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嵐山區巨峰鎮依托茶產業發展優勢,在鄉村產業振興上取得了一定成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人推進,部分村莊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逐漸凸顯,客觀上制約著鄉村振興的推進進程。2023年,嵐山區巨峰鎮以村黨組織“跨村聯建”試點為契機,依托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將產業相近、資源互補的村進行聯合,組建了后黃埠茶旅融合黨建共同體黨總支。通過整合共建村的資金、土地、信息、人才等各類資源,大力推動茶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組織聯建帶動多方面聯動,實現了鄉村振興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的轉變。
1產業聯營,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1.1 統籌資源優勢,聯合打造茶產業項目
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由“單兵作戰”向“組團攻堅”轉變。巨鋒鎮作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集約化發展勢頭逐步彰顯。后黃埠茶旅融合黨建共同體黨總支以片區內3400余畝茶園為基礎,統一編制聯建村產業發展規劃,承接“茶鄉鳳鳴”銜接推進區項目。整合利用聯建村資金、土地、信息、人才等資源,打造了后黃埠茶鄉會客廳、守望者茶館、茶蓬民宿以及西趙家莊茶樂園、作者簡介:卜榮,高級經濟師,主要從事農村經濟管理、合作經濟組織管理等工作。
茶鄉稻廠等5個產業項目,帶動村集體增收90余萬元。2023年,該片區7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突破20萬元,其中后黃埠村和西趙家莊村2個核心村達到50萬元以上,2024年后黃埠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不斷壯大。
1.2推動抱團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行政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基礎上,深化“社企聯建”“村級眾籌”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以茶香巨峰聯合社為載體,實施“聯村黨總支 + 合作社 + 農戶 + 基地 + 企業”發展模式,打造育苗、種植、倉儲、加工、銷售“五位一體”產業鏈條。后黃埠茶旅融合片區將片區內所有茶園進行統一管理、統一種植、統一采摘,提升茶園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水平,片區3000余畝茶園全部完成水肥一體化和物聯網建設。把企業、合作社和農民結成“命運共同體”,引導小散茶農靠大聯強,逐步形成規模效應。克服過去一家一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產品影響力弱等弊端,實現三方合作共贏。村民以每畝2500元的價格流轉茶園,流轉茶園的村民在茶園打工月收入三四千元,惠及茶農1400余戶,帶動村民增收210余萬元,村民戶均增收超過1500元。
1.3做優產業融合,促進茶旅融合發展
依托茶產業發展特色增收項目,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擴大茶產業影響力,增加茶產業附加值。以特色賽事豐富“茶體融合”,推出“茶緣跑”等茶園特色體育品牌,線上、線下吸引聚集人氣超10萬人次。搭上茶旅融合順風車,部分村民開辦農家樂,游客觀風景,體驗采茶樂趣,學著炒制茶葉,村民學會利用網絡營銷增加家庭收入,吸引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鄉創業。以精品線路做優“茶學融合”,成立研學團隊,成立“山間茶語綠野仙蹤親子茶文化研學營”,開發“茶體驗 + 茶文化”特色研學課程22堂,吸引來自濟南、臨沂等地學生研學1500余人次。2024年7月份,以后黃埠等村莊為核心的“南茶北引”茶旅研學示范區獲評省黨員教育現場教學基地。
2加強隊伍聯動,提升干事創業能力
2.1深化“頭雁”幫帶
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嵐山區巨峰鎮深化“頭雁”幫帶工作與鄉村振興“擂臺賽”“五面紅旗”村爭創活動緊密結合,在片區內開展了“頭雁工作室”創建、“頭雁領學”讀書會、“書記論壇”等一系列活動,深入探尋聯建聯結點與融合點,讓老百姓認可的“當地能人”充分發揮先鋒帶動作用。在“以強帶弱”式聯建幫扶模式下,強村的“幫、促、帶”作用得以充分彰顯,有效解決了聯建村班子戰斗力不強、黨建工作相對薄弱的問題。
后黃埠村作為省鄉村振興第一批示范村和省旅游重點村,在各方面發展上都走在前列,成為其他村學習的榜樣。后黃埠村黨支部書記劉杰積極發揮“頭雁”引領作用,多次前往獅子河村,與基層黨組織書記和黨員進行深入的經驗交流,傳授黨建工作的好經驗、好方法,為獅子河村的黨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獅子河村黨組織不僅新增了1名支部成員,還充實了2名后備力量,村黨支部工作變得更加得心應手,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顯著增強。
