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名稱: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梁溪分局南禪寺派出所。
建所時間:1949年5月4日。
轄區概況:派出所轄區位于無錫老城南隅、古運河畔,面積5.2平方公里,下轄10個社區、138個居民小區、16家市區級重點單位,實有人 ?6.2 萬人,暫住人口1.3萬人,其中包括國家4A級景區南長街、千年古剎南禪寺,以及大小商鋪2000余家,每年游客3000萬人次。
警力配備:現有民警35人、輔警29人。
榮譽:一級公安派出所。2019年獲評“無錫市執法規范化建設示范所隊”,2022年獲評“無錫最美基層警隊”,2023年獲評“全國公安機關成績突出青年集體”,2023年被省公安廳命名為“全省楓橋式公安派出所”,2024年獲評全市公安機關“四強”黨支部。先后榮獲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4次、集體嘉獎2次。
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梁溪分局南禪寺派出所坐落于無錫老城區南門頭上、旖旎秀麗的運河之畔,歷經多次變遷與合并,至今已有76年歷史。轄區的南長街素有“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之美稱,是百姓心中一張“盡江南、最無錫”的城市名片,也是無錫打造新時代文化名城的標志性窗口。轄區具有景區客流多、老舊小區多、娛樂場所多、治安管理復雜的
“三多一雜”特點。
近年來,南禪寺派出所深入踐行“一盤棋”“一條心”“一家人”工作理念,將景區作為落實“派出所主防”的重要陣地,以深耕“楓橋式”旅游警務、打造新時代“平安景區”為目標,全力深化“兩隊一室”警務機制改革,在“微”字上做文章、“精”字上下功夫,創新基層融治新模式,不斷推動“人在景中游、警在身邊守、平安促發展”的愿景落地落實,被轄區群眾譽為“金鄉鄰”。
黨建引領“微治理”,“紅色引擎”激活治理動能
黨的領導是基層治理的最大優勢,推進黨的建設與基層治理的融合發展業已成為新時代破解基層治理的關鍵抓手。南禪寺派出所始終堅持黨組織的核心地位,主動協調各類基層黨組織,有效整合地區紅色資源,將組織體系延伸到群眾家門口,化組織優勢為治理優勢。
建強景區“紅色陣地”。“警務藍”攜手“古韻紅”開展黨建聯建,將黨建元素與公安精神、歷史文化融合。依托南長街景區豐富的紅色資源與江南水文化稟賦,以“紅旗號”游船為載體、“全省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和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袁愔等先進形象為代表,創建串聯“南書房”、無錫機關工委舊址兩天黨建特色陣地,古窯博物館、祝天椿故居兩個文化旅游景點的“干年運河、百年初心”紅色教育專線,以實境課堂形式增強黨建學習教育體驗感,為游客精心打造錫城“黨建會客廳”,構建了“紅色教育 + 文化傳承 + 忠誠警魂”融合發展新模式,形成了具有無錫特色的基層黨建陣地標桿。
凝聚企業“紅色力量”。以創建“錫城紅警、運河衛士”黨建品牌為目標,發揮“黨建 + ”引領聚合效應,主動加強與轄區一汽錫柴、朝陽集團、古運河文旅公司、南長街教育集團等企事業單位黨組織溝通會商,充分達成工作共識,簽署互聯共建協議,探索實踐“組織聯建促聚合、平安聯創促穩定、服務聯動促滿意、內涵聯拓促活力”的“四聯四促”黨建工作法,健全完善定期走訪、線上聯絡、駐企警務、助企專員等工作制度,全力暢通法治營商環境訴求“綠色通道”,拉動組建“醫線聯盟”“守未花開”“紅楓義警”等多支黨員先鋒護衛隊,推動形成警企聯動、專群結合、群防群治、聯管聯控的社會治安治理新體系和維護平安穩定新格局。
構建社區“紅色矩陣”。緊密把握轄區老齡人口眾多的實際情況,將喚醒社區居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紅色記憶作為推進“黨建 + 基層治理”的重要途徑,積極推動社區黨建陣地建設,全面掀起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蓬勃熱情。以談渡橋社區、塘南社區為試點,聯動街道黨工委創新打造社區紅色健身步道、紅色演播室、廉潔文化園、宣誓廣場、網格支部驛站等紅色打卡地。同時,積極助力承接公益創投,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殘疾人之家、青少年工作站等,充分挖掘身邊見義勇為、幫扶群眾、志愿服務等黨建“熱源”,全面弘揚社會正能量,展示先鋒模范,不斷夯實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實現黨建“一子落”,治理“滿盤活”。
警地聯動“微團隊”,“網格繡花”精繪善治圖景
按照“共建共治共享”工作理念,南禪寺派出所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不斷拓展警地聯動“朋友圈”,組建專業化、多元化、立體化群防群治隊伍,推進基層治理創新。
