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點式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醫院收治的62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采取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傳統剝脫術治療,觀察組采取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傳統剝脫術治療,比較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應激反應相關指標[血清D-二聚體(D-Di)、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靜脈曲張程度[靜脈臨床危重程度評分(VCSS)]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長、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3 d D-Di、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VCSS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大隱靜脈曲張應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點式剝脫術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改善圍手術期指標,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大隱靜脈曲張;大隱靜脈高位結扎;點式剝脫術;應激反應;并發癥
大隱靜脈曲張是臨床常見的下肢靜脈疾病,其病因主要為長期站立或靜脈瓣功能不全導致下肢靜脈高壓、血液回流障礙及淤滯。患者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瘙癢、色素沉著、血栓等癥狀,隨病情進展甚至可能引發軟組織潰瘍、壞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3]。本研究旨在探討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點式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醫院收治的62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入選標準:符合臨床相關診斷標準[4];滿足手術指征。排除標準:伴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合并凝血功能異常;伴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取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傳統剝脫術
(1)術前準備:評估靜脈曲張分布范圍,用無菌記號筆標記曲張靜脈走行。采用常規碘伏消毒鋪巾固定,患者取仰臥位,實施腰硬聯合麻醉。(2)高位結扎:于腹股溝韌帶下方,股動脈搏動內側作一長約3~5 cm的縱行切口。鈍性分離皮下組織顯露大隱靜脈主干及其匯入股靜脈處。游離大隱靜脈主干,結扎并離斷其所有主要分支。在距隱股交界約0.5 cm處結扎大隱靜脈近心端。(3)主干剝脫:在內踝前方大隱靜脈走行處作一長約2 cm的縱行切口。鈍性分離,游離出大隱靜脈遠端,結扎;將靜脈剝離器自內踝切口處插入大隱靜脈管腔,向近心端推進,直至從腹股溝切口穿出;將剝離器近端與靜脈近端結扎線牢固固定。自腹股溝切口處,緩慢、持續地牽拉剝離器,將大隱靜脈主干自血管床內逆向剝脫抽出。(4)切口處理:檢查創面、徹底止血,生理鹽水沖洗,分層縫合腹股溝及內踝切口,使用彈力繃帶自足趾向腹股溝方向進行加壓包扎。(5)術后處理:指導患者早期進行下肢肌肉收縮鍛煉(如踝泵運動),促進靜脈回流;抬高患肢;術后14 d拆除縫線;術后穿戴醫用彈力襪(通常要求Ⅱ級壓力),日間穿戴,持續2~4周。
1.2.2 觀察組采取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點式剝脫術
術前準備及高位結扎操作同對照組。無需進行大隱靜脈主干全程剝脫,沿術前標記的曲張靜脈走行,選擇多個點。在選定的點上,使用手術刀片或專用點狀剝脫刀作一長約2~4 mm微小縱向切口。采用蚊式血管鉗經小切口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將曲張靜脈段輕柔地拖出切口外,分段剝除。微小切口通常無需縫合,可用無菌膠帶對合或簡單覆蓋敷料。若切口稍大或滲血,可縫合1針。術后處理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圍手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長。(2)比較兩組應激反應相關指標:術前、術后3 d,檢測血清D-二聚體(D-Di)、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3)比較兩組靜脈曲張程度:術后15 d、1個月,采用靜脈臨床危重程度評分(VCSS)[5]評估,包括10個條目,總分30分,分值越高表示靜脈曲張越嚴重。(4)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長、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應激反應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D-Di、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3 d D-Di、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靜脈曲張程度比較
兩組術前及術后15 d VC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個月VC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23%,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5.8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大隱靜脈曲張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血液凝固性增高、靜脈內壓過高、血液流速減慢及血管內皮損傷等因素[6]。傳統高位結扎剝脫術存在手術創傷較大、切口多、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康復時間長及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等問題[7]。單純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手術術后復發率較高,聯合傳統剝脫術雖可提高臨床療效,但仍存在手術耗時較長、創傷較大、術后恢復緩慢及并發癥較多等問題[8~9]。高位結扎術聯合點式切除術是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微創技術,具有切口微小、創傷小、術后疼痛程度輕、恢復快的優勢。
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手術時長、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且術中出血量、術后1個月觀察組VC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點狀剝脫術通過微小切口實現曲張靜脈的徹底剝離,有效清除淤血,促進康復,提高治療效果。該術式具有創傷小、切口分散的特點,能顯著減少術中出血。使用可吸收縫線處理腹股溝切口,能夠有效促進創口愈合,加快康復進程,進而縮短患者臥床時間。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3 d D-Di、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0.05)。D-Di濃度升高表明機體凝血系統激活及繼發性纖溶亢進;hs-CRP是急性期反應蛋白,其水平升高通常與炎癥反應和感染相關。高位結扎聯合點式切除術通過消除靜脈曲張,減少血液滯留和渦流形成,從而有效抑制D-Di水平,防止血栓形成。同時,該術式因微創特性可顯著減輕組織損傷和機體炎癥反應,進而有助于降低hs-CRP水平。高位結扎聯合點式剝脫術通過高位結扎大隱靜脈主干,有效阻斷靜脈血液反流,同時結合點式剝脫術徹底剝脫曲張靜脈。點式剝脫術的操作更為精細,可有效減輕術中組織損傷、減少出血量,且該術式術操作簡便、用時較短,有助于加速患者康復。此外,點式剝脫術還避免了傳統手術中切口過長、瘢痕明顯等問題,更好地滿足了患者美觀需求。
綜上所述,大隱靜脈曲張應用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點式剝脫術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機體應激反應,改善圍手術期指標,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梁志偉.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點式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應用效果觀察[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
2023,45(6):1003-1005,991.
[2]王禮雷,劉步前,楊衛國.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聯合點式剝脫術對大隱靜脈曲張患者的應用研究[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23,7(14):58-60.
[3]鄭劍剛,來集富.點式剝脫術在大隱靜脈曲張患者高位結扎術中的應用[J].浙江創傷外科,2023,28(1):134-137.
[4]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慢性下肢靜脈疾病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2014,29(4):246-252.
[5]毛其勛,朱雯,林蘇蘇.下肢靜脈曲張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特征與VCSS評分的相關性[J].浙江創傷外科,
2024,29(8):1583-1586.
[6]朱軍華,許正強,石譜書.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聯合點式剝脫術對大隱靜脈曲張患者的臨床療效[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22,8(6):689-693.
[7]許鈺伽,吳洲鵬,趙紀春,等.不同下床時間對大隱靜脈曲張高位結扎點式剝脫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22,8(1):101-104,113.
[8]徐曉冬,吳玉泉,李志剛.射頻消融術、改良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剝脫術分別聯合泡沫硬化劑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效果比較[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24,10(5):614-618.
[9]穆霄燕,潘仲杰.點式剝脫術結合射頻消融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臨床效果研究[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
2023,45(6):100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