后黃埠村茶旅融合片區在2024年種植了200畝水稻,農忙時節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成了擺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難題。關鍵時刻,片區內聯建村的年輕村干部和黨員志愿者主動走進田間地頭,與村民們并肩作戰,一起搬苗、插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水稻種植任務。這一行動讓村民們感受到了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真正成了村民的貼心人。
2.2 開展“雛雁”培育
后黃埠茶旅融合黨建共同體黨總支注重培養后備力量,根據村干部的專業特長,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定期組織片區內聯建村35歲以下的年輕村干部到鎮黨委跟班學習,為他們搭建起廣闊的學習鍛煉平臺。在這里,年輕干部們得以跳出本村本片區的局限,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系統學習黨建業務、基層治理、村級財務、公文寫作等多方面知識。
除了理論學習,黨總支還注重實踐與創新的結合。不定期邀請茶葉專家、炒茶能手等專業人才前來授課,讓年輕村干部近距離接觸行業前沿知識和技能。組織他們外出參觀學習,了解物聯網、數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茶產業中的應用,如茶園生產數字化遠程監管技術,引導茶農創新經營模式,學習茶葉生產一碼溯源等先進理念。在“雛雁”培育過程中,黨總支強調一人多能的培養目標,要求年輕村干部強化責任意識,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地帶動村民探尋各種致富路子。他們不再是單一領域的“專才”,而是逐漸成長為能夠應對各種復雜情況、解決多種問題的“多面手”。
3治理聯抓,提升為民服務能力
3.1 凝聚工作合力
聯建黨組織牽頭,統籌推進聯建村基層協商與村民自治工作,通過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將各村村民調解委員會、團支部、婦聯、民兵連、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緊密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服務合力,不斷增強對聯建村組織和工作的領導力。
依托區域融合共建,2024年,聯建黨組織多次組織各村共同研究片區內產業布局、用地征遷、人居環境等重大事項,累計達12次,協調解決問題23個,化解矛盾糾紛11個,讓一些困擾村莊發展的“老大難”問題逐一得到解決,不僅順利辦好了村里發展的“大事”,更順應了民心、托穩了民意,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
3.2 做實民生服務
聯建黨組織積極推行“黨群連心·四全代辦”工作模式。在聯建片區核心村后黃埠村專門開設服務窗口站點,安排黨員先鋒負責代辦市場準入、社保事務、農機補貼、民政幫扶等5大類18個事項,讓黨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設置“黨員小巷管家”,堅持“每日巡、經常訪、及時記、隨手做、實時報”的工作原則,實時解決網格內群眾困難和問題。針對片區內村民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現狀,聯建黨組織結合主題教育深人開展,發動片區村干部和骨干黨員,開展“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大走訪活動,收集教育、醫療、人居環境等民生領域問題線索80余條,建立了詳細的工作臺賬,逐一進行整改銷號。通過這些舉措,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大大增強。
3.3 群眾共同參與
聯建黨組織積極拓寬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模式,使“小組織”變成“大黨委”,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廣大農民共享鄉村振興成果。2024年5月份,先后統籌協調各類資金1725萬元,實施了7個村的道路硬化、三線入地、基礎綠化、村民活動廣場、汪塘治理等鄉村建設工程,實現了聯建片區各村基礎設施、民生服務均衡化,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片區各村美麗庭院創建工作中,充分賦予黨員、群眾話語權,激發他們的內驅力。以黨員示范戶為引領,帶動群眾參與創建活動,通過共同努力,片區內美麗庭院示范戶創建率達 70% 以上,以家庭“一處美”聚合鄉村“整體美”,鄉村環境更加優美宜人,村民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