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字價值創造;利益相關者價值網絡;協同機制;重大工程;協同行為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0145(2025)03-0052-09 doi:10.11847/fj.44.3.52
0 引言
重大基礎設施工程(以下簡稱重大工程)對國家的經濟穩定、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由于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多方主體通過有效供需互動實現項目整體和多元主體的價值創造,是重大工程成功的關鍵。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重大工程各參與主體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組合應用對項目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等各環節賦以新動能,為重大工程的數字價值共創提供了新路徑和機遇[],增加了利益相關者之間信息透明度,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充分調動了各主體的協同共創積極性。因此,探討數字化情境下各主體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持續數字價值創造能夠為重大工程的成功實施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重大工程整體和多元主體的數字價值創造依賴于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有效協同可以實現各主體技術、知識、資源的集成與創新,最大化共享數字技術應用的優勢。然而,由于各主體存在技術就緒度不同、信息不對稱、利益訴求不一致、利益分配難統一等障礙,加大了彼此合作的難度和風險,導致無法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協同效應[3],阻礙了各主體的數字價值創造活動。因此,構建主體之間有效的協同機制,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各主體協同創造數字價值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問題。現有研究聚焦于傳統情境對價值創造的內涵、因素、路徑、機制進行了豐富的研究[4-5],也關注了價值創造中多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6-8],但對數字化情境下重大工程多主體協同難、數字價值創造協同效應無法充分發揮的問題關注不足,對多主體協同的數字價值創造機制尚缺乏深入研究。
協同行為是指為實現重大工程的建設目標,多主體依托數字技術對資源進行整合與共享,實現互惠共贏的行為,例如聯合工作行為、信息共享行為、和諧的行為、服務器投資行為及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行為[9-10]。建立參與主體之間的協同行為是數字價值創造協同效應充分發揮的關鍵,有助于確保各主體在技術、組織、流程等方面的適當對齊,減少協同時出現的障礙和沖突,保障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然而,由于額外的投資、合作伙伴承諾不強、對收益和潛在風險的權衡等原因,參與主體間的協同行為不會輕易達成,如何構建能滿足各方利益訴求的協同行為以促進各主體的數字價值創造成為重大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現有研究多側重于協同行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實施路徑等方面[11-12],對多主體協同行為的選擇和驅動機制研究尚淺,缺乏從主體協同行為的視角對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只有將數字技術賦能與價值創造相結合,推動各主體之間的有效協同,確保形成持續穩定的協同優勢和信任關系才能發揮數字技術對重大工程的賦能效應[13],實現重大工程的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本研究以協同行為為切入點,通過剖析不同主體在價值創造中的角色、目標和行為需求,探討如何促進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各主體之間的有效協同,揭示主體協同行為對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的驅動機制,以期為推動重大工程的多主體協調、實現集體合作共贏、激發各主體間的價值共創邏輯提供借鑒和參考。
1協同行為視角下的利益相關者價值網絡
