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全球技術轉移市場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一、研究背景
會明確要求“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當前中國技術轉移市場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的關鍵期,202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6.8萬億元,同比增長11.2%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作為鏈接科研院所、企業及資本市場的重要平臺,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創新體系的效能。本文以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STC)和韓國技術保證基金(KOTEC)為例,綜合比較德國、韓國等國的成功實踐,探討如何更好地構建和完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體制機制,從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

二、國際技術轉移組織的成功經驗
(一)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
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成立于1971年,是歐洲最大的技術轉移機構。史太白起初依靠政府的強力支持,隨后逐步實現背靠政府與面向市場相結合的運營模式,再到完全實現市場化運行。經過近50年的發展,已由一個巴登-符騰堡州的技術轉移機構發展成為國際化、全方位、綜合性的技術轉移網絡,吸引了各個領域的大批專家學者參與,面向全球提供技術與知識轉移服務,2019年史太白總營業額已達到1.70億歐元,并入選“2020全球百佳技術轉移案例”①
史太白核心體系由兩部分構成:公益性的史太白經濟促進基金會、專門從事技術轉移的史太白技術轉移有限公司(見圖1)。
史太白關鍵成功因素可總結為以下四點。一是獨特的“基金會 + 市場化”雙軌制模式。史太白構建了公益性的經濟促進基金會(StW)與市場化的技術轉移公司(StC)協同運作體系。基金會負責品牌建設與資源整合,技術轉移公司管理全球約1000個專業技術轉移中心,形成“集中管理 + 分散運營”的靈活機制。二是以專家為核心的網絡化組織。中心依托6000多名專家(含700余名教授)構建技術轉移網絡,專家可自主申請成立技術轉移中心并擔任負責人。扁平化管理使各中心能快速響應需求,保持靈活的本地化服務。三是產學研深度結合的轉移機制。史太白通過“教授企業家”模式,聯合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科研人員可兼職轉移中心的管理者,將技術直接商業化。四是借鑒雙元制教育理念的教育與市場化培訓體系。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雙管齊下,史太白大學培養兼具技術能力和商業思維的人才,同時為在職人員提供能力測評等定制化培訓,提升效率與國際影響力。
(二)韓國技術保證基金
韓國技術保證基金是韓國政府主導的政策性擔保機構,成立于2000年,旨在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通過提供信用擔保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韓國技術保證基金以技術評估為核心構建信用擔保體系,建立“技術評級-風險分擔-資本對接”機制,并聯合金融機構開發技術質押貸款產品,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門檻。
其關鍵成功因素可總結為以下三點。一是政策支持與協同推進。韓國技術保證基金的成功得益于韓國政府的強力政策支持和專門立法保障。同時,其深度融人國家創新體系,深度綁定國家戰略產業需求,在半導體、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形成專業服務能力,與韓國科技創新政策形成戰略協同。二是專業化技術評價體系。韓國技術保證基金建立了科學嚴謹的技術評價系統,開發了獨特的技術鑒定體系(KTRS)和技術信用鑒定人證書制度,能夠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行精準評估,解決了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評估技術價值的痛點,顯著降低了金融擔保風險。三是全流程金融服務創新。基金創新性地設計了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方案。從初創期的技術擔保貸款,到成長期的技術升級融資,再到成熟期的市場拓展支持,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條。其針對大企業與中小合作企業的聯合創新項目的“共同項自擔保”機制,有效促進了產業鏈協同。
三、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
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這一概念源于科技部2013年出臺的《技術市場“十二五”發展規劃》。按照科技部對國家技術轉移體系的規劃,全國要構建‘ 2+N′′ 技術轉移體系。“2”是指在中關村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在深圳市建設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N”是指在其他區域建設大區域技術轉移中心。截至2025年,全國已布局建設了12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它們通過整合創新資源、優化服務生態、提供科技支撐、推動產業升級等方式,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提升了區域創新能力,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支撐了產業創新發展。
(一)與國際成功案例進行對比分析
通過對比我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與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和韓國技術保證基金的發展模式,發現三個國家在功能定位、主導力量、風險控制等方面側重點不同(見表1)。
(二)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提煉
