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休閑型海洋牧場在融合漁業與旅游業的同時,也面臨游客活動引發的環境壓力。基于CAC(認知-情感-意動)理論,休閑型海洋牧場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形成與轉化,高度依賴認知水平、情感聯系以及親環境的行為意愿,其心理驅動機制包括認知強化、情感聯結、行為轉化三個階段。當前,休閑型海洋牧場游客的親環境行為主要存在認知水平較低、情感認同薄弱、行為表現分化顯著的問題。要全面提升游客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度,推動休閑型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就應基于信息交互、情感交互與行為交互為核心的親環境交互設計框架,融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打造沉浸式、趣味化的互動體驗,強化游客的環保意識與參與動機。該設計策略有助于提高游客對海洋生態的認知水平,激發人與自然的共生情感,促進其主動踐行親環境行為,為休閑型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路徑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 CAC理論; 休閑型海洋牧場 ;交互設計;可持續旅游;親環境行為
[中圖分類號] S9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5)08-0084-05
被譽為“海上糧倉”的海洋牧場將海洋牧場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為社會提供了滿足人們休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是全球漁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然而,休閑型海洋牧場中的濱海旅游活動造成大量難以控制的旅游污染。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尤其是沿海旅游,是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2]。因此,規范和引導游客親環境行為,對于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3]。
在親環境交互設計中,藝術家Patricia開發的“墨西哥灣流體驗”項目,融合計算機算法與傳感器技術,實時捕捉環境變化,并通過觸控互動生動呈現墨西哥灣流的生態特征,使游客直觀感知其對海洋食物鏈與魚類繁殖的影響,有效提升了游客的生態認知并激發親環境行為。廈門信息工程學院借助VR技術打造的“維度躍遷”海洋體驗項目,通過讓觀眾佩戴VR設備與海洋生物近距離互動,感受其生命活力,顯著增強了公眾對海洋生態的情感認同與保護意識。兩個項目是親環境交互設計的典型代表,有較強的借鑒價值。
一、基于CAC理論的游客親環境行為分析
親環境行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是指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的自主性行為,其核心在于減少對環境的傷害,甚至使環境受益[4]。“親環境行為”亦稱環境友好行為或環保行為,該概念源自環境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在實際的旅游情境中,游客的親環境行為受到多重主觀因素的共同影響。外部驅動因素包括環境質量[5]、激勵因素[6]、社會規范[7]等;內部驅動因素則主要涉及認知與情感層面,如環境知識[8]、地方依戀[9]、價值觀[10]等。
有研究者認為, CAC 理論(Cognitive-Affective-Conative,認知-情感-行為意愿理論)為解釋游客親環境行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框架[11],該理論揭示了從認知到行為意愿的內在機制,闡明了行為發生的內在動因,有助于解釋個體的某些行為和心理狀態。CAC理論將人的心理活動劃分為三個核心組成部分——認知、情感和行為意愿。認知涉及個體對特定對象的信念、知識和價值判斷;情感指個體對對象產生的情感體驗與情緒反應;行為意愿指個體對特定對象的行為傾向及其實際行為的發展。該理論強調,認知和情感體驗共同構成行為意愿產生的關鍵前因。行為意愿是對思維和情感的實際反映,是行動的驅動核心,涵蓋了目標設定、決策制定、堅持性和行動執行等環節。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者相互關聯,共同影響個體的最終行為表現。
二、休閑型海洋牧場游客親環境行為現狀概述
基于CAC理論框架,休閑型海洋牧場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形成與轉化,高度依賴認知水平、情感聯系,以及親環境的行為意愿。本文認為,需通過系統性地強化認知→情感→行為意愿這一鏈條,才能有效促進其最終轉化為穩定的親環境行為。當前休閑型海洋牧場游客親環境行為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認知水平較低
盡管海洋生態保護日益受到社會關注,但游客對休閑型海洋牧場生態功能與環境敏感性的認知仍不足。多數游客將其視為單純的娛樂空間,環保理念較為薄弱,環保意識多停留在表層理解階段。
(二)情感認同薄弱
受“養殖+旅游”復合屬性影響,海洋牧場的生態意象不如森林公園等自然景區直觀,游客難以對其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部分游客更關注水產養殖與娛樂設施本身,而對維持生態系統長期的可持續價值關注不足或有所忽視。
