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R6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12.0043.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12.014
胸腰段脊柱骨折屬于常見脊柱創傷性疾病,通常由車禍、高處墜落、重物砸傷等創傷性事件引起,可致脊柱骨性結構嚴重受損,常累及脊髓、損傷神經功能,引發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身心健康及家庭造成沉重負擔[1-2]。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是治療脊柱創傷的核心術式,可通過螺釘植人與固定重建脊柱穩定性,為骨折愈合創造條件,有效防止骨折移位,促進患者康復[3]。但該術式不同入路對術區組織的影響存在差異,具體表現在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及并發癥等指標[4。基于此,本研究聚焦胸腰段脊柱骨折,對比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術式選擇提供循證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間于丹江口市第一醫院接受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的8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的不同入路方式分為棘突旁入路組(41例)和椎旁肌間隙入路組(42例)。棘突旁入路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 47.22±10.13 )歲;脊柱創傷原因:車禍12例,高處墜落17例,重物砸傷9例,其他3例;Frankel脊髓損傷分級[5:C級8例,D級13例,E級20例。椎旁肌間隙入路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 47.32±9.89 )歲;脊柱創傷原因:車禍11例,高處墜落19例,重物砸傷10例,其他2例;Frankel分級:C級9例,D級15例,E級18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組間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獲丹江口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1)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診斷標準[,且符合手術指征;(2年齡 ?18 歲;(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脊柱感染、脊柱腫瘤等其他脊柱疾病者;(3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1.2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完善脊柱影像學檢查,明確胸腰段脊柱創傷節段、骨折分型,據此制訂個體化手術方案。術前常規備皮,患者取俯臥位,胸腹部、骨盆區墊置體位墊以維持脊柱過伸位,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后,以手術區域為中心,嚴格遵循外科消毒規范行皮膚消毒、鋪巾。
棘突旁人路組操作方案:以患者病變節段為中心,于棘突旁作一長約 8~12cm 的縱行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腰背筋膜。以棘突、椎板為參照,用骨膜剝離器沿骨膜下向外側剝離椎旁肌(多裂肌、最長肌等),充分顯露雙側椎板、關節突關節及橫突結構,精準定位椎弓根進釘點。于進釘點用開口器建立骨通道,插入導針。使用移動式C形臂X射線機(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滬械注準20182060272,型號:uMC560i)實時透視確認導針位于椎弓根髓腔內(正位示導針投影在椎弓根橢圓形影中心,側位示導針沿椎弓根長軸走行)后,沿導針依次完成鉆孔、攻絲,于傷椎及上、下鄰椎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釘(每節段雙側各置1枚)。根據脊柱生理曲度預彎連接棒,將其穿入椎弓根釘尾槽并鎖定。沖洗術區,置入負壓引流管后,逐層對腰背筋膜、皮下組織及皮膚進行縫合,關閉切口。
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操作方案:以患者病變節段為中心,于棘突旁 2~3cm 處作縱行切口(長約 6~10cm ),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后,使用骨膜剝離器鈍性分離裂肌與最長肌肌間隙并向深部分離,顯露關節突關節外側緣及橫突中點,作為椎弓根進釘點。后續操作同棘突旁入路組:經導針引導完成椎弓根釘植入、連接棒安裝固定,放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切口。
兩組患者出院后,均以網絡、電話、門診復查等形式持續隨訪3個月。
1.3觀察指標(1臨床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②脊柱形態學指標。分別于術前及術后3個月,采用數字X線攝影系統(廣東睿佳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92061200,型號:
RG-II-DR)評估兩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s角。(3疼痛程度。于術后 24h 、術后3d、術后7d,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滿分1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傷口滲出、傷口感染、皮下血腫,并統計不良反應總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檢驗方法選用 t 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 (%)] 表示,采用 χ2 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手術時間、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棘突旁入路組,術中出血量少于棘突旁入路組,差異均有計學意義(均Plt;0.05 ),見表1。
