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也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重大機遇與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河南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柳鋒波說,盡管我國已建成29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在智能家電、機器人、信息光電子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但創新中心的建設與運營仍被部分問題所掣肘:頂層規劃的缺失導致科研資金的來源、投入和科研的方向、成果轉化缺乏規范指引;各類創新載體層出不窮造成職能交叉與資源分散;“公司 + 聯盟”模式易陷入技術壟斷與核心資源投入不足的雙重困局,制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發與成果轉化。
重塑創新體系架構是推動協同攻關的首要任務。柳鋒波建議,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分層規劃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構建基礎型(攻關關鍵共性技術)、發展型(布局未來產業)、服務型(提供行業公共支撐)和效益型(推動產品落地)四類創新中心,建立“市場 + 政府”雙輪驅動的課題承接機制,通過繪制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既通過市場化委托開發滿足企業盈利需求,又承擔行業共性技術研發。
整合現有創新平臺資源是提升平臺效能的重要突破。“建議統籌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跨界協同。”
柳鋒波舉例說,科技部可在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項目中設立專項,支持基礎創新和發展創新;工信部可專門制定產業政策,支持創新中心的發展創新和服務創新;發改委從產業鏈發展的角度支持創新中心開展服務創新領域的業務。
此外,需優化創新中心組織形式,強化要素保障。柳鋒波建議,由政府牽頭設立“制造業創新發展基金”,吸納社會資本參與,重點支持創新中心啟動、科研條件建設及項目研發。同時,組建多元化的董事會,由政府、行業協會、高校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決策,特別是注重吸納中小企業意見,確保創新中心兼顧行業共性與市場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