培養[9]。 ② 設計模塊化培訓課程包,將檢測技術分解為樣品前處理、儀器操作、數據分析等獨立單元,支持按需組合學習路徑,如微生物檢測人員可重點選修PCR擴增技術模塊,減少通用理論課程占比。③ 建立實操能力認證機制,在省級檢測中心設立標準化實訓基地,采用虛擬仿真系統模擬復雜檢測場景,要求學員完成致病菌分離鑒定全流程實操考核后方可上崗。 ④ 實施技術骨干導師制,遴選具備十年以上檢測經驗的高級工程師組建導師庫,定點幫扶基層檢測人員解決技術難題,如每月開展遠程視頻會診,實時指導農殘檢測中的色譜峰解析問題。
2.4針對新興監管需求,推動檢測技術創新研發
檢測技術研發體系需轉向需求導向型創新模式,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的完整創新鏈。 ① 設立技術預研專項基金,聚焦新型食品添加劑、納米級污染物等前沿領域研究,支持高校與檢測機構聯合攻關快速檢測技術創新,如開發生物傳感器用于食品包裝材料遷移物原位檢測[10]。 ② 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平臺,由行業協會牽頭組建技術轉化聯盟,明確企業提出檢測需求、科研機構攻克關鍵技術、檢測部門驗證應用效果的閉環機制,加速拉曼光譜檢測小型化等成果轉化[11]。 ③ 優化新技術驗證評估程序,建立替代方法等效性評價綠色通道,對經實驗室驗證的創新檢測方法縮短審批周期,如將基因編輯檢測技術的評審流程壓縮至3個月內完成。
3結語
綜上所述,在食品安全監管中,食品檢測技術存在選型缺乏科學性、設備配置與維護管理不足、人員技術能力參差不齊以及技術滯后于新興監管需求等問題,嚴重制約著食品安全監管效能。通過科學選型檢測技術,可從源頭保障檢測的準確性與經濟性;優化設備管理,可夯實檢測工作的硬件基礎;強化人員培訓,為技術應用提供專業支撐;推動技術創新,則能有效應對不斷變化的食品安全挑戰。未來,隨著食品行業的持續發展,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復雜,唯有持續完善食品檢測技術體系,不斷提升檢測技術水平,才能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切實保障公眾飲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宋敏.食品檢測技術在食品質量控制中的實踐探討[J].中國食品工業,2024(13):104-106.
[2]肖堯,楊琪,孫鑫澤,等.食品安全問題及食品檢測技術分析[J].現代食品,2024(8):139-141.
[3]盧娜.食品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分析[J].現代食品,2022(11):8-10.
[4]田歌.在食品安全領域探討食品檢測技術的創新發展研究[J].中外食品工業,2024(3):37-39.
[5]孫姍姍,羅嬌依,王雪梅,等.區塊鏈模式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路徑的探索[J].食品與藥品,2023,25(6):583-588.
[6]岳清洪,黃瑛,黃璐瑤,等.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基層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18):6356-6361.
[7]賴詩攀,藍燕敏.復合選擇性執行:任務超載驅動的基層食品安全監管注意力再分配的效應[J公共行政評論,2024,17(4):95-111.
[8]左敏,王菲,宋紹義,等“智慧 + 食品監管發展歷程、應用現狀與未來方向[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24,42(3):1-10.
[9]吳振偉,何笑叢,王惠,等.糧農食品安全市場監管背景下上海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食品工業,2024(14):165-167.
[10]件雁北,冀瑋,辛萌萌,等.科技賦能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創新與應用[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23(5):44-47.
[11]陳純.新型食品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中的應用[J].中國食品工業,2024(7):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