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對ICU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醫院ICU收治的62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比較兩組肺功能、康復時間指標、氧合指數、并發癥發生率、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兩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升高,且觀察組各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
3、7 d氧合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護理總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可有效促進ICU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疾病轉歸,改善氧合指數,加快肺功能康復進程,預防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肺功能;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生活質量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肺部會出現急性損傷,多數患者是由于創傷、休克、重度感染等因素所致,有明顯的頑固性低氧血癥、急性呼吸窘迫表現,病情十分危急,病死率極高[1~2]。早期分階段肺功能鍛煉有利于控制或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促進其康復階段肺功能改善及氧合指數恢復正常[3]。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討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對ICU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康復效果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醫院ICU收治的62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觀察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8.02±5.02)歲;BMI指數(21.65±1.02) kg/m2。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57.02±4.99)歲;BMI指數(21.59±1.05) 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行機械通氣;入院我院ICU治療;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伴有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昏迷;研究中途退出;一般資料不完整。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維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防止治療期間誤吸。保持病房和患者衣物潔凈,為患者提供飲食護理、健康教育等宣教知識。積極預防和處理并發癥,遵醫囑給予胃腸減壓護理,避免患者腹脹、便秘。如果患者有鼻黏膜損傷,可改用鼻罩,減少治療時鼻部受壓。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分階段肺康復護理
(1)第一階段:針對呼吸循環不穩定的患者,遵醫囑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機械通氣治療,將患者調整至俯臥姿勢,抬高床頭,給予氣道管理,協助其排痰,鼓勵其自主排痰,如果自主排痰困難,可給予吸痰護理,輔助痰液排出。該階段的肺康復鍛煉先在床上展開,被動活動患者肢體,每次按摩
20 min,每日2次。
(2)第二階段:針對呼吸循環比較穩定的患者,遵醫囑予以機械通氣治療,此時患者處在高側位或高坐位,每天接受6~8 h的機械通氣。氣道護理方案與第一階段一致。在活動鍛煉方面,指導患者床上鍛煉肌力,通過屈伸手臂、提高腿部、抬臂等進行鍛煉,每次15~25 min,每日2次。同時,指導其進行吸氣訓練,每次10~20 min。
(3)第三階段:此時患者呼吸循環已經穩定,先鍛煉下肢,患者處在俯臥體位,將腿提高并堅持幾分鐘,之后再將腿慢慢放下,兩條腿交替完成這個動作。接下來鍛煉手臂,指導患者手臂放到身體兩側,之后緩慢彎曲,提起重物到肩膀附近。此外,鍛煉患者呼吸功能,指導其床上仰臥,將手推出,之后吸氣,感受腹部運動,舉起雙手,此時可感知到腹部肌肉處于緊繃狀態。每次15 min,每天2次。
1.3 觀察指標
(1)肺功能:護理前后測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計算FEV1/FVC。(2)康復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3)氧合指數:通過血氣分析儀測定患者不同時間節點(護理1、2、7 d)的氧合指數。(4)并發癥。(5)生活質量:采用生存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評估,分數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6)護理滿意度:護理后向患者發放自制滿意度問卷,90~100分為十分滿意,60~89分為滿意,0~59分為不滿意??倽M意度=十分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后兩組FVC、FEV1、FEV1/FVC均上升,且觀察組各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康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ICU住院時間(13.55±2.02) d、機械通氣時間(8.51±2.36) d,均低于對照組ICU住院時間(15.98±3.02) d、機械通氣時間(10.26±2.40) d。兩組比較,t=19.0481、2.8948,P均<0.001。
2.3 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氧合指數比較
護理3、7 d觀察組氧合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2.6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74.1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與肺部疾病相關,患者此時機體會出現全身炎癥反應,隨著病情進展,可能誘發腎衰竭及其他嚴重并發癥[4]。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癥患者通常需要機械通氣維持正常的呼吸,降低病情對患者肺功能的損傷,但需配合有效的肺康復干預,促進肺功能改善[5~6]。治療時,同步落實護理,對患者實施早期肺功能康復鍛煉,有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氧合指數[7~8]。分階段康復護理會預先評估每位患者病情,在各階段展開內容不同的康復鍛煉,具有針對性,從而有效滿足患者臨床需求和病情發展。
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兩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升高,且觀察組各指標高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3、7 d氧合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早期分階段康復鍛煉有利于患者恢復正常的通氣功能,改善氧合指數,從而盡早脫機,加快康復進程,促進肺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取得理想的輔助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可有效促進ICU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疾病轉歸,改善氧合指數,加快肺功能康復進程,預防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何銀燕.精細化護理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肺部順應性及舒適度的影響[J].吉林醫學,2024,45(8):1977-1980.
[2]吳輝,于尚平,周三連,等.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聯合適應性支持通氣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肺功能及血氣指標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4,21(2):58-61.
[3]張慧,王莉,何雪花.多發性骨折并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行俯臥位通氣治療的護理[J].中華急危重癥護理雜志,2024,5(8):724-727.
[4]周俊,郭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人標準化肺康復方案的構建[J].護理研究,2024,38(4):590-596.
[5]孟祥艷,趙艷梅,路倩穎,等.肺康復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22,37(6):845-849.
[6]唐蕊,郭成龍,趙洋,等.漸進式抗阻訓練聯合肺康復鍛煉對老年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及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2,42(9):2137-2140.
[7]龔曉露.階梯式肺康復護理對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影響 [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18):3448-3449.
[8]齊英娜.早期分階段肺康復鍛煉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醫療裝備,2020,33(8):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