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提升他們對科學的興趣、科學探索能力,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活動作為學校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開發與實施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科學社團活動與數學融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本文通過分析小學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的內在聯系,提出了一系列融合策略,旨在通過科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升其數學能力和綜合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社團活動;數學能力;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0" " 0142-03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小學科學教育、數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數學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缺乏實踐性與創新性。因此實施小學科學社團活動,將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有機融合,成為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進行科學社團活動的意義
小學科學社團活動的實施,首先源于對小學科學教育現狀的深刻反思。傳統的科學教育往往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探索的機會,導致學習興趣不高,科學素養難以得到有效提升。與此同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小學科學教育開始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實踐性、創新性。科學社團活動作為學校科學教育的有益補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探索、實踐創新的平臺。通過參與活動,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從而培養科學思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科學社團活動的實施還適應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知識經濟時代,具備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人才成為社會的稀缺資源,通過實施科學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創新精神,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及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科學社團活動導入學生數學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科學與數學融合不足
小學科學社團活動通常圍繞適合學生認識特點與生活實際或與科學課本知識緊密相結合的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生活知識、物理現象、化學現象等領域展開,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動手實驗、檢驗、討論得出結論等方式,讓學生理解一些常見的事物現象背后的科學知識與科學原理。培養學生認識科學與運用科學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然而,在學校科學社團活動實施中,在學科融合方面,教師往往只利用數學進行簡單的計算或測量,或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簡單的統計,而沒有深入挖掘科學原理在其他學科中體現,沒有深入挖掘數學概念在科學原理中的應用。這種淺嘗輒止的教學方式,無法幫助學生形成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單一的教學方法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幫助他們形成跨學科的知識框架。
(二)缺乏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持久性的關鍵能力品質,包括數學運算、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問題解決等多個方面。在科學社團活動中培養學生必備邏輯推理、建模能力以及解決一類問題的方式方法與其他學科是相通的。然而,在小學科學社團活動中,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存在明顯不足。在科學社團活動中,學生往往只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未涉及更復雜的科學背后的數學知識,學生數理思維能力也未得到有效的發展,導致學生的數學能力無法得到充分鍛煉,也無法在解決實際科學問題時靈活運用數學工具。
(三)學生綜合能力未得到有效提升
在小學科學社團活動的實施中,教師往往只關注科學活動本身的知識的傳授與科學素養的培養,忽視了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知識的融合能力。這導致融合理念相對滯后,缺乏跨學科融合意識,無法將數學作為解決科學問題的有力工具。雖然部分學生參加科學社團活動的興趣很足,但是學生主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不足,在活動中此部分學生得到提升與成長也不足,導致他們無法在科學與數學的知識融合中取得進步。
三、著眼學生數學能力進行科學社團活動
(一)開展項目式科學社團活動提升數學能力
小學科學社團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平臺,通過引入項目式學習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還能有效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鼓勵學生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或完成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來主動學習,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小學科學社團活動中,項目式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中,從而深化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項目式學習方式往往要求學生進行數據分析、邏輯推理以解決實際問題,這些過程與數學能力的培養緊密相連。例如,在教學完人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心天氣活動記錄》課時后,在社團活動中,設計“小小氣象站”的活動項目,要求學生設計并搭建一個簡易的氣象站,用于監測記錄校園內的氣溫、濕度、風速等氣象數據;在項目初期,學生需要運用數學知識來規劃氣象站的布局,計算所需材料的尺寸與數量,這一過程能夠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幾何知識,讓他們學會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數學模型的構建;在數據收集階段,學生需要定期記錄氣象數據,并運用統計學的知識來分析這些數據。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圖表制作技能,還能學會運用數學工具揭示科學現象背后的規律。小學科學社團活動通過引入項目式學習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科學知識與數學知識相結合的實踐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科學原理,還能夠通過實際操作與數據分析來鍛煉數學能力。
(二)開展合作式科學社團活動提升數學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是培養其跨學科綜合能力的關鍵時期。小學科學社團活動通過引入合作式學習模式,為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合作式學習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共同探究等方式進行學習。在小學科學社團活動中,這種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對科學原理的理解,還能在無形中鍛煉其數學應用能力。科學探索往往需要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這為數學能力的應用提供了天然場景。合作式學習在科學社團活動中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放大這種效果。在分組探究活動中,學生需要共同設計實驗方案、分配任務、記錄數據并分析結果。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與實驗技能,還需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精確計算及邏輯推理。合作式學習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幫助他們學會傾聽他人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團隊中共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而同步設計社團活動時,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開展“科學小偵探:揭秘自然現象”活動的探究,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水的循環等自然現象,通過小組討論提出關于這些現象的假設,并嘗試用數學語言描述假設中的關系;各小組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包括確定實驗變量、選擇實驗材料、制定實驗步驟等;在實驗過程中記錄數據,并運用數學知識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結論,驗證假設的正確性。小學科學社團活動中引入合作式學習模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科學實踐經驗,還在無形中提升了他們的數學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運用信息化數字化科學社團活動提升數學能力
信息化數字化科學社團活動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通過多元網絡工具、在線知識共享、運用實驗軟件等數字化教學方式,直觀感受理解一些科學現象及其科學原理。這種情境化的直觀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途徑,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邏輯推理能力。數學是科學的基礎,而科學則是數學的延伸與應用。在科學社團活動中,許多科學現象與實驗都需要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解釋與計算。在數字化科學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簡單的數據統計、分析等實踐活動來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在數字化平臺上,學生可以方便地分享自己的實驗數據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交流。這種在合作中的分享與交流,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例如,在設計關于了解“神奇的機械”這一模塊活動時,教師先播放一段關于簡單機械的微課視頻,視頻內容涵蓋杠桿、輪軸、滑輪等機械的基本原理與構造;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的機械設備,思考它們的工作原理與構造特點;教師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微課資源及提供的材料,自制一個簡易機械設備,制作過程中需要運用空間幾何設計并優化機械設備的構造。通過引入信息化數字化科學社團活動,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數學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小學科學社團活動實施的幾種類型,探討了科學與數學融合的一系列措施,科學社團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與創新能力。通過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信息化數字化教學、實踐活動等多樣化的活動,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從而深刻理解了知識的本質,增強了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科學與數學的融合不僅是對學科知識的整合,更是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未來,應繼續深化科學與數學的融合,創新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更具挑戰性的學習機會。
參考文獻
[1]黃智磊.小學科學螺旋式探究項目的實施策略:以科學社團項目學習為例[J].湖北教育,2023(16):15-17.
[2]郭倩.指向學生實驗能力提升的小學科學社團課程開發與實施[J].試題與研究,2024(7):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