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名稱:。
建所時間:2016年6月。
轄區概況:所轄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海岸線長22.5千米,陸地面積12.5平方公里,下轄4村1社區,有已開放的寺院43處,政黨機關、企事業單位23家,“九小”場所1342家,1所幼兒園,實有人口1.2萬人。
警力配備:現有民警17人、輔警66人。
榮譽:2019年被省公安廳命名為省級“楓橋式公安派出所”,2022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稱號,2022年被公安部、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公安機關成績突出青年集體”。榮立集體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1995年3月,民警俞信波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戰線二級英雄模范”稱號。

在東海之濱的蓮花洋上,普陀山以其“觀音道場”的千年盛名,年迎送中外游客2300萬人次。面對龐大的客流量、獨特的治安環境和宗教人文生態,將“楓橋經驗”與海島治理深度融合,以“警務前移、部門聯動、群防群治、科技賦能”四大支柱支撐“共治 + 自治”“聯勤 + 群防”“前端 + 智治”“生態 + 警務”新型警務模式建設,織就一張全域平安網,讓這個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及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中外游客安心樂游的平安高地。
共治 + 自治破解網約房治理難題
“行業定位模糊,管理規范缺失”“旺季一房難求,淡季空置率高”,這已成為全國旅游城市網約房治理的普遍困境。普陀山現有網約房2.3萬間,占浙江全省總量的四分之一。如何破解網約房治理這一全國性難題,實現“安全與發展雙贏”?該所給出的答案是:以共治破壁壘,以契約促規范。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派出所推動屬地黨委和政府構建了22部門參與的“普陀山·居”管理體系,設立龍沙網約房共治服務中心,落實多部門進駐,專班化開展受理審查、信息發布、“一站式”檢查等管理服務,并針對經營用房合法性、建筑安全、消防安全、衛生安全等落實前置踏勘、聯合審查,加強整改幫扶,嚴控市場準人風險關,實現人市房源合規率 100% 。
2021年,派出所推動全省首個網約房行業協會在普陀山成立,首創積分制管理、“三色”動態評級和退訂爭議快速處置機制,會同主流互聯網平臺建立上下架協作機制,依托“普陀山一碼通”公眾號流量優勢,定期晾曬“紅黑榜單”,強化自治抓手,讓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契約自治”。經營戶老李感慨:“過去總擔心被投訴,現在有了協會指導,糾紛少了,好評率還漲了三成!”
科技賦能讓管理如虎添翼。派出所打造“普陀山·居”共治服務平臺,集成貫通12345便民熱線、管委會投訴熱線等數據信息,通過“一房一碼”,職能部門、行業協會、經營業主、人住旅客一鍵掃碼,即可實現派出所聯合市場監管、行業協會等開展民宿檢查房源核驗、監督檢查、信息通報、投訴建議等事項統一歸口、分類流轉、按需公開。

如今,普陀山網約房年消費規模超3億元,涉房糾紛卻下降近 70% 。2024年,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承辦了全省網約房規范管理工作調研交流活動,成功推廣普陀山經驗,成為網約房治理的新標桿。
聯勤 + 群防化解游客矛盾糾紛
隨著旅游旺季臨近,普濟寺內人流如織,矛盾糾紛也隨之增多。這天一大早,該寺聯勤警務室民警丁金剛就接到游客報警,在圓通寶殿平臺處有游客發生爭執。丁金剛立即帶隊趕到現場處置。經了解,游客季女士稱衣服被王女士燙破,要求賠償,雙方因為賠償金額爭執不下。丁金剛和“洛迦義警”調解員、綜合執法員一起參與調解,當天促成雙方達成諒解,滿意而歸。
“聯勤警務室成立前,各部門之間也有聯合執法,但基本上都是臨時的?!倍〗饎傉f,目前聯勤警務室實行“ 1+5+N′ ”工作模式,常態化人駐民警和綜合執法員、保安員、調解員、消防員等,市場監管和“洛迦義警”等單位按需入駐,并依托“聯勤、聯動、聯處”工作機制,大大提高了執法效能。
目前,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派出所在組建5支“洛迦義警”隊伍的基礎上,還升級打造了“海上聯調隊”“景區反詐隊”“漁嫂宣防隊”3支隊伍,共400余名“義警”參與社區巡邏、防范宣講和糾紛調解等警務輔助工作。同時,將從實踐中提煉出的善念、善言、善行“三善”調解法運用于涉游類矛盾糾紛調解,矛盾化解滿意率達 100% ,現場調解平均時長縮短6 6.7% 。2024年,共化解涉游類矛盾糾紛1600余起,為游客提供暖心服務4000余次,累計收到錦旗66面。