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是一個多主體參與互動的過程,各主體通過數字技術動態連接,利用互補的資源、信息、能力來形成、傳遞和擴散價值。在多主體協同行為交互作用的影響下,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結構從“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轉變,由傳統“鏈式”結構漸趨于非線性化、多維、復雜的網絡結構[14]。現有研究基于網絡視角對多主體協同機制展開了豐富的研究[15],但主體關系單一、網絡結構簡單,少有研究揭示各主體通過協同行為交換實現數字價值共創的過程,更無法量化主體之間復雜的組織關系和協同行為交換關系。鑒于此,本研究引入了利益相關者價值網絡(stakeholdervaluenetwork,SVN)方法,分析多主體之間多類型的協同行為交換過程,探究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的協同機制。
SVN由Cameron等[16]首次提出,通過將參與主體的特定需求轉化為多主體多關系的網絡模型,可視化呈現參與主體之間的價值類型、流向及關聯性,并用經濟學的“效用”概念定量分析主體之間的價值傳遞機制[17]。受SVN中價值概念的啟發,本研究用SVN方法研究重大工程參與主體的協同行為(collaborativebehavior)(以下簡稱CB-SVN)時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8],以便描述主體通過互惠的協同行為交換實現數字價值創造的過程[19-20],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2 CB-SVN模型構建與分析方法
2.1 CB-SVN模型構建
(1)利益相關者識別
重大工程一般由政府發起、規劃并制定政策,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項目進行監督和管理。業主負責項目的數字化規劃、管理、驗收和交付等,倡導各參與主體通過數字技術開展跨階段、跨專業的協同合作。施工總承包商通過運用數字化技術、產品和數字化管理,將業主的需求轉化為可交付的建筑成果。施工分包商負責特定領域專業的工作,借助數字化手段確保項目按時、按質完成。設計單位需根據業主要求制定設計方案,并及時解決施工中出現的設計問題。咨詢單位運用工程技術、科學技術、法律法規等知識和經驗為其他參與主體提供技術、項目管理、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咨詢活動,包括提供數字技術集成、數字軟件、數字硬件產品與服務咨詢。因此,結合文獻綜述[17,20-21],最終確定了6類數字化背景下重大工程的參與主體:政府(代碼G)、業主(代碼O)咨詢單位(代碼C)、設計單位(代碼D)、施工總承包商(代碼GC)及施工分包商(代碼S)。
(2)協同行為識別
重大工程具有技術復雜、施工周期長、主體關系復雜等特征,而數字技術因其快速迭代、高度復雜、數據驅動和技術融合等特點,更容易引發各主體數據安全無保障、權責劃分不明確、利益分配不平衡等風險[2],可能阻礙項目順利開展[23-24]。重大工程建設對多主體協同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各主體只有及時調整自身的組織結構、戰略和模式,通過跨組織合作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才能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潛在效益。Hoegl 和Gemuenden[25]提出了團隊協同質量的影響因素包括努力、協調、凝聚、相互支持、平衡成員貢獻、溝通。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7類協同行為,分別是適應性行為、聯合工作行為、和諧的行為、靈活的行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信息共享行為和服務器投資行為,具體內涵如表2所示。
(3)協同行為流確定
協同行為流能夠反映各主體的行為訴求,為分析主體間直接及間接的協同行為交換奠定了基礎。可采用Sutherland[41]提出的利益相關者特征模板確定協同行為流,即通過分析某一主體的角色、目標和特定需求確定其他主體需要對其“輸人”的協同行為流。本研究通過系統的文獻綜述和文檔分析對各主體的角色、目標和特定需求進行定義,利用利益相關者特征模板初步確定了網絡中的協同行為流。然后,為了使研究內容更加嚴謹、驗證協同行為流的準確性,分別從不同性質的主體中選擇
1~2名專家進行焦點小組訪談,所有專家對初步確定的協同行為流進行了充分討論,提出修改意見,直到沒有新觀點產生。選取的專家具備多年建設行業從業經驗,參與過重大工程的建設且具有豐富的數字技術應用經驗。
根據專家的建議,最終確定了112條協同行為流,由此繪制出CB-SVN模型,如圖1所示。所有協同行為流都按照“行為接受者代碼”“協同行為編號”“行為提供者代碼”的順序進行編碼,例如,O6G表示由政府部門提供給業主的信息共享行為。
2.2 CB-SVN模型分析方法
(1)協同行為流量化方法
