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圣火灼灼處,千里麥浪接天奔涌,八百里秦川古韻新風交相輝映。陜北高原的信天游以蒼勁聲線刺穿云層,陜南青峰間一絡絡茶煙扶搖直上,恰似大地書寫的裊裊詩行。
這片深植周禮秦制、漢風唐韻的文明厚土,正以鄉風為墨,以振興為紙,擘畫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當關中老農王振興執筆如執犁,在村史館斑駁木匾上落下“耕讀傳家”的最后一捺,筆鋒里沉淀著半個世紀春種秋收的深痕;當陜北說書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三弦琴音震顫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窗祿,古老的曲賦《將軍令》抑揚頓挫間流淌出《鄉村振興賦》的新韻;當陜南茶山云霧間,“道德評議會”的掌聲驚起白鷺直上青天,那些振翅聲里分明裹挾著文明拔節的脆響。
三秦大地的血脈中,五千年文明基因與新時代精神正完成一場盛大的嫁接,文明的胚芽已頂破凍土,在鄉村振興的春風中舒展成林。
政策春風:頂層設計下的文明根系
陜西省以“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工程為軸心,構建“省統籌、市推進、縣落實”三級聯動機制,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動脈。2021年出臺的《陜西省鄉風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如同春風化雨,將“十星文明戶”評選、村規民約修訂率、文明實踐站覆蓋率等指標列為市縣考核的“硬杠杠”,并配套省財政專項資金投入,撬動社會資本形成“財政輸血 + 鄉村造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這股政策春風的吹拂下,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成為破繭成蝶的典范。這個以往“點燈沒油,耕地沒牛,干活選不出個頭兒”的貧困村,通過“文明積分超市”的創新實踐,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村民的行動自覺。村民王秀梅在參與村道清掃、垃圾分類等環境整治活動后,用積攢的30分兌換了一臺電飯煲,她感慨道:“從前紅白事比排場,如今鄰里間比的是積分榜上的紅星!”這種以積分量化文明行為的模式,不僅激發了村民自治熱情,更催生了32家農民股份合作社,讓 80% 的收益通過股份分紅惠及全體村民,形成“人人都是股東,戶戶共享發展”的共富格局。
政策的根系深扎三秦大地,催生出蓬勃的文明枝蔓。目前,陜西全省已建成2.7萬個農家書屋,1.5萬支鄉村文藝隊如繁星點亮鄉野。在彬州市豆家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鄉愁館、法治長廊交相輝映,每月“孝善日”的義診、理發活動讓尊老敬老蔚然成風;銅川市通過“文藝小院”建設,將30個農家院落打造成秦腔、剪紙、書畫的傳承基地,讓放羊漢子用木棍在地上練就的書法,成為裝點窯洞的藝術。
正如陜西省委文明辦專職副主任賈琳所言:“鄉風文明不是推倒重建,而是給老樹嫁接新枝。”陜西省鄉風文明建設政策設計始終貫穿著“傳統與現代”的辯證智慧。當政策之根深植沃土,文明之樹便在三秦大地上舒展出生機盎然的綠蔭。
地域實踐:三秦大地的文明拼圖
古訓今用的移風易俗。在渭河平原的晨霧中,寶雞市岐山縣蒲村鎮邢家村的邢宗學輕輕擦拭著村史館里的一塊木匾一一那上面鐫刻著邢氏家族傳承數百年的家訓。戒奢如刀,斬斷攀比之風;
宜勤似犁,深耕精神沃土。這塊木匾,如今成為全村移風易俗的“鎮村之寶”。“祖輩的智慧,比金子還珍貴。”邢宗學撫摸著木匾上的刻痕,仿佛觸摸著時光的紋路。
2022年,寶雞市各鎮村結合實際科學制定村規民約,涵蓋紅白事辦理要求、村居環境整治標準、家規家訓等重要內容,讓移風易俗有章可循、有規可依。黨員干部示范帶頭作表率,倡導全區黨員干部婚嫁喜宴不得超過一天,辦婚事不得提前請吃,宴席規模控制在20桌以內,統籌資源從輕從簡樹標桿,強化引領培育典型揚新風一一沒有車隊轟鳴,只有嗩吶班子吹奏《百鳥朝鳳》;宴席上的臊子面代替了奢侈的大魚大肉。簡化婚宴的施行如一顆石子投入渭水,激起關中平原的文明漣漪。
2022年至今,關中地區婚喪簡辦率達 68% ,每場平均節約開支2.3萬元,省下的資金化作高筑鄉村文化精神平臺的磚瓦,移風易俗的智慧更化作春風細雨。渭濱區黨員干部帶頭簽訂《廉潔家風承諾書》,婚宴桌數、菜品價格被納入紀檢監督范疇。村民感慨:“從前為面子借錢擺酒席,現在比的是誰家‘文明積分’高!\"在這里,“民間紅娘\"取代高價媒婆,用《新風手冊》說親;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白發老者用皮影戲演繹《周公誡子》;孩童在“家風學堂”臨摹顏真卿的《勸學帖》。當古訓與現代治理相遇,周禮故土綻放出新的文明之花。
非遺賦能的文明實踐。黃土高原的窯洞前,盲藝人李小平的三弦琴聲撕開夜幕。他帶領的“黃土情說書隊”正在榆林市綏德縣張家砭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弦音如刀,將鄉村振興“生態保護”刻進百姓心田。“政策本是天上的星,三弦一響落凡塵”82歲的馬桂芳聽著改編后的《黨的二十大精神放光芒》,渾濁的眼里泛起淚光:“這調調比專家報告更入心!”這條融合了信天游韻味的宣講視頻,在抖音獲得230萬點贊,讓非遺成為理論傳播的“金話筒”。
在延安寶塔山下,“說事大院”正演繹著新時代的“窯洞對”。楊家嶺村將廢棄窯洞改造成議事廳,紅白理事會成員、鄉賢、律師組成“和事佬聯盟”。2022年,這種“楓橋經驗”的陜北升級版調解糾紛1.2萬起,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更令人稱道的是安塞區的創新:剪紙藝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剪成窗花,腰鼓隊用“文明十二拍”節奏編排新鼓點。非遺不再是博物館的標本,而是浸潤日常的活態傳承。