2.2兩組患者脊柱形態學指標比較術前,兩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及Cobb's角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gt;0.05 )。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椎體前緣高度均增加,且椎旁肌間隙入路組大于棘突旁入路組;兩組患者Cobb's角均降低,且椎旁肌間隙入路組小于棘突旁入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2。
2.3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兩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在時間效應與組間效應上存在差異,而交互效應無統計學差異。兩組患者術后 24h,3d 及7d的VAS疼痛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椎旁肌間隙入路組在術后 24h,3d 及7d各時間點的評分均低于棘突旁入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lt;0.05 ),見表3。






2.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椎旁肌間隙入路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棘突旁入路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4。

3討論
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通過椎弓根植入螺釘,以螺釘為錨點,構建三維固定框架,通過分散脊柱軸向載荷,重建脊柱三柱穩定性,為骨折愈合提供生物力學支撐[8]。而不同入路對椎弓根周圍肌肉、血管及神經的解剖學干預存在差異,進而導致患者術后功能恢復與并發癥風險顯著不同。
本研究結果表明,椎旁肌間隙入路組的手術時長、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棘突旁入路組,術中出血量亦少于后者;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均有增加,且椎旁肌間隙入路組的增幅大于棘突旁入路組,同時兩組Cobb's角均呈下降趨勢,椎旁肌間隙入路組的降幅更顯著;兩組術后 24h 、3d及7d的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椎旁肌間隙入路組在上述各時間點的評分均低于棘突旁入路組;此外,椎旁肌間隙入路組的不良反應總體發生率低于棘突旁入路組。分析原因如下:(1)棘突旁入路需廣泛剝離椎旁肌(多裂肌、最長肌)附著點,破壞肌纖維血供與神經支配,導致術后肌肉神經萎縮、肌力下降;椎旁肌間隙入路沿多裂肌與最長肌天然間隙鈍性分離,避免肌肉止點剝離,最大程度保留椎旁肌功能完整性[。(2)棘突旁入路因肌肉剝離范圍廣,會破壞脊柱后柱動態穩定結構,影響術后早期穩定性的維持;肌間隙入路通過保留后柱軟組織復合體,結合椎弓根螺釘的剛性固定,加速功能恢復[0](③肌間隙入路的微創特性可減少手術創傷應激,降低促炎因子釋放,減輕術后疼痛級聯反應;棘突旁入路的廣泛軟組織損傷易引發肌筋膜間室壓力升高,加劇疼痛程度[11](4肌間隙入路通過保留椎旁肌張力,在螺釘植入時可利用肌肉牽張力輔助骨折復位,提升椎體高度恢復效率;棘突旁入路治療后椎旁肌力下降,患者需依賴器械復位,可能導致復位力量不均或過度復位[12]。
綜上所述,采用椎旁肌間隙人路實施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其在縮短手術時長、減少術中出血量、加速傷椎修復進程、緩解術后疼痛程度及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的方面,均優于棘突旁入路。
參考文獻
[1]都金鵬,陳伯華,程黎明,等.導航和機器人輔助下頸椎椎弓根螺釘固定手術操作指南(2024版)[J].中華創傷雜志,2024,40(4):298-309.
[2]李德勇,黃海.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19,25(1): 124-128.
[3]袁利杰,屈路強,夏聰.肌間隙入路椎弓根置釘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J].創傷外科雜志,2021,23(9):673-677.
[4]陰彥斌,欒彥軍.前后入路治療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臨床療效與并發癥比較[J].創傷外科雜志,2017,19(5):330-333.
[5]康海瓊,周紅俊,劉根林,等.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檢查表2019版最新修訂及解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8):983-985.
[6]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成人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循證臨床診療指南》編輯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骨科循證臨床診療指南:成人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循證臨床診療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19,57(3): 161-165.
[7]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2): 34.
[8]周政,李良文,成俊,等.經傷椎單側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急性脊柱創傷中的生物力學評價[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20,39(5):529-534.
[9]肖簫.椎旁肌間隙入路與棘突旁入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在脊柱骨折患者中應用的對比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25,33(6):15-18.
[10]孟凡劍.改良骨膜下及肌間隙入路在胸腰椎手術中的比較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9.
[11]劉朋,劉銘玥,薛博瓊,等.椎旁肌間隙入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結合傷椎置釘方案對脊柱骨折患者傷椎恢復及疼痛的影響[J].中國醫藥,2024,19(7):1043-1046.
[12]高貴營,張玉雙,黃立軍,等.治療胸腰段骨折78例兩種手術入路療效比較[J].武警醫學,2019,30(12):1092-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