本研究采用5點李克特量表,通過問卷調查法對網絡中的協同行為流進行賦值量化。由于每條協同行為流包含兩個要素:行為本身和行為提供者,故受訪者從“對行為的需要程度”和“行為提供者的重要程度”兩個維度對協同行為流進行綜合評價。為了增大關鍵資源與一般資源的評分差距,“對行為的需要程度 (Ua )”的評分采用指數計算方法[42],計算方法見(1)式;“行為提供者的重要程度( Ub )”的評分采用線性計算方法,計算方法見(2)式;協同行為流( Uf) 的評分由 Ua 和 Ub 相乘得到,計算方法見(3)式。根據多屬性效用理論,協同行為流分數取值范圍應為[0,1門,考慮到兩個維度的評分值最高均為1時,若兩條長度不同的協同行為路徑評分結果均為1,計算結果仍為1,無法體現其差距,故評分值最大值取0.99,經過5刻度劃分后,最小值取0.11。
Ua=0.11×1.7m,m=0,1,2,3,4
Ub=0.11×n,n=1,3,5,7,9
Uf=Ua×Ub
(2)協同行為路徑量化及搜尋方法
借鑒Cameron等[1]的計算方法,協同行為路徑的評分等于此路徑上各條協同行為流評分的乘積
類似地,協同行為環路的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 c 為某一協同行為路徑; Uf(n) 為協同行為路徑中第 n 條協同行為流的評分; x 為協同行為路徑中包含的協同行為流條數; m 為參與主體的數量。
本研究利用Neo4j圖數據庫搜尋任意兩個主體之間的協同行為路徑,進一步確定CB-SVN模型的關鍵協同行為環路;通過在Python環境中調用Py2neo 模塊,將識別出的利益相關者和協同行為流存儲到Neo4j圖數據庫,通過編程搜尋得到協同行為路徑。
(3)CB-SVN模型指標分析
為了進一步確定CB-SVN模型中的關鍵參與主體、關鍵協同行為流、主體的關鍵輸出協同行為流及7類協同行為的作用效果,本研究選取以下指標對CB-SVN模型進行分析。
加權利益相關者比例(weightedstakeholderoccurrence,WSO)能反映出主體的交換關系強度和結構位置中心性,本研究通過WSO識別CB-SVN中的關鍵參與主體,計算方法如下
指標值越大,該主體對CB-SVN模型所產生的影響作用越大。其中: s 為某一參與主體; ΣUps 表示在以核心主體為開始和結束節點的協同行為環路中,包含某一參與主體的協同行為環路的評分之和; ΣUp 表示以核心主體為開始和結束節點的所有協同行為環路的評分之和。
本研究通過加權協同行為流比例(weightedvalueflowoccurrence,WVFO)確定CB-SVN中的關鍵協同行為流,計算方法如下
指標值越大,說明該協同行為流在網絡中的結構位置越重要,即是形成協同行為環路的關鍵路徑。其中 ?f 為某一協同行為流; ΣUpf 表示在以核心主體為開始和結束節點的協同行為環路中,包含某一協同行為流的協同行為環路的評分之和。
本研究通過加權輸出比例(weightedoutputoccurrence,WOO)確定某一參與主體輸出協同行為流的重要程度,計算方法如下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主體可根據指標值從大到小依次選擇輸出,進而改善自身協同行為流的輸入,實現利益最大化。其中: σo 為某一輸出協同行為流; ΣUpo 表示含有某一特定輸出協同行為流的協同行為環路評分之和。
本研究通過加權協同行為比例(weightedcooperativebehavioroccurrence,WCBO)來識別CB-SVN中的關鍵協同行為,計算方法如下
指標值越大,該協同行為的作用效果越好。其中: n 為某類協同行為; ΣUpn 表示在以核心主體為開始和結束節點的協同行為環路中包含某種協同行為的環路評分之和。
3 CB-SVN模型分析結果
3.1 數據收集與統計
由于每類利益相關者與不同的協同行為流相關聯,因此,本研究針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分別設計了問卷,問卷重點向交通設施、工業設施、社會服務設施等重大工程領域的中大型企業發放,覆蓋華北、東北、華東、華中、中南、西北、西南等不同地區。正式調研時間為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3份,在剔除不完整和無效問卷后,保留253份有效問卷供后續分析。問卷總體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說明問卷數據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3.2 協同行為路徑搜尋
本研究搜尋到1,715,019條協同行為路徑,其中,包括1,270,394條環路,大多數的協同行為路徑由多種協同行為流組成,例如,一條長度為5的路徑由政府、業主、咨詢單位、設計單位、施工總承包商、施工分包商6個節點構成,依次由聯合工作行為、和諧的行為、適應性行為、服務器投資行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信息共享行為及靈活的行為等7種協同行為流連接,可見不同主體對不同協同行為的訴求各不相同,只有充分協調各主體的協同訴求和目標才能發揮異質主體的協同效應。
CB-SVN模型的協同行為路徑數量矩陣如表3所示,其中,對角線上的數表示從同一節點開始和結束的協同行為環路。數值最大的是以業主為起點和終點的協同行為環路,數量為226,697條,說明業主是CB-SVN模型的核心主體,負有執行協同行為和驅動數字價值創造的主要義務;施工總承包商和設計單位的協同行為環路數量分別為224,515條和221,094條,排名第二和第三,說明施工總承包商和設計單位對推動各主體協同行為的建立、協調主體間的協同關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業主的搜尋結果為樣本,進一步對CB-SVN模型進行分析。
