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6.063
近年來,應試教育的缺陷逐漸凸顯,學生普遍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不少學生缺乏社會實踐,一出校門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對此,社會實踐課程在中學的地位不斷提升,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融合教育手段應運而生。中學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有效推動了新型融合教育模式的發展,彰顯融合教育的價值。
一、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優勢
中學生由于年齡與成長環境的限制,閱歷較少,開展中學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豐富中學生閱歷,拓寬學生眼界,陶冶學生情操。對此,中學教育機構響應相關部門號召,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將處在象牙塔的學生“解放”,使其能夠看到外面的世界,從而學到很多知識。為完成社會實踐活動任務,學生需要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從而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同時,中學教師基于傳統文化,不斷為學生灌輸知識,促進學生學習,陶冶學生情操。例如,通過福利院、養老院活動,學生懂得如何尊重老人、關愛兒童,產生全新的體悟。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識不斷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二、中學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中學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融合是大勢所趨,符合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律,與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契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首先,社會對中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不少企業在人才錄用時,較為重視人才傳統文化基礎與社會實踐經驗。尤其是國企與事業單位,通過人才錄用考試來篩選人才。公務員與事業單位考試中,常識、言語理解模塊對人才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檢驗,申論大作文寫作更考驗人才的文化素養。因此,中學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不能顧此失彼,缺少傳統文化的融合與支撐,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終屬空中樓閣,無法滿足人才教育的要求。
其次,中學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效應,多元化的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自理能力。學生基于傳統文化知識,以史為鑒,借鑒前人經驗,從而提高動手能力。在實踐活動中鍛煉生存能力,促進自身的發展。
最后,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撐,中學社會實踐的基礎更加牢固,整體的實踐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促進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價值
1.轉變學生思維
教育價值成果論是中學教育評價的主要內容,融合了傳統文化資源的社會實踐課程有著促進學生思維轉變的作用。學生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在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形成實踐性與創造性的思維,對其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首先,為豐富社會實踐課程的內容,中學教師選擇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場所,如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學生在歷史博物館中參觀,領會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產生感悟。正是這種入世哲學,深深影響著孔子之后的天下學子,使學生的思維發生巨大轉變。基于傳統文化觀念,學生深人基層社區學習,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進行深人探究與思考,在實踐中鍛煉動手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深刻領會傳統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觀念,對“力行近于仁”產生全新感悟,增強社會實踐的源動力。教師通過融合教學的引導,使學生平衡學習與實踐。學生要形成實踐考證的理念,通過社會實踐調查,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并做好歸納與總結,鞏固理論基礎。同時,在企業參觀與社會實踐中,不斷培養創造性思維,對社會實踐形成正確認識,為中學社會實踐教育工作打下思想基礎。
最后,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中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能力,設定小目標。并明確自己要做什么,積累什么,得到什么,保證實踐活動的完成。中學教師結合傳統文化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內涵,使學生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2.培養愛國情懷
傳統文化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寶庫,對培養中學生的愛國情懷有著極高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中學教師在社會實踐課程中,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重要性,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懷有一顆愛國之心是學生的重要品質。教師結合時政熱點,對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進行解讀,讓中學生感悟現代化的好處,培養學生關心天下事,服務社會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多個方面,教師提出社會實踐的具體要求,融合傳統文化知識,打造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提高社會實踐教育的質量。例如,某中學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哈爾濱第二干部休養所開設的活動,學生充分學習開發社區的革命史跡。高一學生主要負責參觀、考察與祭掃任務,高二學生則要配合休養所完成日常的工作。在經歷了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后,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得到深化,教育價值充分凸顯。
第二,通過社會實踐達到歷史教育效果。為發揮社會實踐活動的感染性,教師在社會實踐開展前,要求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了解。例如,某中學開展“牢記歷史屈辱,振奮民族精神”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對抗日戰爭的相關傳統知識進行學習。在接下來的十幾天,教師帶領學生依次參觀周邊城市的戰爭遺址。包括撫順的“萬人坑、日本戰犯監獄”,旅順的日本監獄與大連的日俄戰爭遺址。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產生感悟,愛國主義精神油然而生,融合教育的價值提高。
第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開展“尋找紅色足跡”的活動,對革命老干部進行采訪。并對采訪的內容進行整理,融合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宣傳,引發社會愛國人士的共鳴。
3.豐富精神生活