(三)行為表現分化顯著
游客親環境行為受具體情境與個體差異影響。在有明確引導或設施支持的情形下,游客環保行為相對積極;反之,在引導缺失或監管不足的情況下,隨意丟棄垃圾、踩踏潮間帶、干擾養殖生態等非親環境行為較為常見。
三 、休閑型海洋牧場游客親環境行為驅動機制構建
基于前述CAC理論框架及現狀分析,本文提出休閑型海洋牧場游客親環境行為的三階段驅動機制,旨在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強化認知、深化情感聯結,最終引導行為意愿轉化為實際的親環境行為。
(一)認知強化驅動路徑
借助沉浸式生態解說與AR導覽技術,有助于提升游客對海洋牧場環境承載力及人類活動生態影響的科學認知。例如,在浮潛區通過可視化手段展示珊瑚共生關系,明確提示不當接觸行為可能導致珊瑚白化的風險,從而深化游客對自身行為生態后果的理解。
(二)情感聯結驅動路徑
通過運用生態敘事策略與聲景模擬、生物行為觀測等技術,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體驗場域。如通過實時傳輸人工魚礁區魚類棲息高清影像,讓游客直觀感受其生存狀態,有效激發游客對生態庇護行為的情感認同與內在支持。
(三)行為轉化驅動路徑
在消費與活動節點嵌入環保引導機制,設計多樣化的、參與性強的親環境活動,并提供即時反饋與適度激勵,有效轉變游客行為。如設置垃圾分類挑戰、海洋清潔志愿活動、可持續海產品選購引導等任務,建立積分兌換禮品、消費折扣或授予環保勛章等獎勵機制,以促進行為習慣的形成與持續。
四、休閑型海洋牧場親環境行為交互設計策略
休閑型海洋牧場親環境交互設計是以激發游客親環境行為為目的的設計,旨在通過互動體驗提升游客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愿,進而促進休閑型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休閑型海洋牧場親環境交互設計有效利用新興交互技術,能夠充分調動游客的五感,顯著增強其參與感、沉浸感與游玩體驗,激發游客親環境行為的產生。
休閑型海洋牧場的親環境交互設計可以融入多種濱海休閑項目,如海洋文化科普館、海釣、潛水、浮潛和沖浪等,使游客在享受海洋樂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學習海洋保護知識,理解其重要性,并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親環境習慣。
(一)基于CAC理論的休閑型海洋牧場親環境交互設計框架
基于CAC理論,休閑型海洋牧場親環境交互設計分為三大板塊,分別為海洋信息交互、海洋情感交互、海洋行為交互。該框架緊密圍繞休閑型海洋牧場及海洋生態環境主題,致力于信息交互展示、情感體驗、激勵親環境行為的交互設計,從游客體驗出發,充分利用新興技術實現沉浸式、趣味式的互動形式,以期在認知、情感、行為意愿層面影響游客在休閑型海洋牧場中的親環境行為。
(二)搭建休閑型海洋牧場的海洋信息交互
構建休閑型海洋牧場的信息交互系統,有助于提升游客對牧場功能與海洋生態環境的認知。通過科學有效的信息傳遞,使游客深入了解海洋生態特性與資源保護意義,并獲取具體可行的生態保護措施與參與路徑,從而增強其環保意識與行動意愿。在海洋信息交互中可采用數據可視化、動態演繹、交互式展示等策略,避免枯燥的文字灌輸,提升信息的可接受度與吸引力。
1. 數據可視化。運用圖形、圖表、地圖等視覺化手段,將復雜的海洋牧場環境數據轉化為直觀易懂的信息形式,幫助游客理解生態結構與環境變化。例如,借助交互式立體地圖展示海底地形與生態分區,或利用動態圖表呈現海洋氣候與水溫變化,有效提升游客對生態問題現狀與動態的感知及環保意識。
2. 動態化演繹。動態化演繹作為一種有效的信息傳遞手段,是利用動畫、視頻、模擬演示等動態形式生動呈現復雜的海洋生態的過程,如人工魚礁投放后的生態演替、珊瑚退化與海洋酸化等,動態化演繹不僅能簡化抽象概念的理解難度,豐富視覺體驗,更能深刻揭示生態系統的動態性、關聯性與脆弱性,加深游客對海洋生態的認知。
3. 交互式展示。交互式展示利用新興技術可實現游客與展示內容的互動,構建多感參與的互動體驗,允許游客根據個人興趣主動探索信息內容,極大地提升了探索沉浸感、趣味性與參與度,實現了寓教于樂,深化了教育效果與生態理解的深度。
(三)搭建休閑型海洋牧場的海洋情感交互
休閑型海洋牧場親環境交互的海洋情感交互在于培養游客對休閑型海洋牧場以及海洋的喜愛、依戀等情感。有效策略包括營造生態敘事、設計游戲體驗以及強化社會認同感,以豐富和深化游客的情感體驗。
1. 生態敘事。通過藝術化表達與情境營造,構建富有感染力與吸引力的海洋牧場故事,將生態知識、環保理念巧妙融入敘事之中,激發游客的情感共鳴,喚起其對海洋生態的關注與保護責任感,從而有效驅動親環境行為的主動參與。
2. 游戲體驗。設計策略類、互動類、模擬海洋牧場類游戲,讓游客在虛擬的環境中“經營”海洋牧場,親身體驗資源管理、生態平衡維護、應對環境挑戰等過程,使游客深刻理解海洋牧場系統復雜性與環境脆弱性。此類游戲融合了教育與情感體驗,有助于提升環保意識,激發游客對海洋生態的責任感與參與保護的意愿。
3. 社會認同感與歸屬感。營造休閑型海洋牧場綠色環保行為的社會認同感與歸屬感。建立線上互動平臺,如通過網站和社交媒體建立話題號,鼓勵游客分享環保心得、參與討論、展示環保成果,增強社會認同與個人歸屬感。同時,明確休閑型海洋牧場的使命和愿景,強調其對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社區福祉的意義,強化游客對親環境行為目標的認同。
(四)建立休閑型海洋牧場生態環境的海洋行為交互
休閑型海洋牧場生態環境的海洋行為交互旨在通過互動設計,將游客的環境認知與情感認同轉化為具體的親環境行為意愿與行動。其設計互動性強,教育意義深遠。