3.3關鍵協同行為環路分析
CB-SVN模型中各主體的交換模式分為“受限制交換”和“一般交換”,前者指兩個主體之間直接的交換關系,后者指眾多主體之間間接的交換關系。高分環路能夠反映出各主體最重要的行為需求及對其他主體的資源貢獻,是重大工程實現數字價值創造的關鍵驅動路徑。以業主為例,隨著路徑長度增加,協同行為環路的評分逐漸降低,說明主體越多,數字價值共創的難度越大,處于遠端的主體對價值資源的掌控能力較低,評分的提高主要依賴于中間位置的主體。因此,協同行為環路評分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通過發揮中間位置主體的主動性,激發各主體形成協同意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減少主體節點數量,促進各參與主體之間形成更加密切的關系,集中資源優勢,提升協同行為的作用效果。
基于業主和其他主體之間的“受限制交換”可知,業主最有動力推動政府和施工總承包商建立協同行為( Uc=0.318 ),然后依次是設計單位( Uc=0.298 )、咨詢單位( Uc=0.214) 施工分包商( Uc=0.114, 。在業主的協同行為環路中,評分最高的是包含政府在內的環路 ①0660G06G0 和包含施工總承包商在內的環路 ②0?GC30?G?04GC?0 ,均為0.318。在環路 ① 中,G60和O6G均為信息共享行為,可見業主和政府之間的信息共享對于項目目標的實現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相關部門需對數字技術的應用進行宏觀調控與合理引導,為業主提供更多的資源和信息,促使業主能更好地制定項目的數字化戰略規劃并引導各主體的數字價值創造活動。在環路 ② 中,施工總承包商最希望業主提供和諧的行為,業主最希望施工總承包商提供靈活的行為。業主與施工總承包商的利益沖突貫穿項目全過程,施工總承包商迫切希望和業主建立高度信任關系,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協作時的矛盾和沖突,減少可能發生的工程變更等問題,而業主希望施工總承包商能及時調整自身行為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合同約定和項目不斷變化的任務需求,確保完成項目目標并發揮數字技術的應用價值。
基于業主和其他主體之間的“一般交換”可知,數字價值創造的關鍵驅動路徑是在環路 ① 的基礎上依次增加設計單位、施工總承包商、施工分包商及咨詢單位,并依次由信息共享行為、靈活的行為、和諧的行為、適應性行為連接,說明對業主來說,連接最緊密的組織和組織間的期望行為是固定的,業主可根據自身資源情況和現實需求選擇實施不同長度的驅動路徑。上述結論有助于明晰業主在協同過程中對各參與主體的行為需求,為業主在項目全生命周期中動態選擇有利于雙贏的行為策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3.4 CB-SVN模型指標分析
(1)關鍵參與主體
參與主體在CB-SVN中的重要程度用WSO指標表示,分值越高的主體對驅動其他主體的數字技術應用和價值共創有重要作用。在以業主為樣本分析WSO指標時,其自身分值為1,其他主體中,施工總承包商和設計單位得分最高,分別為0.918和0.859,表明二者是數字價值創造的關鍵主體。施工總承包商能夠綜合協調工程建設中的組織關系,且與業主之間存在著強交換關系,其價值創造能力較高。設計單位不僅負責項目設計和規劃工作,還需要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模型創建、管理、協調與優化,決定了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在數字價值創造中扮演重要角色。項目管理者應利用關鍵主體的主導優勢充分調動其他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協調各主體的角色和地位,形成多元主體相互制衡和協同合作的良好局面。
(2)關鍵協同行為流
協同行為流在CB-SVN模型中的重要程度用WVFO指標表示,分值較高的協同行為流對整個網絡的穩定性、信息流通、價值傳遞及性能發揮有重要作用。相較于針對特定主體的關鍵環路,WVFO指標僅考慮協同行為流的評分,并不考慮行為方。排名前5的協同行為流分別為政府提供給設計單位的信息共享行為(D6G)、施工總承包商提供給施工分包商的信息共享行為(S6GC)、施工總承包商提供給施工分包商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S5GC)施工分包商提供給施工總承包商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GC5S)和施工總承包商提供給施工分包商的靈活的行為(S4GC),它們是形成協同行為環路的關鍵協同行為流。項目管理者應制定針對性的策略以確保主體之間關鍵協同行為的建立,最大程度地發揮關鍵協同行為流的驅動作用,提升網絡的整體價值。
(3)主體的關鍵輸出協同行為流