研究發現,可能影響我國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化運營機制。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強化市場導向,平衡政府主導與市場活力,在政府監管背景下,引入市場化機制,減少行政干預,注重效率與公平。
二是產學研融合生態。在技術轉移過程中,參考類似史太白的“教授企業家”模式等,構建產學研融合發展生態,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對接暢通,將有力提升技術供需對接的效率與質量,加速技術產業化。

三是國際化深度接軌。參與全球技術標準制定(如跨境專利許可、數據共享協議),加強技術平臺的國際合作,推動技術標準互認,有助于突破技術國際化轉移壁壘,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四是專業化服務體系。專業化的運營團隊與知識管理,可迅速響應科研機構與企業需求,提升技術轉移服務質量與效率,推動技術轉移過程更加順暢;專業化的技術評價體系,能精準評估技術價值,助力技術與資本對接。
四、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高質量發展策略建議
通過我國技術轉移中心與國際成功案例對比分析提煉的影響因素,發現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亟須突破當前政府主導的模式,構建“政策引導+市場驅動 + 生態協同”的新型機制,實現自我造血功能,融入全球技術創新體系,具體建議如下。
(一)優化市場化運營機制,完善政策與服務體系
一是優化政策制度體系。在國家層面制定明確的技術轉移體系建設規劃,完善政府支持政策。健全利益共享與風險分擔機制,探索“專利共持、收益分成”模式,明確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例,解決科研成果歸屬爭議;建立快速專利審查通道,縮短技術商業化周期。提供專項資金和稅收優惠,對技術轉移機構、技術人股交易給予稅收減免,對中小企業技術采購提供增值稅抵扣。建立評估與監管體系,制定技術轉移服務標準,建立動態監管機制,推動我國技術轉移規范化運作。
二是構建市場主導機制。推動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市場化運作,弱化技術轉移中心的行政職能,推動其向獨立法人實體轉型,允許其通過服務傭金、技術入股等市場化方式盈利。推動實現技術交易市場化定價,建立全國統一的技術交易市場,引入競價、拍賣等市場化定價機制,取代政府指導價或行政干預手段。構建競爭性服務生態,鼓勵多元主體(如民營技術轉移機構、國際中介機構等)參與,形成“優勝劣汰”的服務競爭格局。
(二)構建產學研融合生態,提升轉移效率與質量
一是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對接。設立產業需求導向的研發計劃,以產業鏈需求為導向,建立由龍頭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的聯合實驗室或創新聯盟,在部分地區的大學或者科技城建設聯合實驗室或者技術轉移學院,引導企業參與科研項目并有效推進成果轉化。強化中試與產業化載體建設,在重點產業園區布局中試基地,提供設備共享、工藝驗證等服務,優化“實驗室-工廠”鏈接問題。同時,推行市場化項目篩選機制,建立技術成熟度評價體系,優先支持已完成原理驗證但需工程化開發的項目。
二是完善資金鏈與服務鏈協同機制。建設全要素、全生命周期服務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技術評估、概念驗證、中試基地等模塊,提供技術交易、知識產權保護、融資對接等從實驗室到上市的“一站式”服務。優化資金與服務流程的動態耦合機制,將資金分配與服務交付節點深度綁定,實現服務鏈驅動的資金動態配置;通過資金預算倒逼服務流程優化,實現資金約束反向優化服務設計。創新技術金融產品,開發“技術評估 + 信用擔保”融資工具。試點技術收益權證券化,在國際知識產權交易所推出技術許可收益ABS產品,吸引保險、養老基金等長期資本。探索“投早投小”,加大對技術轉移項目種子輪投資的支持力度。

(三)努力突破國際壁壘,推動技術國際化轉移
一是促進國際技術轉移標準互認。建立“國際技術轉移經理人”資格認證制度,推動與國際技術轉移經理人協會的資質互認。完善多邊框架下的技術合作協定,深度參與聯合國技術銀行(UNTB)、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組織,爭取規則制定話語權。積極參與國際技術轉移聯合基金與計劃,與歐盟相關機構合作設立聯合資助項目,支持氣候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的跨國攻關。建立“國際技術轉化監管沙盒機制”,允許在特定領域(如量子計算)試點跨境技術試驗與商業化,實現風險共擔。
二是健全政策資金協同支持機制。完善跨境技術轉移稅收與金融激勵機制,對參與國際技術合作的企業給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優惠政策。設立“國際技術轉移風險補償基金”,為跨境技術貿易保險提供保費補貼。開展“技術出口信用保險”與“跨境技術融資擔保”試點工作,降低中小企業跨境合作風險。
三是深化“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網絡布局。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可以考慮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同時吸引國際機構落地我國,引導跨國企業參與合作,探索建立跨境技術要素流通機制,打造“技術引進-本地孵化-全球輸出”循環體系,力爭實現技術在國內外高效順暢轉移。
(四)建設專業化人才隊伍,創新激勵與保障機制
一是構建技術轉移人才全鏈條培養體系。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可制定技術轉移師能力框架,建立技術經理人認證體系。同時,推動高校設立“技術轉移管理”“知識產權運營”等交叉學科碩士/博士學位點,與區域內高校合作設立技術轉移學院,開設技術評估、知識產權運營等課程,并要求學生參與實際項目;與海外高校共建“技術轉移碩士項目”,培養兼具技術、法律、商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深化市場化激勵機制改革。加大市場化薪酬與股權激勵力度,技術轉移人才薪酬與技術交易收益掛鉤,允許其從技術轉化收益中提取部分作為績效獎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可探索“賦權 + 分成”制度,擴大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探索股權代持機制,解決國有資產管理障礙,完善風險共擔與容錯機制。