山水之間的德治密碼。秦嶺南麓的朱家灣村,護林員的巡山日記里寫滿秦嶺生態奇跡:2024年3月,陜西漢中朱保護區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羚牛影像;7月,科研人員首次發現瀕危物種秦嶺石蝴蝶的有性繁殖幼苗,未來有望實現瀕危極小種群重建這些變化源于村里推行的“生態存折”一一村民巡山一次積5分,300分可兌換牛背梁景區門票。曾經的伐木工如今成為“生態銀行”VIP客戶:“過去砍棵樹掙50塊,現在護林積分能換2000塊旅游收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陜西省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的茯茶小鎮,農家書屋變身“鄉愁孵化器”。茯茶磚茶制作技藝傳承人賈根社在書屋里鉆研茶磚發酵技術,為當地的茯茶產業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95后村官小劉組織“星空讀書會”,用投影儀在打谷場上播放《詩經》解讀紀錄片。更富創意的是柞水縣的“村史館+”,鳳凰古鎮將老宅改造成民宿體驗館,游客可參與制作柞水漁鼓、體驗《孝經》抄寫,帶動周邊農家樂收入大幅增長。當茶山云海間的白鷺振翅高飛,陜南大地正書寫著生態與文明共生的當代《桃花源記》。
文明傳承從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如樹木年輪般,在堅守內核中包容新生。正如秦嶺深處的珙桐一一這種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依然在每年四月綻放潔白的苞片,見證著新生與凋落的永恒循環。當老農用抖音直播祠堂議事,當區塊鏈技術記錄家風傳承,文明便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生長在田野上的常青樹。在這片周禮秦制的故土,每一個移風易俗的故事,都是對“何以中國”的當代注解;每一次非遺創新的嘗試,都在續寫文明新生的史詩。
文明經緯織就三秦錦繡。從關中平原的“家訓木匾”到陜北高原的“說書三弦”,從陜南山地的“生態存折”到漢江兩岸的“家風信貸”,三秦大地用文明之梭編織著鄉村振興的經緯。岐山縣關中小學,孩子們排演著新編皮影戲《周禮新傳》;綏德縣非遺工坊,95后姑娘將剪紙藝術植入手機殼設計;柞水縣牛背梁,生態護林員的巡山軌跡通過北斗系統實時呈現…三秦大地的鄉風文明建設,恰似秦嶺的云霧與5G信號塔的交融,既保留著歷史的沉香,又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這種傳統與現代的深度融合,正是陜西鄉風文明的精髓。
挑戰突圍:文明長河中的暗礁與燈塔
柔性治理激活內生動力。面對鄉村空心化衍生的文化斷層、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依賴癥、傳統禮俗與現代價值觀念碰撞等深層挑戰,陜西創新實施“軟性治理”策略。銅川耀州區借力新媒體破解代際鴻溝,組織返鄉青年通過抖音直播祠堂議事,將宗族調解、村務決策等傳統治理場景轉化為百萬點擊量的現代文明公開課;安康平利縣創新“道德積分 + 金融扶持”模式,將村民道德行為量化為信用積分,聯動金融機構發放低息貸款2.3億元,不良率僅 0.25% ,實現德治與金融深度融合;寶雞隴縣推出“家風信用貸”,對“五星家風戶”提供20萬元無抵押貸款,帶動3000余戶發展特色產業,形成道德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數字文明重構治理生態。在5G網絡覆蓋 98% 行政村的數字化底座上,三秦大地正孕育新型文明形態。漢中留壩縣開發“云上村規民約”系統,村民掃碼即可參與村級事務表決,使百年鄉約獲得數字時代新表達;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打造VR紅色記憶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青年群體沉浸式體驗革命歲月。針對AR技術復原唐代里坊制度、區塊鏈存證家風傳承等創新實踐落地,陜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張宏指出:“數字肌理正在重塑鄉風文明,當技術賦能與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我們將見證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明如金,輝耀三秦。自潼關險隘至鎮巴云嶺,從華山磷岣崖壁到無定河溫潤水湄,三秦大地的文明星火正以燎原之勢,將鄉村振興的史詩鐫刻在每一壟麥穗的金芒里。當九旬高齡的華陰老腔傳人張喜民以蒼勁嘶吼破開晨霧,那曲《新時代莊稼漢》裹挾著黃河的雄渾,在秦嶺褶皺間激蕩回響;當漢中萬畝鎏金般的油菜花海中,“最美庭院”的銅牌與晨曦共舞,折射出的不僅是屋檐下的潔凈雅致,更是黃土地上新農人對美的覺醒與追逐。
這片周禮秦制的故土,正以文明為經緯,編織著一幅貫通古今的錦繡那掠過窯洞窗靈的春風,吹活了非遺傳承的千年血脈;那深植于祠堂碑刻的祖訓,滋養著現代鄉村的德治根基。文明之光所至,照亮的何止阡陌縱橫的振興征途!它更在渭水湯湯的奔涌中,映照出一個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的自我叩問與鏗鏘作答,如同黃土高原上永不熄滅的篝火,既溫暖著當下的耕耘,又照亮了遠方的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