參與主體輸出協同行為流的相對重要性用WOO指標表示,分值越高的協同行為流應分配越多的資源。以業主為例,排名前5的協同行為流分別為業主提供給施工總承包商的聯合工作行為(GC20)、業主提供給咨詢單位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C5O)、業主提供給政府的靈活的行為(G4O)業主提供給設計單位的聯合工作行為(D2O)和業主提供給政府的服務器投資行為(D7O)。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業主可依據自身的協同行為流輸人情況依次選擇輸出何種協同行為流,讓有限的資源在不同價值共創主體間匹配、流動和補充,通過資源協同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對比業主和其他主體之間的“受限制交換”結果可知,多主體的價值共創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主體不僅需要輸出價值,更注重價值反饋,只有雙方的協同行為都充分發揮價值創造力時,才能實現各主體利益最大化,進而實現項目層面的價值創造。
(4)協同行為的作用效果
7類協同行為的作用效果用WCBO指標表示,分值較高的協同行為對提升重大工程數字技術應用的協同效應有巨大潛力。其中,信息共享行為的作用效果最好,任意主體都需要其他主體提供的信息共享行為,可見信息共享是主體之間協同關系建立的基礎,為數字價值共創提供了強大動力。主體之間的開放溝通和信息交流對于資源流動和知識集成具有積極效果,有利于項目團隊及時調整計劃和策略,降低了信息的錯誤率和延誤率,促進了數字技術應用方案的生成與優化。聯合工作行為的作用效果次之,可見該行為對數字價值創造起到了支撐作用,各主體積極參與項目的決策制定和實施可以有效緩解不同組織間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等問題,提高了各主體的決策效率,增強了其對協同關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一步保障了項目目標和各主體價值共創的實現,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的作用效果最差,說明各主體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參與積極性不高。各主體對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方式沒有達成共識是導致其難以協同的重要原因,表明數字價值創造實現的核心在于兼顧各主體的價值均衡。“利益共享”是各主體建立協同關系的共同目標,而“風險共擔”是實現“利益共享”的重要保障,項目參與主體應以實現項目價值最大化為共同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通過協同合作分擔復雜性和不確定帶來的風險,提升各主體對數字技術應用的積極性,使其最大化共享數字技術應用效益。
對比WVFO和WOO指標的結果,雖然關鍵協同行為流和主體的關鍵輸出協同行為流都包含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但該行為的整體評分仍較低,說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更多發生在具有頻繁、直接合作關系的主體之間,而對于合作關系相對較少的主體,由于缺乏直接的、頻繁的互動和溝通,各方可能更多地關注自身的利益和風險,難以形成有效的協同機制,從而導致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整體的執行效果較差。管理者應重視促進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優化合同條款、加強項目監督和協調,增強主體之間的信任和合作意愿,從而更好地實現多主體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
4研究結論與啟示
4.1 研究結論
為進一步推動數字技術與重大工程的深度融合,促進項目參與主體之間的有效協同,以實現持續的數字價值創造,本研究從協同行為的視角構建了重大工程項目參與主體數字技術應用協同行為的SVN模型,可視化地呈現了協同行為在參與主體之間的價值創造過程,探索了促進協同行為更好發揮作用的驅動路徑,揭示了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的協同機制,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1)重大工程的數字價值創造范式從垂直型、扁平化逐漸趨于多層次網絡化,為了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各主體通過模塊化的價值網絡開展廣泛的協同行為交換,為多元異質資源的流動、交互和共享提供了有效路徑。數字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價值網絡的競爭力,實現了重大工程項目在質量、功能、效益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推動了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CB-SVN模型由6個主體和112條協同行為流構成,其中,業主、施工總承包商和設計單位是關鍵主體,對推動各主體建立協同行為起主導作用。政府提供給設計單位的信息共享行為、施工總承包商提供給施工分包商的信息共享行為等是關鍵的協同行為流。信息共享行為和聯合工作行為是關鍵的協同行為類型,對數字價值創造協同效應的提升有巨大潛力,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行為在CB-SVN模型中的作用效果較差,說明各主體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參與積極性不高。
