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把握新形勢下城市發展規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作出了明確部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作為國家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吉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不僅是城市發展格局的重塑,更是要通過構建“產業生態圈”打通“要素流動圈”共建“民生幸福圈”,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重構\"的發展轉型。當前,應重點處理好四個關系。
一、長春都市圈與吉林全面振興的關系。實現吉林的全面振興,要重點解決好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當前,長春市“一城獨大\"格局比較明顯,但尚未有效形成對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效應。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就是要通過強化圈內城市產業協同、空間重構、制度創新,提升自身發展能級,探索高質量發展的經驗,更好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輻射帶動全省發展。同時也要看到,實現吉林全面振興還需要東部的延邊、南部的通化、西部的白城等地區借鑒長春都市圈區域協同發展經驗,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模式,形成新的增長點。
推動長春都市圈高質量發展,應采用“核心帶動 + 區域協同”的發展模式,同樣要重視解決好都市圈內部城市之間、縣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通過建立起產業協同聯動、文化資源共享、要素雙向流動、服務功能互補的新型區域協作機制,有效激活區域整體發展動能,實現全域全面振興。
二、都市圈與發展軸的關系。在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都市圈與發展軸是不同的區域發展組織形態。都市圈作為區域增長極,是以核心城市為龍頭的城市群聯動發展形態,強調內部的聯系和互動。發展軸則是依托重要交通走廊,構建經濟要素內外高效流動的空間格局,形成串聯不同城市群、都市圈的共生形態,強調與外部資源的聯通和對接。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位于哈大發展軸與琿烏發展軸的十字交匯地帶,具有貫通國內經濟大動脈、聯動東北亞國際市場的區位優勢。既要發揮好“圈\"的集聚效應,提升內部發展質量;也要依托“軸”的聯通功能,拓展外部合作空間。一方面,立足都市圈內部空間組織,強化長春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功能,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重組,產業鏈條延伸拓展,加速形成發展優勢;另一方面,著眼構建開放合作聯動網絡,加強與東北地區及東北亞國家的經濟聯系,推動吉林高水平開放發展。
三、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關系。一般而言,核心城市規模能級越大,越有利于生產要素集聚、產生規模效應、發揮增長極作用。但如果處理不好“核”與“邊”的關系,周邊城市就會因核心城市的“虹吸效應”,導致生產要素流失而陷入發展困境。當前,區域發展政策不同步,優質資源分布尚不均衡,資源向核心城市集聚過于明顯;長春市自身發展還不夠充分,特別是產業實力還不強,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夠,與周邊市(縣)的產業關聯度、互補性較低,對周邊發展支撐作用不足,甚至存在競爭性關系,這些因素都影響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的健康發展。
應科學確立核心城市的集聚規模,持續提升長春市的經濟實力、核心功能和高端要素資源配置能力,推進城市空間、產業及功能優化升級,同時加快其產業轉移、功能外溢和資源共享,實現對周邊地區的有效輻射帶動;周邊城市也應從全局出發,研究如何接軌并支持服務長春、如何從長春獲取發展機會,發揮組團板塊比較優勢,打造功能定位不同的“次中心”,真正形成區域高效聯動、協同發展的一體化格局。
四、存量空間利用與新空間建設的關系。都市圈建設不是簡單的城市拼盤,范圍過小不利于拓展發展空間和優化資源配置,范圍過大則增加建設成本和時間,影響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應穩慎建設新城、新區。
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不能搞“攤大餅”式的盲目擴張,更不能簡單地“畫圈”“建城”,而應尊重城市發展規律、順應空間演進趨勢,科學有序規劃建設。一方面,應更好利用存量城市空間來布局填空,盤活存量閑置資源,解決城市更新、產業項目用地需求;另一方面,應多建產城融合的新功能區、新產業區,少建居住功能單一的新城市區,科學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紅線,拿出更多土地資源拓展新的產業空間。
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整體謀劃,也要把握重點,特別是要抓住三個關鍵點。
產業協同是一體發展的核心動力。緊密的經濟聯系是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和特征。應突出產業規劃引領,根據各城不同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細化產業分工、加強產業協作、促進產業聯動,構建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同高效的都市圈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好支柱企業和“鏈主\"企業龍頭作用,運用市場化手段和機制吸引上下游企業自中心至外圍梯次分布、鏈式配套,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強化產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驅動,促進都市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協調銜接、深度融合,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和高端產業引領能力。
文脈共生是互通互榮的內在紐帶。文化是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長春市有著電影、雕塑、油畫、交響樂等文化資源富集的優勢,區域城市的京劇、吉劇、二人轉、琵琶等也各具特色,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有著深遠的淵源和聯系。加強保護傳承,在城市建設中系統保護好歷史建筑、文化街區等文化遺產,挖掘利用好特色文化元素,更好地傳承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氣質。弘揚歷史文化,深人發掘“烏拉文化”等都市圈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加強研究闡釋、宣傳講述和時代表達,打造文化標識、凝聚文化共識,更好地為都市圈建設內聚人心、外樹形象。深化文旅融合,攜手打造特色化、跨區域旅游線路,共同營造文明開放、主客共享的文旅環境,促進資源共享、流量互導、游客互通,更好激發區域發展整體活力和軟實力。
制度創新是共建共贏的基礎保障。實現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目標,區域各城市既要筑牢底板、補齊短板,更要貢獻長板,形成都市圈的整體優勢,實現區域整體發展,迫切需要創新完善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體制機制。創新組織推進機制,堅持省級統籌、中心城市牽頭、周邊城市協同,建立常態化會商會辦組織和工作體系,健全統一規劃、項目布局、政策協同等統籌協調機制,促進區域城市在政策取向和行動方向上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強化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協同建設高標準聯通的基礎設施,推進政府行為尺度和監管執法公平統一,加快構建高水平統一的都市圈要素資源和商品服務市場。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柳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