前端 + 智治織就“平安景區”防護網
在普陀山,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守護平安的“第六感”。
智能監控構建“圖像 + ”防控體系,扒竊案件同比下降 91% ,三年抓獲網上在逃人員400余名;
配合智能移動警務終端現場辦案,建立涉游輕微案件“遠程取證”模式,為2300余名游客平均節省在山時間4小時以上;
-氣象預警聯動系統年均處置惡劣天氣停航50余次,安保“零事故”紀錄仍在延續。
近年來,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派出所依托“公安大腦 + 智治護航”整體布局,在島上重要點位全面構建物聯網、實名制購票、智能卡口等網絡,建成運用“智佑景區”平臺,實現景區人、車、事各要素的“立體感知、一圖總覽”。
面對惡劣天氣停航的大客流滯留風險,派出所依托“智佑景區”平臺實時采集分析進出游客、住宿訂房等數據,搭建模型精準預估滯留游客規模及島內承載能力,為應急疏客處置提供精準支撐。根據氣象部門濃霧、大風預警,建立在山游客“全量語音電話 + 智能分析反饋 + 精準人工干預”提醒機制,確保游客及時疏散。
同時,該所將全山科學劃分成13個區域75個“細胞單元”,建成條塊結合及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管理體系,極大增強了對景區消防安全、環境安全、生產安全等重要環節的掌控力。
生態 + 警務打造生態景區“金名片”
“這株高12米、樹圍2.47米的樹,就是聞名遐邇的‘地球獨子’一一全球唯一的普陀鵝耳壢野生母樹,樹齡已有210多年,因其極度瀕危,‘天宮一號’也搭載其種子進行了太空育種實驗。”每天清晨,普陀山生態警務聯勤工作站生態警長宋力松都會聯合普陀山林場巡林員對母樹進行仔細檢查,觀察生長態勢,防止人為破壞。待游客增多后,他們一邊科普知識,一邊維護秩序,勸阻不文明行為。
普陀山森林總面積912.3公頃,森林覆蓋率 55.28% ,現有古樹名木1300余株,生物多樣性豐富,有以普陀鵝耳壢、中華穿山甲為代表的國家一級、二級重點保護動植物18種。為縱深推進生態警務建設,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派出所建立了普陀山生態警務聯勤工作站暨珍稀樹種及古樹名木巡查守護中心,同步搭建生態警長體系和跨部門聯動機制,常態人駐公安、園林、生態環境和綜合執法等部門,打造集管理、服務、執法等于一體的綜合體,全面提升了景區基層生態綜合治理能力。
此外,該所聯合普陀山公用事業管理中心研發了“普陀山古樹名木數智管理平臺”,配套監控攝像頭、土壤檢測儀和傾斜監測儀等設備,借助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古樹名木的樹種、樹齡、位置及生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圍繞國家5A級旅游景區生態建設需求,緊町“海域、河道、林區、田地、路段、項目、景區”七大重點區域,整合“洛迦義警”等群防群治力量,組建“東海柯漁員”“岸線守望員”“小島瞭望員”等7支共90余人的“山海守護人”生態義警隊伍,共同守護綠色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