(3)通過CB-SVN模型識別了各主體的關鍵協同行為環路和關鍵輸出協同行為流,明晰了各主體對其他主體的行為需求和資源分配比例,揭示了各主體通過協同合作實現數字價值創造的過程和作用路徑,有助于指導參與主體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實現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協同創造。
4.2 實踐啟示
根據模型分析結果和以上研究結論可得到以下實踐啟示:
(1)應從重大工程價值共創的角度深人理解各主體的價值需求和交換行為,清晰定位各主體的權責關系,確保項目目標和組織戰略與各主體的利益達到平衡。業主、施工總承包商、設計單位等關鍵主體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與主觀能動性,利用政策、技術等工具為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提供切實支撐,其他主體要加強自身數字化能力,通過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來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2)應重視重大工程各主體之間協同關系的維護與穩定發展,確保主體間關鍵協同行為的構建與持續優化,增強主體之間的雙向約束力,推動各主體的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及技術合作,為數字技術在重大工程各主體的賦能提供持續內生動力,使各方能夠基于共同愿景協同合作、共創價值。
(3)應對重大工程數字價值創造過程中作用效果不理想的協同行為投入更多資源保障,制定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方案,降低各主體的投機風險,激勵各主體開展持續穩定的協同合作。此外,應根據項目需求選擇匹配的服務器,確保數字技術的互操作性,便于各主體之間進行數字模型共享和信息交流,為數字化情境下重大工程各主體協同工作提供良好的數字化平臺和數據環境。
參考文獻:
[1]何淑英,孫根年.數字技術對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機制研究:迭代式創新與資源拼湊的有調節的中介作用[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3,42(6):53-59.
[2]Hosseinian SM, Farahpour E,Carmichael D G.Optimum outcome-sharing construction contractswithmultiagent and multioutcome arrangements[J]. Journal of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O20,146(7):04020067.
[3] ZhangL,Yuan J,Ning Y,et al..Enhancing theimpac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on inter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 in BIM-enabled construction projects-an SLTperspective[J].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Management,2022,29(10):4215-4240.
[4]孟猛猛,黃瑞敏,張麗,等.企業科技向善創造共享價值的過程機制及模式探究:基于無人機企業的案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23):121-132.
[5]劉思慧,李文,俞榮建,等.商業模式創新和數字賦能對數字化轉型的驅動機制研究:基于TJ-QCA的案例分析[J].管理評論,2023,35(8):342-352.
[6]Oesterreich T D,Teuteberg F.Behind the scenes:understanding the socio-technical barriers to BIM adop-tion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le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research[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Change,2019,146(2018):413-431.
[7]王春梅,章勝平,胡洋,等.數字化背景下EPC項目價值共創演化路徑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23,37(6):18-23.