“警景聯動”,提升安全指數。南長街景區為無錫老城廂文商旅一體化融合的開放式景區,依運河岸線上的老宅而設,古屋老宅、橋梁小巷眾多,原住民與游客混居。派出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打造“警景聯動”品牌,創造性提出景區“1355”融合治理體系:成立一個景區警務工作站,優化聯席會議、聯合執法、協商服務三項機制,完善與政、景、城、街、商五方聯動,落實安全保衛、消防監管、應急救援、風險管控和服務保障五項任務,將“單兵作戰”變為“指成拳”,確保景區治安大局持續穩定。2024年以來,派出所與各成員單位召開聯席會議32次,開展景區聯合執法67次,幫助解決游客求助490余人次。
警民攜手,多元化解矛盾。老舊居民區易產生噪音擾民、裝修改造、物業管理、拆遷信訪等各類矛盾糾紛,南禪寺派出所以社區警務室為中心,建立健全縱向分級的“三級調解”機制,充分吸納“三老”成員(老黨員、老干部、老鄰居)以及司法、綜治、信訪辦、法援律師等部門人員,按照“專職 + 兼職 + 疏導員”的組織架構配強隊伍。第一級小微糾紛,由社區“三老”人員帶頭開展前端預防、源頭化解;第二級復雜糾紛,由派出所做好調解、普法、回訪等工作;第三級歷史疑難矛盾,派出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推進聯合化解。今年以來,派出所依托“三級調解”機制累計調解鄰里矛盾30余起,化解率 98% 以上,矛盾糾紛數量同比下降 42% 。
“警新相印”,筑牢監管防線。針對轄區網約房、密室逃脫、寄遞、外賣等新業態云集的特點,緊抓準入門檻低、人員素質雜、易滋生違法犯罪等風險要素,派出所聚焦“陣地管控、賦能培育、可為有為”三步走思路,積極探索新業態行業管理與基層治理有機融合新路徑。在常態開展行業及就業人員底數排摸造冊基礎上,積極發展培育“紅盾騎手”新業態網格員隊伍,拉動退伍軍人、黨員、優秀職工等成員加人,邀請進圈人群,同步將城管、住建、文化等部門及街道工作人員拉人群,
探索“線上 + 線下”管理培訓、反詐宣傳新模式:線上,積極利用微信群推送反詐宣傳鏈接、典型案例;線下,聯動商戶創新定制反詐礦泉水、反詐房卡等“周邊”,同時,充分發揮新業態就業群體“流動哨兵”作用,在日常走街串巷工作中將反詐信息傳遞給廣大居民,并圍繞隱患排查、治安線索、糾紛化解等6個方面19個事項建立發現報告事項清單,切實將“治理對象”轉變為“治理力量”。三年來,實現電詐發案數同比分別下降 22.8% 、 34.5% 、41.8% ,萬人發案數、萬人財損數連續三年全區最低。
聚焦群眾“微需求”,“民生溫度”鍛鑄平安底色
民生所向,幸福所在。派出所堅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從細微處著手,集中精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在一件件煙火小事中為群眾排憂解難,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主動預防,警網融合吹響社區“平安哨”。派出所全力深化“兩隊一室”警務機制改革,切實發揮綜合指揮室“大腦”、社區警務隊“手腳”、執法辦案隊“尖刀”和社區網格“觸角”作用,轄區10個警務責任區均實行網格化管理,社區民警下沉社區實行“在社區”警務,組建“社區民警一總網格長一專職網格員一微信息員”“融”為一體的社區網格隊伍,聯合開展有警接警、無警巡邏、情報收集、人口管理、服務群眾等工作,通過警網融合“小網格”的精細化管理模式,深化實施主動警務、預防警務,讓居民時刻感受到安全就在身邊。家住談渡橋社區的李老太已有92歲高齡,網格員走訪了解到,其因身體、家庭等原因獨居多年且生活困難。社區民警協同網格員主動上門,連續多年堅持每日為老人跑腿買菜、倒垃圾,予以生活上的關心幫助。老太太對派出所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貼心服務深表感激。
-急民所急,挺膺擔當跑出破案“加速度”。旅游旺季游客大量涌人,轄區尋人找物、旅游糾紛、街頭路面侵財等“小微”警情案件占據了多數。派出所秉持“小案不小視”理念,延伸拓展“警網快融、小案快破、失聯快找、服務快辦”的“四快”工作機制,以打造“攻防兼備、一警多能”的綜合戰斗實體為目標,以綜合指揮室為龍頭,按照圖偵、數據7×24 小時主動賦能和研判進攻支撐要求組建成立圖戰、抓捕、處置三支戰隊,多資源、多手段按需上案,切實提升“小微”警情案件當日閉環處置的能力。
警隨客走,靠前服務推進警民“零距離”。派出所主動融入“全域旅游”布局,不斷拓展“旅游警務”外延,在景區升級打造“古運河平安驛站”暨見義勇為景區工作站,常態配備茶水點心、愛心座椅、充電寶、雨傘、推車輪椅等用品,供游客免費使用、租借。同時,以驛站為陣地積極舉辦“礪警講堂”“平安打卡”等警民互動項目,聯動古運河文旅集團創新推出反詐、抵制黃賭毒、防盜等主題文創獎品,游客參與反詐答題、消防演練、平安志愿活動即可獲得,通過在地化互動和服務,推動打造“民警就是導游、隊伍就是風景、管理就是服務、執法就是守護”的旅游警務新模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