三是完善國際人才協同網絡。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為主體構建人才庫,并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建“國際技術經紀人聯盟”,共享全球技術供需數據庫。同時,利用地域優勢,實施國際科技人才“雙聘”與流動計劃,允許外籍科學家在華擔任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負責人,簡化工作簽證與居留許可流程。
五、結論
(一)研究局限性
本文基于國外部分技術轉移中心成功案例的研究,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提供了一定參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制度差異導致的模式移植存在一定難度。德國和韓國的技術轉移中心高度依賴市場化運作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國“政府主導 + 市場輔助”的模式還需進一步深化研究。二是區域稟賦的不可復制性。國外技術中心案例的成功離不開其所處區域的經濟、科技、產業等外部條件。三是數據可得性與可比性問題。國外技術轉移績效評價指標難以完全適配中國國情。四是全球價值鏈重構的挑戰。當前我國技術轉移正面臨全球產業鏈重構、供應鏈區域化、ESG約束強化等挑戰。因此,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高質量建設的研究應更注重歷史經驗與前沿預判的融合、全球共性與中國特色的融合、學術理論與產業實踐的融合,以此支撐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復雜變局中的高質量建設。
(二)總結
通過對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和韓國技術保證基金等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有力的支持、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專業化人才隊伍以及多方協同合作。我國在技術轉移領域雖然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在機制、產學研結合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未來,建議以國際先進的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經驗為參考,完善政策體系,推動體制改革,堅持通過機制創新、人才集聚、全球網絡和政策突破,在本土化適配的基礎上,打造亞太地區技術要素跨境流動的核心樞紐,構建起“全球技術甄選-本地集成創新-區域輻射擴散”的立體化技術轉移體系,從而更好地發揮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4-07-21)[2025-05-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lb=true.html.
[2]張士運,劉彥蕊.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網絡的發展經驗與政策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3,(03):145-149.
[3]丁明磊,周密.德國私營技術轉移機構的營運模式及其啟示: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的經驗借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3):21-23.
[4]尤莉.共生視閾下職業教育資源競合關系演化機理及運作—以德國跨企業培訓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42(03):129-136.
[5]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N′ 格局成型 國家技術轉移一體化提速[EB/OL].(2020-12-10)[2025-5-20].http://m.m0fcom.gov.cn/article/i/jyjl/j/202012/20201203021857.shtml.
[6]楊壯,吳福象.科技中介如何影響城市創新—基于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設立的準自然實驗[J].科學學研究,2024,42(10):2206-2215+2227.
[7]謝秀紅.國內外技術轉移機構的調查與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6,(34):64-66
[8]蔣林浩,邱健熙,沈玉翠.構建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成果轉化與學術創業體系[J].新經濟導刊,2025,(Z1):78-86.
(作者系戰略與運營部總經理)
Abstract: Learning from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organizations, such as German Steinbeis Transfer Centers (STC) and Korea Technology Finance Corporation (KOTEC),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s, including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mechanism,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ion ecology,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 system. Furthermor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optimizing the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mechanism, building the integration ecology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striv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barriers,and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team, which will benefi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Keywords: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arket-oriented Oper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