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教育變革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別是培養小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市級課題“基于‘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以中山市阜沙鎮阜沙中心小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施“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探索有效培養小學生探究實踐科學素養的路徑。本文以粵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巧改廢舊物》為例,總結該模式的應用框架、主要方法、創新表現及效果,為鄉鎮小學提供可借鑒的實踐案例。
〔關鍵詞〕" 小學科學;“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探究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0" " 0049-03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進入新的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新標準明確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要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由過去單一的“學科”知識傳授,向著更能激發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跨學科”課程育人方向轉變。設計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由此可見,“跨學科項目式”的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方向。市級課題“基于‘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以中山市阜沙鎮阜沙中心小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探索基于科學課的“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科學核心素養。
一、構建“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
課題研究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教材內容,涵蓋各學科知識,并注重跨學科融合。通過開發教學案例,形成了將多個學科知識和技能有機整合、綜合運用、項目式驅動的教學模式。
(一)確定跨學科主題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知識,是“天然”的跨學科課程,有良好的基礎,但不是每節課都有跨學科內容。跨學科主題的選擇應基于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生活,同時考慮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體現科學性、實用性。以“巧改廢舊物”主題為例,學生家庭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廢舊物,可能平時都當作垃圾丟掉。然而,可以運用各種技術巧妙改造,重新利用,使這一主題既具有現實意義,又能融合科學、數學、語文、美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
(二)設計項目式任務
項目式任務的設計應圍繞跨學科主題展開,具有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操作步驟。任務應具有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任務應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學生在實踐中完成。例如,在“巧改廢舊物”主題下,可以設計“利用廢舊物制作新物品”的項目任務,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種類廢舊物品的材料、結構等特點,制作出可再利用的新物品。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準備需要使用的工具,并能按設計方案進行制作。
(三)實施跨學科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完成項目式任務。例如,在“巧改廢舊物”項目中,根據內容,實施科學+數學、語文、美術等跨學科的教與學活動。學生需要運用科學知識了解廢舊物品的分類原理,找到合適的廢舊物;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物品體積、形狀的測量和分析,以便改造出合理的造型;運用語文知識撰寫新物品使用說明文本內容,方便正確使用;運用藝術技巧設計新物品的外形,裝飾美化外觀,優化視覺效果。學科方面的知識,需要科學教師與各學科教師相互溝通,確保運用知識點和方法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更好地實現跨學科融合。
1.教學目標
科學學科的學習目標。科學觀念:巧改廢舊物品的方法有改變形狀、添加結構和組合等;確定項目式任務,制定設計、實施方案,評估改進等。科學思維:能基于廢舊物的結構、功能等展開想象的能力;進行初步的創意設計,結合數學、美術知識,能將自己簡單的創意轉化為模型或實物,完成項目式任務。探究實踐:根據制作要求和廢舊物材料,小組合作設計、制作、測試和評價改造后的作品,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改進想法,初步具有參與技術與工程實踐的意識。
數學學科的學習目標。培養幾何直觀:通過觀察各種廢舊物,感知其中蘊含的幾何圖形及其組成元素,依據圖形的特征進行分類,為作品的制作組建做好基礎工作,將各種類型的廢舊物組合成最終作品。形成空間觀念:引導學生根據廢舊物的特征抽象出各種幾何圖形,并根據作品最終的呈現形式,反推各個廢舊物零件的位置和方向關系,例如數字華容道和九九乘法表玩具的制作。
美術學科的學習目標。創意實踐:引導學生運用美術學科知識,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將自己獨特的想法轉化為具體的藝術成果,從而制作出創意性新作品,培養其創新能力;會用美術的方法美化、裝飾物品。
語文學科學習目標。撰寫新物品的說明書,形成有條理的說明方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教學過程設計