[8」牢娟,葉滿成.管埋型社會網絡、戰略柔性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2,41(4) :90-96.
[9]Ma X,Xiong F,Olawumi T O,et al..Conceptualframework and roadmap approach for integrating BIM intolifecycle project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in Engineering,2018,34(6) : 05018011.
[10]Liu Y,Van Nederveen S,Hertogh M.Understandingeffects of BIM on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jectManagement,2017,35(4):686-698.
[11]Chen G,Chen J,Yuan J,et al..Exploring the impactof collaboration on BIM use effectiveness: a perspectivethrough multiple collaborative behaviors[J]. Journal of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22,38(6) : 04022065.
[12]Liu K,Liu Y,Kou Y,et al.. Formation mechanism forcollaorative behaviour among stakeholders in megaprojects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BuildingResearch amp; Information,2023,51(6): 667-681.
[13]裴潤生,王淼.基于契約和人際視角下合作關系對項目管理績效的影響研究[J].工程管理科技前沿,2022,41(3) :76-82.
[14]孫新波,張媛,王永霞,等.數字價值創造:研究框架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1,43(10):35-49.
[15]韓云,陳為,張云,等.共同機構投資者的綠色創新市場驅動機制研究:基于行業綠色治理協同網絡視角[J].管理評論,2024,36(8):133-145.
[16]Cameron B G,Crawley EF,Loureiro G,et al.. Valueflow mapping:using networks to inform stakeholderanalysis[J]. Acta Astronautica,2008,62(4-5):324-33.
[17]樂云,鄭弦,李永奎,等.基于 SVN的BIM技術應用價值流及驅動路徑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8,32(1) :71-78.
[18]王婧怡,佘金鳳,董雙.基于 SVN的重大工程組織安全行為價值網絡及驅動路徑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2,30(5) :275-296.
[19]梁曉琴,宋潔茹.基于 SVN 的 EPC 項目價值共創行為網絡分析及驅動路徑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25,58(1) :126-136.
[20]ZhengX,Chen J,Han Y,et al..Unveiling complexrelational behavior inmegaprojects:aqualitative-quantitative network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roject Management,2021,39(7):738-749.
[21]金治州,陳宏權,曾賽星.重大工程創新生態系統共生邏輯及治理[J].管理科學學報,2022,25(5):29-45.
[22]Hwang B-G,Ngo J,Teo JZ K.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adoption of smart technologi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the case of Singapore[J]. Journal of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22,38(1): 05021014.
[23]黃冕,李林.創新主體的非經濟利益分配模式對項目過程績效影響研究:基于項目文化的中介效應檢驗[J].管理評論,2023,35(12):84-95.
[24]樊偉,范英,譚忠富,等.基于多層利益共享的虛擬電廠參與電碳市場分布魯棒優化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4,44(2):661-683.
[25]Hoegl M,Gemuenden H G. Teamwork quality and thesuccess of innovative projects : a theoretical concept andempirical evidence[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4): 435-449.
[26]Liao L,Ai L TE. Organizational change perspective onpeople management in BIM implementation in buildingprojec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8,34(3) : 04018008.
[27]張旭雯,遲景明,何聲升,等.共生視角下校企創新主體深度融合的內在過程機理研究:基于沈鼓集團與大連理工大學的探索性案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14) :12-21.
[28] Cani éls MC ,Chiocchio F,van Loon N P.Collabora-tion in project teams:the role of mastery and perform-ance clima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9,37(1):1-13.
[29]陳國鷹,孫進書,張愛國,等.技術聯盟企業間聯合行動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22) :91-98.
[30]Xue J, Shen GQ,Yang R J,et al..Dynamic networkanalysisof stakeholder conflictsinmegaprojects:sixteen-year case of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20,146(9):04020103.
[31]寧靚,趙立波.公共價值視域下的PPP價值沖突與協調研究:以澳大利亞新學校項目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8(10):139-144.
[32]Gunduz M,Abdi E A.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challen-ges of cooperative partnerships between contractors in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Engineering,2020,36(4):04020018.