中學生的精神生活問題不容忽視,教師需要加強重視,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其修養,塑造現代人格。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成長,教師基于孟子提出的“充實之謂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觀念,對學生的現代人格加以塑造,旨在提高學生的內在修養與精神境界,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中學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踐行精神文明建設的理念。例如,某地區民族文化特色盛行,中學教師以傳統民族文化為切入點,向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對民族服飾文化、音樂文化與舞蹈文化產生了解,并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體驗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中學教師融合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以常識教育的形式,豐富學生的常識基礎。常識模塊的教育對學生的自身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除了日常的知識利用,擁有較強常識基礎的學生,在今后的考公、考編道路上也會更加順暢。同時,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常識具有一定的歷史屬性、文學屬性,對涵養學生有著重要作用。通過社會實踐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學生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并能夠形成愛好,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最后,貫徹“百善孝為先”的理念,發揮孝道的作用。中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悟孝道,將孝體現在生活細節中,充分展現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育價值,深化教育內涵。
4.提升勞動素養
勞動素養是中學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靈活運用傳統理論知識,能夠內化傳統文化,提升勞動素養。中學教師在融合教育時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第一,把握育人方向,遵循教育規律,在新型教育體制下,貫徹“知行合一”的理念。學生對知行合一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學習,形成正確的“三觀”,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例如,某中學教師在環境保護教育工作中,組織學生到工地與工廠進行學習。學生對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解不深入,教師帶領學生實地考察,親身感受環境問題,并為其提供勞動的機會,全面提升其勞動素養。學生與教師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工地環境,不斷深化理解。學生親身體驗社會生活,對生態環境問題產生全新認識。
第二,組織義務勞動,強化學生勞動技能的同時,提升中學社會實踐的教育價值。在此過程中,以傳統文化知識為載體,向學生灌輸正確的思想。例如,某中學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通過勞動改造生活環境。為敬老院、社區與文化館提供義務勞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與此同時,教師為學生灌輸艱苦奮斗的傳統文化知識,生動講解了古代人民為生活奮斗的情形。并通過傳統文學作品加以佐證,產生教育作用。
第三,學生通過義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服務意識得到提升。教師適時對此次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將心比心思考問題,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更加尊重、寬容他人,進而取得良好的立德樹人效果。
5.強化職業體驗
中學生對于自身前景較為迷茫,不少大學畢業的學生無法適應職業環境,對社會生活與學校生活的巨大落差難以接受,導致職業道路不順暢。究其原因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中學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較少,學生缺少職業體驗的機會。對此,中學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為學生提供職業體驗機會,彰顯融合教育的價值。
首先,基于學生對主流職業的理解,教師向學生灌輸職業相關知識,幫助學生選擇職業。學生嘗試規劃未來職業,教師根據學生規劃方向,為其提供職業體驗機會。中學加強與各地企業的合作,以此來豐富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結合傳統文化知識,為學生塑造正確的勞動觀與就業觀。例如,某中學教師在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前,向學生灌輸職業道德知識。充分借鑒傳統文化內容中的誠實守信、友善,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進行教育,為學生打好基礎。
其次,嚴格執行上級命令,進而提高自身能力。在深度的職業體驗中,中學生對興趣點進行挖掘,客觀評價自己從事該職業的能力與水平。教師也及時給出客觀評價,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與勞動觀。
最后,教師通過韓愈的《勸學》,對學生此次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總結。有了此次職業體驗,學生對《勸學》中的內容體會更深,從而能夠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部分在此次活動中沒有挖掘興趣點,明確職業方向的學生,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再次嘗試體驗,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滲透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提高基礎教育的實效性。
6.改善教學質量
新《課標》背景下,基礎教育的目標更加明確,為提高中學社會實踐教學的質量,教師通過傳統文化融合,改善整體教學質量,促進教育水平的提高。
首先,教師將傳統文化知識與生活素材相結合,開創新型融合教育模式。通過設置挑戰性活動,使學生收集資料,增加生活經驗,聯系生活場景,培養學生的情感。例如,某中學引入“珍愛生命”的課題,借鑒傳統文化中的災害,對跨越時空的生命含義進行闡釋。利用多媒體播放歷史劇,講解傳統文化中對生命內涵的分析。古人對生命的探討自夏、商、周時期便已產生,教師以流傳下來的文字、作品為例,詳細解釋古人對生命的探究。其中包括文學作品,尤其是唐宋時期,詩人喜歡將對人生的感悟記錄在詩句中。《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體現出古人對生命的看法。
其次,教師又通過講解汶川地震事件,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情懷,教師組織學生對汶川地震事件的受害者進行采訪,從而產生全新的感悟。有了傳統文化作為教學載體,中學社會實踐教學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通過社會服務活動、調查研究與參觀訪問,有效提高教學內容與質量。學校班級中的教學質量得到改善,師生之間的溝通效率更高。另外,發揮傳統文化中道德的作用,能夠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例如,《孟子》中“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與當今可持續發展戰略相吻合。教師幫助學生解讀文字,使學生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最后,發揮融合教育成果導向的作用,及時對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作出評價,針對性改進教學活動的不足,從而改善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文章通過對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優勢進行分析,詳細描述社會實踐活動對中學教育事業的作用。并結合教育工作現狀,對中學社會實踐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必要性進行研究。隨著二者的融合,融合教育的價值凸顯,學生思維發生轉變,愛國主義情懷得到培養,勞動素養、教學質量與職業體驗都得到全方位增強,有效推動中學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瀑菲、趙義情、孫琳琳《在地化教育視角下高校地方傳統文化育人路徑一以安陽市為例》,《西部素質教育》2024年第18期。
[2]趙笑《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策略探究——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兩漢文化》,《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年第33期。
[3]鐘良《如何突破中學共青團實踐育人的困境——基于25位資深中學團委書記的深度訪談》,《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24年第2期。
[4]姜唐文、譚智天、黃文齊等《淺談如何利用社會實踐活動來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華東科技》2023年第11期。
[5]俞建中《思想政治實踐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以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三走進”課程為例》,《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