1. 獎懲行為。在休閑型海洋牧場中,構建以正向激勵與約束規范相結合的行為引導機制,有助于推動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形成與內化。正向激勵方面,可設立積分獎勵制度、綠色消費折扣等措施,鼓勵游客參與海洋清潔、選購可持續旅游產品等環保行為。對于不當行為,如亂扔垃圾、破壞生態系統等,則采取相應的行為約束,如警示提醒、經濟處罰或限制服務使用等。該機制能夠在短期內有效規范游客行為,在長期內能夠助力環保意識的提升與環境責任感的培育,實現游客行為從外部規制向內部自覺的轉化。
2. 結合熱點。緊密關聯社會關注的環保議題,設計兼具參與性與教育性的專題互動活動,結合“世界環境日”“世界海洋日”等重要環保節點,策劃主題鮮明的互動體驗項目,使游客在體驗中深化對生態問題的理解,并積極參與海洋保護實踐,增強其行為認同與價值共鳴。
3. 數據反饋與智能引導。依托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等,構建智能行為反饋系統,實時采集游客行為數據,基于大數據分析結果,向游客推送個性化的反饋信息與引導建議。對積極參與者給予榮譽激勵,提升持續參與動力;對行為偏差者推送溫和的教育提示與改進建議,助力行為優化,構建可持續的公眾參與海洋環境保護的有效路徑。
五、結論
休閑型海洋牧場的可持續發展亟須有效引導游客的親環境行為。本文基于CAC理論框架,剖析了游客親環境行為的動因,并提出了一套交互設計方案,旨在通過認知、情感和行為意愿三個維度的交互,提升游客的海洋保護意識,激發他們的環保行動。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多維度的交互設計,能夠有效引導游客在休閑型海洋牧場中的環境認知、情感投入與行為意愿,為休閑型海洋牧場乃至其他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創新性的交互設計參考。
[參考文獻]
[1]" 趙奇蕾,陳桂瑩,祁思瓊,等.休閑漁業經濟研究進展[J].海洋湖沼通報,2022,(4).
[2]" Zhou C ,Liu X ,Wang Z , et al. Assessment of marine debris in beaches or seawaters around the China Seas and coastal provinces[J].Waste Management,2016.
[3]" 李蘇婉,楊加猛.親環境行為研究進展[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4,(4).
[4]" Tian H, Liu X.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search: Theoretical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2, (11).
[5]" Sheng G, Dai J, Pan H. Influence of air quality o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Chinese resi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ance[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0.
[6]" Nguyen-Van P, Stenger A, Tiet T. Social incentive factors in interventions promoting sustainable behaviors: A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21, (12).
[7]" Silvi M, Padilla 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Social norm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ernal conditions[J].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21, (6).
[8]" Kim M S, Kim J, Thapa B.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on affect, nature affiliation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mong tourists[J]. Sustainability, 2018, (9).
[9]" Ramkissoon H, Smith L D G, Weiler B. Test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place satisfaction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10]" Devine‐Wright P. Rethinking NIMBYism: The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place identity in explaining place‐protective action[J]. Journal of community amp;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9, (6).
[11]" Hilgard E R. The trilogy of mind: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conation[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1980, (2).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