[33]呂樂琳,王卓甫.數字建造情境下重大工程交易行為監管的協同演化仿真[J].系統管理學報,2022,31(3) :440-452.
[34] Sun C, Xu H, Jiang S. Understanding the risk factors ofBIM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industry:an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approach[J].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20,27(10): 3289-3308.
[35]陳偉,王秀鋒,曲慧,等.產學研協同創新共享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評論,2020,32(11):92-101.
[36]劉娜娜,周國華.重大工程多主體協同合作利益分配及創新激勵機制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23,28(4) :148-155.
[37]孟雪,郝文強.面向數字經濟發展的政府數據開放價值創造系統建構與運行機制研究: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分析[J].情報雜志,2023,42(2):134-141,174.
[38」豐慧,張焱,張辰穎,等.建設工程項目管理BIM底層平臺搭建研究[J」.建筑經濟,2023,44(9):45-52.
[39]MaX,ChanAP,LiY,etal..Critical strategiesfor enhancing BIM implementation in AEC projects: perspectives from Chinese practitioner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20,146 (2):05019019.
[40]劉娜娜,周國華.基于前景理論的重大工程協同創新
資源共享演化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23,37(3): 69-79.
[41]Sutherland T A.Stakeholder value network analysis for space-based earth observations[D].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
[42]Feng W.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s: the stakeholder value network approach[D]. 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3.
Unveiling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Digital Value Creation of Megaprojects : Based on SVN Approach
XU Sheng1,2.3,HOU Yaxin’,LI Xiang1,2.3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an University,Xi’an71064,China;2.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Science andEnginering,Chang'an University,Xi’an71O064,China;3.Xi’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for Data-drive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Xi’an71Oo64,China)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digitalization,digitaltechnologysubvertstheresourceintegrationand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providing anew pathandopportunityfortherealization of valueco-creation inthe whole lifecycleof megaprojects.Theestablishmentofcollaborative behavioramongparticipatingsubjects isthekeytogive fullplaytothe synergistic efectof digital value creation.However,existing studies are notclear about the mechanism of digital value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of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behavior.Therefore,this study takes collaborative behavior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nalyzes theroles,goalsand behavioralneedsof diferent subjects invalue cre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howto promote theeffective collaboration among thesubjectsof digitalvaluecreationof megaprojects,and reveal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main subjects’collaborative behavior on digital value creation of megaproject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multi-subjectcoordination of megaprojectsandrealizing colectivewin-win cooperation.
This study adopts the stakeholder value network(SVN)method.First,through literaturereview,the types of stakeholdersandcollaborativebehaviorsindigitalvaluecreationofmegaprojectsareidentified,thecollborative behavior flowsare determinedaccording to stakeholdercharacteristictemplateand focusgroup interviews,anda qualitative CB-SVN model is constructed.Second,the collaborative behavior flow is quantified by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quantitativeCB-SVNmodelisconstructed.Third,Neo4j graph database isusedtosearch thecollborative behaviorpath,andthemodelisanalyzed bySVNnetwork index torevealthe multi-subjectcolaborative mechanismof digital value creation of megaprojects.
According totheresultsof modelanalysis,the folowing practical implicationsareobtained:First,it is necessary to clearlydefietherights andresponsibilitiesof each stakeholder,andfullutilizetheresource advantages and proactive initiativeof keysubjects.Second,itisimportant tomaintainandpromote thesynergybetween majorproject stakeholders,and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keycollborative behavior between subjects. Third,moreresources shouldbealocatedtocollaborative behaviorthathavehadpooreffcts inthedigitalvaluecreation processof megaprojects,and suitable server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project needs.This study quantifies the complex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and collaborative behavior exchange relationshipamong subjects,reveals the process ofdigital value co-creation byvarious subjects through collaborative behavior exchange,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of thecolaborativemechanismof digital valuecreationof megaprojects,andisof great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gaprojects.
Keywords:digitalvaluecreation;stakeholdervaluenetwork;collaborative mechanism;megaprojects;collaborativebehavior