激、導、授、探、享、評:運用跨學科知識,完成“跨學科項目式”任務。激活經驗:生活中每家或多或少都有各種廢舊物品,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學生展示拿回來的物品,并說說準備改造成什么物品。導入新課:在學校科技節的廢舊物品手工作品展上,展示著許多手工精妙的改造物品,引起學生完成項目式任務的欲望,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廢舊物品改造的用途、目的進行討論,產生“我也來改造廢舊物品”的想法。講授新課:通過微課,學習巧改廢舊物品的方法,有改變形狀、添加結構和組合等三種方法,引導學生熟悉廢舊物品改造的基本過程,包括明確任務、制定方案、實施方案、評估改進等;運用數學和幾何知識,制造對稱、穩固的物品,運用美術知識美化裝飾物品。通過對廢舊紙盒的妙用、廢舊塑料瓶的妙用、其他廢舊物品的妙用,引導學生進階性思考,從一個普通的例子,不斷思考拓展,評價改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遷移能力。實踐探究: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分工合作,根據帶回來的廢舊物品,討論思路,確定主題,選擇合適的創意,設計改造方案,分工完成作品,并撰寫用途說明;在這個環節,小組成員分工明確,配合密切,有小組利用舊紙盒改造成投籃玩具,有小組利用礦泉水瓶做成小車、飛機模型,有小組利用奶茶杯子和外賣袋子巧手改造,袋子可以被改造成扇子,杯子還能被改造成劃船玩具;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完成了項目式任務,把廢舊物改造成一個可利用的新物品。分享改進:小組代表展示改造成的新物品,分享制作意圖、過程情況、說明用途等,介紹制作方法、成本以及測試情況等。其他學生也為作品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進一步優化改進作品;為學生提供平臺,學會分享、學會交流,自我展示,大家欣賞項目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悅,內化探究實踐素養。評價反思:引導學生從實用、環保、耐用、成本低、外形精美、制作簡便和創新等方面評價新物品;掌握評價的標準,引導學生運用美術相關知識美化作品;評價過程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等,設計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和本組的合作、作品的情況等的評價表,培養善于反思的習慣,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并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教、學、評的相互促進和效果最大化。
二、“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效果
(一)“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現成效
學生在“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下,積極參與項目式學習和跨學科探究活動。通過“巧改廢舊物”項目,引導學生找出科學方法,并設計制作方案。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將數學、美術知識運用到科學制作當中,實現了跨學科的項目式探究學習。學生在實踐中驗證設計方案,評估測試作品是否達到預期,尋求改進的辦法。他們的探究實踐能力素養得到提高,不僅掌握了多學科知識和技能,還培養了解決問題、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這節課對教材內容從紙盒改造拓展到對塑料瓶和其他廢舊物的改造,方法是相通的,而且方便學生取材。基于“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本課結合了數學、語文、美術相關知識,為完成項目任務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學生積極參與,共同協作,順利完成項目作品,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得到一次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二)學生項目式任務現成果
在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指引下,學生出色完成項目改造任務,在“做中學、學中做”,把廢舊物品改造成紙盒小房子、塑料瓶小汽車、筷子收納箱等。還有小組用瓦楞紙做成萬年歷、智趣小屋等滲透著數學知識的作品,使其變成好玩又有用的數學玩具。其中優秀作品如圖1:是用紙盒做成的投籃器,可用作比賽的游戲裝置,有創意,有挑戰性,同學們都爭著來玩一把。優秀作品如圖2:用30多個礦泉水瓶黏合而成的飛機模型。本組學生用熱熔膠熟練地把礦泉水瓶一個個地粘在一起,并不斷調整位置和造型,使最終形象像飛機,這手工技術就像一位熟練的師傅。
一些作品由于制作過程所需時間較長,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美化,也可作為課后的動手作業。
三、結語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打磨成雛形,并在常規教學中推廣應用。在與外鎮校際交流活動中,再次以“巧改廢舊物”展示。“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充分激活了學生思維,培養其探究實踐能力,受到參聽教師的一致好評,是一節成功的“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交流展示課。在中山市教育技術中心主辦的主題為“創新實驗教學專題研修活動”中,課題組成員李老師展示了科學與美術“跨學科項目式”融合創新教學課例《植物的葉》,運用激、導、授、探、享、評“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葉柄環節,李老師設計用陶印讓學生把各種葉柄用美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使葉柄能永久地保存下來,這讓學生對葉柄有了更好的認識。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探究能力培養,體現了新課程新理念的創新性,使“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模式進一步成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S].北京:教材〔2022〕2號,2022.4.8.
[2]周振宇.跨學科教學:怎么跨 怎么教[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23:133-140.
[3]趙祥麟,王承緒.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